新聞 > 網聞 > 正文

來稿:東北人的吶喊:GCD,我X你祖宗!!

看了太多全國各地人們打筆仗,你好,我好,你壞,他壞,夠了!終於拿起筆自己寫一點東西,不為別的,只為我摯愛的家鄉——東北,鳴幾聲怨,以減輕我心中壓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達一下我對他們的懷念。這片文章是在VORLESUNG上寫的,思路可能有些亂,請各位讀者諒解。
    

    我出來前是遼寧省某重工業城市某局辦公室成員,負責寫一點東西。接觸的文件資料多一點,內心便有諸多的憤慨:為什麼東北會變成這個樣子?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為什麼我們無法發展,越來越差?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東北的「落後化」、「非工業化」,並非偶然,而是某種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謊言和矯飾所迷惑,那就請往下看!
    
    先看看剛剛建國的時候,如果大家看過那時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個關於工業和產業佈局的文獻,都會注意到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上海和偏居一地」。這個「偏居一地」是什麼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對東北連稱呼一下都不屑的!毫無疑問的是,上海是輕工業的基地,佔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而當時的東北,準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這樣在關內手工勞動盛行的產業,遼寧仍然佔到55%的份額(因為有撫順、阜新這兩個當時在亞洲無可匹敵的露天煤礦)。
    
    今天,總有一些人牽強附會地說什麼武漢,青島,天津,甚至重慶、太原什麼的是「老工業基地」,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氣地講,跟遼寧中部的重工業基地相比,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麼工業基地,頂多能稱得上「手工業基地」。當時東北區的主席高崗很牛,為什麼?資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實力強,毛澤東北京閱兵,他在瀋陽閱兵,然後的群眾隊伍展示的是什麼?北京老百姓拿出來的是棉花和麥子,瀋陽的老百姓拿出來的是火車和機床!諸位有興趣的去看看老將軍們的回憶錄,多少人走南闖北很多年,「到了南滿才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的鐵路,知道了什麼叫工業」。
    
    這裏還必須提及一個城市——大連。大連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略基地,基礎設施良好,工業底子勝過川琦和廣島。剛建國時,大連是中國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學工業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說了。關於大連的貢獻,這裏還要糾正一個歷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某位元帥在淮海戰役之後講的一句話:淮海戰役是小推車推出來的。但是,歷史上的原話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這裏的「大連的大炮彈」,指的是當時國內軍工第一廠「大連立新廠」的產品,這個廠就是後來的「大連五二三廠」,首任廠長是吳運鐸。為什麼後來有人把後半句刪去了呢?僅僅是因為領袖人物講的「新疆和東北仍然是兩塊殖民地」嗎?請各位讀者自己去理解吧!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層也很清楚東北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有「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這塊鞏固的根據地,即使失去了現有的所有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礎」(見諒!可能記的不大準確)這樣的話。
    
    東北人民不但肩負了解放中國的重任,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中也是前方戰士流血,後方百姓拼命。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是遼南地區稠密的鐵路網,前方的物資如何能無誤送到?比較一下此後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即便是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犧牲的是四川人,山東人(今天甚至有人寫出是湖南人這樣的鬼話,真是無恥!),大生產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難道中國的幾個王牌軍不是由東北子弟兵編成的?難道數萬火車皮的戰略物資不是由遼中工業基礎生產的?這等明目張胆的歪曲是不是太無恥了呢!
    
    再談談建國後的建設時期。筆者從祖父那裏認真地學習過《一五計劃建設綱要》(一本發了黃而且被老鼠啃過的小冊子),其中工業建設的中心意思其實只有八個字:「完善一個,鋪開大網」。.最中心的一句話是「建設並完善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礎,使之能夠有效地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這裏,前半句是手段,後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這個「目的」一直持續了五十年!!!請各位注意,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着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瀋陽,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說,瀋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來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里的鐵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廠整礦的瀋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陰山腳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筆者父親的一位年輕時的好友,在一個叫金川還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後整整六年家裏人才知道)。
    
    東北人民為國家做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麼?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做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只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不產豆油嗎?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佔全國的44~57%(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只吃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可是它半兩油都不產!年輕的人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問任何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筆者外祖母的一個學生在溝幫子機務段負一點責任,現在回想起來滿肚子的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東北的情況也不大好,但還可以勉強維持,因為有吉林和黑龍江兩地的大糧倉。但是上邊連續的指令,調配口糧、飼料糧入關,目標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調走的那是什麼?那是人命啊!要不是東北的自然基礎好,大自然賦予的糧食多的話,這等釜里抽糧的作法保不齊也會在東北發生人間慘劇。今天有人發貼說東北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較少是因為周恩來蘇聯那裏弄來了糧食,簡直是一派胡言!事實上,這樣的無償調配不僅滋長了懶惰和依賴,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奸詐和詭辯!今天,那麼多的人上網罵東北人的不是,他們可曾記得,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靠那一口東北大米活下來的?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應該還記得七十年代東北人到北京搶購的情景吧,「豬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這裏面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東北的工業產品可以無償地調配給關內,而關內的農副產品卻不能無償地調配給東北呢,而是要東北人民千里迢迢進京去買?這其中是否就有資本外流一類的什麼問題呢?
    
    如果說八十年代之前東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人民便是「獨享」這份苦果了。改革開放,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說,此時的廣東、福建等地經濟實力弱,減免稅收制度對中央財政的影響不大的話,那麼到了1984年(請大家記住1984年是中國經濟領域一個極為重要的年頭,這一年很多有利於南方各省的經濟政策出台,東南部各省的發展勢頭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經濟已初具規模,再如此地「減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味道了(當然,這其中有政治和派系交易的因素在裏面)。當時的情況是,南方,尤其的廣東,已經初顯活力,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已經顯得有些吃力了。但是當時的決策層似乎很欣賞這樣即將發生的「馬太效應」,對東南部各省的優惠政策一個接着一個,對東北各省要求減輕負擔的呼聲充耳不聞。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東北真正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擔者(李貴鮮語)」。
    
    .這裏筆者要澄清一個事實: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位:瀋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1988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瀋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佔了五個!佔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其實,按比例上繳稅金未嘗不可,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不公平。這時的廣東,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遼寧70%,可是上繳稅金之少,卻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了。同樣的情況發生的福建和浙江(這裏必須提及,江蘇在東南地區是個例外,它經濟一直不錯,而且很少搞雞毛蒜皮的小動作)。這時候的東北已經顯出發展後勁的不足,表現在:工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企業留利過少自我發展資金短缺(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於全國而言的)。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的人心知肚明。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3.5倍,首鋼的6.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連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線都不夠!」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鑑,你就會明白什麼叫不公平,什麼叫壓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鬆動;同時的首鋼卻是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瀋陽的鐵西區,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86-89年出版的遼寧經濟信息報,那裏的東西更全面,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鄧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後,說過一句話:改革開放把上海落下了,現在是該大發展了。這時陳雲的勢力已衰,對上海的控制已經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種各樣也許連它自己都不敢想的優惠政策,如出欄的猛虎一般大發展了。而這時,用經濟界的一句共識來形容:「東北,仍然是計劃經濟束縛下的籠中之虎」。也就是在這幾年,遼寧的工業產值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超過,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難看出,中央的經濟政策何等見效!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就這樣被無情地廢掉了!此時的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東北現象」這個名詞,關於這個詞的理解,筆者清楚地記得1992年12月的某期參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讀賣新聞的記者講的一句話:「中央政府對滿洲的政策是歧視性的」。這句話筆者半個字也沒記錯,同時他也半個字沒說錯。對於一個經濟日益衰落的地區課以重稅,並設法堵塞它左衝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
    
    2001年的統計分析顯示,全中國社會發展水平排行中,遼寧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區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龍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這樣的發展水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上的實惠,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這樣的落後地區的收入都排名我們之前,為什麼?如果說粵、閩、浙、蘇是第一批起飛的地區的話,京、滬、桂則是第二批了。那麼,東北能否成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西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東北又一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一次,也許就是致命的。但是,這也許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其中關於地區經濟佈局的部分,上面已經給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未來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確定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看看,決口不談一個「工」字。把一個工業區「發展」為一個農業區也許就是這個「綱要」的指導思想!由此,我想到了當年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發展的指導思想:非工業化。對的,非工業化!!! 套用當年德國人的話說「我們(東北人)將永遠為他們(南方人)生產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糧食,並世世代代作他們的奴隸!」德國人民是幸福的,有鐵血的宰相,有自由發展的契機,頸上也沒有沉重的枷鎖,而我們東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們,當你為了二、三百元的工資辛苦工作,當你年邁的父親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髮蒼蒼的母親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們冰天雪地里為了掙一點小錢困苦掙扎,你的兒女在沒有暖氣的室內凍得瑟瑟發抖,你的好友為錢去拼命,你心愛的球隊不得不賣藝他鄉、受盡欺辱,甚至你的親人姐妹淪為娼妓,在男人的身下痛苦掙扎的時候,你,一個東北人,有沒有想一想,這究竟是為什麼?

東北人的吶喊:GCD,我X你祖宗(二)!!!

做為東北人眼淚都流幹了!!
    

    當年的遼瀋戰役內戰在東北。共產黨國民黨為了各自集團的利益把東北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間煉獄。這個時候他媽的都不提什麼炎黃子孫了華夏文明。
    
    日本人統治東北垮台後共產黨代表東北人民不要日本人的戰爭賠償。
    
    縱容蘇聯紅軍在東北拆卸工廠設備,強姦中國婦女。
    
    大量往東北地區移民。
    
    韓戰爆發後東北是前線。搜刮一切東北物資支援朝鮮。而後又把滿族人的發祥地視為聖山的長白山一大半割讓給朝鮮金日成
    
    在遼寧樹立一個湖南矮子雷鋒為全國的學習對象~~~~~~
    
    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內亂時期東北特別是遼寧是重災區。毛遠新,陳錫聯把一個好端端的遼寧搞的雞飛狗跳。
    
    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都定量每人每月5兩豆油唯獨遼寧是每人每月3兩
    .所以遼寧的人民今天還管當時的遼寧革委會主任流氓將軍陳錫聯叫「陳三兩」。
    
    把說真話的張志新強姦,輪姦後割斷喉管殺害,解剖屍體摘取內臟器官後滅屍。
    
    ~~~~~~~~
    
    改革開發後首先是東北的大批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婦女賣淫孩子失學。
    
    朱鎔基的所謂國企改革,銀行改革,清理三角債都他媽的在東北,在遼寧進行。而磁懸浮高速火車線,現代化的汽車產品線都是上海。在南方。
    
    東北人永遠會記得這個棺材總理朱鎔基欠下東北的種種血債!!
    
    今日的東北資源枯萎,環境惡化。貪官瘋狂,人民還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他們沒有社會最低保障,沒有醫療保障,有病等死無病苟活。
    
    中央給東北的是口號,給南方,給上海的是實惠!!是政策!!
    
    為什麼資源豐富的東北今天資源枯竭?都哪裏去了??
    
    是誰吞噬了東北人創造的財富?
    
    
    為什麼東北人活的這麼累?
    
    東北人,覺醒吧!!!
    
    不要再對共產黨抱有任何幻想!!!

*******************************************

東北人的吶喊:GCD,我X你祖宗(三)!!

要想知道東北為什麼落後,一定不要錯過共產黨對東北農業和農村落後政策,除了因為東北工業產業類型對農村經濟沒有聯動能力,除了因為為了確保中國工業家底的穩定,進而從財政、金融等政策打壓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外,導致東北農村落後的還有工農業剪刀差對東北的危害。
    

     實際上,中國有兩種剪刀差,工業對農業外,還有輕工業對重工業。不幸的是,東北既是重工業大本營,又是中國農業的根本,在中國,只有東北同時遭遇了兩種剪刀差的禍害。幸運的是,上海同時成為兩種剪刀差的受益者。不是那些地方多有本事。
    
     什麼是工農業剪刀差,大致的意思是,農業部門將其產品按照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賣給工業部門,主要是紡織、糧食、服裝等輕工業,而工業部門則按照高於價值的價格把工業品賣給農業。從而形成了所謂剪刀差,這就是幾十年來中國工業剝削了農業,現在中央說工業要反哺農業了也是這個道理。剪刀差的概念來源於原蘇聯,其含義是工業品和農業品之間的不等價交換。是左傾勢力在東歐和亞洲非洲迅速積累國家工業基礎的辦法。
    
     工農業剪刀差實際造成工業集中區對農業集中區人民的剝削,而享受國家富強的機會卻是一樣的,甚至也是不平等的。
     從1953年實行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到1985年取消統購統銷期間,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無償從農民手裏拿走了6,000—8,000億元資金。僅江蘇一個省,1978年以前就被剪刀差剪去農業剩餘400億,相當於這一時期江蘇省農民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1978年以後,農民的剪刀差負擔並未消失,剪刀差呈波浪起伏狀,
     1989年後又有所擴大;1994年國家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後剪刀差又開始縮小,然而1996年後剪刀差卻又回升。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由於絕大多數非農產品已經進入市場競爭決定價格的時代,剪刀差的汲取功能才開始弱化。而這時的東北農業又馬上面對入世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這讓東北農業雪上加霜,形成了農業上的「東北現象」。
    
     那麼什麼是輕工業對重工業的剪刀差?因為輕工業在改革開放後,除煙酒等專賣產業外,多數已經不再受國家嚴控,而重工業和主要礦山開採業一段時間以來被國家控制價格,這就形成了輕工業對重工業的剪刀差,而資源大省和富集地區就再次受害,這就是山西和東北的命運。
    
       借用網友的分析,我們拿上海和東北來比:
     東北主要向國家提供定價極低的:沒法回籠貨幣的產品(軍品)、非回籠貨幣的產品(包括工業裝備等資本品;糧食、房子、醫療、教育等生活必需品;石油木材等生產原料)
    
     上海主要向國家提供定價極高的:國家回籠貨幣的商品,包括香煙、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收音機等生活必需品。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幾乎所有的商品價格都列入國家定價範圍。
     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車實行憑票供應。1962至1963年之間,「鳳凰」、「飛鴿」和「永久」的標價高達每輛650元,
     1980年前後,在天津的郊區,蓋一棟80平米左右的房子只需要1000元人民幣,2輛自行車的價格等於80平米的房子,你說當時國家定的上海輕工產品格價高不高。這不就是剪刀差嗎?
    
     鳳凰自行車產量由1958年的15.6萬輛迅速擴張至1990年的354萬輛.。我個人大概算了一下賬,由於工業消費品與源材料剪刀差巨大,每輛自行車最少有300元以上的稅收,以平均年產100萬計,鳳凰自行車稅收起碼每年2億,1958-1990年估計稅收96億以上.這就是上海計劃時期上交稅收多的原因之一.
     。
     就是在東北產品和上海產品如此之大的價格剪刀差下,大慶一個市貢獻的金額也比上海高,遼寧也比上海高。可見如果刨除不同工業品之間的巨大剪刀差,以上海名義上繳中央財政中又有多少是本應屬於東北的?有多少是國家為輕工業品高定價下以上海名義上繳給中央的?迄今為止,大慶油田累計上繳稅金4561億元,承擔原油差價4190億元,創匯500億美元,如果按每桶原油50美元計算,大慶已向國家累計貢獻6300億美元,合人民幣近5萬億元。這個數字屬於東北那麼東北會不會是又一個科威特?
    
      國際上,工業國往往會用抬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出口價格的方法,以工業品利潤補貼本國農業,剝削和壓榨海外農業國。同時輕工業和尖端科技重工業發達的國家會剝削初級重工業和採礦業發達的國家。而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根本就是人為地製造出三類地區,東北是最大的受害者。
    
     第一類是上海:佔據工業品中定價最高、但技術含量卻並不高的非生活必需品
     第二類是東北三省:生產以成本價定價(平價調出)、但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技術裝備等資本品,非回籠貨幣類工業品(包括軍品),承受工業品內部剪刀差;同時承擔工農業剪刀差。
    
     第三等是其他農業地區:承擔工農業剪刀差。
     東北不僅生產技術含量高、卻按照成本價定價的重型工業裝備,而且生產定價最低的農業品,承受着兩種剪刀差,是計劃經濟兩種剪刀差的最大受害者;而上海不僅生產工業品,而且生產工業品中定價最高、但技術含量卻並不高的暖瓶、手錶、自行車等日用品,而計劃經濟時期恰恰規定由後者承擔着國家從老百姓中回籠貨幣的作用,因此強於此項的上海佔了便宜。
    
     而負責重型機器裝備製造的東北工業品卻以成本價上繳中央,這些機器裝備調到上海後被用於生產遠高於成本價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輕工業品(一輛自行車近200塊錢,工人月工資只有不到40塊)賣給老百姓,稅收卻以上海產品的名義上繳中央,所以才有生產機床、汽車、飛機、發電設備、重型冶金、礦山裝備的遼寧,上繳中央稅收竟然和只能生產輕工業品的上海相差不多,兩者50年代到80年代貢獻國家稅收竟然都是3千多億。這就形成了上海等輕工業發達地區對中央稅收貢獻很大、國家似乎對東北投了項目十分偏愛的假象,掩蓋了東北淪為輕工業地區經濟殖民地的實質。
    
    
     陳雲指出,「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這是我們的目標,共產黨的政權必須這樣做,不能忘記。革命就是為了改善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
    
     然而,東北卻在1949年以後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更不要說應有的超級富足。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主任張國寶10月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東北農業對全國的貢獻越來越大。可是,想沒想東北百姓得到了什麼?東北農村得到了什麼?別忽悠,來點實的吧!
    
     他還說,東北黑土地素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這個作用越發明顯,東北地區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總量的比例越來越高,現在已達到1/3。可是這恰恰是東北最大的不幸!貢獻很大,可是老百姓沒有相應的實惠,黑土地反倒被糟蹋得嚴重水土流失,不知道當下面的黃土裸露之後,誰能對東北負責?黑土下面的黃土可是十分貧瘠的。
    
    
     還是那句話,別把東北當成普通關內省份,他是關東,他是滿洲,他曾經是亞洲最最發達的地方。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提供的數據顯示,1980年廣東經濟總量是遼寧的1/2,而2001年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只有廣東的62%,東北三省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約17%下降到2005年的8.7%。而1945年的時候,東北佔中國的比重高達95%,1946年蘇軍破壞後還佔到75%。您怎麼面對這個數據?還用那蒼白的語言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115/11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