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德國之聲柏林專訪名導王小帥:左右為難

柏林專訪王小帥:左右為難

王小帥接受採訪(德國之聲記者攝)
 

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王小帥向觀眾們展示了他的新作品《左右》。《左右》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一對已經離異夫婦的孩子得了白血病,為了挽救生病的孩子,妻子找到前夫,提出要跟他再生一個孩子。在挽救一個生命的前提下,四個中年人開始了他們「左右為難「的人生歷程。從殘酷的青春到左右為難的中年,王小帥是如何看待這種轉變的?下面請看德國之聲記者發自柏林的獨家採訪。

德國之聲:王導演,您好!首先感謝您把《左右》帶到柏林。您過去的作品很多都是反映青春題材的,為什麼這次選擇了一個討論中年生活以及倫理道德的題材?
 
王小帥:在拍完《青紅》以後,我就一直想拍一個關於我對生活的體會而且離我生活很近的一個題材。我自己也人到中年,我想把中年的掙扎和壓力以及我對中年生活的理解都拍進作品中去,但是一直也沒有找到這種機會。後來我看到報紙上有這樣的報道,一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在意,覺得這樣的故事不是我想要的,因為我想探討的是關於人到中年的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危機,這個故事看似跟我要表達的主題無關。可是後來在討論中發現,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正好是我要的東西。它聽起來像是一個比較煽情的故事,但是背後隱藏的卻是很殘酷的現實:在拯救這個生病的孩子的過程中,四個中年人要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所有的責任、犧牲、道德等等。
 
德國之聲:從關注青春到討論中年危機,這能不能看作是您的一次轉型?
 
王小帥:對我來說,《左右》其實是個水到渠成的作品,隨着我自己年齡的增加,對生活的體會也不一樣了。跟《十七歲單車》以及《青紅》相比,雖然《左右》表達的是中年生活,但是「殘酷「這個主題仍然存在。青春期的殘酷像寒風一樣,比較凜冽,很鋒利很直接刺骨;但是中年生活中的殘酷潛伏在一個溫厚的表面下,其實生活中這種真正的壓力要比青年人面對的殘酷的多,而且這些壓力有時根本無處發泄。《左右》看起來好像跟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實仍然延續了「殘酷「的主題。
 
德國之聲:在電影的結尾,您安排了一段床戲,讓已經離婚並各自有了新的家庭的夫妻重新回到床上。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觸及人們道德底線的結局?
 
王小帥:救人是全人類都不可能拒絕的要求,這是個高尚的選擇,可是在這樣一個高尚的選擇後,主人公卻要面對很多違背社會倫理中國人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東西。主人公戴了一頂高尚的帽子,卻不得不承擔之後的種種沉重的壓力,這種結合,正是我想要表現的主題。這個結局跟電影整體的走向是比較接近的,最後的床戲是苦澀的,符合電影的風格。一般意義上的性愛是甜蜜的,但是電影中的床戲是殘酷的,它變成了一種工作,很無奈。這個床戲在我看來,是全劇的高潮,這樣一個結局也揭開了另外一段故事的序幕。
 
德國之聲:您想透過這樣一個殘酷的結局向觀眾表達一種什麼信息呢?
 
王小帥:我覺得人在命運之前都是很無奈的。這四個中年人經歷了這麼多掙扎,最後還是要聽任命運的擺佈。雖然帽子很大,愛、寬容、理解,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透露着人在命運之前的渺小無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左右》跟我以前的作品還是有很多相通的東西。
 
德國之聲:國內媒體對您憑藉《左右》二度擒熊寄予厚望,您自己如何看待?
 
王小帥:六年以前,我拿過一個評審團大獎,對我來說已經很好了,給我敞開了一扇大門。有競賽就有期待了,如果能夠往高走一步,當然就更好了。我覺得現在自己做電影的空間還很大,我的其他兩部作品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也都拿了獎,如果能夠持續這樣的好運,當然我很高興。如果拿不到,也是正常的。
 
德國之聲:很多在歐洲電影節獲獎的影片在國內的票房成績都一般,對您來說,更看重獲獎還是票房?
 
王小帥:獲獎對我個人的職業生涯有很大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電影最終還是給觀眾看的,而目前中國國內的票房形勢不太好,中國電影近年來拿了很多國際大獎,除了《色戒》因為特殊原因票房很好以外,其他的票房都不好。這其實是個很讓人傷感的現象。我覺得現在中國電影市場都是以娛樂為主,熱鬧的搞笑的題材佔主導。能在歐洲電影節獲獎的電影一般都不太搞笑,但是搞笑的熱鬧的又跟電影節又沒有緣分,所以這中間有個平衡的問題。近幾年,我們眼睜睜地看着中國電影在歐洲電影節上獲得了好成績,所以這個票房與獲獎的平衡問題也擺在那裏,值得大家去思考。
 
煙霧中的思索(德國之聲記者攝)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煙霧中的思索(德國之聲記者攝)德國之聲:您覺得造成目前中國市場上這種票房與獲獎的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麼?
 
王小帥:我覺得文化的興盛和商業的需求是成反比的,大眾消費和快餐消費畢竟還是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的。而電影又屬於大眾消費,所以觀眾中的精英層畢竟是少數,而中國電影市場在針對精英層恰恰又缺少發行渠道,中國的電影市場目前是不成熟的,分類還不夠明確,這也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德國之聲:您對您的電影有沒有一個預期的市場定位?覺得什麼樣的觀眾會來觀看《左右》?
 
王小帥:預期和定位還是有的。但是目前中國電影發行形式對我們比較不利。目前大部分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是抱着娛樂的目的的,當然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面對其他類型觀眾的發行渠道不暢通,以致無法讓我們自己預期定位的觀眾群看到電影。跟我以前的作品不同,《左右》是一部非常大眾的影片,從某種形式上來說,也是很娛樂的。它主要是講老百姓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每個人看《左右》都能至少抓住影片核心的東西,都有自己被感動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左右》是一部很大眾化的電影,甚至連東西方的差別都被抹掉了。
 
德國之聲:您覺得目前中國國內電影拍攝環境如何?
 
王小帥:我覺得目前國內是拍攝的環境好,但是發行放映的渠道不夠完善。聽說現在國內每年大大小小有五六百部電影在拍攝,越拍越多,最終只有幾部影片能脫穎而出,市場環境很惡劣,但是大家都還在拍。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國內的拍攝環境還是很寬鬆的,但是發行放映的環境不夠健全。
 
德國之聲:《左右》的投資狀況如何?
 
王小帥:《左右》還是跟以前的製作人合作,資金主要來自於私人,不是國家行為。投資成本不是我們的賣點,《左右》吸引觀眾的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心靈之間溝通。
 
德國之聲:當年因為《十七歲單車》私自參加柏林電影節遭禁,這對您有什麼影響,特別是對您之後的拍攝方向有什麼影響?
 
王小帥:我覺得對我做片子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我人生的軌跡會有影響。在我36歲的時候在柏林電影節上拿了獎,當時覺得自己尚算年輕,但是遭遇了封殺,自己失去了很多努力的機會,失去了做更好的作品的機會,耽誤了很多時間。
 
德國之聲:現在拍片的時候會考慮審查制度嗎?會因為審查制度做一些相應的改變嗎?
 
王小帥:現在中國的導演已經形成了自審的慣性了,大家都知道什麼能通過審查,什麼不行了。現在跟電影管理部門的溝通比以前有很大進步,暢順不少。電影管理者也開始慢慢明白創作者在拍攝過程中應該跟隨自己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去做,如果審查制度很嚴,有很多禁忌,讓導演束手束腳的,那麼導演也不可能拍出好作品。
 
德國之聲:您如何看待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
 
王小帥:電影審查變成了一種模子,把中國電影塑造成另外一個樣子。從藝術的本身來說,中國的作品應該可以更豐富、更自由、更多樣化,比歐美更百花齊放一些,讓中國觀眾的選擇更多一些。而現行審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種多樣性,整個中國的電影市場所展現的就是另外一種形態,跟實際上的藝術創作有一定的區別。
 
德國之聲:您覺得中國觀眾跟歐美觀眾在欣賞角度上有差異嗎?您如何看待這種差異?
 
王小帥:歐美國家經過長時間積澱,電影市場成熟,觀眾層分化細緻,形成了各類特定的觀眾群體。現在即使美國荷里活大片橫行,但是還是有特定的觀眾群欣賞那些非美國大片。現在中國這樣的觀眾也越來越多,但是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特別是由於網絡傳播以及盜版管理上的不足,使這部分觀眾不進電影院。目前中國市場上還是以票房論成敗,而欣賞非大片的人又不進電影院,所以這種「小片「票房就上不去,長此下去,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小片「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德國之聲:謝謝您接受採訪,祝您二度擒熊成功!
 
德國之聲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212/7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