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劉文忠:《一個文革受難者的——新海國圖志》

作者:

《一個文革受難者的——新海國圖志》

劉文忠著

蔡詠梅序

崇適文化出版拓展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田園書屋發行、經售

武宜三按:《新海國圖志》是上海作家劉文忠先生環遊世界的真實記錄;是一部衝破蒙蔽、睜開了眼睛看世界的政治遊記;也是他繼家族口述史《風雨人生路》之後的第二本着作。劉文忠是小兒麻痺症患者,不良於行。但他柱着拐杖,背着背囊,隻身自費,艱難地遊歷了四十個國家。劉文忠事業有成,妻賢子孝,本應在家享清福;可他偏要自討苦吃,是因為他要實踐他三哥"一直想逃出這個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害他一家和無數中國老百姓的專制國家"、"去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怎樣的"的遺願,把生意交給了兒子,從2003年開始了他"背負兩個靈魂"的環球之旅。劉文輝因父親被誣為"歷史反革命",不得不輟學去當學徒;1957年,由於給工廠領導人提意見,挨報復,以工人身分被劃為右派分子;1964年,又因企圖偷渡出境,被扣上現行反革命分子帽子,開除公職,交街道居委會監督改造;1966年,眼見毛澤東倒行逆施,他寫了萬言書《駁文革十六條》,讓只有十九歲的劉文忠,帶到杭州去投寄給北大、清華等全國八大城市十四所高校。一個月後,兄弟倆在上海雙雙被捕。劉文輝被槍殺於上海文化廣場,為上海市革委會成立祭了旗,年僅三十歲。劉文忠則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牢獄生涯。在長期封閉、對國民出境有諸多限制的中國,到外國旅遊本非易事;更何況劉文忠所去的四十個國家、地區,有許多與中國並無旅遊協定、航班來徃,甚至沒有外交關係;有的是落後蠻荒,有的是戰火紛飛,連保險公司都不肯承保。例如去朝鮮,要靠走後門托關係;去台灣要通過第三國;去以色列,要自己去找以色列領事館求情,自帶翻譯員,費用超過四萬元人民幣。據說《新海國圖志》第一次印刷已經售罄,為應讀者渴望,今選登其中一篇《以色列》。

☆☆☆☆☆☆

以色列是我旅遊的第三十八個國家。我一直想去以色列文化考察,但問遍上海各大旅行社都回答:安全無保證。另外兩國旅遊尚未開通,旅行社連商務組團的機會都沒有。我不死心,於是寫信給以色列駐上海領事,申請單獨去以色列文化考察,其中寫了一個理由,父親曾工作過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中國上海總部在二戰結束後幫助遣送過逃亡中國的猶太人回國。領事館馬上為我簽證,我又找中旅幫忙聯繫海外旅行社,可是,老關係的中旅聯繫了二個月一直沒消息,眼看着簽證將到期……終於,中旅為我辦好了手續,通過香港安排我單人成行,但是費用很高,需34000元人民幣,因要在當地專門配一名司機與翻譯。

機票終於拿到手,並簽下安全自負合同。可是,就在啟程前,國內新聞又報導了以色列境內發生巴勒斯坦兩派組織武裝衝突的事件。昂貴的費用、安全問題、語言不通、妻子的不理解和擔心,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因為我的環球遊記中如果缺少了以色列這一國家,缺少了猶太這個古老而有着沉重歷史的民族,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不料臨行前,中旅經理又打電話向我抱歉:以色列之行被取消了,理由還是不安全。失望中,我不甘心,又去找朋友高達先生,他是中旅導遊又是英文高級翻譯,最主要是他對以色列文化考察與我同樣有興趣,也不怕死。最後我們再次向以色列駐上海領事館申請簽證,在沒有任何單位敢為我們買旅遊保險的情況下,我與朋友一起踏上了去以色列考察的路途。

600萬亡靈

亞德韋希姆大屠殺紀念館默默屹立在耶路撒冷的赫茨爾山上,建築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大屠殺歷史紀念館、姓名大廳,是堪稱世界最大的大屠殺圖書館和檔案館,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萬參觀者。這是一處令人觀之心悸動容的地方。紀念館呈一字型排開且深入地下。館外牆上有兩幅浮雕,一幅描述華沙猶太區的猶太反抗軍,另一幅則刻繪東歐猶太人即將被送往集中營的最後行進旅程,浮雕中手持猶太法典的老人,代表當時在舉世無援的慘況下,猶太人曾對上帝的恩典心生疑惑之意味。紀念館前的每棵樹下,幾乎都立有寫着親人名字的紀念碑,許多來自歐洲各國。在紀念館前面的30公尺高圓柱上,雕刻着希伯來文"永誌不忘".亞德希姆(Yad Vashem)是以色列紀念大屠殺殉難者和英雄的權力機構,出自猶太教聖經,意思是"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紀念,有名號".該機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曆程中,一直搜集有關大屠殺的資料,共積累了6000萬份檔案,26.3萬張圖片和其他書面、音頻和視頻證據。紀念館整體建築呈三角形,隨着參觀者的前進路線,各展廳以章節的形式一一呈現大屠殺歷史事件。首先一幅巨大漫畫吸引了我:一個鋼鐵般日爾曼工人,一雙鐵手死死掐着一條毒蛇的七寸頸脖,漫畫中的蛇身標誌着猶太人。據說這幅畫當時貼滿德國的大街小巷,這是希特拉掀起民族與階級仇恨的一幅陰謀宣傳畫,誣陷猶太人像毒蛇一樣吞掉了德國平民及工人階級的財富。看着這幅畫有觸電感,一下子讓我聯想起中國57年"反右"的宣傳畫,一模一樣,中國工人階級的鋼鐵形象,也同樣緊緊抓住象徵五十五萬"右派"知識份子的毒蛇,阻止右派言論毒化工人階級的腦子。

下一個展廳,螢幕上反覆播出當年希特拉法西斯主義瘋狂的場景:1936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雄壯的進行曲中,全場千萬條手臂向前伸直,歡呼:"Hi,希特拉!"那種強大、壯觀的新德國形象在當時可能震撼了全世界。希特拉副手戈培爾的"領袖原則"曾把希特拉說成是"拯救者"、"權力和正義的化身".這又讓我想起副統帥林彪對毛澤東的歌頌:"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一句頂一萬句"、"理解與不理解都要執行".原聲螢幕上第三帝國那氣勢宏偉的集會、遊行,波濤般翻滾的旌旗,雄壯的樂曲,稚氣未脫的孩子向領袖獻花,楚楚動人的婦女激動流出淚水,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作為一個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看了這些有一種哭笑不得的熟悉的感覺,和我們青年時1966領袖八次接見紅衛兵的瘋狂場景何等相似啊!

再下一個展廳,我又看到1933年春德國納粹學生組織突擊隊襲擊了全德五十個城市的書店和圖書館,5月10日那天,他們將繳來的書籍在廣場當眾焚毀。希特拉說:"要純潔德國文化",馬克思、海涅、佛洛德、卡夫卡、湯瑪斯。曼、雷馬克、布萊希特、安娜。西格斯、瓦爾特。本雅明……這些書的作者不是猶太人,就是納粹在意識形態上的死敵。展覽館這一幕幕"抄家、燒書、封教堂、批鬥、發最高指示、成份劃分、階級鬥爭",跟中國"文革"浩劫多麼相像,連口號都類似,猶如複制與拷貝。

紀念館配備了11種語言的講解員,同聲翻譯播放着苦難猶太人控訴的聲音,政治家與學者的評述。在被屠殺的600萬猶太人中有150萬是兒童,兒童館的牆上是一個大螢幕,幻燈打出一張張被殺害的猶太兒童的巨幅照片。大量死者的遺物、照片、書信,特別是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收集到的被毒氣殺死者遺留下來的四千雙舊鞋子,讓人毛骨悚然,慘不忍睹。大廳里不斷迴響着悲哀的男女聲音交替呼喚着的300多萬名死難者的姓名。在視覺與聽覺上一次又一次敲打人們的心靈,壓得所有參觀者腳步沉重,心痛得讓有良知的人都流下眼淚。

猶太死難者照片

大廳里的文字資料與錄相彙集了從1933年到1945年猶太人被殘害的整個過程。希特拉自稱要創建一個人人平等的歐洲,理論上把人們劃分為"優等"與"劣等".希特拉及其追隨者當然是"優等",設想出社會的對立面成為"劣等".理論之後是實踐,以屠殺兌現血統論,即清除"劣等"的人。不僅是猶太人,最後連殘廢人、精神病患者、同性戀者一起都是"劣等",而遭監禁和肉體消滅。但當時竟有很多德國人,包括相當多的知識份子,在"為了國家"理念的煽動下,竟容忍並參與這類劃分和清除。納粹當年能做到這一切,主要由於他們佔領所有的媒體,控制報紙、廣播、文學藝術等所有傳播手段,有選擇地向大眾傳播有目的的資訊。在有計劃有步署的意識形態主導下,一個人摧殘人、人壓迫人的體制,被形容成了一片美麗富饒、平等民主的"新社會".這幾乎是所有專制的、渴望建立"天堂"於人間的運動所共同的特點:將社會的一部分人排斥在大多數人的視野外,摧殘他們直至死亡;同時指揮着所有的媒體讚美"偉大領袖"、讚美"新社會",仇恨"毒蛇"、"舊世界".這樣的社會表面上是如此動人、強大、欣欣向榮,仿佛所有人都"生活在蜜糖中",但同時卻不斷在民眾中散播着仇恨、暴力、奴役、陰謀和犬儒主義。為了偉大的領袖和那甜美的人間"天堂",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以任意的方式殺死任何人(除了偉大領袖本人)。

我走進一間大的展館,一進門,四周都是書架,上面密密地放滿了一本本精裝書,每本都很厚,從地下一直延伸到的屋頂,哦,那不是什麼書,那是一本本檔案名冊,記錄着300多萬被殺害的猶太人的資料!裏面詳細記載着每一個死難者的姓名、年齡、死亡記錄、家庭住址、親人情況、聯繫方式。我流淚了,這就是猶太人!以無比的勇氣複國,又以無比的代價尋找和記錄下每個死難者!因為每個生命都是無辜的!對每個家庭而言,每個生命都是父母、愛人、子女和兄妹,都意味完整、幸福、和歡樂,他們本該有尊嚴地活着,卻因為政治災難而過早地以非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離開了自己的親人!此館中央有一個圓形的黑色水潭,站在水邊,扶着欄杆抬頭仰望,上方懸掛着數不清的死難者照片,一張張臉俯視着我們,同時倒印在水潭裏,反射出粼粼的陰冷的光。仿佛600萬遇害的猶太人向每個參觀者呼喊:不要忘記他們!不要忘記血的教訓!而浸泡在泉水中的一塊石碑同時紀念着另外300多萬名大屠殺受害者,儘管他們的姓名已無從查找。

我的身後左右有大批以色列學生與年輕士兵,男孩個個握緊拳頭,女兵眼眶裏涌着淚水。一個猶太導遊舉着標誌德國旅遊團的小旗,領着一群德國遊客在參觀,我仔細觀察他們的神態與眼神,大多數沉默,臉部帶着羞愧難當的表情,一些年老德國人低着頭甚至擦眼淚。

在紀念館的大廳中,多處擺放着英、法、西、俄、希五種語言的"證據表",期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那些尚不知名的受害者的姓名和簡歷。亞德韋希姆機構自1955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收集每一個在大屠殺中受害猶太人的姓名,很多倖存者和受害者的親戚朋友參與了這項歷史性的工作,以填寫"證據表"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受害者的紀念。因此,至今已收集到300萬受害者的姓名和簡歷,以及部分受害者的照片,而每一份填寫的"證據表"均被妥善保管在檔案館中。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受害者們一個身份,講述他們的真實故事,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同時也是對大屠殺證據的不斷完善。

在其中一個展廳里我看到"納粹獵人"西蒙。維森塔爾的故事,他五次被關進集中營,在戰爭中失去了89名親人,是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二戰勝利後痛苦的經歷使維森塔爾認識到,"沒有正義,就沒有自由".這位96歲的老人用盡一生精力,花了60年時間收集資料與檔案,使1100多名納粹逃犯繩之以法,被人們稱為"納粹獵人".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協助以色列特工摩薩德抓獲納粹蓋世太保猶太部主管、一手策劃了希特拉"最後解決方案"的阿道夫。艾希曼。他多次面臨死亡威脅,甚至對手用炸彈放在他家門口爆炸,但他相信:"在這世界上還沒有殺了人可以不負責的事".更可貴的是,在以色列民間有無數的西蒙,猶太民族從政府到人民特別是以色列特工摩薩德,對屠殺猶太人的納粹分子一個不放過,所以大屠殺紀念館才能收集到如此完整的資料。如此團結精誠、執着認真的民族,沒有不復國的道理。

頂樓的紀念堂是一座神殿。其中一個低矮的水泥屋頂下有塊石頭,上面記載了二十一個主要集中營的名字。這又是猶太藝術家設計的一座造型別致的紀念堂,巨大石溜子建築的牆體,室內燈光昏暗,中央一塊低地,中心有一盞靈魂安息燈,每天早上十一點,在一個簡要的儀式過程中,幽幽的火焰被點起,屋頂中心有個小天窗,一絲陽光從頂部射入室內。我問朋友有沒有帶相機,聲音並不大,馬上有工作人員豎起手指放在唇邊示意我不可出聲,更不能照相。人站在裏面有一股陰冷的感覺,同樣讓人有窒息感,仿佛一個個死難者的靈魂在渺渺地升向天堂。

大屠殺紀念館是對世人的警告,絕不允許災難重演。猶太藝術家實在了不起,給自己的人民與德國人,甚至全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生動難忘的歷史課。對共產主義世界有着深刻瞭解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說:"與專制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我想:猶太人建起這樣一個出色生動完整的紀念館,每個有良知的德國人看了一定會深刻反思!難怪德國總理勃蘭特會代表人民跪拜在波蘭大屠殺紀念館前向猶太人謝罪!這些展覽令我深深折服於猶太民族的"較真"精神,他們把自己民族的苦難歷史與悲慘教訓一筆筆認真記下,留給後代接受教育,同時提醒自己民族一定要時刻警惕、團結一致、不畏強暴、努力強盛。

走出紀念館,我心情沉重,眼裏還淌着淚水。我站在出口處厚厚的留言簿前翻看,發覺沒有一個中國人留言,深感遺憾,一貫自說自話的我,忍不住再一次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感謝猶太人讓我上了深動的一課,使我看清獨裁政權的邪惡和可怕,凡是維持專制政權只有依靠謊言和暴力。同樣,我敬佩猶太民族有這樣較真的勇氣,堅持讓自己人民牢牢記住這恐怖的血淋淋的教訓。我堅信,不忘記過去的教訓是一個民族的起碼原則,不斷反思才是一個民族的強大動力,猶太民族的偉大正在這裏。我希望在中國也應該有這樣的紀念館,因為我們同樣有太多的教訓與反思的題材!如果我們也能較真詳細列出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者的姓名和詳細檔案,像猶太人一樣認真收集受害者和倖存者的姓名、簡歷、照片、實物和證詞,以及責任承擔者的罪證,還怕日本不認罪?……如果我們政府也能"較真"建立一個"文革博物館",把上至國家主席劉少奇,下至遭冤假錯案迫害死的所有平民受害者的姓名、簡歷、照片、實物和證詞都陳列出來,讓子孫後代永不忘記,那真是功德無量。我簽上姓名:一定會叫兒子再來參觀的中國人劉文忠。

離開展覽館,我深深向猶太人鞠躬!敬佩!謝謝你們!為人類建立這樣一個出色無比的"反思與教育"博物館。同時我為中國人"不願反思"與"善於忘卻"的劣根性感到羞愧。

複國

幾千年來,以色列國幾次被古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覆滅。特別是耶路撒冷,三大教的信徒都熱愛此聖城,為了爭奪聖地,也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殘酷的征戰。耶路撒冷等地區原來是屬於以色列人,最早的猶太民族繁殖在這裏、最古老的宗教猶太教誕生在這裏。二千多年前,以色列被羅馬帝國滅國的浩劫使猶太人被迫逃亡世界各地,該地區才被阿拉伯人所擁有居住,當以色列人重新想回到他們祖先居住的地方,馬上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對。猶太民族是個苦難而頑強的民族,失去祖國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曾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經濟上也受到種種限制。他們的身體局限於"隔都"(猶太居住區)的高牆之內,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沉醉傳統的《塔木德》學問的框架中(猶太教區)。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民心目中的"外國人",所以複國是每一個猶太人的強烈願望。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說,世界的麻煩在中東,中東的麻煩在阿以,阿以的麻煩在耶路撒冷。發生在耶路撒冷的戰爭,也許就在於它被迫承擔了走向極端的多元文明在零距離碰撞時產生的爆炸。在戰亂中它先後18次被毀滅,成為廢墟後,毀城者還要用犁再鏟一遍,滅絕任何讓人懷念的種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蹟般地重建,每一次復興後依然彙聚着世上最狂熱的愛和恨。

以色列目前人口超過600萬,主要是猶太族群,它是中東地區最發達的國家。數世紀以來,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複國。二戰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曾拒絕接納猶太難民,使得猶太人的複國主義情緒高漲,大批難民湧向巴勒斯坦。從1878年第一次佩塔提克瓦猶太農場開始,到1944年至1948年第五次回歸浪潮,在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居民。

以色列立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有一個堅強、富有政治遠見的領導核心和一系列群眾組織。例如:哈依姆。魏茲曼博士、本一古里安、果爾達。梅厄、摩西。達揚、伊紮克。薩德赫、伊加爾。阿隆等等一大批優秀人物。他們意志堅定,不屈不撓、堅忍不拔、一件事不達目的誓不甘休,只要看到百分之一的希望都堅持到底。他們審時度勢,在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找到最有利的出路,制定出較好的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使自己從被動轉變為主動,改善自己的處境。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明確納粹德國及其屠殺猶太人的政策是主要反對的對象,是鬥爭的焦點,把同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矛盾和鬥爭限制到最小限度,並為此儘量約束猶太極端派別的過火行為;再如,二戰結束以後,英國衰落了,對巴勒斯坦地區及猶阿衝突已經無能為力,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們及時把目光轉向美國,成功地爭取到美國猶太社團的資助和支持,這是以色列得以成功立國的一個重要保證。在美國有一個龐大的猶太社團,他們在金融、科技、教育各個領域中均有很大勢力。美國猶太社會對美國政府施加的壓力不可低估。據統計,在1947-1949年三年間,白宮收到猶太複國領導人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信件有8萬封,明信片84萬張,電報51400份。這些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在制定中東政策時,不能不充分考慮他們的願望和猶太人的利益。在以色列建國前夕,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領導集團經過反覆磋商,淡化了他們一貫標榜的民主社會主義色彩,選擇了親西方的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道路,選擇了美國作為本國在國際舞台上最親密的夥伴。但他們同時實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儘可能爭取合作夥伴,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承認他們。他們巧妙的外交政策,立竿見影,宣佈建國三天之內得到美國和蘇聯都宣稱承認以色列的效果,堪稱奇蹟!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分別擁有55%和45%的領土。支持以色列建國存在着美英與蘇聯大國戰略與意識形態目的,大家都想把這強硬的民族作為自己的匕首插入中東阿拉伯世界。地圖上的以色列,就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進了黎巴嫩的香柏樹叢中。阿拉伯國家與西方國家及以色列之間的矛盾由此產生。加上宗教與意識形態的矛盾,身處伊斯蘭大國埃及、約旦、伊朗、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之中的小國以色列,因為長期與他們矛盾激化、衝突不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後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就遭到了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聯合進攻。這場戰爭奪去了這個小國6000人的生命。然而,它只是一個開始。此後的四次中東戰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再加上永無休止的零星衝突和極端分子的恐怖活動,這個國家始終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下。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全民義務兵役制的國家。然而,這並不代表猶太人是好鬥的民族。戰爭與和平,現代與傳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這些似乎是完全對立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猶太國家裏竟然一直並存着。一路上幫我們開車的司機是猶太人,他說,"在以色列,不當兵的猶太人算不上真正猶太人".你問年輕人一定回答,"不當兵就不上大學".猶太司機六十多歲,有子女二男二女,連他與夫人在內都當過兵,二兒子現在還在軍隊,是職業軍官,待遇不錯。他告訴我:歷史教訓告訴以色列人,國家是他們這個苦難民族的避難所,要像保護生命一樣捍衛她。所以凡猶太人高中畢業後必然去當兵保衛祖國,就是身體不合格也會主動入伍去後勤部工作,國家規定男的服役三年、女的二年,如要先上大學,畢業後當兵服役的時間則是六年。一般退役後都可進大學繼續讀書,考不上的可進部隊大學繼續升造為部隊服務,部隊收入水準高。不過,對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並沒有這種硬性規定。

在以色列大街上,隨處可見穿綠色的國防軍軍裝的男女青年,甚至探親都允許背衝鋒鎗回家,國家要他們時刻警惕,一旦民眾受到恐怖分子襲擊,就要拿起手中的武器保護民眾。強烈的國防意識使婦女都積極參軍,每個成年公民都被視作準假的士兵,在任何時刻都能被召回。在以色列人人皆兵,不是口號而是現實。這種在市民和軍隊生活之間的快速轉化,使以色列國防軍成為大眾的部隊,加上以色列國防軍的優良裝備、英勇善戰,所以近四十多年裏,發生六次中東戰爭每戰必勝。儘管不斷和平談判,以色列卻從未停止發展自己的軍事裝備,以防止下次戰爭的發生。

當我徘徊在以色列的街道,我腦海中一直在追問着:為什麼兩千年的分離卻仍不能瓦解這個民族複國的心?這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啊!這當中有着歷史的各種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世界各國的猶太人儘管在兩千年的歷史中漸漸被同化進各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保留着自己的猶太人的文化,堅持按照《塔木德》所訓誡的已經幾千年的傳統方式去生活,並堅持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獨特語言。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認同,沒有對自己獨特傳統的信守,我想猶太人將與其他的民族一樣,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聲無息了。由此,我深深的感到:一個人可以斷頭,一個民族可以亡國,可她決不能失去自己的獨特文化。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國家再強終是人家的"殖民地",人民再富也只是"物質的蟑螂".知恩圖報的民族記得小時候曾聽父親告訴我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四十年代初上海猶太人只有二萬多,稱"塞法迪"猶太人,他們在虹口等地形成很大猶太社團,有自己的宗教公會、猶太教堂、學校、醫院、俱樂部、商會及政治團體。那時還出了一些有名的猶太富商:沙遜、哈同、嘉道理家族。而後俄國猶太人大批從西伯利亞、哈爾濱來上海,初來時都一貧如洗,只做小生意,後來上升為中產階級,人數反而超過塞法迪。今天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上海猶太人"和他們的子孫後代雖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視上海為"故鄉城".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迫害並欲圖滅絕猶太民族。逃出歐洲的猶太人痛苦地發現,畏懼於希特拉淫威之下的整個世界均冷酷地對他們關上了大門;唯有中國上海一扇小門,尚敞開在那裏。消息傳出,短時間內,世界各地逃來上海避難的猶太人達到五萬多。上海當時是個開放的城市,任何人來上海都無須簽證。當時奧地利的猶太人離開奧地利必須有簽證,年輕的中國駐奧地利總領事何鳳山冒着失去生命和工作的危險,向猶太人伸出了無私的雙手,勇敢地向猶太人發放前往中國的簽證,到1938年10月,何鳳山來到維也納僅僅5個月,他就已經發出了1900個簽證。拿到簽證的猶太人興奮地把簽證稱為"通向自由的車票".感恩的猶太人把他牢牢記心裏,把他的義舉公佈於眾。戰後,在中國的五萬猶太人前後幾乎全都離去,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成為以色列複國後的第一代開國元勳。

父親告訴我:上海淪陷之後,日寇巴結希特拉,也曾策劃滅絕在滬猶太人。有兩條猶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前後出口一度被鬼子焊上鐵柵門,禁止出入達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餘人,最後大部分都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是居住在周圍的上海市民,路見不平,接二連三地"空投",用將麵餅等食物擲過房頂去的原始方法幫了他們一把,這些事以色列都一筆筆記在心裏。

上海周家嘴路猶太公墓一角。建於1941年,主要安葬猶太難民。

我們從少年到青年接受的都是"反動的猶太複國主義"、"巴勒斯坦領土侵略者"、"美英帝國主義的走狗"等歪曲事實的教育。長期以來,凡中東出什麼事,我們的主流輿論總是罵以色列,糊弄得中國老百姓總認為是以色列很壞,侵佔阿拉伯人土地頼着不走。甚至眼看着哈馬斯恐怖組織用"人體炸彈"專炸以色列平民,國內還有人幸災樂禍,不分黑白閉着眼睛在罵以色列是"屠夫".五十年過去了,老爺子怎麼罵、兒孫子也跟着罵。偏偏就這個以色列,被我們罵了幾十年也忍得住,且能知恩圖報。在以色列,當年猶太人把在中國上海的避難史,統統寫進教科書里!寫進族譜家史里!在以色列,有一個紀念碑上面寫着:"中國人,我們不會忘記你們的恩"!

其實,我們不過是僅僅救了五萬猶太人人,卻得到了他們舉國的尊敬和後來多年的軍事科技與人道的支援與幫助。國內很少有人知道:在小小以色列國,她接納了幾萬中國大陸勞務工人,照理說她完全可以用身邊的大量廉價的巴勒斯坦工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時間宣佈,向受災的中國人民捐贈一億美元。不知道當時毛澤東有沒有為中國人民接收下這筆猶太人的報恩錢?因為他一貫以意識形態為由,自作主張先後拒絕了來自美國、聯合國、日本等國家給中國人民的災難援助。七十年代,一億美金是個什麼概念?在我記憶中至今沒有一個國家肯拿出這麼巨大一筆錢幫助受災的中國人。冷戰時期,西方搞了個"巴黎統籌",相當多的敏感技術對我國是嚴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鐵幕,惟有想報恩的猶太人,把所謂意識形態的"立場原則"拋一邊。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就說一個防彈衣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而我國還停留在綴墊鋼片階段。很明顯的一項軍用技術,"巴黎統籌"盯得緊,而我國警方迫切需要,於是奇蹟出現了,中國"自行"研製出了紡織纖維防彈衣!就是現在穿在我國160萬武警身上的那種。近年,我國向以色列訂購了四架高科技預警飛機,報恩的猶太人拋棄原則立場,偷偷摸摸瞞着美英西方封鎖集團,私下與中國合約。後來受美國阻撓,合同被取消,我國付了2.5億美元定金,以色列卻賠了3.5億。上海人知道:在虹口唐山路一帶不起眼的老房子,近來變得不尋常;年年有從以色列等世界各地遠道而來探訪的猶太人、他們扶老攜幼,流連忘返,深情、虔誠地尋訪他們當年的諾亞方舟!聽說每年有四萬以色列人到中國來旅遊與探訪故地及工作。在我去以色列前還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小小上海以色列領事館向虹口某民間組織捐贈60萬人民幣支援愛心活動。

中國人現在去海外旅遊的多了,如果着眼於友好,我認為首選當推以色列。因為猶太人會友善對待你。如果你在特拉維夫與耶路撒冷如果遇到麻煩,試試在街頭舉着寫有"我是中國上海人、需要幫助"英文字牌。肯定會有一些猶太人特別是老人上前訊問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為什麼?因為猶太人是有恩必報的民族。連現在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的父輩就是流亡在哈爾濱的猶太難民。我與高先生在考察以色列時,每遇想要做的事有困難時,經常拿着《猶太人在上海》的畫冊給以色列人看,想不到都能迎來微笑、握手、擁抱、想幫助我們的猶太人。

以色列舉國上下把每一個人都視為最寶貴的財富,人權高於一切,包括死難者,猶太人有恩有仇同樣必報。這麼多年,我們的新聞媒體報導都偏向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幾乎不讚揚,並一直隱瞞以色列對中國友善的事實真相。中國人民要獨立思考,要冷靜分析六次中東戰爭的原故,客觀看待以巴的衝突。

中國絕大部分人不知道新中國成立後,以色列是頂着西方壓力,最早公開承認中國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不是像許多亞非拉窮國是為詐騙中國人的錢財而來建交的。事情發生在1950年1月9日,新中國成立的第101天。這一天,周恩來總理接到了一封特殊的祝賀電報,電報的落款是以色列外交部長摩西。薩爾特,他在電報中說:"我榮幸地通知閣下,以色列政府已決定承認貴國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我高興地藉此機會對閣下表示我國政府對中華民族繁榮的真誠希望和我本人對閣下的最好祝願。"當時中國領導人吃一驚:認為美英等國千方百計扼殺新中國的成立,而由美國一手扶植的以色列卻向新中國伸出了橄欖枝,這究竟是真是假?當知情人告知:二戰時期中國收容過五萬猶太人,以色列不少政治與經濟重要人物本人與父輩都曾經避難過上海,這是猶太人有恩必報的原則而做出的舉動。這時的新中國,除了蘇聯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還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肯與國民黨斷交而與共產黨建交,以色列的義舉真是件出乎意料之外的大喜事。但事情同樣難到了周總理,收容猶太難民是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當然也可說是中國人民。但共產黨的原則立場、革命路線還是要的,與以色列建交勢必得罪阿拉伯兄弟。政府遲遲不決,而以色列為與中國建交外交官主動頻頻出入我駐外使館,並瞞着美國建立了一條秘密聯繫通道,即緬甸外交機構。與之相反的是,1948年以色列成立後,中國是世界各大國中唯一沒有正式承認以色列的國家。1956年l0月,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想站在第三世界領袖位置的毛澤東對以色列與英、法進行了強烈譴責,並主動中斷了與以色列的一切外交聯繫。從此,中國與以色列的關係進入了30餘年的"冷凍期".直到1992年,兩國才建立起正式的外交關係。

今天,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我要對猶太人說:對不起!作為一個中國上海人,我會像父親一樣,永遠把你們當作最珍貴的朋友"!

硝煙背後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政府開始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修建定居點。30多年間,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共建定居點200個。而遷居到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不是一盤散沙,不是孤立和分散的,他們生活在定居點內,定居點周邊安裝了柵欄和大鐵門,組織成"基布茲"(希伯來語"群體")進行生產和分配。在這些移民中,除傳統的猶太會堂等組織外,還有了"哈加納"、"伊爾貢"等等防衛組織。哈加納成員平時搞建設,耕地、養奶牛,還要幫助定居點蓋房、築路、準備建築材料;夜間,則根據安排,擔負警衛任務;遇有緊急情況,動員全村青年參加集體行動。在巴以和談中,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所有的定居點。而根據沙龍的"單邊行動計畫",以色列只準備拆除加沙地區的全部21個和約旦河西岸的4個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外,主要分佈在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這些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在巴以和談中,以色列反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50多年的巴以衝突波及整個中東地區,水資源分配與難民回歸都困擾雙方,而巴勒斯坦自治區一直處在不利局面。

來耶路撒冷前我們就打算好,想找個當地膽大的司機帶着我們去看隔離牆,去看哈馬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在朋友幫助下我們聯繫上一個老資格的60多歲猶太司機,談妥花加倍費用帶我們出關卡進入巴勒斯坦敏感地區。一路上我們與猶太司機閒聊起來:他告訴我們:辨別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居住區很容易,房屋好壞是一個標準。另外以色列房屋幾乎都是平頂,以色列的高科技利用普及到千家萬戶,每間樓房最頂層一定有鐵架支起的長圓形水箱,旁邊是太陽能發電板,還有衛星天線。更有趣的是水箱顏色就能區分出民族,猶太人白色,阿拉伯人黑色,據說是白色水箱是第二代產品比較貴。還有綠化繁盛的居住區肯定是猶太人,很多街區與歐美城市相似,花園錦繡;而阿拉伯區域就比較髒亂差,樹木明顯稀少。我發現以色列公路上堵車厲害,而汽車車身太髒,路邊連洗車鋪都沒有,問司機是否缺水?他說:以色列是缺水國,人們習慣節省用水,你們看到的綠化地帶,都有昂貴滴水灌溉系統。司機還告訴我們以色列一些大醫院大樓頂都有直升停機場,因為經常發生恐怖爆炸事件,搶救人是最重要的。以色列幾乎每家有1至3輛小車,中層以上職員都由公司配車使用。我問他60多歲為什麼還工作?他說以色列人喜歡工作,你以後可以看到不少到退休年齡的老人還在繼續工作。確實如此,我們在以色列到處碰到六十歲以上仍工作的老人,司機、導遊、旅館服務員、飛機上的"空爺爺",問原因並不是為了錢,恐怕是因為年輕人都在軍隊與大學,社會缺乏勞力的緣故。

隔離牆

猶太司機還帶我們去了巴勒斯坦控制區,他好像跟邊防軍很熟,可能是他的車有特殊牌照或經常出入的關係。在關口他介紹我們是二位中國人,想到對面去看看,在士兵正要查看護照時,高先生拿出畫冊《猶太人在上海》,試探性給士兵看,上面記載了許多猶太難民生活在上海的情況,告訴他們我們的父輩曾經幫過猶太人。年輕士兵高興得滿臉笑容與我們握手,一個女兵看後激動地親吻了畫冊,還把像冊拿到崗亭內給當官的看。當我們得寸進尺要跟他們合影時,幾個士兵非但不拒絕,甚至放下檢查工作背着槍親熱地與我們合影。這可急壞了那些想急速過關的排隊車輛,看到士兵與我們光顧着閒聊而不放閘欄,只有拼命按喇叭。

隔離崗的以色列士兵

司機帶我們去了一條髒亂差的巴勒斯坦汽車修理街,並說這裏巴勒斯坦人修車費比以色列猶太區便宜一半,所以猶太司機經常來。司機一到就送給車行老闆一包藥,他們親熱的互相擁抱。猶太人享有公費醫療,所以這些藥對沒有醫療保險福利的巴勒斯坦人來說是雪中送炭。猶太司機告訴我:剛才擁抱的巴勒斯坦人就是法塔赫人。他還領我們進一家咖啡店,要了二杯咖啡,並為我們介紹一個朋友。原因是一路上我們一直糾纏打聽哈馬斯的情況,請他帶我們去看看哈馬斯人。他乾脆拉來一個強壯的巴勒斯坦中年人介紹給我們,說他就是哈馬斯人員,看到我們吃驚懷疑樣子。他解釋說:其實在這地區有許多巴勒斯坦人參加哈馬斯與法塔赫組織。沒事時他們要吃飯幹活,一旦鬧事時他們就會放下工具拿起家中的槍。這位哈馬斯人員一點不迴避自己身份,還很樂意與我們照相。看到普通的猶太司機與修理汽車的巴勒斯坦解放戰士,如此親熱友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來平民百姓和諧是容易的,都是當權搞政治的人作怪。戰爭歸戰爭,畢竟普通的人民還是要過日子的,這麼多年下來,以巴邊界上的老百姓已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

與巴勒斯坦解放人員合影

我們去了離耶路撒冷十公里遠的隔離區伯利恆,在進入伯利恆關卡室內的檢查廳時,在七八個出入口,以方控制區內冷清得只有我們四位遊客,而對面排着長隊,都是有以色列批准護照可以進來打工的巴勒斯坦人。伯利恆是基督教的搖籃,是耶蘇誕生地,那裏有許多跟基督教有系脈的歷史,如:耶蘇出生地與着名的牛奶教堂及新發現的基督教中世紀廢墟等等。一路上,許多商店大門緊閉,路人稀少,牆上阿拉伯的標語和黑色塗鴉十分醒目,看得出有民族對立情緒。聽說這裏居住着不少以色列國籍的阿拉伯基督徒,他們內心很矛盾,既同情自己的伊斯蘭同胞,又不贊成巴勒斯坦兄弟過激的暴力行動,更不願意放棄自己以色列身份享受到的利益。在伯利恆街區同樣有不少與猶太人一樣的漂亮住宅,聽說是一些在歐美打工的阿拉伯移民,賺錢後不忘在耶蘇出身的寶地買地蓋房,這裏是全世界基督教徒朝聖的地方,也是旅遊勝地。可惜是巴勒斯坦人的管轄範圍,長期衝突,一旦形勢緊張關口就關閉,造成旅遊蕭條冷清,嚴重影響當地人生活水準。一路上我們問了猶太司機許多難以理解的問題。法塔赫與哈馬斯應該是親兄弟,同樣都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在鬥爭,怎麼會像仇人打起來?這不給你們以色列猶太人看笑話。猶太司機說:這不奇怪。和以色列相比,巴勒斯坦政府很腐敗,阿拉法特在世時他領導的法塔赫組織已經腐敗透了,不少有權有勢領導人把美國、以色列、阿拉伯各國捐助的錢都中飽私囊,造反內亂是遲早的事。司機說:其實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都在以色列控制之下,連巴勒斯坦政府公務員的工資都是以色列政府給發的,巴勒斯坦武裝警力與以色列國防軍相比,就好比一個小孩與成年人打架一樣,力量對比太懸殊。我們政府的政策是你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想搗亂就出重拳打擊,他同時自豪地說:我們的民族比他們優秀,勝利是必然的。我想:巴勒斯坦地區與以色列一樣生存環境很差缺水又無資源,但雙方求生存的態度不一樣,一個伸手靠外部送錢,拿了錢為別人也為自己搞暴力解放運動;另一個奮發圖強搞科研,拿出錢為自己與他人求安穩,和平過日子。兩種態度必然產生兩種結局。

沙漠綠洲

以色列前總統魏茨曼曾經說過,給以色列民族一碗水、一顆種子,這個民族就能生存。這說明以色列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講,也顯示出以色列人能從有限的水資源中獲得巨大的能量。事實也確實如此。極度缺乏水資源的以色列人在不斷創新、應用現代技術的過程中,使得每一滴水的作用幾乎發揮到了極限。以色列地處地中海東岸,自然條件惡劣,沙漠化、乾旱嚴重,且降雨無規律,其全部淡水資源只有2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37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0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水準。加之以色列工業發展對水的巨大需求等因素,以色列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日趨嚴重,這一客觀現實逼迫以色列不斷開發多樣化的水資源以及與水相關的管理和處理技術,其在水資源管理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以色列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水淡化設施;是世界上滴灌領域的主導者;以色列回收水用於農業的比例世界最高;擁有水設備發展的前沿技術並提供多種多樣的先進設備。以色列的灌溉農田都採用了噴、滴灌等現代灌溉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大量皮管子鋪設在植物根部,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達90%。使用這些方法灌溉的獨特之處在於水分可以在土壤中均勻擴散,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和滲漏。發明滴灌以後,農業用水量下降,農業產出卻翻了五倍。以色列土質極差,遍地都是石灰石的山丘,長不出樹木綠化,政府在全國所有土地上幾乎都鋪上生命的輸血管——宏偉的滴灌工程系統,政府花鉅資鋪設供水工程,硬讓生不出綠化的土質開花結果,連大沙漠都不放棄。以色列房宅外牆基本上都是一大塊長方形白色的古堡磚砌成,原因是以色列山石都是軟石灰石,開採時容易切割,一接觸氧氣會越來越堅硬。資源貧乏的猶太人普遍利用石灰石當建築材料蓋房屋,既好看又典雅。

從基布茲公社到全國的綠化地帶,我真正領略了舉世聞名的以色列滴灌技術。我們在參觀公社時看到的非洲大榕樹,以為有上百年歷史,巨大的樹身二個人牽手才能抱起,而樹前插着介紹牌證明只有二十八年樹齡。公社植物叢林和實驗田裏到處是密密麻麻的塑膠管子,這裏沒有黑泥土,植物根部都只有大大小小的顆粒狀沙石,聽說都是遠處運來的火山岩。因為沙漠中、山裏的泉水供應量非常有限,所以方圓數公里的一切農田、花園、植物園包括居民自種的小花園,地下與地上鋪滿密密麻麻的滴水塑膠橡皮管子。開始我不相信這事實,在我跑遍以色列東南西北中的旅程中,我都非常留意每一個城市與農場,看到花草樹木我就去看土壤根部,看到大批莊稼就跑去看田地,從公園跑到街頭,連普通居民庭園都不放過。仔細觀察,結果我真正服了以色列人,幾乎所有綠化地帶都採用滴灌技術。就好像以色列國土是個人,大地是身體,身上佈滿人體生存所需要的血管、動脈、經脈、細胞。在首都特拉維夫,我看到街道上的一棵小樹,樹根被形似大南瓜的鐵皮桶裹着,鐵桶則通過三根鐵絲懸掛在離地一尺高的空中,桶下有洞眼漏水,人們不時將水注入桶中,小樹就靠吸收水中的養分茁壯成長。看着這些小樹給街道和行人帶來蔥翠的綠意時,我真想給猶太人鞠躬致敬!我想起中國的愚公移山精神,以色列人究竟花了多少年?多少錢?這些塑膠皮管如連接起來不知能繞地球多少圈?

擁有604萬人口的小國以色列不到北京人口一半,卻有4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平均每1500人就擁有一家。其中100多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整個中東地區技術水準相對落後,唯有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發達國家,外貿進出口總額近800億美元。以色列在其乾旱貧瘠的土地上有如此的建樹,靠的是它高度先進和發達的高技術動力。以色列軍隊是高科技的孵化器,它產生了以色列一流世界水準的電信技術、光纖、印刷、電路板電子、光學檢查系統、熱成象夜視系統、光電機械人製造、無人駕駛飛機製造等傑出科技成果。同樣以色列在醫療電子設備、農業技術、電信、精製化學製品、電腦硬體和軟體、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均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以色列的鑽石切割和拋光工藝為世界之最。以色列還是世界上電信網路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的普通電信網路達到了100%的數位化程度,以色列是其中之一。以色列在醫學上先進的CT掃描器、核醫學攝像儀、外科鐳射等等方面同樣居世界領先水準。農業優良品種培養和高產田建設方面在世界上也已處於領先地位,高超的節水技術種類繁多。

以色列高科技奇蹟的促成因素,主要是高度重視教育,有優秀而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是支撐其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在世界最着名的諾貝爾獎上獲得此榮耀人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民族,他們有130多位獲得諾貝爾獎,最出色的就是愛因斯坦。現在全球猶太人總數為1000多萬人,而且猶太人在二戰時被納粹屠殺了600多萬人,這更說明猶太人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

愛讀書的民族

我們住在地中海海灘邊旅館裏,每天天濛濛亮我就起床,為不影響同房高先生睡覺,我悄悄的出門去旅館前的海灘上散步與看日出,每天我都會看到一位元老人,七十多歲,滿臉鬢髮,典型的以色列男人,把狗放在沙灘上自由奔跑,自己則坐在椅子上看書。我在以色列八天,發覺這真是一個愛讀書的民族,飛機上、長途汽車上、公園與海灘經常能看到捧着書認真閱讀的猶太人。

猶太人是最愛書的民族,古代猶太人將書看得破舊不能再看了,就挖個坑莊重地將書埋葬,這時候他們的孩子總是要參與其中。他們對孩子說:"書是人生命的東西。"他們還在自己的經典上塗上蜂蜜,讓不識字的孩子去吻,猶太人的孩子很小就知道書是甜的東西,書是猶太人的糧食,人追求的應該是知識。從前猶太人的傳統是幾代人生活在一起,祖父母更是教育的中心。猶太人有句諺語:"你比希勒爾還窮麼?你比希勒爾還缺少時間嗎?"猶太人從小就知道希勒爾的故事。少年的希勒爾很窮,他拼命地工作,將得到的錢一半送給守門人,以求進入學校的院子聽課。可是後來他連一塊麵包都吃不上了,守門人再也不讓他進入學校的院子。他就悄悄地爬上屋頂,躲在天窗上聽課。一個冬天,學生們發現,天空是晴朗的,可是教室卻是陰暗的。原來是希勒爾躺在那兒,他已經凍僵了。當以色列猶太民族流離世界各地時,猶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經常會有這句話:"我們以色列猶太人沒有其他辦法,連國家都沒有,唯有比別人多讀書".猶太人好學,一般人出遠門包里必定有幾本書,猶太人家庭把子女教育看得高於一切,孩子一出生洗禮時教士就會告訴父母,這個孩子是你們的共同產品,光養大他不行,而培養教育好他才是你們最重要的責任。

我們二次去特拉維夫大學,這是以色列最大的大學,規模跟中國清華相等,學術氣氛很濃,還有一所"孔子學院".其中的"猶太人離散博物館"是瞭解以色列猶太人最好的地方,有三層分十大類,每層有二十幾個不同的造型別致的展廳,展示猶太人在世界不同地方各個歷史時期的場景。我在裏面看到許多破碎發黃的歷史年代很久的紙張記錄,據說猶太人有個習慣,把他們愛不釋手的書與文字記錄收藏在自己猶太教堂的頂層房頂的隔層中封存起來,所以苦難受迫害時猶太人保存下不少珍貴歷史文書檔案。其中一個展覽室告訴我猶太人是怎樣惜時如金與喜愛讀書的?比如當孩子問現在是幾點鐘時,他們總是說:"現在是11點21分35秒。"而從不說快11半了、11點多了的模糊概念。正是因為這樣,猶太人的時間觀念極強,他們對數字也非常敏感與精確的。世界多數民族都將早晨作為一天的開始,而猶太人的一天則是從太陽落山時開始的。當孩子問為什麼時,他們就說:"將黑夜作為開始的人,他的最後才是光明的。"以此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後享受。

在以色列,受正規教育達十三年或十三年以上的人佔總人口的34%.5歲到16歲的兒童必須上學,免費教育可以延長至18歲,幾乎所有3-4歲的兒童都上幼稚園。高中畢業入伍當兵時自學都不會放鬆,退役後基本上進大學讀書,費用靠勤工儉學或政府支助。高等教育在國家的發展中發揮着關鍵作用。以色列的高等院校每年招生17萬8千名學生,其中約有60%是標準大學生,26%在各類學院學習,14%通過開放大學學習。成人教育也十分發達,成千上萬的成年人參加成人教育計畫,有些人是為了鞏固基礎知識和技能,更多的人是為了加強專業培訓,擴大知識面以及探索新領域。以色列從事研究與發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均比例較世界其他各國高2-3倍。根據以色列出口學院統計,各主要工業國出版的科研專着文章數目比較中(以每萬名勞動人口為對比基數),以色列為60.9,美國為30.1,法國為26.6,德國為22.7,日本為13.5.而以色列幹勁十足的熟練勞動力,工資卻比美國低20-30%.參觀這所展覽館我有一個深刻體會,這裏反映出的猶太民族共同遺產是家庭傳統與生活道路。在以色列,始終讓人感受到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堅定的信仰。另外,猶太人不管流離失所到世界的什麼地方,宗教都把他們緊鎖住。猶太人的社團組織很強烈,往往形成一個小社會,包括婚姻,猶太教是禁止與異教徒通婚的,因為傳統是猶太民族的核心,所以幾千年來,猶太人流離世界各地卻不會被其他國家及其他宗教所同化。

我與高先生去以色列前做了一些工作準備,聯繫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猶太人區克德研究員與華裔張立教授等。在耶路撒冷拜訪了區克德的家,他與我們談了猶太人的習慣與品質。如多數民族都將勝利、喜慶作為節日,可是猶太人最盛大的節日"逾越節",卻是紀念在埃及當奴隸的日子。這天,他們給孩子吃一種很難吃的沒發酵的麵包和很苦的葉子,然後講祖先在埃及的屈辱故事。在以色列不論窮富,猶太孩子都有一個存錢的盒子,可是這錢自己不能用,是專門給乞丐留的。猶太人說:"許多乞丐的襯衫里就藏着智慧",因為包括乞丐在內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學習經典。

我問猶太人的優秀品質,如團結、勤勞、勇敢、富有進取精神是怎麼樣產生?區克德先生告訴我:猶太人之所以成為猶太人,與他們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對孩子獨特的教育方式,就像中國偉人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猶太家庭與老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的。聽後我感覺羞愧,猶太人都知道用鄧小平的話教育孩子,我們中國培養出的80後獨生子女是代什麼樣的人呢?這也許就是猶太民族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仍然能夠創造出偉大奇蹟的奧秘所在吧!

在特拉維夫大學我與張立老師面談,她的丈夫原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希伯來語系,在以色列工作多年,曾為以中文化交流做出成績,被評為十個對以色列有傑出貢獻的外國人,並獲許加入以色列籍。與她的交流加深了我們對以色列的瞭解。張女士告訴我,特拉維夫大學現在學中文的學生很多,她上課排得很滿,班上學生經常有五六十歲老人,這在中國很稀罕,可在以色列老人充電很普遍,他們不為分數純粹是興趣和增長知識。張女士告訴我,以色列政府很注意種族歧視,在學校里她就遇到這樣的事。有個部隊復員進來上大學的阿拉伯女學生,學習成績差經常曠課,她點名批評了這位阿拉伯學生,並把她與猶太同學作比較,為此遭到這同學"種族歧視"的投訴。校方很重視,要她向這位阿拉伯女生道歉。她還說:在政府議會中就有二十多位阿拉伯以色列人,在軍隊和政府機構都有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所以要很注意這方面的言行。不少國內朋友問她你為什麼喜歡留在以色列,又不安全有什麼好?她回答:我感覺這裏充分自由民主,不管發生什麼事,人放在第一位,人權高於一切。舉個簡單例子,以色列嚴重缺水,政府不斷號召節約用水並限制工業農業用水,花大成本搞滴灌綠化工程,但從來不限制居民用水。以色列政府辦事光明磊落,從不遮掩,所有困難、不足、缺點,包括失誤都如實向人民攤牌不保留。以色列法律非常獨立,不管什麼事什麼人,你觸犯了它就得受罰。例如最近財政部長在聚會上親了女兵一下,其實因為跟她熟悉關係不錯,但媒體照片顯示他是用舌尖吻女兵,法庭判他是流氓行為要他下台,而許多民眾為部長鳴冤喊不公平,在以色列親吻是禮節,這樣以後就沒有浪漫了。

宗教之城耶路撒冷

以色列有許多宗教城,典型的是耶路撒冷。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像耶路撒冷那樣,被投注那麼多的信仰。身為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城",它接受着來自全世界18億教徒的頂禮膜拜,神聖不可侵犯。猶太教說,這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土地,古代猶太王國的首都,城內南面錫安山上還有他們的宗教聖殿,此山被猶太人稱為"聖山".基督教說,這是耶蘇誕生、傳教、犧牲、復活的地方,當然是無可替代的聖地。伊斯蘭教說,這是穆罕默德夜遊登宵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聖城,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在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大宗教的精神重心,耶路撒冷實在是不堪重負了。該城有許多低矮的房屋和狹窄的街道,處處可見古代的遺蹟。在小而充分利用的空間中,三個主要神教派雄偉莊嚴的教堂鱗次櫛比地排列着。耶路撒冷這個不朽城,突出於被峽谷割開的平緩起伏的群山,在地理分佈上看是被分開的,但同時在宗教精神上卻又是統一的,沒有幾個地方能像她,在建立後的三千年來,仍具有觸動靈魂和激發幻想的能力。

在奧瑪清真寺和阿喀薩清真寺腳下,屹立着莊嚴的西牆,即着名的哭牆。西牆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牆",西元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就是歐亞分界線了。長久以來,流放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會回到這面象徵猶太信仰和苦難的牆前低聲祈禱,為緬懷昔日民族光榮和歷史滄桑而悲慟,長而久之便被稱作哭牆。世界上除此以外再沒有任何地方更令猶太人崇拜。由於羅馬帝國攻佔時期,猶太人向外散居,因此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都會到這裏祈禱,以表示他們對上帝之殿滅亡的痛惜。我們參觀那天是星期四,從停車場望去,哭牆人山人海,好象是什麼節日。哭牆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由於猶太教不允許男女在一起祈禱,所以哭牆就被分成兩部分,中間屏風相隔。祈禱時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哭牆前是個大廣場,我看到一大群猶太教徒在為一個年滿十三歲的猶太少年舉行成年儀式,少年全神貫注的閱讀《摩西五書》,儀式過後就代表他從少年過度到成年。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牆面、或淚流滿面地訴說着、或背誦經文、或將寫着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場面非常感人。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的撫觸,哭牆石頭也泛泛發光,如泣如訴一般。

在橄欖山頂我俯視着耶路撒冷,下面就是大片猶太人的墓地,據說這裏的墓穴昂貴到每個位置二萬美金。在耶路撒冷大街上到處能見到戴着織花"基帕"小帽的男人,與穿戴一身黑色禮帽大衣、嚴峻的男性猶太人。在老城,我們走在聖靈之地,走在當年耶蘇受難的"苦路"上,走進那個黑色圓頂覆蓋的耶蘇聖墓。有千年歷史的長方形的教堂被定為基督中心,當年耶蘇就殉難在此,還有聖母目睹耶蘇復活的地方。每個基督教團體都細心照顧自己的牧師會和聖壇,在一天的不同時間舉行不同的宗教儀式。聖墓教堂儘管有點陰暗,但給我印象還是無比光輝,這應該是耶路撒冷最有氣派的教堂。舊城中心有聖詹姆斯總教堂,它是亞美尼亞的禮拜儀式獻祭地。而聖瑪麗。馬格達萊恩教堂則是俄羅斯東正教中心,該教堂及周圍地帶均由俄羅斯東正教的修女們負責看護。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聖城——朝聖與對立之地,也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保持最完美的古老城市。雖然他們表面上是生活在混亂的狀態中,但他們都希望保持共處的生活方式,使耶路撒冷不僅是一個獻給人類的城市,也是反思的城市。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的全稱其實是特拉維夫-雅法,它是兩個相鄰的城市合併而成的,是一個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特拉維夫在希伯來文中是"山丘上的春天",而"雅法"是希伯來語"美麗"一詞的諧音,因為這裏風景絕佳,秀麗如畫。由於人口不斷增多,雅法城裏變得越來越擁擠,1909年,來自俄國的一群猶太移民決定離開城區嘈雜和骯髒的環境,在市郊建立一個叫艾布紮特。巴伊特的定居點。1910年,該定居點改名為特拉維夫,突飛猛進地迅速發展起來,不久便喧賓奪主,地位和影響很快超過了雅法老城。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的分治決議,建議雅法(當時人口為10萬,包括3萬猶太人)歸阿拉伯人所有;特拉維夫(當時人口23萬)歸猶太人所有。1948年,以色列軍隊佔領了雅法,城中的阿拉伯人紛紛逃亡。1950年,特拉維夫將雅法老城兼併,取名為"特拉維夫-雅法",並延用至今。

在北京機場,去以色列嚴格的安檢讓人不悅,但我們相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以色列老人,他是耶路撒冷一所宗教法經猶太學校校長。高先生向他贈送了《猶太人在上海》的畫冊與一些資料,他瞭解到我們是去以色列文化考察,非常友好邀請我們去學校參觀。這所學校在老城猶太停車場附近,我們穿過古堡形的石長廊,頂端就是這所嚴肅的學校。一間間教室小而精緻,學生來自世界各國,一看就知道是為獻身於宗教及經文而來學習深造的。他們都穿着傳統長長的黑色大衣,戴着寬沿黑帽子,長鬢角在帽沿下若隱若現。一位亞洲人用中文向我們打招呼,原來他是日本某大學學者,來此研究學習希伯萊猶太聖經。一間像儲藏室一樣低矮的小房子裏,三位來自希臘、土耳其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人在專心致志在討論。我們拿出《猶太人在上海》的畫冊贈送他們,這裏的猶太人很激動,表示對中國的感恩和謝意!並紛紛傳閱翻看。

十幾間房屋簡陋古樸,肅靜無聲,每間房四周都是書架,書是這裏一切,人人手上拿着書、台子上放着書,地上堆着書、嘴巴低聲讀着經書。從現代化社會的變化來看,許多民族不會再穿陳舊古怪老土的服裝,而猶太人不同,他們津津有味的戴着各種小圓頂帽子、穿着黑色長禮服、褲腰下吊着四根編織的白絲綢帶,他們認為是純真,是對宗教信仰的堅定不移,正宗的原主教男性從十三歲就一直保持這種穿戴,從青少年開始學正統猶太禮儀。他們恪守猶太法典,其生活僅僅是祈禱、研讀,拒絕來自現代化社會的誘惑、財富及浮華。

"馬克思主義"公社

在以色列遇到的每一個猶太人都會說,我們的國土很小,這裏缺少耕地,缺少淡水,缺少能源,最多的是荒山和沙丘。但資料卻顯示,這是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萬多美元的國家。以色列人靠什麼生存發展,靠什麼富國強民?走訪沙漠中的"基布茲"才完全瞭解。

從耶路撒冷乘車沿公路南行,左側是沒有生物存活的死海,右側是連綿起伏的沙丘。在死海附近艾恩格迪,長長的沿海公路中途有一個着名的"基布茲",它起源於一個集體共產主義的農工業體系。1901年,以色列創建國家基金,用在巴勒斯坦購買土地,然後租給佃農。1909年以色列第一個基布茲(公社)在戴哥尼亞成立。到1918年,以色列創建了三十個基布茲。獨立前夕,已發展到一百多個,她們是繁榮的"島嶼",是工農業經濟方式成功的領先實驗區。基布茲實質上就是馬列主義的共產主義公社,它在中國等於過去的人民公社。我們參觀的是一個中型基布茲公社,位於沙漠與死海邊。它的規模只有200多個正式成員,其餘400人是僱傭人員,加上社員孩子有上千人。

基布茲創始老社員查理

我們賓士了近三小時的路程興沖沖走進接待室里,告訴工作人員來自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千里迢迢趕來參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樣板"人民公社".友善的接待員笑眯眯說:謝謝!並為遠方中國客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公社社員,為我們作嚮導介紹。查理是典型的猶太人,留着馬克思式的絡腮鬍子,他介紹自己是從蘇聯移民過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批左傾的猶太人響應史達林號召移民到以色列搞共產主義革命,移民帶來共產主義思想。五十四年前他們有68人來到這裏搞基布茲人民公社,當時他只有19歲,也是創始人之一,現在活着的只有十個人。他們不少人曾是蘇聯共產黨員與共青團員,都參加以色列左傾組織,領導人是蘇聯移民過來的猶太人共產黨頭頭,那時完全是準軍事組織化生活,沒有工資報酬,完全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生活方式。當時選擇在這裏是因為有一個用於保護以約邊境的軍事哨所。初到時生存環境差得不能再差,年降雨量只有三到四毫升,唯一的水源是山裏的泉水。他們非常珍惜這些寶貴的水,長期與以色列大學共同開發與採用了先進的滴水植物灌溉系統工程。

查理老人說,任何以色列公民都可以參加公社,有負責人會面試你,問你加入的理由等等。在公社最初二年是考察期,然後大家會評定你是否合格。在基布茲內部,"共產主義"思想和"人人平等"概念深入人心。成員們工作、用餐、娛樂,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回饋他們的是低廉的住屋、飲食、醫療福利等等。馬克思所描繪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圖景,在這裏變成了現實。外部人員加入基布茲,必須充公其財產,基布茲成員外出打工,收入也歸基布茲所有。社員要離開基布茲,就必須放棄所有東西:住房、車輛,以及包括衣服、傢俱等所有物品,"這是一種規定,誰都無法違反".社員單身與成家住宅是分開的,社員之間的民事糾紛由公社書記與治安員來調解處理。查理的三個子女高中畢業參軍後由公社資助上大學,畢業後有二個子女沒有回來,原因是年輕人認為失去太多的自由,自己沒有可以支配的空間。

吃飯,在以色列是件費用昂貴的事,同樣的食品大約是上海的三倍。我們在基布茲食堂吃午餐,作為訪客付現鈔,費用和上海差不多。"成員"吃飯則刷卡。飯後我們拜訪了一位原康復健身中心女主任,她丈夫是一位司機、有五個子女,只有二兒子跟她在一個公社裏,其他二個孩子都分開在其他公社裏。她退休後住在原公社分給的二層小別墅里,住房很漂亮舒適,面積100多平方米。她說:男社員六十五、女社員六十二退休,一切養老保險由公社承擔,到時政府還補貼他們每月1500謝克(合人民幣3000元)。我們採訪時,老婦人覺得基布茲非常好,"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但她的子女同樣有大學畢業不願回公社的。

公社教育非常全面出色,社員學歷都很高,有不少科技人才,社員不僅搞高科技農業,也搞其他產業。如高科技軟體電腦、鏡片製造、植物滴水技術轉讓、外貿及旅遊業。基布茲培養出的孩子奉獻精神特別強,據說以色列空軍是世界上最高品質的部隊,挑選極為嚴格,入選非常不容易,而飛行員有70%就來自公社學生。在以色列許多精英人士也都來自"基布茲",包括以色列"建國之父"大衛。本。古里安等四位政府總理。公社創辦時政府是貼錢的,現在他們向政府交稅錢,半個世紀來,公社發展規模與積累的財富,足夠他們過上非常富裕的生活,這裏的一切財產屬於公社所有也屬於大家。我們參觀了公社的醫院、學校、體育場館、劇場、俱樂部、游泳池,還觀賞了高中生的舞蹈排演,我們驚訝水準這麼高。查理說他們公社有個很有名氣的舞蹈訓練班,附近人民公社都派學員來深造。而且公社之間經常開研討會、音樂會、展覽會、考古與環境研究等等。

全以色列有258個公社,佔總人口不足3%的13萬基布茲社員,農業產量卻占以色列全國總量的40%還多。公社農業上的精耕細作和工業上的高超先進技術,使得這些公社確實成為促進以色列經濟發展的實驗室。採用高科技的基布茲公社成功的例子很多,如特左拉"基布茲",採用高科技養牛取得巨大成績。公社依靠先進技術繁育的"哈爾斯坦"高產奶牛,平均一日三產,每頭奶牛比普通奶牛要每天多產奶約30升。奶牛的營養來自統一研製開發的混合飼料,由電腦控制的餵食系統餵養,並用小型檢測器閱讀追蹤每頭牛的家譜、產奶量和品質、營養史、發情周期等方面的資訊,根據詳盡的資料進行管理。基布茲存在近百年,比所謂社會主義人民公社要成功得多。上世紀70年代時,"基布茲"曾經非常輝煌,但今天的基布茲與過去不同,最大成功是對於"夢想子孫"——兒童的培養。讓新猶太人出生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年輕人在這幅山明水秀、陽光燦爛的風景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着,與種族群體的融合,不再過他們的父輩流離失所的生活。

查理告訴我初期全體成員是抱着保衛邊疆來的,在沙漠中住的都是帳篷,一切都是供給制,公社社員之間平等程度很強。但歸根到底,基布茲是一種意識形態,當初創業者更多的是一種建設國家的激情,在以色列建國初期和戰爭年代,基布茲為保衛國家生存,發展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查理特別強調,外界喜歡把基布茲與前蘇聯的集體農莊相提並論,其實兩者有體制上的根本差別。前蘇聯的集體農莊的領導人是由上級黨委指派和批准的,集體農莊"成員"不能有自己的觀點,人生活動範圍基本圈定在農莊內。查理稱那種生活是在某黨領導下的終生"勞動營".而基布茲"成員"是自由的,自由對體制發表觀點,自由選擇自己的基布茲最高領導人"書記"候選人,無記名一人一票制表決。甚至可以自由在任何刊物上發表對本基布茲的不同觀點,自由地結夥離開本基布茲,奔向其他基布茲,還有人曾奔向前蘇聯集體農莊。自由民主,是熱血青年長期戰天鬥地的第一條件。

但是隨着以色列社會迅速向經濟私有化和自由化過渡,原來的集體生產方式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化的自由競爭和由此給社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隨着國家日益的定型,激情逐漸為物質形態所代替,意識形態就遭遇到了危機。意識形態也需要錢。不改革,基布茲肯定死路一條,也就在三年前開始起了變化,要求對基布茲內部改革的呼聲日增。目前,基布茲內部最大的難題是:很少有人願意擔當最高領導人"書記".最高領導人的收入福利等,與其他基布茲"成員"差不多,而且是透明的,沒有所謂政策需要而內外有別。第二個難題是:人才難回,基布茲年輕的成員在外面大學畢業後,不願意回到"生我養我"的基布茲去"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如今在外部及私有制衝擊下公社有了鬆動與改革,年輕人要求改革供給制度,要求擴大增加私有的空間,變得更人性化。基布茲的內部凝聚力開始下降,走到了一個無奈的歷史十字路口。在挑戰面前,以色列社會也在反思。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平等,以前基布茲孩子都由幼稚園集體撫養,現在則早已回歸家庭。而且現在,基布茲房屋也開始私有化,田地也逐漸"包產到戶".

人民公社食堂群眾吃飯的情景。當時流行"吃飯不要錢".

參觀完以色列的"基布茲"公社,我百思不得其解:照理講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人民公社的種子,應該在正宗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中國、朝鮮及越南開花結果,記得毛澤東在發動"大躍進"時,說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但最後誰也沒有看到共產主義的半點影子,只看到被活活餓死民眾的死屍遍地。更耐人尋味的是,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個社會主義陣營被瓦解,一個個人民公社消亡之後,資本主義的以色列卻是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地把"基布茲"——當年馬克思的最初的共產主義公社模式保存下來的國家。這上百個公社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持續發展了那麼多年,並為以色列在紛亂中穩定高速地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中國的馬列主義研究者虛心到以色列來學習與研究一番。在世界民族之林,很難找到一個民族像猶太人那樣,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卻有二千年流離失所,浪跡天涯,而且屢遭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條煉獄之路上。但是,猶太人在浩劫中從不畏懼,從未喪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屠夫只能消滅他們的肉體,卻不能摧毀他們心目中的聖殿和在故土新生的希望。他們具有承受任何壓力的忍耐力和無比頑強的生命力。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悲壯、最堅韌、最頑強、最保守的民族,他們靠信仰戰勝現實的苦難,以至於磨難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不幸,更是一種動力和財富。尤其是他們在歷盡浩劫中所體現出來的不朽的民族精神、不懈的民族追求、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信仰,無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離開以色列時,我在飛機上遠遠望去,小小的以色列陷於怒海,卻傲然屹立!猶太人是在《聖經》預言書的允諾下,吸引而來到這塊狹長的土地上建國的,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迷人的自然美景,但她的社會畫卷最真切地描述出這個年輕國家在當今世界上扮演着的重要角色。我想起以色列的國歌:

只要心靈深處,尚存猶太人的渴望;

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着錫安山岡。

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

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責任編輯: 李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1213/6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