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蘇俄在中國》第叄編  俄共「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標及其最後的構想

第一章  俄共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的演變

     以上各編,已將俄共與我們中國「和平共存」的經歷,作簡明的敘述,並對中國和世界的反共鬥爭的成敗得失,作扼要的檢討。本編再對俄共的戰爭思想,及其世界革命的戰略和戰爭方式,加以分析。我們從這叄十年的經歷中,看清了莫斯科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的改變,影響我們中國的局勢;而中國局勢的改變,對於莫斯科的戰略和戰爭方式,更有其決定的影響。所以我們先就此點,略為說明。

第一節  從列寧到史達林

     我們要研究蘇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時,首先應該注意其俄國歷史上,對他們斯拉夫民族最深刻的一個傳統觀念,就是他們俄國有史以來,從來沒有為其來自西方的敵人所征服,而卻被他東鄰的成吉斯汗後裔統治至二世紀以上(一二四一至一四八零)。所以到了蘇俄時代[292],他對於這個東方歷史性的潛意識,乃就特別的濃厚而加以警戒,亦可以說,這是他布爾雪維克自列寧以來,對於東方赤化,比西方更為注重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今後第叄次大戰的最後基地,亦建立在這亞洲心臟地區。故今日對於蘇俄問題,無論其為政治、經濟、社會、種族、生活、習慣、歷史、地理;特別是軍事戰略各種學術研究時,這一個歷史因素,是決不能予以忽視的一點。

     一九一七年十月俄國政變,使布爾雪維克取得政權。列寧最初認為必須西方工業國的社會革命成功,而後俄國蘇維埃政權-可鞏固。所以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零年之間,他屢次準備以武力援助德國共黨的暴動及匈牙利革命,都沒有成功。後來他派遣軍隊侵入波蘭,又招致悲慘的失敗。於是列寧對世界革命政策,乃轉向東方,而且更加積極的急進。

     遠在一九一叄年,即中國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列寧綜結馬克斯死後的世界革命運動的發展,說道:「在亞洲開闢了一個極偉大的世界風暴的新來源。…我們現在正處在這些風暴和他們反過來影響歐洲的時代。」(注一)到了一九二零年八月,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列寧起草的決議,關於東方民族革命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合作,說道:「與殖民地分離,及其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將顛覆歐洲資本主義的體系。為使世界革命獲得其完全的成功,這兩種力量的合作是緊[293]要的。」到了一九二叄年叄月,列寧發表他最後的一篇文字,其中說道:「歸根到底,鬥爭的結局將取決於這個事實,即俄國、印度、中國等已成為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而正是這個世界人口的大多數,最近年來,也非常迅速的捲入了爭取自己的解放的鬥爭。」(注二)於是我們中國,在列寧這一急切的東方政策之下,乃成為其蘇俄第五縱隊--中共的滲透和顛覆的唯一對象。

     當時俄共世界革命戰略的目標,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的經過,最明確的說明,就是一九二六年二月,季諾維也夫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特別會議的演說,其中說道:「最初我們對於中歐,也許過於重視,那就是我們屬望德國的時候。我們以為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之後,德國必將繼起。到了一九二五年共產國際全體會議,我們不能不注重英國,其時德國革命似較遼遠。現在有一個新的特出的重要因素出現了,就是中國的革命運動,打了許多驚奇的戰績。」(注叄)季諾維也夫所指驚奇的戰績,自然就是我們國民革命當年的東征和北伐戰役。可是這個北伐戰役的勝利,不僅與他中共並無關係,而且他俄共始終是想要積極的阻止和破壞這個戰役的。

     史達林取得了獨裁地位之後,對於列寧的戰爭方式,有兩點重要[294]的改變。第一是列寧的對外政策是以蘇俄的力量支持各國共黨的「革命」;反之,史達林的對外政策卻是以各國共黨的「革命」,支持蘇俄的政權。為了蘇維埃政權乃至為了他個人的權力,雖犧牲其在某一國家的共黨,亦所不惜。中國的共黨,即曾經屢次做他蘇俄和史達林個人權力之爭的犧牲品。(注四)

     第二是史達林比列寧更着重東方。且自一九二八年以後,他對其國內實行五年計畫,對西方展開其和平攻勢,而對中國則指使中共採取蘇維埃路線,企圖以武裝暴動,推翻國民政府。(注五)蘇俄西守東進的政策,可以說是在史達林的手上形成和發展的。

   (注一)列寧全集第十八冊,第五四六頁。

   (注二)列寧的「寧可少些,但要好些」。

   (注叄)德林「俄國在亞洲之興起」,第二零一頁引用。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四八至五二頁;第叄章第二節,第五八至五九頁。

   (注五)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節, 第五八至五九頁;第叄節,第五九至六二頁;

第四節, 第六二至六四頁。

第二節  史達林的歷次轉變

   [295]  從列寧到史達林指導下的共產國際和俄共,對於戰爭問題,常在其各種會議,加以分析,作成決議。一九二八年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所決定的共產國際綱領及其決議案,把世界上的戰爭分為叄類,並對各種戰爭中,各國共黨的任務,有詳明的規定。

     (一)「帝國主義國家相互間的戰爭」,即蘇俄以外的列強之間的戰爭。蘇俄對於這種戰爭,不去參加,同時各作戰國的共黨,應以反戰運動,轉變其戰爭為革命。

     (二)「反帝國主義的民族戰爭」,歐洲列強在亞洲或其他各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列強的戰爭。各地共黨應支持這種反帝戰爭,再進而轉變其民族戰爭為階級戰爭。

     (叄)「資本主義的反革命,對無產階級革命,及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的戰爭」,即蘇俄以外的國家對蘇俄的戰爭。各國共黨應以反戰運動,破壞各作戰國的動員作戰工作,並進而煽起其親蘇的革命。

     綜合的說,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所表現的史達林對國際戰爭的方針,就是只有戰爭-是達到共產黨的世界革命和世界專政的道路。

     但是到了一九叄五年,蘇俄對西方的和平攻勢,雖擴大了英法與德國的矛盾,而其對中國的武裝暴動政策卻全歸失敗。於是史達林召開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採取「統一戰線」的戰略。(注一)這次大[296]會並不是從根本上改變六次大會的戰爭思想,-是把「統一戰線」作為國際共產主要的戰爭方式來運用。而其運用「統一戰線」的目的,不是為了世界和平,而是促成世界戰爭。

     列寧說:「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們說,戰爭-一連串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注二)史達林亦相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相信戰爭一旦爆發,蘇俄必將被迫參戰,但是「蘇俄必須最後參戰」。一九叄九年,他與德國訂定互助協定,促成歐洲戰爭;一九四一年又與日本訂立中立協定,促成日本南進。(注叄)及至一九四叄至一九四五年之間,蘇俄復乘大戰的發展而尚未結束之前,在德黑蘭與雅爾達會議中,先擊敗其同盟的民主國家,而伸張其戰後世界的戰略陰謀,(注四)造成戰後東歐及東亞今日這樣險惡的局勢。

   (注一)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六六至六七頁。

   (注二)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冊,第一二頁。

   (注叄)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五節,第八九至九一頁。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八節,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頁;及第一編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叄七至一叄九頁。

第叄節  從馬林可夫到赫魯雪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蘇俄向歐洲與亞洲的侵略暴行,控制了東歐諸國,強佔了東德,劫掠了中國的外蒙、新疆和東北,分裂了韓國,並指使中共匪黨把整個中國大陸關進鐵幕。於是世界反侵略的國家乃訂立北大西洋公約、太平洋集體安全系統,以及巴格達公約,結成反侵略陣線,來保障世界的和平。這一強大的壓力,迫使莫斯科不能不改變其戰爭方式。早在一九五二年十月,俄共第十九次黨大會,史達林已提出「和平共存」的口號。此後叄年來,莫斯科的政權由馬林可夫轉入赫魯雪夫之手,而其對自由世界的和平運動及中立戰術,仍繼續發展。今年二月,赫魯雪夫乃向俄共第二十次黨大會提出其戰略計畫及其戰爭方式。

     在形式上,赫魯雪夫是改變了史達林主義。史達林相信世界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認定世界戰爭是到達共產黨統治世界的道路。反之,赫魯雪夫以為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他提出一個口號就是「阻止戰爭」。但在實質上,赫魯雪夫這次「和平共存」的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不過是一九叄五年以後,史達林的「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的歷史的重演,而以破壞自由世界反侵略陣線為目標。而且馬林可夫與赫魯雪夫的「和平共存」的口號,雖然是相同的,但就其實際的戰爭[298]方式來說,馬林可夫階段的戰略還是防禦性的,而到赫魯雪夫卻轉變為積極的攻擊了。換句話說,在馬林可夫的階段,莫斯科的「和平運動」還是企圖阻止巴黎協定的成立,太平洋安全系統的結成,和中東聯防的進展。而今日赫魯雪夫的「和平共存」,則針對着這世界反侵略陣線而實施其戰略的攻擊,更要積極加以破壞了。

第四節  俄共戰爭方式轉變的樞紐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零年之間,列寧和托洛斯基等國際派的視線,正集中於中歐革命的時候,史達林乃發表其「不要忘記東方」的論文,其中指出,只有在東方,「-能打破歐洲所鑄造而束縛整個世界的帝國主義的鎖鏈」。(注)到了史達林專政之後,他集中其侵略的鋒刃於我們中國,但是他同時亦並沒有忘記西方。在俄共的長期侵略日程上,中國是其「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標;到了俄共自以為他控制了中國四億五千萬人口,從此可在東方九億人口之中,製造「大風暴」,反過來影響歐洲的時候,他就轉換其侵略鋒刃,指向西方了。我們從這一點上亦可看出俄共的世界戰略及其戰爭方式之演變,是以我們中國局勢的轉移為其樞紐的。

   [299](注)史達林全集第四冊第一七一頁。

第五節  中國反共鬥爭在國際上不能擊破俄共「和平共存」陰謀的原因

     我們中國首當蘇俄侵略之沖,也就首先站在世界反共鬥爭的前線。我們中國過去在這反共鬥爭中,所以不能擊破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戰術,而反遭受了挫敗的原因,其與國際政治有關的,至少有下列二點:

     一、我們本身缺乏反共鬥爭的經驗,世界亦沒有這樣反共鬥爭的先例。叄十年來,我們每一次與蘇俄及中共接觸乃至商談,每次與俄共及中共決裂乃至作戰,都是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討。有時我們不知其為俄共的陷阱,而冒然失腳;也有時我們明知其為共黨的陰謀,而依然中計。因為反共鬥爭必須是全面動員,總體作戰。縱令我們政府,看清了蘇俄的侵略企圖,揭開了共匪的猙獰面目,如果不能得到國民的支持,和國際的諒解,就算我們的反共政策和方法是正確的,而其結果仍然是一場失敗。

二、國際社會亦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大陰謀的外交先例。所以當時並沒有人能了解蘇俄真是懷抱着這樣統制整個世界的侵略野心;更料不到我們中國反共鬥爭的失敗,對於世界和平與人類自由,竟發生了這樣重大的影響。因此,第二次大戰之後,太平洋各國,面對着蘇[300]俄侵略的陰謀,雖在客觀上實際利害相同,但在主觀上彼此缺乏互信,甚至只信其敵人的謊謬宣傳,而漠視其友邦被侵略的事實真相,其結果國際對華政策,與中國反共政策,發生了矛盾,乃給予俄共和中共以挑撥分化,各個擊破的機會,這也就是我們中國反共鬥爭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六節  西方與蘇俄在亞洲勢力消長的轉變及其影響

     中國反共鬥爭一經失敗,大陸關進共產帝國的鐵幕之後,除了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本身慘遭空前浩劫的直接影響之外,而其對於國際上所發生的影響之大,亦是無法估計,而且這一惡劣的影響,正在不斷的繼續發展之中。

     一、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因我大陸的淪陷,而突飛猛進,尤其亞洲各國共黨之梟張,幾乎有不可嚮邇之勢。所以到了今日,赫魯雪夫且自誇其共產主義已超越國界而成為世界體系了。

     二、蘇俄在東方的聲勢與威望,提高到百尺竿頭。除了各國共黨之外,一般非共國家亦認為其只要親俄媚共,即可保持其共存安全,而且認為蘇俄援助東方各國,是有誠意而足以信賴的。於是蘇俄所稱為東方這一枝「廣大的後備軍」,乃就轉變為其在亞洲反抗西方殖民地主義的先鋒隊了。

   [301]  叄、西方國家在亞洲的信譽與地位,在亞洲人民心目之中,正與蘇俄成為一個互相對照的反比例。這就是西方國家在亞洲的聲勢,因中國大陸的淪陷,隨之一落千丈。這一個亞洲反共的力量之中國政府,遭受了打擊,使國際形勢突然轉變,不僅為蘇俄與西方國家在亞洲勢力的消長與成敗的唯一關鍵,而且亦是世界安危與人類禍福的一個轉捩點。真不知這一形勢,究竟如何能再爭取回來,以挽救今後世界人類無窮的浩劫!

第七節  蘇俄與共產集團內部的矛盾及其不可克服的弱點

     今日俄共帶領着中共,向東南亞和中東這廣大地區急進,一面繼續進行其戰爭準備和戰爭威脅,一面施展其「和平共存」與中立主義的政治戰術。於是赫魯雪夫就向自由世界炫耀他所控制的廣大空間和多數人口的力量,並且誇大其和平攻勢與中立戰術的效力。他說道:「結果,在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包括歐洲和亞洲,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廣大和平區域。這個地區所包括的廣大區域內,居住着將近十五億居民,即佔全球人口的多數。」這就是他自以為現在是他準備其最後決戰而實現他對於自由世界「和平共存」的最後構想的時候就快到了。

     但是我相信今日世界反共鬥爭已有其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歷史教[302]訓。中國叄十年反共鬥爭的整個過程,尤其值得我們重加分析和檢討。縱令俄共「和平共存」的詐術和中立主義的騙局,今日還能施逞於一時,只要自由世界尤其是我亞洲各國愛好自由的人士能夠認識這些事實,且能體認我們中國這個痛苦的經驗,並能同心協力,粉碎他俄共「和平共存」的口號之下所發現的國際陰謀和狡詐的政治戰術,這就是他蘇俄集團侵略主義失敗的起點。

     並且我們對於今日赫魯雪夫強調的「和平共存」及其「阻止戰爭」這種論調,以及其所施展的清算史達林和取消共產國際情報局等魔術,相互參證,更可以看出他俄共現階段在其國內和國際策略上,幾個不可克服的重大弱點及其因果所在:

     第一、國際如無突變的原因發生,那蘇俄在最近期間即在其第六個五年計畫之中,至少在這叄年內,他最後決戰性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他不可能會主動的向世界發動大戰,如果他被動的作戰,那是必敗無疑的。所以他要強調其「阻止戰爭」,和取消共產國際情報局,企圖眩惑國際觀聽,使西方國家誤信其停止侵略行為,且使亞非國家墮入其中立主義的圈套。

     第二、他蘇俄本國人民,對於其共產政權暴力壓迫,與對史達林魔王二十餘年的積憤,無法平熄,尤其是赫魯雪夫在所謂「集體領導」的政治上,不可克服的矛盾,無法統一,更不能像史達林時代之能切實統制,因而無論其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軍隊、思想,甚[303]至在其黨務上,矛盾太多,所以他不能不清算史達林,期-人民憤恨,更不能不強調和平,以安定其社會人心。如其對外一有戰爭,則其內部必將引起叛變,且有整個崩潰的可能。

     第叄、今日蘇俄對其附庸各國之組織更不能如史達林時代之控制有效。而其附庸各國對於蘇俄帝國主義之暴戾專橫,及其內心之恐怖怨恨,隨時有爆發之可能。無論其在東德、波蘭、捷克、匈、保與中共等附庸,已經是破綻百出。因此亦不能不清算史達林和解散情報局的組織,更不能不遷就鐵托,接受其意見,來變換其統制方法,使附庸各國的共黨,以其所謂「獨立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新路線」欺哄一般民眾,緩和其分裂的情緒,以彌縫其內鬨的裂痕。他在如此情勢之下,若其對鐵幕之外再引起戰爭,則不待其附庸各國的傀儡對蘇俄之背叛,而其各國內部人民反共抗俄的革命,必乘機蜂起。如此則他即欲維持其共產集團的現狀而不崩潰,亦不可得了。

     只舉以上叄點,亦就可以判定俄共在現階段內,不僅不敢發動世界大戰,而且不能在其國外參加任何足以引起大戰的局部戰爭。這就是他提出「阻止戰爭」和「和平共存」的口號的用意所在。

第八節  自由世界今後成敗的關鍵--對共產主義集團應該特別警覺的兩點

     蘇俄及其共產集團內部,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已如上所述。但是自由世界的反共人士,必須特別警惕的。

     第一、國際共產黨的內鬨和分裂,雖可削弱其對鐵幕以內的控制,及其對鐵幕以外的鬥爭力量,使其不能不改變其對內的控制方法和對外鬥爭的方式,以延長其征服和統治世界計畫的時間表,但他們決不因此而革除其階級性和國際性的共黨本質,亦決不會改變他們的世界革命和消滅資本主義的共同目標。換句話說,儘管國際共黨的內部進行着權力鬥爭,而其對於一般民眾及其敵人「資產階級」,是必須合力壓制和摧毀的;儘管他們鐵幕的內部發生了利害衝突及其如何自相矛盾,而其對於自由世界及非共國家,仍然要共同行動來脅制和欺壓的。今日假定共產附庸各國,一旦都背叛莫斯科而脫離其領導的時候,那我以為其共產集團必會有另一個領導中心產生,不過其領導的名稱或變更其一個新的方式而已。須知唯物辯證法的「矛盾的統一律」,是共產集團的唯一基本思想方法;以仇恨發展鬥爭,以鬥爭製造暴力,為其生存的社會根據;而以暴力控制群眾,以群眾供其奴役,為其共同的政治目的。所以共產集團的鐵則,是無鬥爭即無生存,並從鬥爭中獲得其統一。我們切不可忽略他們這一個傳統的本能,及其[305]永不改變的本質,這樣對共產集團行動的判斷,方能免於錯誤。自由世界的反共人士或以為其俄共附庸國家的叛變,將為人類帶來自由,為世界帶來和平,因之認為共產集團的內鬨,即可消除他俄共侵略的野心,這一判斷亦可以說是絕對錯誤的。須知民國叄十七年(一九四八年),鐵托叛變脫離了莫斯科,而俄共就在其明年(民國叄十八年)侵佔了中國大陸,擴張其比南斯拉夫的面積與人口大過數十倍之多的領域,這豈不是他一方面雖失了一個南斯拉夫,而在其他方面,反得了幾十個南斯拉夫麽?這一個事實,希望自由世界勿再健忘才好。

     第二、國際共黨只圖利用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利用。無論他共黨內部發生何種鬥爭,亦無論其對外遭受何種困難,任何國家或個人,若要乘機利用他,其結果必將為他所利用。我們應該一讀史達林的「列寧主義文選」中所說的一段話:「在我們的工作上,我們不能跟着任何人的音調來跳舞,尤其不能讓自己受反對者關於我們的話來指導我們。我們必須走我們自己的道路,掃除那反對者欺騙的企圖,和我們自己中間某些布爾雪維克使其自己成為反對者挑撥的犧牲的諸般錯誤」。(注)所以今日,無論共產集團內以及其國際共產黨的矛盾和內鬨是怎樣的發展和表面化,應知共產黨人畢竟是共產黨人。尤其[306]是各國共黨領袖,他們就是死了的骨灰,亦不會變成民主主義或民族革命者。他們內部鬥爭,無論誰勝誰敗,孰得孰失,而只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人事交替,歸根到底,仍是共產黨徒一丘之貉,這樣從一手移轉於他手的結果,決不會減少其對自由世界侵略的危險,亦不會改變其征服世界、奴役人類的目標。須知南斯拉夫的鐵托,脫離了莫斯科至今已有八年之久,而其南斯拉夫的人民,並沒有脫離其共黨奴役的統治,亦沒有得到任何的自由,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史例。所以只要俄國布爾雪維克的政權存在一天,或其附庸各國的共產黨政權存在一天,那不僅對於其人民自由,毫無關係,而且他共產國家之間,決不能脫離其共同依存關係,何況俄共更有其歷史和地理的憑藉,以及其辯證方法來變相的控制他們。

     因之自由世界如不能及時利用其分裂和內鬨的時機,以援助其鐵幕內反共人民的革命,來推翻共產制度,而等待他們共產黨內部自動崩潰,那無異是緣木求魚,到了最後,仍是徒供國際共黨來施展其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乃至推行其反戰運動的機會。其結果,真正因此而分化者,必為民主集團的自身,而不是共產集團。須知共產主義及其共產組織,如在一國之內,有其合法的政黨地位,則這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絕無安全之望;若在世界之上有其一個共產國家存在,則世界必無和平之日,而人類亦無自由的保障。所以自由世界[307]的反共人士,對於共產集團的崩潰,如持等待政策,必將對世界人類的前途,鑄成大錯。

     我以為自由世界今日只有針對俄共內在的危機,看準其內鬨分化的各種矛盾因素,採取積極政策,使其鐵幕內外的反共人民,互相策應而匯合為一個反共主流,以促成蘇俄本國反共革命,扶助其人民,真正獲得解放與自由。如此,不惟可以阻止蘇俄向自由世界挑戰,而且更可促進共產集團內部徹底崩潰,杜絕蘇俄征服世界的野心,消弭世界大戰的禍根,以確保世界永久和平。這實在是民主集團使蘇俄不戰而屈的良機,不可輕易錯過。

     如自由世界反共人士研究俄共的情勢,果能以其史達林死後叄年來所導演的「和平共存」、「阻止戰爭」,和清算史達林、解散情報局等技藝,以及其附庸各國所發生的罷工暴動、反共抗俄各種事實,和他蘇俄內部各處變亂與各種矛盾作整個的檢討,綜合其中之激劇變化,內崩外潰的跡象,就可證明他若非自感其岌岌可危,無法維繫的事實存在,則他決不出此鞭-暴惡,謝罪乞憐等各種非人所為之獸行。如果反共人士猶以為此僅是俄共歷來所施展的一套欺世騙人的同樣幻術,而忽視其共產鐵幕內在的危機,則此種錯誤的判斷,必將招致養癰貽患,又為俄共來造成其坐大反噬,從容統制世界的後果。

(注)史達林「列寧主義文選」第七六頁。

第二章  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政策

     俄共的戰略目標從中國轉向東南亞和中東,其戰爭方式從製造戰爭詭變為「阻止戰爭」與「和平共存」,已如上述。但實際上,他這叄十年的侵略行為,乃是結合多數戰役的一個戰爭。我們中國為了國家生存與人民自由,繼續不斷的與他進行各種戰鬥。這一長期的痛苦經驗,使我們對於俄共的戰略目標和戰爭方式的轉變,每一步驟都比較了解。我將在補編中,說明俄共對我們中國所施展的各種戰術,本章只研究其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戰爭的基本原則。

     我今日探討俄共的戰爭思想的根據,第一是以馬克斯和列寧對於戰爭的基本觀念為基礎,來研究其具體的戰爭原則;第二是綜合我們叄十年來與共黨實際的作戰經驗,來分析其戰爭方式與戰術;第叄是參考俄共對內對外戰爭,自一九一七年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的戰史,來解剖其戰爭的本質。至其蘇俄軍事上所謂「永久性的作戰因素」的五原則,(注)或其早已公開發布的各種教令以及其各軍種或各兵種的戰術問題,並不是我在此所要研究的對象。至於中共的戰爭[310]思想,不過是俄共的一些餘瀝,更沒有什麽特別加以分析的必要。

     惟在研討俄共的戰爭思想之前,所應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他們所謂戰爭思想,並不單純是指軍事作戰一方面的戰爭思想,乃是連帶着對政治作戰的戰爭思想而言。尤其是他們世界革命的戰爭思想,更是政治作戰的戰術重於軍事作戰的戰術之思想。但是他們政治作戰的戰術,最先還是應用軍事作戰的理論,後來又運用其政治作戰的戰術思想,而反映到他軍事作戰的戰術思想上面。例如他們所謂「普羅」軍事思想,完全是受了他布爾雪維克政治思想的影響所產生的。

     我們若是就他蘇俄軍事的戰爭思想而言,那他們思想的來源,可說是由東方與西方兩個不同方向融匯而成的。他們戰爭哲學的來源,在西方是師法克勞塞維茨,在東方是師法孫子。他的戰爭形態,在西方是學習拿破崙,在東方是學習成吉斯汗。故其對於兵學的研究,特別講求東方的孫子與成吉斯汗的學理及其原則。這是我們探討俄共軍事的戰爭思想所不可忽視的。

     至於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爭思想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個是馬克斯,一個是克勞塞維茨。他從馬克斯所得到的,是階級鬥爭的理論,和社會結構及政治情勢的分析方法;他從克勞塞維茨所學到的,是戰爭[311]的基本原理,和戰爭指導的方法。史達林承接列寧的衣缽,但他對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在第二次大戰前後,卻不斷予以抨擊,特別是他對其最高軍事學校教授拉金上校所問,「應不應該批評克勞塞維茨的軍事基本理論」時,他所答的一段話,說:「克勞塞維茨是手工業戰爭時代軍事理論的代表。他早已成為時代落伍的軍事理論權威者。現在我們是處於機械化戰爭時代,在機械化戰爭的時代,需要有新的軍事理論家。」我以為他這一段話,只能對於軍事作戰的戰術思想而言。因為各軍種的戰術思想,自然是隨着時代與武器的發展而進步,決不能墨守成規以甘居落伍的。

     但是他對克氏的戰爭原理,亦即是他們所指「軍事基本理論」有關部分的抨擊,我以為他如不是一個不懂軍事學理的人,那他無非是為了誇耀其自己理論的高深,強詞奪理,要勝過古今一切戰爭論權威者,表示其戰爭思想並不是由外傳而來,乃是皆由其自己獨出心裁的天才而得的自大狂的心理罷了。我以為今日共產主義戰爭思想尤其是他們世界革命戰爭思想的理論,仍不能脫離其共產主義的祖師,馬克斯和列寧傳統思想的軌範。不過列寧對於其學術與理論方面,並沒有像史達林那樣自作聰明,自大自負的習性,而且他列寧自己亦不承認其是一個軍事專家,就是在其論述中,亦沒有關於戰爭思想的系統着[312]作。但是他平生是特別注重軍事科學和研究戰爭藝術的革命家,而且他在一九一叄至一九一五年之間,讀克氏戰爭論,曾作很精詳的札記。我們今日可從克氏戰爭論中,特別是列寧札記所摘錄和他所評註的部分,來對列寧的戰爭思想,加以檢討,更可了解列寧及其俄共戰爭思想的梗概。

   (注)蘇俄軍事上所謂「永久性的作戰因素」的五原則,就是(一)後方的安定性,(二)軍隊的士氣,(叄)師的素質和數量,(四)軍隊的裝備,(五)指揮官的組織能力。

第一節  戰爭的絕對性

     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開宗明義,即確立「絕對戰爭」的概念。戰爭為了達到其使敵人服從我方的意志之目標,在概念上,暴力的發展與暴力的行使,沒有任何界限,不達到極限而不止。這就是戰爭的無限界性或絕對性。(注一)

     克氏以為過去大多數現實戰爭,都是有限戰爭,因此過去一般人對於這一絕對戰爭思想,究竟有多少現實性,表示懷疑。但是克氏從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發現了戰爭的新趨勢。這一新趨勢就是戰爭急速向「絕對」的方向邁進。(注二)

     這一「絕對戰爭」或「無限戰爭」,與過去現實戰爭或有限戰爭相比較,其差異之點是什麽呢?

   [313]  一、有限戰爭-是一次決戰,或是幾個戰鬥的結果。所以戰爭的勝利,乃是一次決戰,或是幾個戰鬥的勝利之總和。反之,無限戰爭乃是繼續的行動,而這些行動又是一個不可分的總體。這個總體,雖包括着多數戰鬥,但各個戰鬥,其本身並無獨立價值,而必須從其戰爭的總體上估計其價值。(注叄)

     二、有限戰爭思想,把戰爭看做一種類似商業上的交易行為,估計其所負擔的風險,及其所期待的利潤的數量,拿出軍隊來作資本,而希望每一筆交易,所受的損失,不會超過他投資的數量。(注四)反之,「無限戰爭」乃是一個最後決戰的概念。為了最後勝利,軍隊的數量、編組,以及政治謀略、外交行動,都是為了最後決戰。好像我們把所有資本投入一個事業,每一筆交易都是為了最後的結算。(注五)

     叄、有限戰爭的目的,是強迫敵人接受我方的條件來訂立一個條約,或是割取敵人的一部分領土。所以這種戰爭要計算其所需用的時間,要計算其所得到的土地。反之,「無限戰爭」的目的是要使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除非毀滅了敵人的作戰力量,迫使敵人無條件投降,接受其絕對的統治,則時間多少,土地得失,都沒有獨立的價值。

     但在法國革命戰爭中,發生了共產主義和階級戰爭的一道逆流。[314]這一道逆流,在馬克斯和恩格斯的手上,構成了一個共產主義思想體系。他們更將克氏「無限戰爭」的概念,應用於階級戰爭,而形成其「世界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專政」的狂暴理想。馬克斯為共產國際聯盟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乃是國際共產主義和世界革命運動的起點。馬克斯從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動中,指出未來的民眾革命,「不再是像從前一樣,把官僚主義的軍國主義的機器,從一手移轉於他手,而是要把他徹底粉碎」。(注六)恩格斯在「法國內戰」的緒論中,更明白的說:「請看巴黎公社吧!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到了一九一九年叄月,列寧組織了第叄國際,其信條載在「共產國際憲章」第一條,就是:

     「共產國際--國際工作者同盟--是各國共產黨的結合,亦即是世界共產黨。共產國際,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領導及組織者,共產主義的原則及目的之宣傳者,要努力爭取勞動階級,  和貧農的廣大群眾,要為世界無產階級專政,為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邦,為完全消滅階級,並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  的第一階段而奮鬥。」

     蘇俄及其所役使的國際共產黨,在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和各地區中作戰,乃是以「世界無產階級專政」為其最後的目的。他們為了追求這一狂妄的目的,他們的戰爭,當然竊取克勞塞維茨所謂「絕對[315]戰爭」和「無限戰爭」,而不是一般現實戰爭或有限戰爭所能比擬。

   (注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國防部譯本)第一篇,第一章,第叄頁至九頁。(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二章,第一零頁至一一頁。

   (注叄)戰爭論第八篇,第一六頁附表參看。

   (注四)戰爭論第五篇,第叄章,第一零頁至一叄頁。

   (注五)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八六頁至八七頁。一八五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恩格斯寫給馬克斯的信,特別對這個比喻,感覺興趣。

   (注六)一八七一年四月十二日馬克斯寫給顧格曼的信。

第二節  國民戰爭與階級戰爭的並用

     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無限戰爭的趨勢,再具體一些說,就是戰爭成為全國國民的事業。克勞塞維茨指出了歐洲在十八世紀中,戰爭只是政府之間的事;到了法國革命,戰爭一變而為法國叄千萬民眾的共同事業,(注一)使戰爭更接近其絕對性的本來性質,(注二)擺脫一切傳統的限制,而能儘量發揮其本來的威力。(注叄)

     克氏在戰爭論「國民戰爭」一章中,表現了他理想中的無限戰爭[316]的型態,他認為一個國家在敵軍侵入國土之時,本國軍隊向國內退卻,而以正規部隊支持其武裝民眾作戰。敵軍侵入國土愈深,則其兵力愈為分散,「於是國民戰爭的怒火,遂開始燃燒,終成燎原之勢,達到決定戰局的最高潮。」(注四)一個國家在戰敗之後,再起作戰時,國民戰爭,更是禦侮圖存的戰爭方式。(注五)克氏的戰爭哲學,推論至此,其對於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可以說是有其寶貴的貢獻。

     克勞塞維茨的理想中的無限戰爭的基礎,就是他所謂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因之,馬克斯亦依據這一理想,從法國革命中尋繹其階級鬥爭的戰法。馬克斯從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動中,指出未來的階級戰爭,將演成群眾的大規模的軍事的流血的鬥爭。(注六)所以他們極力鼓吹「全民武裝」的論調,這對於列寧的戰爭思想當然有特殊的影響。

     到了列寧,他完全襲取克氏從法國革命所指出的「無限戰爭」的趨勢。他說:「法國革命民眾,重新構成其整個戰略體系,打破戰爭的一切舊規律和舊習慣,創造新的革命民軍來代替舊式軍隊,並採用新的戰法。」(注七)但是他對於俄國革命,則完全採取馬克斯階級戰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路線,來指導他的黨徒的行動。他認為一九零五年俄國革命,雖接受法國革命的教訓,但是「無產階級」放棄了「國民的」和愛國的幻想,集中其階級的力量於其階級的組織--工農[317]兵蘇維埃。(注八)後來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中,列寧指導十月政變,就是把俄國對外戰爭轉變為階級戰爭,來推翻臨時政府,取得政權。此後蘇維埃政府在內戰中所採取的戰法,更是把克勞塞維茨的「國民戰爭」的戰法,應用於階級戰爭。

同時,列寧不僅未曾放棄克氏「國民戰爭」的思想,並且採取他這個思想來確立蘇俄的軍事政策。首先,他在內戰中,決心建軍。他對俄共的幹部們說:「咬緊你的牙關,莫說大話,準備你的武力。」他力主蘇俄軍隊要用現代的武器和現代兵術來作戰。(注九)並且他在一九二零年波蘭戰爭失敗之後,即決定蘇俄的紅軍,應以保衛其本國國土為主要任務,決不再為援助其他各國共產革命而出國作戰。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俄完全以其正規紅軍為對德作戰的主體,而以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方式,支援其前線紅軍,在愛國戰爭的口號之下,來擊敗德軍,爭取勝利了。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叄章,第五零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叄章,第五叄頁。

   (注叄)戰爭論第八篇,第叄章,第五四頁。

   (注四)戰爭論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五七頁。

   [318](注五)戰爭論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六二至一六叄頁。

   (注六)馬克斯「法國的內戰」對此點論述甚詳。恩格斯亦在其「法國階級戰爭」緒論中,說明革命群眾對普魯斯作戰:「凡是能夠拿起武器的人民,全數編入軍隊,採用槍炮、彈丸、炸藥,其效力之大,是前代所夢想不到的,這使全部軍事完全變革。」

   (注七)列寧在一九一七年所說,波莎尼「一個世紀的鬥爭」第八八頁引。

   (注八)馬克斯「法國的內戰」英譯本附錄所載列寧一九零八年論文    。

   (注九)列寧一九一八年五月八日演說,選集第七冊,叄一一頁。

第叄節  軍事戰術與政治戰術的協調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以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以其他手段,繼續政治的對外關係」。列寧對他這句話,加以評註,以為「戰爭不止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且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又以為「政治是全體,戰爭是局部。」列寧對於這一個觀念,再加引伸,說:「和平是戰爭的繼續」,「和平是繼續戰爭的其他手段」。這列寧的引伸,更是構成了俄共戰爭思想的基點。所以關於克氏這一理論,應該特加說明。

     通常一般人都認為戰爭爆發的同時,政治關係即告中斷。克氏則[319]認為「戰爭不過是政治外交的一個手段,決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注一)因為戰爭的基礎,以及規定戰爭重要方向的一切對象,諸如本軍的兵力,敵軍的兵力,兩國的同盟者,兩國的國民性,及其政府的性質等,都含着政治的性質,而與全般的政治關係相連,所以到底無法切斷。(注二)克氏認為一個戰爭之中,軍事與政治的一切活動,構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中,每一個肢節都不能分開,每一項活動都是和整體合流而為整體所規定。而這一整體乃是由國家政策來指導的。(注叄)他這一概念,開拓了現代總體戰理論的道路,同時亦演變為俄共世界革命戰爭的構想。

     克氏對於戰爭的整體之中,心理作戰及政治作戰,應如何與軍事作戰協調,亦有精闢的說明。克氏以為戰爭的對象有叄種:一是敵人的戰鬥力,二是敵人的國土,叄是敵人的意志。為了影響敵人的失敗心理,則對敵軍作戰,和佔領敵人的土地,都成為心理作戰的手段。並且,直接運用政治戰術,影響敵人對於戰爭勝算的推測,更無需擊破敵人的戰鬥力,而迫使敵人接受我方的條件,這比擊破敵人戰鬥力的方法,是更為有效的。(注四)

     馬克斯和恩格斯也可以說是現代總體戰理論的先驅。他所謂辯證法的歷史觀,就是對於社會政治的各種勢力,從變動的觀點,把握其內在的聯繫,而加以分析。他們並不把戰爭當作孤立的現象來考察。他們認為戰爭要在政治、經濟、心理各種領域中使用各種方法來進行[320],而軍事行動乃是其最後的手段。所以一個戰爭,在其開炮之前,已經在經濟戰和心理戰上,決定了勝敗。(注五)

     因之,在俄共的戰爭思想上,使用武力與使用和平方法,都是戰爭。惟其是各種方法,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形成蘇俄集團世界革命戰爭的總體戰。

     列寧在一九二零年說道:「我們的道德,是從無產階級鬥爭產生的。共產主義的道德,乃是為階級鬥爭而工作的道德,凡是有利於階級鬥爭的一切方法,都可採取。」(注六)列寧明白指出了這「一切方法」是些什麽。他說:

       「布爾雪維克有了十五年(一九零叄至一九一七)的實際歷史。這種歷史經驗是豐富的革命運動的各種方式--合法的與非  法的,和平的與激烈的,秘密的與公開的,小組的與群眾的,國  會主義的與恐怖主義的各種形式,彼此交替...。」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一種持久的鬥爭--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鬥爭。」  (注七)

     一九二八年的共產國際綱領也明白規定如下: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階級鬥爭在新情勢之下的繼續。無產階[321]級專政是一個堅決的戰鬥--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  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對舊社會的勢力及  傳統之戰鬥。」

     所以蘇俄及其國際共黨對敵鬥爭,不僅隨時變換其鬥爭方式,並且要從一個方式變換為正相反對的方式。這就是他「辯證法」所謂「對立物的轉變。」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一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二至九叄頁。

   (注叄)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八頁。

   (注四)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四九至五零頁。

   (注五)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七編,「恩格斯與馬克斯社會革命的軍事概念」可以參看。

   (注六)列寧「青年聯合會的任務」,選集第九冊,四七五頁。

   (注七)列寧「左傾幼稚病」。選集第十冊,六二頁八四頁。

第四節  攻擊與防禦的統一

     軍事學家往往批評克勞塞維茨對於防禦,過於重視。殊不知克氏[322]「戰爭論」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攻擊與防禦之辯證法的統一。

     克氏認為轉攻為守是攻擊戰的「原罪」,攻擊者常在此時招致失敗。轉守為攻乃是防禦戰最輝煌的起點,防禦者常能從此獲致勝利。所以攻擊戰是較弱的戰爭方式;而防禦戰是較強的戰爭方式。克氏以為「『保有』比『取得』為容易」。「所以攻擊者浪費的時間,完全成為防禦者的利益。防禦者可在其未曾耕植之處,有所收穫。」(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認為唯有攻擊始可制勝,而克氏認為攻擊之所以制勝,這制勝之機,是要由防禦得來的。所以克氏指出單純的攻擊戰易致失敗,並對於防禦者向國內退兵而對敵作國民戰爭的戰法,特加以詳盡的說明。

     克氏對於攻擊戰,更有其獨特的分析。他認為「戰爭的概念,實在不是由攻擊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沒有抵抗的行動,那就不會有戰爭了,而且「攻擊的絕對目的,並不是戰鬥,而在佔有某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義。」因為侵略者深願在不流血而毫無抵抗的狀態之下,侵入敵國。(注叄)他這句話,是列寧所最為讚許的。

     列寧襲取這「攻擊與防禦的辯證法的統一」的原則,而構成其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的辯證法的統一之世界革命的戰略思想。今日我們所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自列寧以來,俄共對其敵國,雖常用其國內的[323]階級戰爭來擊敗他;而對其蘇俄本國的軍事政策,卻是以防禦為攻擊的原則。他對於國際戰爭,絕對避免參戰,即在其本國受到敵國攻擊,不能不參戰時,亦寧可向國內退卻,再與其敵軍抗戰,而以愛國主義口號,進行其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列寧在他駁斥「左翼共產主義者」的論爭中,說道:「若想真正防禦一個國家,就必須徹底準備,和精密測定力量的相互關係,預先知道力量不足時,則向國內退卻,就是最重要的防禦手段。(若有人認為這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那就請他讀一讀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之一,克勞塞維茨關於這個問題的教訓吧!)但是左翼社會主義者中,竟毫未了解到力量相互關係底意義。」(注四)他這一段話-,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他對於「向國內退卻」的防禦戰法,並不認為其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這就是說,他把這種防禦戰法,當作蘇俄指導世界革命戰爭的基本原則。

   (注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第六篇,第一章,叄頁(注二)戰爭論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頁。

   (注叄)戰爭論第六篇,第五章,四叄至四四頁。

   (注四)列寧全集第十五冊,二六一頁。

第五節  正攻與奇襲的統一

     俄共對於戰術的整體,採取攻擊與防禦統一的原則;而其對於決戰的行動,則以正攻與奇襲的統一為其基本思想。

     克勞塞維茨認為攻擊唯一的優點,就是奇襲;不必要的時間消耗,不必要的迂迴行動,都是戰鬥力的浪費。(注一)這正攻與奇襲的統一亦是克氏戰爭思想上的一個基本原則,而亦為馬克斯和列寧所襲取。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與反革命」中,論群眾暴動,說道:

       「暴動與戰爭一樣,是一種藝術,其進行要依一定的規律。這規律如被忽視,即有損害於忽視的一方。一經進入暴動的過程,即須以最大的決心來行動,且採取攻勢。每一暴動,守勢即是  滅亡。要在敵人的力量分散之時,襲擊你的敵人;準備新的勝利,保持第一個行動所激起的奮發士氣;爭取動搖份子到你這一邊,在你的敵人未能結集其力量來對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卻。」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變的前夕,列寧引用這一段話,主張立即對其敵人襲擊,發起武裝暴動。(注二)一九二叄年五月,列寧追述其「十月革命」的教訓,更引用拿破崙的話,就是「要先行接戰,再看情[325]勢的發展」。(注叄)由此更可見列寧是怎樣指示俄共來施行奇襲了。

     帝俄時代侵略主義的傳統,是先發制人,襲擊其鄰邦。即如加薩林女皇的時期,一七六七年陸軍侵入克里米亞,一七六八年艦隊襲擊希臘,一七七二年、一七九叄年及一七九五年叄次瓜分波蘭,並對波蘭人肆其屠殺。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時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八五叄年侵入達旦尼爾海峽,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亞。這些都是帝俄時代先發制人,乘虛蹈隙,肆其襲擊的實例。他這一歷史的傳統思想,當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襲的。

     蘇俄建軍之初,其戰術思想特別強調攻擊,甚至防禦在其戰術上沒有地位。後來到了一九四二年,對德抗戰,-把防禦列為一種正常的戰斗方式。但是他們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條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方向,作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攻擊,-能制勝」。他在其所謂「永久性的作戰因素」五原則之外,增加一個「暫時因素」,即以奇襲為其唯一主要的戰爭原則。

就純軍事來說,在現代戰爭中,戰術的奇襲,雖然是常用的,而戰略的奇襲要使其有效,幾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國際共黨,並不期望其對方對於戰爭完全沒有準備,而乘機施行戰術的奇襲。他的企圖,乃是在其對方雖有準備,而他仍然能夠實施戰略的奇襲。所以他實施攻擊之前,其惟一慣用的戰法,就是施用偽裝和詐術,來[326]隱蔽他自己的方法與目的,並轉移敵人的視線和方向,如此則共黨不僅對敵人所未能警覺和準備之處,施行其戰術的奇襲,並且要在敵人有警覺並有準備之時,亦能施行其戰略的奇襲。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頁。

   (注二)列寧「布爾雪維克能保持國家權力麽?」選集第六冊,二九一至二九二頁。

   (注叄)列寧「我們的革命」選集第六冊,五一二頁。

第六節  戰爭與革命的互變

     馬克斯以及列寧,都襲取克勞塞維茨的兵學和戰術,但克氏從法國革命中,指出其國民戰爭的戰法,反之,馬克斯卻從法國革命中摘取其階級戰爭的教訓。

     但是戰爭與革命,畢竟是互相關聯,互為轉變的。法國革命之後,拿破崙乘法國叄千萬國民參加戰爭的威力,對外作戰,造成輝煌的戰績。這就是國內革命醞釀對外戰爭的新方向和新兵術。反之,在第一次世界戰爭中,俄國對外戰爭卻引起了國內革命,乃使布爾雪維克乘機奪取政權。這又是「戰爭為革命的產婆」之實例。總之,無論法國或俄國在當時情勢之下,而其反專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發生的。但在革命發展過程中,到底是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共產主義暴力鬥爭的成功,那就要看當時各種社會政治勢力的推移和[327]消長,以及其各個政黨的組織、政策、戰略和技術怎樣來決定了。

     自列寧以下,俄共一般領導者對於這一戰爭與革命互為轉變的問題,歷來都是特別敏感,並且全力運用。俄共所堅持的基本原則,就是他對於蘇俄鐵幕以外的國家,期待並促成其相互間的戰爭。因為無論其為「帝國主義戰爭」,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戰爭」,都給予共黨以機會,使其「轉變國際戰爭為內戰」,而奪取政權。所以蘇俄對其本國以外的各種戰爭,指使當地共黨參加,而蘇俄除了其正式紅軍不允參戰以外,其他一切皆予以間接援助和積極鼓勵。但他本國對於國際間各種軍事戰爭,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願捲入漩渦之中的。

     一九一八年叄月,蘇俄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列寧說道:「消極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戰的軍隊,更為有力的武器。」到了一九二零年,他對波蘭作戰失敗之後,列寧的國策,對於其共產國際的敵人,要由其各國內部無產階級革命,而不由蘇俄集結軍事力量來擊敗他們。但蘇俄並非沒有攻擊戰爭的計畫,惟在其最後決戰性的軍事準備沒有完成以前,決不參加任何軍事戰爭,而對其敵國攻擊的方式,-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種非軍事的攻擊而已。(注)

   [328](注)一九二叄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說明列寧的軍事政策,參看本書第一編,第八章,二二至二叄頁。又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十四章,「列寧、托洛斯基、史達林-蘇維埃的戰爭觀念」叄二四至叄二八頁,亦說明如此。

第七節  戰爭的曲折路線

     如上所述,蘇俄及其共產集團的無限戰爭,乃是攻擊與防禦,軍事與政治,戰爭與和平之辯證法的統一,亦即是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舊民族主義與新殖民地主義的辯證法的統一。這一戰爭的進行,當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的。列寧說:「如果敵人的行動不是一個直線而是曲折的,我們也必須曲折-能趕上他。」(注一)俄共這一戰爭的曲折路線,可從下列叄方面來說明。

   一、俄共對敵作戰,常估計戰爭的形勢,來確定其戰略和戰術。在其所認為「革命高潮」之時,他採取攻勢,實行武裝暴動,或軍事決戰。在其所認為「革命低潮」之時,他採取守勢,甚至於退卻  或屈服。他們以為「革命不是順着一條直線的、延續的、上升的路線來發展的,而是順着一條曲折的途徑,高漲和低落的潮流。」(注二)

   [329]二、俄共對敵作戰,更常採取間接作戰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心理的戰場上,戰勝敵人,而後與他在軍事戰場上達到其最後決戰的目的。因此,在列寧的戰爭思想上,「最健全  的戰略是延遲戰鬥,最健全的戰術是延遲攻擊,直至對方的士氣衰落,人心動亂,使其決定性的最後一戰,可以施展之時為止。」(注叄)他這樣以政治與軍事,和平與戰鬥交互使用的戰法,亦使其戰爭的進展,不是直線,而是曲折的路線。

   叄、列寧的迂迴戰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蘇俄征服世界的路線是從亞洲向歐洲。列寧以為「從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經過加爾各答的。」這一迂迴戰略,亦使俄共的戰爭,形成其曲折的路線。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寧專政以後,莫斯科的戰爭方式,雖有其多次的改變,但實際上都不過是在這一曲折路線上迂迴戰略中,着着進行而已。

   (注一)萊迪斯「政治局的作戰典範」叄叄頁引。

   (注二)史達林「列寧主義」第一冊,二二零頁至二二二頁。

   (注叄)李德爾哈德所着「迂迴戰略」,對列寧的戰爭思想,撮要說明如此。

第八節  一切為了決戰

   [330]  克勞塞維茨以為無限戰爭的最後結局,是殲滅敵人的兵力,佔領敵人的國土,並且強制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必須事實上使敵人喪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這種危險的威脅。所以軍事行動常須以解除敵人武裝為目標。(注一)為了達成決戰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頗多,而最主要者則為戰鬥。所以一切軍事戰鬥動作,皆須從屬於決戰的最高原則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解決戰局的方法,決不能視為保存其戰鬥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強為了保存戰鬥力而避免流血決戰,反將使其軍隊陷於危險的境地,而致完全毀滅。(注二)可以說,無論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決戰而來解決戰局,那是絕不可能的。

     馬克斯是反人道主義和反和平主義的。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必須由流血戰爭產生。列寧亦以為共產主義的正確綱領,是「武裝無產階級,來征服和消滅資產階級」。並且相信「沒有一資本主義國家能在蘇俄的手上,逃脫其敗亡的命運。」(注叄)一九二八年,史達林導演的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在其所通過的「共產國際綱領」中,更明白規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不是意味着依議會的多數,以和平方法獲取現存的資產階級機構,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乃是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權力,摧毀資本主義國家機構,而以無產階級權力代替他。」[331]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國際共產組織,從來沒有承認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替其「暴力」和「決戰」的原則。

     但是俄共對自由世界進行「無限戰爭」,不是戰爭一經開始,即進入流血決戰的階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戰及心理戰來代替決戰,以期獲致最後的勝利。因為在無限戰爭中,休戰的狀態常較接戰的時間為多,而其在休戰狀態中,並不停止其對敵人戰爭的行動。他的一切政治的心理的戰術,主要的作用,全是為了他改變雙方的均勢,即改變敵人物質的和精神的優勢為劣勢,同時亦即改變他自己物質的和精神的劣勢為優勢,而後進行其流血的決戰。這亦就是俄共必須運用其「和平共存」戰術的主要關鍵之所在。

     因此,共黨將要對敵決戰,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種方法,尤其是政治和心理戰。即令其進入決戰階段,他仍然進行其政治心理作戰,來改變雙方的均勢,並隱蔽其決戰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頁。

   (注二)戰爭論第一篇,第叄章,第六至七頁。

   (注叄)列寧對俄共第八次黨大會報告,選集第八冊,第八七頁。

第九節  俄共戰爭思想體系中的基本原則

     蘇俄建軍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了下列四點,作為其戰爭原則,就是(一)國家在其國內政策的基本(階級性的)方向;(二)勞動者國家的國際動向;(叄)紅軍在其組織上與國家的關係;(四)紅軍的戰略和戰術的知識。我認為這四個原則,過於抽象,而且與蘇俄現在的軍事本質,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戰爭思想。

     我以為俄共今日的戰爭思想,應就列寧所謂「打破戰爭的舊規律和舊習慣,創造新的革命軍來代替舊的軍隊,並採用新的戰法」為其目標,而尋繹他所指為新的軍隊和新的戰法,並與其在目前實際上軍事的本質和趨向相適應,乃可綜合為下列四項原則:

   (甲)絕對性即毀滅性的無限戰爭之最後決戰;

   (乙)總體性的政治與軍事綜合作戰之迂迴戰略;

   (丙)階級性的「革命民軍」之全民武裝戰爭;

   (丁)國際性的「世界革命」之終極目標。

第叄章  俄共世界革命戰略中「和平共存」的最後構想及其進行的方略-和平戰術與備戰計畫之綜合運用

     以上所舉的這些事實,就是我們叄十年反共鬥爭中,由於痛苦經驗所得的教訓。現在依據我們的經歷,來檢討今日克里姆林宮對自由世界「和平共存」的最後構想。他的構想就是對自由世界繼續加強其和平攻勢與中立戰術,同時又傳播其所謂「阻止戰爭」的反戰運動,而在鐵幕之內積極準備其全面戰爭計畫。這就是他和平戰術與備戰計畫之綜合運用;換句話說,他要用和平攻勢來瓦解世界反侵略陣線,而後以武力突襲來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決戰,達到其共產制度成為世界體系,而由俄共完全統治世界的最後構想。現在要研討其最後決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叄種作戰計畫。

第一節  蘇俄「和平共存」構想中的政治作戰計畫

     我們從共產集團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冷戰行動,以及今年二月俄共[334]二十次大會所表現的一切,可以了解蘇俄今後對自由世界「和平共存」構想中,其政治作戰計畫是什麽?

       (甲)對東南亞及南亞的「和平共存五原則」及其真實意義--我對亞洲非共國家貢獻一頁慚愧的實錄。

     蘇俄對自由世界的政治作戰,以亞洲為其重點之所在。這不-是說從東南亞到中東的非共國家,乃是他冷戰的目標,並且因為亞洲民族的向背,將為蘇俄與西方實力對比轉移的主要條件,而亞洲局勢的改變,將為整個世界戰略形勢改變的主要關鍵。因此我們首先要對俄共及其傀儡中共在亞洲的政治戰術,加以檢討。

     一九五二年秋季開始,共匪在大陸上宣傳其亞非各民族的文化、經濟,應該有其共同組織,來求得合作互助的必要,從此就繼續不斷的進行這個計畫。後來到了一九五四年四月,南亞洲的五個國家,即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印尼和錫蘭,在哥倫坡開會,決定召開一個亞非會議。同年六月,尼赫魯邀周匪恩來到印度。這個蘇俄的傳聲筒,就在這時候,提出了其所謂「和平共存五原則」,即(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內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存。在周尼的「聯合聲明」中,指明了他們「特別希望在對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中,適用這些原則」,且認為「採納這[335]些原則,將有助於創造一個和平的地區」。這一事件,說明了中共的企圖,就是要拿所謂「和平共存五原則」做幌子,來參加亞非會議;尤其顯露了中共政治作戰的箭頭,是指向東南亞了。

到了一九五五年四月,亞非會議在萬隆開會。就在這個會議以前,周匪恩來在仰光,迎候納塞,復在萬隆,經過他們多次會談,最後公開的宣佈他們同意採取共同行動,來反對殖民地主義,於是更使納塞再進一步的靠攏共產集團,從此就增強了中東局勢的危機。

     從哥倫坡會議到萬隆會議,乃是中立主義發展的過程,而中立主義也就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表現其為共產集團政治侵略中新增了一道戰壕。通常所謂「中立」,是一個國家對於交戰的雙方,採取置身事外而無所偏袒的立場。但是萬隆會議顯然不是如此。他在事實上,由於中共之參加,更暴露其中立主義不過是俄共集團的政治侵略的武器,並且在實質上,由於中共對尼赫魯和納塞的特殊勾結,這個會議也就成為共產集團,展開其對東南亞和中東雙管齊下的政治攻勢,建立其一個重要的基地。

     周匪在萬隆會議中,販賣其所謂「和平共存五原則」之後,北平共匪就在這五原則的口號之下,向東南亞及南亞進行其政治侵略。他支持越盟,準備其侵犯越南的軍事行動。同時對中南半島的核心地區之高棉與寮國,於國際社會不加注意之中,一面積極施展其中立戰術[336],一面主使其共党進行滲透顛覆活動,以代替其武裝侵略而使其迂迴間接「和平轉變」為附庸。他對南亞,製造尼泊爾的變亂,並加強其印度與錫蘭的關係,供其利用。我們在此應該指出萬隆這個亞非會議,俄共雖未便親自參加,但其在亞非集團中,所發生的政治作用,可說是完全達到了他預期的目標。

     現在要說共匪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則意義及其真相所在。我首先指出一個事實,就是在俄共與我們中國「和平共存」的叄十年中,這五個原則,豈不都是俄共對我中國政府,自一九一八年七月俄共對華第一次友好宣言,中經一九叄九年八月中蘇互不侵犯協定,乃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歷次所訂各種協定及其宣言之中,每一條都有很詳明的規定麽?而且他還對世界再叄聲明,向其盟友美國鄭重保證的,試問其現在到底如何呢?

     今年二月,赫魯雪夫對俄共大會的報告中,更在中共這一貨色上,再加一條俄式的商標,要向自由世界大量的推銷。赫魯雪夫說:這「和平共存五原則」「提供了在目前局勢下具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的最好方式。為什麽不使這些原則,成為全世界所有地區的所有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的基礎呢?假如所有國家都接受這五項原則,那麽是符合各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的。」在赫酋這段話之中,更是證明這「和平共存五原則」,乃是共產集團由俄共領導的一個[337]整套的陰謀。而且赫酋把「國家」和「人民」分為兩段來說,更是在其中間藏着不少的意義。他對亞洲自由國家說:你的「國家」如果接受中共的和平五原則,那將符合你的「人民」的要求。我們從這-就可以知道他所說的「人民」的意義何在。這-面夾帶着其「和平轉變」的政治戰術中的重大步驟。

     我們亞洲各自由國家,如果相信這中共「互尊主權」、「互不干涉內政」,乃至「平等互惠的通商」等項甘言蜜語,而與他共產集團「和平共存」的話,那必須警悟他中共所謂「和平共存五原則」,在形式上是對你「國家」現在的政府所提供的諾言,而在實質上,他卻是對你國內的共黨,即赫魯雪夫所指為「人民」者,所給予的鼓勵。你國內的「人民」-共黨,這樣就可以在中共為俄共間接支持與策應之下,發展他的勢力,製造政變,來掠取你的政權,到了那個「和平轉變」的時候,你總會發現中共「不干涉內政」和「尊重主權」的甘言蜜語,不過是對你現在政府的一包糖衣毒藥。並且,到了你國內共黨滲透顛覆的政變已告成功時,而你國家的政權轉入共黨即其所謂「人民」的掌握之後,你的國家已經淪為蘇俄的附庸,還有什麽「主權」、「內政」和「平等互惠的通商」之可言?這就是說,到了他這個「和平共存五原則」實行的時候,亦就是你們國家變成了蘇俄附庸的[338]時候,這就是中共所說「和平共存五原則」真正的意義和內容,其結果就是你無代價的斷送了你的國家。這是叄十年來,蘇俄對我們中國的政策及其行動方式,也是今日俄共與中共以及東歐等附庸各國,成為彼此一家,整體不可分的關係,一個最好的說明。

     當一九一八年的時代,俄共對我中國宣佈放棄其一切特權的第一次友好宣言之後,他與當時中國北京政府交涉,長期拖延,毫無實際放棄什麽特權的跡象,就引起了一般民眾懷疑其放棄一切特權的真實性。但是他當時對我們中國國民黨說,這放棄特權的交涉,必須等待你們國民黨推翻了現在北京軍閥政權,統一中國以後,-得實現。不料到了我們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且與他復交以後,他不僅對這些諾言,尤其與中東鐵路有關的協定,不如約如期的實行交還我政府,而且他與我們訂立了互不侵犯條約不久,竟將此鐵路出賣給偽滿洲國。甚至第二次大戰後訂立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而他對約內所有條款,不僅概不履行,而且立即撕毀,居然公開發動其違約背盟製造其在中國第五縱隊共匪全面叛亂的侵略行動了。我以為這一個現實的歷史教訓,不僅是現在亞洲的非共國家,對於共產集團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則」的意義,應該徹底了解,而且世界各國的非共政黨,亦更應該特別警覺,慎重研究,望勿再蹈我們中國大陸受俄共「和平共存」的覆轍。

   [339]    (乙)中東的中立主義及其前途

     俄共於中共盤踞中國大陸之後,乃一方面由他本身從遠東向南亞中東及非洲迂迴,另一方面他以中共為其經紀代理人向太平洋東進和南進。今先說明俄共以中東為中心之政治迂迴戰。

     他對中東與非洲,以「反殖民地主義」的口號,使各地共黨與民族主義的勢力互相結合,以展開其中立運動。而其所護植的中立主義份子,就是南斯拉夫的鐵托、印度的尼赫魯、和埃及的納塞等領袖們。今後他必將更協助其中立集團勢力之加強,予以積極的鼓勵,務使他們能安心中立,而且仍將使他南斯拉夫的鐵托扮演其重要的腳色。至於這些中立份子,亦以為其中立各國有其廣大勢力,不-不怕俄共陰謀或暴力之威脅或侵略,並且盡可在東西兩集團中間騎牆觀望,唯利是圖,沉醉在其「中立」與「獨立」的幻夢之中。而俄共就在這樣中立戰術運用之中,一面施展其各國間利害衝突的矛盾法則,操縱他們,分化他們,而一面又在其中立各國內部,利用其接觸和協助的關係,發展其共黨滲透和顛覆的陰謀,不僅要使他們個別的孤立,而且必使他們自動的崩潰。到那時候,俄共就將更進一步,鼓勵他們與其國內共黨,組織統一戰線和聯合政府,自然而然的踏上其和平轉變的[340]道路。而這些中立集團的中立份子,到那時候雖欲其不為中共朱毛與東歐各國之續,而成為蘇俄附庸,亦不可得了。他們那-想到今日俄共的中立戰術,就是要他們最後和平轉變為其附庸的香餌。

     莫斯科為了施展這一中立戰術,除了俄共自己的笑臉攻勢和旅行外交之外,更須製造其經紀代理人為其間接的進行政治戰。原來過去這一年間,南斯拉夫的鐵托,就是他們在中東和東南歐代理人的理想人物,但是他這一着現在似乎是失敗了。而且今後鐵托是否仍歸俄共懷抱,亦將成為問題。不過鐵托今後即使重回俄共的懷抱,為其中立戰術的工具,那他亦決不能如毛澤東那樣任其俄共指使,為所欲為了。我以為鐵托主義的刀口是兩面的。而赫魯雪夫或其他俄酋如仍欲利用鐵托,也更要冒着絕大的危險。赫魯雪夫在過去一年間,所以利用鐵托中立主義的招牌,就是要他在共產集團之內高唱「民族獨立」的口號,一面固然是為要緩和附庸各國反俄抗暴的革命情緒,而其另一方面更是為使他可以欺騙鐵幕以外的非共國家,拉攏中東的民族主義,來排除西方勢力於中東之外。但是鐵托的「民族獨立」的共產主義如其弄假成真,則東歐附庸都要反抗俄共的統制,而建立他鐵托為中心的共產聯盟,以代替今日俄共領導的地位,這樣東歐鐵幕的瓦解,也就是蘇俄本身的安全直接受到致命的打擊。所以赫魯雪夫如沒有控制鐵托的把握,就不敢放手再利用鐵托安撫其東歐附庸的任務,否則[341]鐵托將其「民族獨立」的共產主義果然實現,那不僅是赫魯雪夫個人的權力就要崩潰,而且俄共整個的生命,亦將不可挽救。但是今後鐵托的命運,亦將臨於危亡的邊緣。

     現在鐵托也許自以為他這七年來反俄鬥爭的結果,獲得了重大的勝利,那-知道他這一勝利,就是過去在其對俄共破裂,與他斷絕關係的政策上得來的。今後他如仍舊歸還俄共的懷抱,只要予俄共以「彼此一家」的機會,那無論其東歐與中東的形勢如何變化和發展,而他俄共對南國,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滲透和顛覆,必比其對印度和埃及的政權,更加積極和尖銳。誰都看得出他鐵托今後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再與俄共破裂絕緣,精誠的加入西方反侵略的陣營,徹底改變其中立的立場,這是他惟一光明的前途;第二條路就是完全「一面倒」向俄共,與中共一樣接受莫斯科的指揮,再替俄共重做欺騙自由世界的工具。這樣,他的政權生命,仍操在俄共手中,而且自由世界亦不會再相信他了,這是他自投羅網的一條絕路,除此以外,他再不會有第叄條路可走了。

       (丙)對歐洲的統一戰線

     俄共對歐洲的鬥爭方式,我將於本章第叄節另有說明。本節只指出其蘇俄最近的企圖和行動上,所應加以注意的一點而已。今日俄共對於北歐,特別是丹麥和冰島,企圖促使其中立化,以打開他大西洋[342]北方的門戶。這是我們所應特別注視的。惟他對於鐵幕以外的西歐各國和對中東非洲的政治作戰,是互相聯繫的,而且是兩重的。就是第一間接利用其中立主義者鼓勵「民族獨立」,挑起中東和非洲反舊殖民地主義的民族鬥爭,迫使西歐各國不能不退出中東和非洲。第二他直接指使西歐各國的共黨,使其與各國社會黨結成統一戰線,並經由議會政治,以控制其政府及其政策。第一步使其外交轉向中立化,最後使其「和平轉變」,靠攏共產集團。

       (丁)對美洲的顛覆工作與孤立戰術

     現在再就中共在共產集團對太平洋區域的政治作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略加分析。

     俄共從莫斯科到華盛頓,是有叄條路線。第一條是通過北冰洋,直達北美。第二條由北太平洋經白令海峽而達北美,這是他蘇俄對北美直接作戰,實行奇襲的路線,但這兩條路線非到他對美最後軍事決戰的階段,是不會使用,而且現階段中,他亦無法使用的。

第叄條路線是通過西南太平洋而轉到中南美洲。如果在軍事作戰上說,那他必要先瓦解西太平洋的鏈島防線,-能進入中太平洋;又必須瓦解東南亞聯盟,-能進入南太平洋,而達到中南美洲。本節對此有關軍事作戰問題,不擬多作詳述。今日只就其在政治作戰的路線[343]一點上,加以說明,就是現在俄共對美洲的政治作戰計畫,是以北平匪偽組織毛澤東為其經紀代理人,而間接的對北美作政治的進攻,且其所採取的戰術是二方面的。

     第一方面,中共的正面攻擊,就是直接對美國進行和平談判。這一和平談判,對美國內部,可以助長美共及其同路人「改變美國對中共政策」的運動,且其對南亞與中東,亦可以鼓勵國際姑息主義與中立主義的聲勢。

     第二方面,中共的迂迴路線的進攻,就是他經中南美而轉入北美的一條路線。這更是他對西半球的政治作戰的重點之所在。今日我們必須特為警覺的一個事實,就是中共開始對中南美進行其和平攻勢與貿易政策。正如其俄共本身直接的對中東和非洲的政治滲透,而間接的就是他對歐洲迂迴作戰一樣,中共對中南美的政治攻勢,亦就是他俄共對美國的迂迴作戰。正如俄共煽動中東的變亂,即可使西歐國家不能不放棄亞洲而退保歐非,最後又不能不撤出非洲而退守其本國完全陷於孤立的境域。而其中共對中南美的戰略,亦是如此。如其不能使中南美各國的反美運動連續發生變亂,普遍蔓延而動盪不定,則西半球安全無恙,他即無法迫使美國退出亞洲。所以俄共心目之中,由北平經東南亞繞道太平洋,向中南美全面發展,乃是俄共在其政治作戰上從莫斯科到達華盛頓的一條最近的道路。

   [344]  由此可知,共產主義對中南美的滲透和顛覆工作,並不是中共本身所能進行的,在實際上中共毛澤東不過為其經紀代理人而已,為什麽俄共要指使中共在中南美作他的開路先鋒,明目張胆向中南美這個區域全面進行其政治攻勢呢?這是因為中南美各國對俄共的陰謀已有了相當戒心,所以他必須中共為其經紀代理人,加以掩護,而與他自己對歐非的擴張行動,互為策應,以增加其共產主義發展的速度。並且,中南美各國之中,如其對中共的政策,發生變動,則美共的同路人更可藉口來推動「美國改變其對中共政策」的運動了。率直的說:美國對中共政策之改變,其真實意義,就是要美國從亞洲退回美洲。而中共今日的企圖就是從中南美製造其迫使美國退出亞洲的動力。現在的問題,就是非洲與中南美兩大洲共產主義的政治滲透和武裝叛亂,其進行和發展的速度如何,就可決定其赤化非洲和赤化美洲的時間誰先誰後了。

     最後要特別指出,俄共對於北大西洋公約和太平洋集體安全系統的瓦解和破壞工作,在歐洲以西德為其焦點,在東亞以日本為其焦點。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世界反侵略鬥爭最大的成就,即是西德參加北大西洋公約,與盟國對日和約的訂立。因而俄共對於德日兩國,不-要阻止和破壞其重整軍備的工作,並且要威迫利誘,達到其中立化的目的。

   [345]    (戊)俄共統制世界的里程

     俄共從莫斯科經由這叄條路線到達華盛頓,亦即是從「和平共存」到最後決戰的過程,民主集團對於他這一迂迴路線和遲延決戰的戰略,以及他在這「和平共存」的時間之內的政治作戰計畫,如不能深切警覺,採取對策,那就是坐視世界形勢一天一天朝着他俄共預期的方向和時間來轉變,亦就是聽任他統制世界的最後構想,依其預定的計畫來實現罷了。總之,今日俄共對這一「和平共存」的整個政治作戰計畫,其對歐亞兩洲的部署工作,經過這十年的時間,已有了相當的基礎,可以說是其第一階段計畫,已告一段落。今後只要等待其全球整個時間表之配合,自不難一舉成功。至於他目前第二階段的基本工作,正是他在非洲與中南美洲同時並進的時期。只要這第二階段的計畫亦能如第一階段十年中,順利進行,則其第二個十年之後,就可進入其第叄階段最後統制世界的里程了。不過我以為只要民主集團,今日能夠針對俄共內部的危機,把握其世界戰略的關鍵,從遠東解除中東的危局,並從東亞大陸捍衛太平洋的安全,則俄共的時間表上所預定的整個計畫,必將全部粉碎。

     我在下節中,再就俄共「和平共存」最後構想中的戰爭經濟計畫和軍事作戰計畫,加以探討。

第二節  蘇俄「和平共存」構想中的戰爭經濟計畫

       (甲)俄帝和中共的戰爭經濟計畫的叄個特點

     莫斯科積極備戰的工作,可從俄共二十次黨大會所通過的第六個五年計畫,及中共去年發表的第一個五年計畫中,表現得再明顯亦沒有了。中共的計畫固然是在俄共計畫之前訂立的,但到了去年年底,俄共計畫提出以後,中共立即加緊改正,追隨其後。最顯明的,就是去年七月,中共剛才決定了「農業生產合作化」的綱領,而今年一月又拿出一個「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要「在一九五七年或者一九五八年,基本上完成其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任務」。而其所謂「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就是俄式的集體農場。接着就是今年四月,米高揚來到北平,使中共立下契押,在蘇俄控制之下,加緊其一百五十六種工業的進行,和阿、迪、蘭鐵路的建築。這兩件事,就是中共追隨俄帝的戰爭計畫而力求配合的實例。現在我要略舉俄帝與中共互相配合的戰爭經濟計畫的特點,亦就是我們所應特別注意的幾點:

     第一個特點是他積極開拓亞洲心臟部的基地。蘇俄在他本國集中力量開發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而其附庸中共亦以東北的工業基礎,積極擴大生產,而以其餘力支援西北和西南的工業發展,並以其東南的工業轉移至西北,建設西北的新工業地區。綜合俄共與中[347]共兩個計畫來看,莫斯科的企圖,是要在一九六零年以前,在亞洲心臟部完成其戰爭經濟的基地建設。這樣他以為從此就可以不怕核子武器的攻擊,而在歐亞大陸上,能對民主國家作持久的戰爭。

     第二個特點是他繼續加緊發展其軍事工業。在數量方面,蘇俄本國預定一九六零年,鋼鐵產量達到一九五五年美國產量叄分之二;煤產量趕上一九五五年美國的產量;電力產量要趕上美國。只是石油還趕不上美國,他當然期待着中東區域美英二國經營的油田,作為他後備的力量。至於中共的工業是以鋼鐵、電力、機器製造、燃料、有色金屬及基本化學工業為重點,來配合蘇俄作戰的需要。

     在地域方面,蘇俄新建的重工業、發電站和鐵路,都着重西伯利亞地區。例如煤,主要的地點將為庫茨涅茨克煤區、卡拉干達煤區和其他「東部」的煤區。又如石油,主要的地點將為烏拉爾與伏爾加河流域的油礦。水電站的主要地點,將為安加拉河上的布拉茨克水電站與葉尼塞河上的克拉斯諾雅爾斯克水電站。並以這兩個水電站與庫茲巴斯、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等地的火力發電,結成一個統一的動力系統。

     蘇俄的原子能工業,亦將以西伯利亞與中國西北部為其主要基地[348]。他現有的原子能工廠是在貝加爾湖西端的史流狄安卡。今後新的原子能工廠,也就是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省連接他西伯利亞統一的動力系統所在的地區。

     第叄個特點是加緊發展戰略交通線,建築鐵路和公路。莫斯科為了連接西伯利亞及中國西北與華北兩大地區的戰爭經濟基地,加緊驅策中共趕修阿克鬥卡、迪化、蘭洲鐵路,和烏蘭烏得、庫倫、集甯鐵路,後者現在已經通車,前者亦將於一九五八年完成。同時中共已經建築了西康打箭爐直通拉薩的康藏公路,以及甘肅河口經青海西寧黑河到拉薩的青藏公路,又建築了聯絡青藏兩條幹路的西寧到玉樹公路。

     蘇俄企圖從此嚴密控制亞洲心臟部,並使其勢力從阿克鬥卡,經過中國西北部的新疆,橫貫我中國大陸,而直達太平洋西岸的青島、海州與上海各港口;並從貝加爾湖,經過庫倫,縱貫我中國大陸,而直達南海岸的廈門、廣州、欽州各港口。莫斯科侵略主義者自以為到了一九五八至一九六零年,亞洲大陸心臟部的戰爭準備計畫完成以後,他就有充分實力支持全面的世界大戰,亦就可實現其世界革命的最後構想了。

       (乙)俄帝和中共的戰爭經濟計畫的成敗關鍵,       計有四個因素

     俄共和中共這一戰爭經濟計畫,今後能否順利的推進,或中途遭[349]遇阻礙而不能不加修正和變更,甚至根本失敗呢?我以為他們這「五年計畫」的成敗,完全要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第一是對農民的剝削。從史達林的五個五年計畫,到赫魯雪夫的第六個五年計畫,都是以重工業與集體農場為其中心。換句話說,他 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在農村人口的血汗之上,建設其以重工業為基礎的作戰機構。在這種計畫之下,農民終年耕作,不得一飽,而其所生產的糧食和原料,配給其軍政人員,配給其工業機關,並配給其都市人口;而農民從都市所得的輕工產品,不能維持其最低生活,且不足以供應其農場的再生產。農民不堪其過重的剝削,工作興趣只有低落,工作效率更是減退,而其結果就是農業減產,饑荒頻仍,造成其整個經濟體系的根本危機。這是他第一個失敗的因素,如其不能徹底改善或轉移,那他這經濟戰爭計畫最後必然失敗,即使其中途有所修正或變更,亦是無法挽救的。

     第二是對其附庸的榨壓。在俄共的五年計畫之下,蘇俄的經濟組織,對於他本國一般人民是一具吸血器,同時對於其附庸更是一具榨油機。他榨壓其附庸,不能滿足其需要,只有加重剝削其人民。他對於本國人民的剝削,如長此以往,必然激起其抗暴運動。他對於附庸的榨壓,若繼續不已,更將激起其附庸的民族運動。這一事態演進的結果,就是附庸國家的獨立運動及其本國農民的抗暴運動,結成其內外呼應的革命運動的潮流。這個革命潮流,如他不能挽回,那就是他[350]戰爭經濟計畫必然失敗的第二個因素。

     第叄是對新殖民地的奪取和劫掠。俄共的戰爭經濟計畫,必須剝削其農民,更必須榨壓其附庸。到了他的附庸的財富和資源已至榨無可榨的程度,又必須繼續對外侵略,擴張新殖民地以供其劫掠。但他對外繼續擴張侵略,最後必激起世界戰爭。如其不敢冒大戰的危險而停止其侵略,那就要招致其內部恐慌和絕望的革命危機。這是他戰爭經濟計畫必然失敗的第叄個因素。

     第四是對自由世界的貿易。俄帝及其中共,為了實現其戰爭經濟計畫,雖力求建立其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但在其自然資源及其工業水準不足之處,對於特殊物資的需要,仍不能不依賴鐵幕外的貿易來維持和發展。所以俄共雖絕對壟斷其附庸的經濟,卻不能斷絕其對自由世界的貿易。但在俄共的戰爭思想中,貿易不是和平的通商,而是戰爭的繼續,不過是戰爭的另一方式而已。尤其是在他對外軍事侵略為反侵略勢力所阻截,一時無法取得新殖民地來供其榨取,而不能不以對外貿易來獲致其戰爭經濟計畫所必要的物資,他們的對外貿易更顯出其戰爭的色彩。

在中共侵韓戰爭的期間,聯合國通過了戰略物資禁運案,這對於[351]中共當時的戰爭經濟及此後五年計畫的進行,當然是嚴重的打擊。所以最近叄年來,他不斷的以貿易為釣餌,同時以國際中立主義者為說客,誘致那些夢想與中共通商的國家,破壞這禁運的限制。這一禁運的聯合國決議如果為其所破壞,那亦就是他經濟計畫起死回生的一個轉機。

     中共這對自由世界的貿易戰,不僅是為了解除他戰爭經濟計畫所遭遇的難關,並且是為了執行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作戰計畫,協同俄共及其他附庸,把西方國家的經濟利益和影響,排斥於東南亞至北非這一廣大的「和平區域」之外。只要自由世界各國對於其戰爭經濟計畫成敗所系的第四個因素,能夠徹底了解,並對於共產集團的貿易攻勢所包含的戰爭本質及其政治毒素,能夠提高警覺,而予以防制;同時對於戰略物資禁運案所加於中共侵略者之打擊,能夠繼續執行,而不使其破壞,那就可以加速共產集團的戰爭經濟計畫的失敗,而增進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了。

第叄節  蘇俄「和平共存」構想中的軍事作戰計畫及     其一般形式的分析

       (甲)俄帝世界革命戰爭的最後根據地

     今日若只就東半球的形勢而言,即可在上節所述中,斷定蘇俄第六個五年計畫,是以建設亞洲心臟部為其重點。具體一些說,蘇俄的企圖,是要建設烏拉山以東,貝加爾湖以西,帕米爾高原以北這中俄[352]邊境上叄角地區的根據地,這叄角地區亦就是他控制歐亞大陸,而對西方作戰的最後根據地。同時又由如上節所述的鐵道線,以新西伯利亞站至伊爾庫斯克的鐵路為骨幹,經阿、迪、蘭鐵路與烏、庫、集鐵路,而控制整個的中國大陸,即從新疆至西藏,從蒙古至華北,從西北至西南,再從中國的西南控制東南亞洲,使這個東亞地區成為他戰略物資和人力補給的策源地。如果蘇俄真能穩定他這樣一個廣大而深厚的策源地,完成他這第六個五年計畫的建設工作,他就可如列寧往日所說「西方國家在亞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資源」,今日乃即為其蘇俄取而代之了。而他亦即能由此達成其「世界革命」和「統制全球」的目的。

       (乙)俄帝在東半球的叄個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雖已進入了空權時代,但是蘇俄為了對抗民主集團的海空優勢,乃力求造成其陸空優勢,企圖從大陸控制海洋。故蘇俄今日對西方的基本戰略,仍不脫離其大陸決戰,以陸戰為第一之陸權的傳統觀念。今後蘇俄的世界戰略,其重點還是要從以上所說的亞洲心臟部最後根據地,向着叄個戰場,就是歐洲戰場、中東戰場、和遠東戰場,策畫作戰。他對於這叄個戰場的關係及其特點可分別說明如下。

   [353]    第一、歐洲戰場

     西歐戰場當然是東西二方都認定其為是惟一的主戰場,但是西歐各國擁有高度的科學,進步的工業,繁密的交通,和人口集中的大都市。每一個國家雖沒有足以自給的經濟和自衛的武力,只要他們聯合起來,仍然是世界反侵略運動中的一支強大勢力。現在北大西洋公約已經是把他們聯合起來了,所以蘇俄決不敢輕易啟釁的。但是蘇俄利用他們中間,紛歧的經濟利益,和各國內部的社會矛盾,來挑撥其相互之間的猜忌,並離間他們對美國的合作。換句話說,今日莫斯科對於歐洲戰場的惟一斗爭方式,是在「和平共存」的口號之下,施展其威脅利誘的中立政治戰術,使歐西各國趨向於中立化,而脫離美國的關係。

       第二、中東戰場

     從南斯拉夫和希臘以東,經埃及阿拉伯各國至印度,乃是蘇俄今日政治作戰施展其中立戰術的重要戰場。在這一從東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廣大區域之中,文化上的特徵是回教。其地理上的特徵是依旁着地中海、黑海和波斯灣,乃至印度洋西北部的幾個山嶺沙漠地帶。而在這個崎嶇和荒漠的地帶-,可是散佈着世界上主要的油田。

     蘇俄對於這一連結地中海與印度洋的廣大地區,斷乎不會停止其[354]侵略,而且是正在積極進取,志在必得的。這不僅因為中東是歐、亞、非叄洲的橋樑,也不僅因為中東是世界主要油田的所在,尤其因為蘇俄將來對西方國家作最後決戰,而中東如仍為反侵略戰線之一環,則蘇俄西進歐洲,西方國家即可從中東襲擊他的左翼;如果他東進太平洋,西方國家亦可從中東襲擊他的右翼。倘如西方國家在中東對蘇俄採取攻勢,更可從此截斷他歐俄與亞洲心臟部的交通,而使蘇俄東西兩面的作戰,陷入絕境。亦可以說這一地帶,真是蘇俄主要的生命線,所以蘇俄為了他將來的最後決戰,必先對這一地帶,第一步竭其全力,施展其「和平共存」與「中立路線」的政治戰術,將西方勢力驅逐於中東之外,而由其蘇俄完全控制這個地區。

       第叄、遠東戰場

     前面說過,叄十年來,蘇俄侵略主義第一個目標就是我們中國。大陸的淪陷,雖使蘇俄完全控制了亞洲的心臟部,且已將其侵略戰線推進到西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但是我們中國反共抗俄戰爭,至今仍在全面進展,而且大陸上的反共怒潮,更是日日高漲,有增無已。俄共侵華的陰謀,本來預期其先能徹底解決中華民國,而後統制整個東方民族,以建立其統制世界的基礎。可是他這個野心,並沒有像其所預期那樣達到目的。現在不僅是我們中華民國仍在自己領土之上,屹[355]立不搖的站在亞洲反共抗俄的前線,百折不回的向他俄共作殊死的奮鬥,最後終將予他以致命的打擊,而且韓國與越南亦為其民族獨立自由,始終如一的對俄共傀儡,正在積極的繼續鬥爭。但是遠東戰場與歐洲及中東戰場,皆有其完全不同的叄個特點。

     一、蘇俄如對西方國家在歐洲作戰,當然就是蘇俄本身直接作戰,亦就是熱核子戰爭。但遠東戰場乃是由中共匪軍間接為蘇俄擔負作戰的任務,而不是蘇俄本國直接作戰的戰場。

     二、遠東戰場又與中東不同。中東戰場與歐洲戰場,無論在地理與軍事上,都有連帶關係,故中東的戰爭,自亦為西方國家對他蘇俄本土作戰,當然亦是使用熱核子武器的全面戰爭。反之,遠東戰爭的主流,乃是我們東方反共各民族對蘇俄傀儡-中韓越的共匪極權暴力,作民族革命的解放戰爭,而其對蘇俄本土,並不發生直接的關係。

     叄、西方國家直接對蘇俄作戰,無論在歐洲或中東戰場,都要遭遇民族主義的難題。反之,我們東方反共各民族對其共匪作戰,乃是其各被侵略民族對於蘇俄侵略者的各傀儡工具作戰,亦即是東方各民族為肅清其本國漢奸賣國賊而作戰。尤其是東方第一號漢奸賣國賊-中共的崩潰,更可使亞洲各民族都能免於侵略的威脅,而重獲其普遍安全與永久的和平。

     我們在叄十年反共鬥爭的經驗中,更知道俄共與中共的關係,至少有下列二個特點:

   [356]  (子)、各國共產黨的一切手段,無論是軍事的或非軍事的,都是為了他本身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但各國共產黨的一切努力,其最後又都是為了維護其共產主義祖國-蘇俄的政權為第一,即使犧牲其本身,亦所不惜。這是共產附庸政權,效忠蘇俄,認為是他天經地義的職責,中共匪黨更是如此。所以我們斷定,不僅中共不能脫離俄共的控制,而且到了中共潰敗的時候,俄共為了他保存本身的實力和安全,而以中共為其犧牲品。這是俄共叄十年來對中共的慣例,乃是歷歷可數的。(注一)

     (丑)、蘇俄及其侵華工具之中共,只認得實力,而不知其他。他有力量時,必然乘機侵略,他受打擊時,亦可退卻求和。只要我們反共的陣營團結堅強,使他覺悟其作戰必歸失敗,他就會退卻而放棄其侵略戰爭,再不敢對自由世界作挑戰的姿態。(注二)因此,反侵略集團對共產集團的實力政策,決不會召致全面戰爭的危險。反之,只有姑息政策,-足以鼓勵其附庸,替蘇俄作不斷擴張的侵略戰爭。

     今日俄共自誇他已經控制了歐亞大陸八億人口,建立亞洲心臟部為其全面戰爭的基地,並且自誇他到了最後決戰時期,即能在熱核子戰爭中獲得勝利。但是他一切的一切,最後仍取決於一個事實,就是他們列寧所指的即在這「東方絕大多數人口」之中。我們中國大陸現[357]在至少還留存着四億五千萬人口,這是一個東方民族獨立自由戰爭的主力。所以中共在東方的成敗,對於整個蘇俄集團侵略主義的成敗,實有其決定的影響。

     我們再綜合這叄個戰場來看,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蘇俄對西方決戰的後方基地,乃在於中國大陸及其亞洲心臟部。而今日中共就是為他主子俄共,擔負這保衛後方基地作戰的任務。換言之,中共就是為俄共所豢養調教而看守俄共後門的一隻家犬。我們民主國家如果讓他這一後方基地順利建設,且日漸強固,那將使蘇俄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今日世界反侵略集團,如以東方中、韓、越等各國的民族革命戰爭為前衛,能在精神道義與物資經濟支持他們,使其能夠自動的解放其各國被俄共奴役的同胞,而對守衛蘇俄後門的家犬-中共,一致反擊,那就是對蘇俄的後方根據地及其戰略物資的策源地,加以間接威脅和根本解決,使蘇俄的西進或南進的野心,亦都受到牽制,這樣他自不敢發動大戰。而阻止蘇俄發動第叄次世界大戰的方策,亦自在其中了。故今日如欲消弭世界大戰的來臨,必先防制蘇俄最後根據地之建立與完成。否則無異於養虎自噬,聽候蘇俄統制世界、奴役人類之禍至無日,殊非吾人防患未然之道。

       (丙)俄帝軍事作戰的四個方式

   [358]  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研究的一個問題,就是東方反共民族對中共的戰爭是否引起世界大戰,使西方國家捲入大戰的漩渦?我們要對這一問題,提出確切的答案,必先就俄共對於一個自由國家或地區,要使用武力作戰時,所採取的各種方式。

     第一個方式是他對一個自由國家的內部,製造「內戰」來達成其征服的目的。俄共為了侵略一個自由國家,乃在這個國家之內,組織其共黨支部為其第五縱隊。他這一第五縱隊的滲透和顛覆工作,最後的一步就是以武裝暴動來實行政變。如果這個國家的政府使用武力來抵制他,因而引起戰爭,那國際共黨及其同路人就向全世界大肆宣傳,說這個國家發生了「內戰」。其實這一戰事在本質上就是蘇俄的侵略戰。他這侵略戰乃採取「內戰」的方式,於是俄共就可以對這個自由國家,兵不血刃的實行吞併,而不引起世界大戰。

     第二個方式是他對一個自由地區,製造國際戰爭,而俄共自居於中立地位來坐收漁人之利。他這一方式,對於舊殖民地國家反對西方國家的運動中,最為有效。俄共利用這一反西方殖民地主義的民族戰爭,間接的打擊西方國家,而直接的施展其滲透、操縱和顛覆的手段,最後且轉變這民族戰爭為階級戰爭,來奪取這個國家的政權。於是俄共亦就將這個國家關進共產主義鐵幕而不引起世界大戰。

[359]  第叄個方式就是他冒用「志願軍」的名義,派遣其正規紅軍進入一個自由國家作戰。這所謂「志願軍」,由中共的武裝部隊侵入韓國作戰,開一惡例。就這一實例來說:中共所謂「志願軍」,又有四個特點:其一是中共侵韓的部隊,都是其正規部隊,乃由他中共直接指揮作戰;其二是中共侵韓部隊,不僅不受北韓共軍轄制,並且轉而統制北韓共軍歸其指揮;其叄在韓國休戰談判進行時,中共派遣代表參加談判,並且在協定上簽字,這乃是中共自己明白承認其所謂「志願軍」就是他中共偽組織所直轄的正規軍;其四,中共侵韓部隊,在休戰協定簽訂之後,至今繼續佔領北韓地區。這些特點,說明了共產集團所謂「志願軍」就是他的正規紅軍;而其以「志願軍」作戰,不過是他侵略戰的一個方式,並且是他直接作戰的一個方式。

     第四個方式-是他派遣其正規紅軍直接出國作戰。這一方式是違反他俄共指導世界革命戰略的最高原則,亦是俄共傳統的戰爭思想所不許可,而乃極力避免其使用的。因為俄共直接作戰,至少發生不利於他自己的兩個結果:其一就是他的直接侵略戰必將引起世界大戰;其二就是他的直接侵略戰必將引起那被侵略者的民族戰爭。所以我在本書中屢次指出俄共在其對自由世界最後決戰的準備未能完成以前,決不肯且絕不敢採取這一直接作戰的方式。

   [360]  我們從以上的分析,達到這樣的結論:自由世界要阻止俄共的侵略,並消除世界大戰的危機,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杜絕俄共利用任何方式來間接作戰,以及其冒用所謂「志願軍」的名義來直接作戰。自由世界應該明白認定兩點:(一)任何一個自由國家之內,只要是共黨發動的戰爭,就不應視為「內戰」,而應視為國際戰爭。(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有蘇俄的部隊參加戰爭,即令其使用「志願軍」或其他任何名義,皆應視為蘇俄正式軍隊。我們深信聯合國如能確認這個原則,使俄共不能施用任何偽裝和詐術,假借任何名義和口號,來掩蔽其軍事侵略行動,如此方能阻止俄共的侵略,並消除世界大戰的危機。

       (丁)侵略勢力與反侵略勢力之間的一個決勝的因素--       共產鐵幕之內的民眾革命與亞洲民族獨立運動

     我們若更深進一層來看,蘇俄集團對民主國家作戰,不僅是在上述叄個戰場上決定其勝敗。而且存在侵略勢力與反侵略勢力之間,為其兩者勝敗決定因素的,就是共產鐵幕之內,廣大民眾反共革命的力量,與亞洲民族的獨立自由的力量。誰能取得這個力量的信任和支持,誰就得到最後的勝利和成功。西方國家如被迫而在歐洲與中東戰場直接對蘇俄本土作戰,那莫斯科一方面還可以激起俄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即其在第二次大戰時,對德國作戰的所謂「愛國戰爭」來抵抗他[361];另一方面,他在中東亦可利用亞洲民族的反殖民地主義運動來牽制他。如此則這一鐵幕中的革命力量和亞洲民族的力量,就不能參加反侵略陣線,反而為侵略者所利用。這一條是導入世界大戰,而且勝敗之數未可預卜的道路。反之,如果我們東方反共各民族,能得到世界反侵略陣線精神與物質的支持,而向東亞各共產附庸國,並以大陸中共為中心目標,共同反擊,那末這一遠東戰場上的戰爭,就是民族自由戰爭,也是民主革命戰爭。這個民族戰爭,自將喚起全亞洲獨立自由的民族運動;而這個革命戰爭,更能激起鐵幕中的反共革命運動,而必將與我們團結一致,合力反共,求得其本身的解放。那是無需西方國家直接參戰,而其民族的反共革命必然獲得最後勝利的。

     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即可看出一九五零年韓戰發生之後,西方國家因為恐懼蘇俄和姑息中共,而反對我們中華民國派遣軍隊參加聯軍,於是造成了中共在韓戰末期,有持無恐,任意勒索,與反盜為主的結果。今日世人只知道,中共匪軍進入韓國來作戰之後,聯軍受了國際政治外交上的牽制,不能越過鴨綠江,只能局限於韓國戰場,作有限戰爭,致使聯軍特別是美軍付出了十叄萬人傷亡的重大代價,仍不能達成聯合國所賦予的任務,使韓國亦不能獲得統一,這固然是國際政治史上,尤其是美國對外戰史上莫大的遺憾。但是當時聯軍縱令能[362]夠乘勝追擊中共匪軍,進入東北作戰,這在中共,雖然戰敗,但他對於深入中國境內的聯軍,仍可以其正規軍配合其所組織的民眾游擊隊伍,進行其國民戰爭。即使蘇俄並不參戰,而聯軍亦將招致失敗。反之,如果當時有我中國國民革命軍加入聯軍作戰,則這一戰場的情勢,必將完全改變。須知中共匪軍脫離國境,侵入韓國,雖其在形式上仍採取人海戰術,而其在實質上已不是在中國大陸上他所組織的被欺騙被脅制的民眾中作戰,即不能發揮其國民戰爭的力量。只要我們國民革命軍進入戰場,即可使匪軍在作戰中發生政治和心理的影響,在韓國境內,即可以瓦解中共匪軍了。如其有我國軍追過鴨綠江,進入東北,則國軍不僅是在我們自己中國的民眾中間作戰,並且在全國人民中,更將激起普遍的反共革命運動,使我們國民革命軍無須後方兵員的補給,而轉變聯軍的有限戰爭,為中國的國民戰爭。所以我認為當時西方國家反對我們中華民國派遣軍隊參加聯軍,乃是韓戰最後沒有結果的一個最大原因。

       (戊)遠東反共革命戰爭獲致徹底勝利的唯一道路

     我還要更進一步指出:遠東反共戰場,要由我們遠東國家來負責承擔,西方國家實在是沒有直接參戰的必要,否則,不僅對西方國家為不利,而且亦是不利於東亞反共戰爭的。同時,亞洲反共民族對共[363]匪反擊的時候,蘇俄如以其正式軍隊參戰,將使蘇俄陷入亞洲民族革命的漩渦,並且容易引起其蘇俄國內人民的反共革命,那就是他本身將要遭受其所謂「化外戰為內戰」的危機,這是與他蘇俄對於世界革命的傳統政策及其辯證法則,完全背反的,何況這樣就會導致世界全面戰爭?因之,在蘇俄最後突擊必操勝算的大戰準備沒有完成以前,我們可斷定他決不敢在東方民族革命戰場上,冒昧從事直接參戰。否則如其真敢參戰,那就無須等到世界大戰,而即可使他在遠東戰場陷入泥淖,招致根本的失敗。所以為其根本利害計,他是不能對中國大陸反共戰場直接參戰,而重蹈日本失敗的覆轍的。反之,西方國家如以其正式軍隊在東亞參加作戰,將使共產集團以其反殖民地主義的口號,轉變亞洲人民的反共革命運動,而為反西方的民族運動,這亦就是對於東亞反共戰爭最不利的所在,而亦就是韓戰不能獲致徹底勝利,以致毫無結果的實例。所以我並不贊成西方國家直接參加我們反攻大陸的戰爭,只要其在道義和物資上,以及武器和技術上能積極援助就夠了。

     但是民主集團如恐反共民族革命的局部戰爭有引起世界規模的核子戰爭的危險,於是只求避免戰爭,維持現狀,無論其共產集團對自由世界如何推進其政治作戰的間接侵略,或用其半軍事的直接挑戰,都無法抵制,更無從報復,那只有任令其無止境的滲透顛覆,無限度[364]的挾制敲詐。如果這樣,今日雖可保其一時的苟安,而明日的結果,就只有二途:其一為坐待其先發制人,偷襲毀滅;其二為接受其「和平共存」,聽其宰割統制而已。所以今日民主集團不欲阻止世界大戰之發生,避免人類毀滅之浩劫則已,否則只有以東亞局部戰爭代替世界全面戰爭,以普通傳統戰爭代替核子武器毀滅性的戰爭。這個東亞的反共民族革命戰爭,乃是一條無須經過世界大戰,而瓦解蘇俄集團,並解放共產鐵幕被奴役人民的道路,也是自由世界遏制俄共統治世界的野心,而且是重建世界和平,保障人類自由的惟一道路。

     民主國家,對這兩條道路,究竟何去何從,亦就可決定其俄共統治世界的前途為成為敗了。

   (注一)參看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七節,第二二頁,托洛斯基引列寧    述的話。

   (注二)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十六節,第四八至五四頁。

第四章  結論--世界和平之路與我們反共的信心和立場

第一節  中立主義對共黨「和平共存」中的地位及其使用價值

     我在前面各編中,敘述了我們中國以及我個人叄十年來與俄共及其傀儡中共的經歷,說明了我們本黨和政府為什麽不止一次,而且是叄次與共黨「和平共存」的國內和國際的情勢。

     我現在不憚重複的在結論中還要提起中立主義的問題。因為我們在這叄十年與俄共「和平共存」的經歷,特別體認到中立主義的危險性,其對於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雖不像共產主義那樣威脅之大,但其為虎作倀的罪惡,為害人類之甚,實有過之。

     中立主義的前提,乃是自由國家能與共產國家在和平與繁榮的狀態之中共存。但是我們中國與俄共相處的經驗,指出了一個事實,就是只有共黨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來鞏固他侵略所既得的戰果,或重新集結他的武裝暴力,來準備下一次的戰鬥,他-運用這「和平共存[366]」的口號,來製造中立主義的幻想,並且鼓勵這種和平共存的心理,轉而影響其敵人,使之自陷於癱瘓的狀態,聽任他來施展其政治和軍事的襲擊。

     中立主義的效用,在通常的情況之中,只有那些缺乏自衛的能力和自立的意志的執政者,-會利用這中立主義,企圖苟安自保。但在最近兩叄年間,中立主義是在兩種情況之下猖獗起來的:其一是那些投機主義者企圖在侵略者與反侵略者對立之間,得到了一些利益,並尋覓機會來坐收其漁利;其二是中立主義者為自大狂所動,企圖在侵略者與反侵略者之間,自居於和談的地位,而且自誇其為世界和平製造者以自重。每當共黨準備其決戰行動之先,需要這一段和平共存的時期,必有這種中立主義者大肆其活動。其最為確切的實例,就是我們中國所謂「民主同盟」,在馬歇爾特使來華調處的時期所扮演的這一腳色。這些政客們,以中立姿態來替共匪對國際社會作說客,對國內民眾作宣傳,使其誤信中國的前途,只有對共和談,並組織聯合政府。而在實際上,他們這中立主義的活動,不過是為共匪的武裝叛亂乃至為其暴力決戰來作準備而已。

     基於上述,我以為任何國家,對於中立主義的任何鼓勵,是與其[367]對共產主義予以直接幫助,有同樣的危險。我們至此,必須認清中立主義,乃是共產主義對民主主義作戰的一道戰濠,亦就是保護其共產主義的一種武器。我們尤須警覺,在今日這反侵略與侵略者雙方的力量接近平衡的時期,中立主義的危險性更是特別重大。因為只有這個時期,中立主義者-能抬高其使用價值,而對共產主義的世界革命進展,亦更有其特別的貢獻。

第二節  世界和平之路

     反共鬥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仔細考察共黨的「長期戰爭」的戰略,我在前面各章中,已經提到了。有些人所謂戰爭,其特徵是軍事行動和宣傳,但在共黨的觀念上,戰爭是一個永久的狀態。就蘇俄來說,戰爭只有在其世界革命計畫完成之時,-告終止。換句話說,俄共的長期戰爭狀態,必須繼續至其對象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及民族自由主義完全絕跡,-算是他的成功。亦有些人仍然要問蘇俄何時發動一個戰爭。實際上,我們已經是在戰爭之中,或許是一個冷戰,但畢竟亦是一個戰爭。因此,我以為自由世界對俄共長期戰爭的對策,應該先要策定一個總體性的基本方略。這一總體性的基本方略,就是:

     一、世界反共鬥爭必須確定一個總目標,就是以維護人類自由和[368]解放被壓迫的民族與人民,重建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

     二、為達到這一總目標,必須結合併協調下列的叄種力量:第一就是西方民主集團的資本主義;第二就是東方民族的獨立運動;第叄就是共產鐵幕中的反共革命運動。我們相信這叄種力量的結合與協調,不僅能夠制止蘇俄對自由世界無止境的侵略,並且能夠迫使蘇俄放棄其對於附庸的控制,同時鼓勵俄羅斯人民推翻其蘇維埃極權暴力的統治。

     叄、為達到這一總目標,必須結合軍事戰術與政治戰術,採取各種不同的鬥爭型態,而不能拘限於唯軍事或唯武器的戰略觀念,和硬性的單一斗爭方式。這就是說,民主集團要採取彈性的與多元的鬥爭方式,首在政治與社會心理戰場上獲得勝利,-能迫使蘇俄放棄其武裝侵略的企圖和世界革命的計畫。

     四、為達到這一總目標,必須維持並加強其軍事實力。因為政治與心理作戰,並不能代替軍事作戰。政治與心理作戰的任務,在轉移敵我雙方實力的對比,並改變世界戰略形勢,使侵略者徹底覺悟其軍事作戰決無制勝的可能,-肯甘心屈服。所以民主集團不能放鬆其軍事準備,並且要加強各地反共武裝的力量,使其隨時隨地對共黨侵略,可以獨立接戰和決戰。

     我在上述各編中,指出了俄共從南亞和中東向歐洲迂迴,同時中[369]共從東南亞向中南美迂迴的兩條戰略路線,共黨集團這一迂迴戰略,說明了俄共征服世界的企圖,其勝敗的關鍵是在亞洲,也證明了亞洲民族及其所擁有的廣大人口在世界反共鬥爭中的重要地位。

     今日俄共利用亞洲民族主義的意識和情感,來挑起其反西方殖民地主義的運動。民主國家對於這一運動,我以為應該要主動的協助其成功,而且幫助這些民族,使其進入政治民主和經濟建設的道路,使之領悟共產主義真是他們惟一敵人,而引導其共同反共,脫離其新殖民地主義的陷阱。尤其要維護其民族文化,重視其民族尊嚴,-不致給予俄共以滲透、挑撥、製造糾紛,以便利其操縱和顛覆的機會。

     然而今日共產集團已控制亞洲的心臟部,並進而建設其為未來全面戰爭的最後基地。我們知道,和平是不可分的。我們不能想像亞洲如此廣闊土地與眾多人口,聽任其無限期的陷在鐵幕之內的凍餓死亡線上掙扎,而殘存的自由地區人民,仍可保持其自由。我們更不相信東方反共國家在其為俄共強制的割裂狀態之中,而亞洲還有什麽和平安全的可望。所以民主國家單是援助亞洲自由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區域安全,還是不夠的,只有對亞洲反共國家予以物質的和精神的支持,使其能自動的對共產鐵幕,展開其民族革命戰爭,或能隨時隨地策應其鐵幕內的反共革命運動,來解放其被奴役的同胞,恢復其領土的完[370]整與國家的統一,-是瓦解共產集團的唯一途徑。

     我在前節中,提出反共總體性的基本方略問題。我知道一般人說到戰爭,不僅是想到軍事作戰,並且想到必須美國參加作戰,-能爭取勝利。我的意見決不如此。我認為反共的軍事作戰,要在歐亞大陸上進行,而美國自應以積極的世界反侵略戰爭的兵工廠自任,但不能被動的只準備其本土為反共戰爭的主戰場。

     這並不是說,美國只是為一切爭取自由或恢復自由的國家來製造武器,和供給物資的援助,而是說美國應該負起他自由世界所公認的領導者,對於世界反共鬥爭中所應負的指導責任。而且為了整個世界反共作戰的根本問題,美國本身就不應該捲入戰爭漩渦之中。惟有如此,整個反共戰局,方能運用自如,而不致限於被動地位。亦惟有如此,方能確保反共總兵工廠所在的基地安全,更可使反共鬥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我認為美國對反共鬥爭,應該採取間接作戰的迂迴戰略。而民主集團對於反共戰爭的基本方略,就應該確定其叄個原則:第一、只要俄共對美國不首先採取奇襲行動,或俄共本身並未在其他地區參加戰爭,則美國本身亦不應隨時隨地參加戰爭。第二、反共戰爭必須在鐵幕之內或接近鐵幕的邊緣作戰,而不應在遠隔鐵幕的自由地區作戰。第叄、自由世界對抗共產侵略,採取重點主義,應該預先選[371]定地區,只要其共產集團無論向任何一國挑戰侵略,則自由世界仍照其預定地點,主動反擊,而這一反擊,就不應限定在被侵略的當地。因為共產集團狡獪的侵略手段,並不一定對準着自由世界有軍事準備,或有集體防衛協定關係的地區,故美國亦不能被動的隨時隨地應戰,予以反擊,或就地報復。我以為領導反共的美國,不能採取普遍設防或到處參戰的方針,而應採取間接作戰的迂迴戰略,並採取重點主義,選擇其主戰場,予侵略者以致命的打擊。若對亞洲來說,就應該針對亞洲共禍的根源和俄共世界革命戰爭的最後根據地,來綜核東方各民族反共革命武力的統一計畫,負責指導,總以轉變世界戰略形勢,阻止共產集體的侵略,使整個自由世界免於第叄次大戰為最高指導的原則,同時亦得以解放共產鐵幕,重建世界和平與安全。這是今日民主集團對於反共戰爭的基本原則,我相信這個基本原則,如能適切實施,則人類浩劫自可免除,而世界和平亦必能重建。

第叄節  自由而統一的中國與世界和平的關鍵

     我們可以說,國際共產主義今日威脅世界的焦點完全在亞洲,而亞洲共產主義的威脅,主要的來源,乃是在中國大陸的中共。中國大陸的淪陷不僅是世界上一個悲劇,而且整個世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372]亦就沒有得到一天和平安全的日子,其嚴重性已為世人所公認。如果我們政府仍在大陸,必不至發生韓戰和越戰,以及北韓和北越為共黨所佔領的災禍。所以亞洲的反共鬥爭,必以中國大陸為起點。

     我在本編第一章第四節中指出中國大陸乃是亞洲局勢的樞紐之所在。因為蘇俄的世界戰略陰謀,是以中國局勢為其轉移的樞紐。今日我們中華民國正是在他這個樞紐上,始終不懈的與之苦戰惡鬥。並且在自由世界反共鬥爭之中,我們反攻復國的戰鬥,乃是國際反侵略陣線,與民族革命反共戰爭匯合的關鍵。唯其是國際反侵略陣線之一環,我們有要求國際道義的權利;唯其是民族戰爭,我們相信這一戰爭發展的過程,將得到東方一般為獨立自由而奮鬥的民族的同情;唯其是反共革命戰爭,中國大陸的同胞,必將群起策應,堅決參加這一莊嚴的陣營。因之,我更加相信中國反共抗俄的整個戰爭,必能與我們過去北伐剿匪和抗戰諸役一樣,最後獲致全面光榮的勝利。

     以上各編曾經檢討了政府和我個人在反共鬥爭中的錯誤和缺失,及其對國際國內所發生的形勢與影響。我許身國民革命,已四十九年,從來不計個人的毀譽,亦決不推諉自己的責任。一九四九年美國政府發表其中美關係白皮書。當時我已經宣佈下野,離開政府已有六個[373]月了,惟聞政府亦要計畫着一個白皮書,指責美國政府自雅爾達會議以後,在中國局勢演變中,所應負的責任。我極力反對這個作法。我當時就告訴來台徵求我意見的外交部代理部長葉公超說:我們中國在美國還有多數的友人,並不因白皮書而對中國國家的前途感覺失望,亦不因此而對中國政府的信譽有所懷疑,現在我們政府如果為此,要與美國來作無益的辯論,這不止使我們兩國人民百年來所建立的傳統友誼,將受到莫大的損害而無法補償,而且其結果,惟有增強俄共離間中美陰謀的助力,達成其所預期的目標,更使其稱快而已。

     我們中國立國處世的道理,是「厚於責己,而薄於責人」。若要追問過去大陸上反共鬥爭失敗的責任,只怪我們國民革命尚未成功,國家建設沒有基礎,因之對強權侵略者,沒有維護我們領土主權的力量。更只有怪我個人自己,在這長期反共鬥爭中,應該見到的,未能預見,已經見到的,又未能取信於人。然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只要我們全體同胞能保持自己國家的人格和民族的正氣,只要我們能維護民族崇高的文化和悠久光榮的歷史,只要我們能痛定思痛,提高警覺,埋頭苦幹,雪恥圖強,向叄民主義國民革命建國的目標,直前邁進,深信我們必能踐履自己的責任,掌握自己的命運,完成我們反共抗俄復國建國的使命。

補 編  俄共在中國叄十年來所使用的各種政治鬥爭的戰術,及其運用辯證法的方式之綜合研究

  本書各編中所敘述的歷史事實,說明了俄共及其傀儡中共與我們的「和平共存」,在實質上就是他侵略我們中國的一種基本策略。戰爭失敗了,他就要求和平共存。待他實力長成了,他就要破壞和平談判,發動武裝叛亂。而且他正對我們和平談判的時候,也就是他對我們準備武裝叛亂的時候。這就是他「辯證法」所謂「矛盾的統一」和「對立物的轉變」。所以我們對共作戰,必須觀察並把握他的戰爭思想及其行動規律,-能判定自己所取的戰略和戰術是否正確。我們與共黨相持叄十年之久,第一個經驗就是依據辯證法來研究其戰爭思想,並把握其行動規律。而且我們認為要拿這一實際經驗所得的各種作戰方式,公之於世,尤其是對於自由世界反共國家,更有其貢獻。故特在本書各編之後,另成一編,為之補充,以供參考。

第一章  退卻、防禦與攻擊

     每次莫斯科提出「和平共存」的口號,一般人總以為蘇俄是在退卻。但從俄共和中共對華侵略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知道他「和平共存」的要求,有時他用作退卻的掩護,有時他用作防禦的手段,也有時他用作攻擊的方法。

     (甲)退卻 二十四年(一九叄五年)八月,莫斯科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決定了「統一戰線」的戰略。共匪即展開其「人民陣線」的活動。(注一)到了二十五年二月以後,匪軍困處陝北,無法生存,乃自延安發出「停戰議和」的通電。此後他就要求與國民政府和平商談,至二十六年(一九叄七年)二月,訂定了四項原則。這就是他提出「和平共存」的要求,來掩護他的退卻,最顯明的實例。(注二)

     (乙)防禦 共匪為了防禦而要求與我們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和平共存與合作,最早的事例,就是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叄月二十日廣州定亂之後,鮑羅廷接受本黨「整理黨務辦法」。(注叄)中共這時的和平協議,其作用是保持國共合作,準備在北伐過程中,再對本黨伺機反噬,這就是他運用「和平共存」來作政治上的防禦戰的實例。

   [377]  到了抗戰時期,中共與國民政府五次和談,他就是從防禦轉變為反攻,第一次至第叄次和談,還是掩護匪軍的發展,到了第四次及其後的和談,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攻擊戰了。(注四)

     (丙)攻擊 共匪以「和平共存」為攻擊的手段,最顯明的事例,就是抗戰結束之後的和平商談。(注五)這次和談乃是他對國民政府的政治上積極的攻擊戰。

     我們要判斷蘇俄及其國際共黨的行動規律,首先必須把握他對於防禦與攻擊,以及退卻與前進,是依據辯證法的矛盾律和質變律來運用的。誰都知道,軍隊的退卻是為了反攻,防禦是為了攻擊。但是共黨的戰法不止於此。他的退卻不僅是為了反攻,他的防禦不僅是為了攻擊,並且他的退卻和防禦,同時使用,而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就是分散敵人的力量而集中自己的力量,鬆懈敵人的鬥志而加強自己的鬥志。尤其是他退卻或採取防禦的態勢之時,乃積極施展其政治心理滲透戰術,從敵人的內部瓦解其反共壁壘,並分化其反共盟友,而後施行其最後的一擊。我們把握他這一特點,-能看出為什麽蘇俄和國際共黨,無論在其退卻、防禦或攻擊之時,都可運用「和平共存」的口號了。

   (注一)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七節,第六七至六八頁。

   (注二)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六六至六七頁;           第十一節,第八零至八叄頁。

   [378](注叄)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叄節,第叄八至四叄頁。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一節,第八零至八叄頁;            第十六節,第九一至九四頁;            第二叄節,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頁;           第二十八節,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頁。

   (注五)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六節,第一叄九至一四一頁;           第十四節,第一五八至一五九頁;          第二十一節,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頁。

補 編  第二章  中立主義、統一戰線與孤立戰術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俄共與中共「和平共存」的鬥爭方式,就要對他的中立主義、統一戰線與孤立戰術加以檢討。

第一節  中立主義

     中立戰術乃是國際共產黨「和平共存」的主要戰術。「和平共存」不過是一個口號與一種姿態,而其中立戰術-是他具體的鬥爭方式。今分兩項,說明如下:

     一、先說明共黨怎樣施展其中立主義的鬥爭方式。共黨對於中立[379]者的要求,最初甚為平常。第一、他不要求中立者來幫助他,只希望中立者不去幫助他的敵人;第二、他不要求中立者附和他,只希望中立者反對他的敵人;第叄、他只要求中立者不幫助雙方,只希望其反對雙方,就是要中立者對雙方一齊批評,一齊斥責。如此第一步先使其中立化,再進一步就使其批評政府、反對政府,而在無形之中,使他棄離政府,自陷於孤立。一到匪勢猖獗,政局動搖的時候,這些中立者乃自然而然,不得不向共匪附和靠攏了。這樣豈不是完全達到他中立戰術的目的?其實例如下:

       (子)民國二十四年(一九叄五年)九月以後,所謂「抗日  救國同盟」的各種活動,就是中共對國民政府施展其中立戰術。  (注一)

       (丑)抗戰的末期及戰後,所謂民主同盟的各種活動,也是  他的中立戰術。而其在民國叄十五年,對美國調處國共問題的外  交鬥爭,亦不外乎這一中立戰術之運用而已。(注二)

     二、再說明共黨怎樣助長其中立主義的實施。共黨為要克服敵人的意志,改變敵人的陣容,首先就要混淆你的耳目,變亂你的印象,使國家社會中,是非混淆,利害不辨,務使一般民眾,驚惶恐怖,無所適從。而最後只有懾服他的淫威,接受他的意志。這種方式,可以[380]助長中立戰術與和平商談,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其實例如下:

       (子)抗戰勝利之後,國際共黨的宣傳攻勢,使一般人誤認  蘇俄侵華第五縱隊的變亂為中國的「內戰」,同時誤認我政府維  持政治社會秩序的戡亂軍事為「製造內戰」。(注叄)

       (丑)就在這個時期,共黨透過其外衛「民主同盟」,利用  「民主」和「自由」的口號,在政府和社會中,或正面提出主張  ,或側面散佈謠言,使一般中立者是非不明,利害不分,對政府  與共匪一齊斥責,一樣反對,而認為中國只有一條出路,就是進  行和平商談,組織聯合政府。(注四)

     中共這兩次對於中立主義,有兩種不同的用法。我們先對統一戰線和孤立戰術,加以說明,然後再分析這兩種用法不同之所在。

第二節  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國際共產黨的攻擊戰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國,中共曾經多次反覆使用這個戰略,來進攻我們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茲舉其最重要的二個事例:

     第一次是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八月以後,中共對我們本黨[381]提出統一戰線的要求。十叄年我們本黨改組,中共即在「統一戰線」的口號之下,與我們合作,並使其黨員加入本黨。(注五)

     第二次是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以後,中共要求與我們「一致抗日」,並且他接受了國民政府的四項原則,實行參加抗戰。(注六)

     共黨的統一戰線,在形式上是聯合盟友,共同對付一個敵人,但在實質上,他是在對敵人作戰的過程中,從盟友的背後,扼殺他這個共同作戰的盟友,達到他自己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目的。一九二零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與社會革命黨談判合作,列寧對他的黨徒說道:「要記住這一個不可靠的友人,也就是一個敵人。」(注七)一九二四年,季諾維也夫對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說:「我們不必對社會民主黨人說明:我們不與其他勞動黨結成統一戰線,是因為他們的領導者是反革命的話。我們寧可告訴他:我們準備與你們結成統一戰線,只要你們的領導者接受這些基本條件(大家都知道,這些條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中共匪黨,屢次與我們在統一戰線中的和平合作,也就是這種態度和作風。到了後來,他無法在統一戰線中併吞我們,於是就要與我們決裂而對我們作戰了。這就是他的「統一戰線」本來的目的。

第叄節  孤立戰術與反孤立戰術

   [382]  要攻擊一個敵人,先要孤立這個敵人。要攻擊一個戰場,要先孤立這個戰場。孤立敵人的方法,是離間他的同盟者,瓦解他的陣營。孤立敵人戰場的方法,是切斷他的左右翼,破壞他的後方交通線。這是任何一個將領指導作戰時,應有的軍事常識。共黨把這個軍事作戰的方法,應用於政治作戰,而構成他的孤立戰術。

     共黨為了鞏固他自己的組織,絕對要封鎖自己的戰場,不許開一道門,甚至留下一點空隙,讓敵人滲透進來。但是共黨為了防制他自己的孤立,並展開他自己的工作,絕對反對其所謂「關門主義」。列寧在一九零二年說道:「這-絕對需要的,是首先在自己與別人之間,劃一條界線,只是單獨的、特定的、排他的、把無產階級分別出來。然後我們必須宣佈,我們要求所有的人解放,要向所有的人號召,要向所有的人申訴。」(注八)這就是共黨的反孤立戰術,而其所謂「既鬥爭,又聯合」的統一戰線,也不過是他反孤立戰術的最高方式而已。

     中共的反孤立戰術及其孤立戰術,是他經常使用的政治鬥爭方式。今舉其最顯着的實例於下:

     一、民國二十叄年十月,贛南的匪軍,化整為零,逃出我國軍的封鎖線。此後透過其中共的外衛「抗日救國會」,組織「人民陣線」,打破其政治孤立的狀態。直至二十五年五月以後,陝北的共軍向我[383]政府投誠,中共與其他政黨,以同等地位,參加對日抗戰,他的反孤立戰術-得到新的發展。(注九)

     二、叄十五年一月至五月,史達林對我政府,施用其中立戰術,同時亦就是孤立戰術。他企圖離間中美的合作,使我們中國陷於孤立地位。但是他這一孤立戰術,當時為我們防止,故未達到其預期的目的。(注十)

     叄、叄十四年抗戰勝利結束之後,共匪通過其外衛「民主同盟」,以中立主義的偽裝,對我政府施展其孤立戰術。(注十一)

     四、叄十五年一月,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亦在會議的內外,展開其孤立戰術,企圖聯合各黨派,以「民主自由」的口號,和「聯合政府」的要求,來打擊國民政府。但是我們政府代表,在會議舉行之初,即提出「擴大政府組織案」,並宣佈其「結束訓政,實施憲政」的方針。這一着,打破了共黨的孤立戰術,反而得到各民主黨派的支持。於是共黨乃只有拒絕參加國民大會,以致國大召開的日期,不得不從這年五月五日,延展至十一月十二日。(注十二)到了十一月十二日的會期,各民主黨派應出的代表都報到了,而中共及民主同盟仍拒絕提出代表名單,參加大會。(注十叄)他所施展的孤立戰術完全失敗,就轉而實行其全面武裝叛亂了。[384]

第四節  統一戰線、中立主義與孤立戰術的並用

    共匪與我們的「和平共存」,最顯着的兩次,都是把統一戰線、中立主義與孤立戰術並用。這叄者並用,乃使其「和平共存」與中立主義發生兩種不同的作用。

     一、民國二十五年以後,共匪對我國民政府,是戰略的防禦與戰術的攻擊。具體的說:當時共匪「和平共存」的要求,在戰略上是為了防禦我們對其殘餘部隊繼續圍剿。所謂「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就是這個戰略防禦的口號。而其所組織的「人民陣線」,就是他這戰略防禦之中的一種反孤立戰術。同時,他通過抗日救國會所施展的中立主義,卻又是對於國民政府的攻擊。在其要求「兩黨合作抗日」的運動中,把一切侮辱和誣衊,如「法西斯」「不抗日」種種名詞,加到我國民政府的頭上,使我們國家與政府的信譽,受到莫大的損害,而為共匪來開拓他政治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們可以說:共匪這次的「和平共存」,是戰略的防禦與戰術的攻擊。

 二、抗戰結束以後,共匪對我國民政府的和談,卻改變為戰略的[385]攻擊與戰術的防禦。換句話說,他的「和平共存」,在戰略上是為了瓦解我們反共的勢力,束縛我們國民革命軍的雙手,以便利他的進攻。但是他在戰術上,卻採取防禦的態勢,並提出和平的要求。他只是要求得「和平」,爭取「民主」,只是要求黨派退出軍隊和黨派退出學校。他博得一般社會的同情,和一般投機取巧和隨風轉舵的人們的鼓掌和喝彩,來施展其對我國民政府的孤立戰術。所以我們說:這次和談,是他戰略的攻擊與戰術的防禦。

     叄、俄共指使其侵華工具之中共,對我們中國屢次使用的統一戰線、中立主義和孤立戰術,由上述已可了解其大概。今再就俄共對整個自由世界,在其「和平共存」的煙幕之中,所施展的混淆國際視聽,轉變世界反共陣容的方式和步驟,亦略加說明:

     (子)一九一七年布爾雪維克政權建立之後,俄國的共產主義對於西方資本主義,成為嚴重的威脅;他的蘇維埃制度和計畫經濟,亦對世界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經濟,發生破壞的作用。正在這個時候,世界反共運動之中,法西斯主義乃復乘機興起。因之當時俄共就一面進行其和平外交,甚至加入國際聯盟;一面更採取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促成民主國家與軸心的鬥爭。於是極權主義的蘇俄竟一變而為「民主國家」,而且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這個最民主的國家,在第二次大戰中,乃乘其民主盟友以其全力對軸心國家作戰的時機,在[386]國際會議中,騙取他們的諾言,作為他戰後侵略中國和併吞東歐的張本。

     (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俄的侵略行為,迫使自由世界不得不結成反侵略陣線,以自衛圖存。於是俄共重新施展同樣的政治戰術。他第一步,以「和平共存」的口號,來欺騙民主國家,使之鬆弛其反共鬥爭,動搖其反共立場;第二步以中立主義的戰術,來挑起東方民族與西方國家的衝突,使自由世界自啟分化,自相矛盾,而陷於一團混亂之中。於是侵略主義的蘇俄乃竟自居為「和平勢力」,而且是「和平」的代言人。

     在俄共這一和平共存階段之中,中立主義乃是其主要的樞紐。「中立」對於一個個人,好像是「自由」,其實他是要使之「是非不明」,不負其應有的責任。「中立」對於一個國家,好像是「獨立」,其實他是要使之「敵我不分」,失去其應有的立場。俄共的中立主義,就是要叫自由世界一些國際政客們「是非不明」,一些非共國家「敵我不分」;而他更可在這錯綜糾紛的環境中,施展其矛盾戰術:以其敵我不分,他就可混淆視聽,擾亂陣線;以其是非不明,他更能顛倒黑白,以假亂真。然後他-能對反共國家實施其各個擊破的手段,對非共國家展開其「和平轉變」的技術。

     綜括上述,在分析共黨的統一戰線、中立主義和孤立戰術這叄種[387]鬥爭方式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辯證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之運用。蘇俄及其國際共黨為了從群眾中瓦解敵人的陣營而增強自己的盟友,他就運用其統一戰線。他為了從群眾中削弱敵人的組織而準備自己的進攻,他就運用其中立主義。所以在本質上,統一戰線乃是共黨對矛盾律的運用,而為其攻擊戰略的張本;中立戰術乃是他對否定律的運用,而為其防禦戰術的張本。至於孤立戰術和反孤立戰術,則在其整個戰略計畫之中,發揮其攻擊和防禦二者並行不悖的作用。但在實際上,他把這叄者綜合運用,而形成上述兩種鬥爭方式,其一為戰略上的防禦與戰術上的攻擊,其二為戰略上的攻擊與戰術上的防禦。於是和平共存與中立主義,也就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而都成為他攻擊的武器了。

   (注一)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七節,第六七至六八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七節,第一六四至一六六頁。

   (注叄)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二節,第一五叄至一五六頁。

   (注四)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叄節,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頁。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六節,第一七至一九頁;             第八節,第二六至二九頁。

   (注六)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節,第七二至七九頁。

   (注七) 列寧全集(俄文本)第二十八冊一四叄頁。

   [388](注八) 列寧全集第六冊五九頁。

   (注九)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六六至六七頁;            第十一節,第八零至八叄頁。

   (注十)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一節,第一五二至一五叄頁。

   (注十一)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叄節,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頁。

   (注十二)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一節,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頁。

   (注十叄)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叄節,第一八零至一八叄頁。

第叄章  攻心戰術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以為「物質力量的行使,乃屬手段,而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是目的」。(注一)蘇俄和國際共黨的政治戰術,要從敵人的內部攻擊敵人,其主要目標就是打擊敵人的「意志」。

     共黨為了施行他這一攻心戰術,首先要接觸敵人。就是因為他要使敵人服從他的意志,必先要與他接觸。先有接觸而後能滲透,有滲透而後能宣傳,有宣傳而後能動搖他敵人的決心,改變他敵人的政策,分化他敵人的陣營,最後在他對敵人接觸滲透與宣傳戰的中間,使[389]他能從容選擇時機,予以決定的一擊。中共匪黨在這一戰術上所取的方式如下:

   4-3-1.補 編  第叄章第一節  對時間上的心戰

     共匪要與你取得接觸,-能進行其說服的工作。共匪的說服工作之特點,就是無限期的使用時間來遊說你。今日說服無效,明日再來;本周說服無效,下周再來;今月今年說服無效,下月下年再來。他甚至於作五十次以上的說服,不達到其轉變你的思想和決心而不止。他這無限期的利用時間來說服你,就是他要與你直接接觸的方式。

第二節  對空間上的心戰

     如果共匪不能與你直接接觸,或是你堅決拒絕他的遊說,他還有其間接的接觸的方式。他聯絡你的左右來說服你,或運動你的親屬子女來包圍你。尤其是他滲透政府的決策機構或某些行政部門,來妨害你反共政策及其執行。換句話說,他無限度的利用空間,來包圍你。這是他運用間接接觸的方式,來使敵人服從他的意志。

第叄節  對敵人環境上的心戰

     這一種對敵人環境上的攻心戰術,又可分二項來說明。

   [390]  一、施用壓力 蘇俄的第五縱隊國際共黨,為了執行其侵略的任務,對於一個自由國家,要滲透他的政府,偷竊文件,採取情報,來供莫斯科決定其戰略和戰術之用。尤其要煽動群眾,操縱輿論,造成一種壓力,與蘇俄對這個國家的壓力互相策應,迫使這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種有利於蘇俄侵略者的政策,或使這個政府採用其錯誤的戰略。

     列寧認為布爾雪維克不應該相信敵人自動的讓步。一九零叄年,列寧說:「在會議中作戰,不惜決裂,不惜一切代價。只有如此,反對派-會讓步。」(注二)這就是說,布爾雪維克只有不顧一切後果對反對派施用壓力,-能使他讓步,而這種讓步-是可信的。這一方法,他們在中國所施用的最顯明的事實就是:

       (子)民國二十五年,共匪與我們取得聯絡之後,商談如何  收編共軍,並使共黨與其他黨派在政府統一領導之下,共同參加  抗戰的途徑,但是他就藉此機會在社會上發動其所謂「抗日救國  同盟」的組織,聯絡各省地方軍隊,煽動大城市的學生群眾,游  行示威,製造一種壓力,企圖迫使國民政府聯俄容共。(注叄)

       (丑)抗戰期間,共黨雖派代表參加國民參政會,但是他對  於國民參政會,屢次以退席或拒絕出席為要挾。例如二十九年新  四軍事件(注四)發生之後,以及叄十叄年西安談判之時,(注[391]  五)他都曾採取這種手段,對我們政府使用壓力,並企圖引起參  政會對政府的責難,製造一般國民對政府的誤解。到了抗戰結束  以後,美國軍事調處的期間,為了張家口事件,共黨的代表即以  「全面決裂」為威脅,而對馬歇爾特使和我政府施用壓力,企圖  迫使我政府接受其無理要求的條件。(注六)這都是最顯明的事  例。

     二、製造恐怖與多方脅制 列寧在一九一八年說道:「在資產階級陣營-,他們是否相信,這沒有先例的破壞之革命,能夠從容、平靜,以和平的方式,不加苦楚,不施痛苦,沒有恐怖,也沒有慘酷來進行麽?」(注七)這就是說,共產主義的「革命」,不是從容、平靜,以和平方式來進行,而必須採取恐怖和慘酷的手段。中共匪徒亦是如此,而且比俄共還要變本加厲。共匪為了控制他的組織和群眾,其慣用的手段,一面是詐術,一面是暴力。而其使用暴力,又必製造恐怖並肆行脅制,使其黨徒和群眾不知其將置何人於死,且不知其死於何時,死於何地,死於何種慘酷的方法之下。並且他不僅掌握你的生命和自由,威脅你的財產、事業、地位和名譽;並且控制你的父母、夫妻、兒女,乃至你的親戚、朋友和鄰里,使你顧慮他們的生命和自由,無論你的意志如何堅強,只要你聽到他們的哀號,看到他們的慘狀,如此百般的連累和多方的脅制,必使你的意志,由動搖而屈服,由屈服而喪失而後已。[392]

       (子)共匪對於他暴力控制的匪區,將原始的野蠻手段和現  代的科學方法,混合使用,使受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一  般民眾也就陷入恐怖,受其挾持。自民國十六年湘西贛南的農村  暴動直到今日,這種暴力控制,叄十年間,始終是普遍的繼續的  實施無已。(注八)

       (丑)共匪對於其匪區之外的自由地區,凡是他的組織之所  在,也就是他對於黨徒及群眾使用暴力的處所。並且他利用人事  的牽連和脅制,即令他的組織不能存在和發展的地區,亦可組織  其外衛團體或是佈置其間諜網來製造恐怖,脅迫群眾,使他們不  能不跟着他走。(注九)

第四節  製造環境

     共匪為了要與你接觸、商談並舉行會議,他不僅製造目標、移轉目標,使你不能不與他接觸、商談乃至舉行會議,並且他還要改變你反共的氣氛,製造和談的環境,使政府與社會上反共的意志皆為之動搖,反共的戰線亦因之混亂和瓦解。最顯着的實例,就是我們抗戰勝利結束之時,共匪一面實行武裝叛亂,而一面推行其反內戰運動。國[393]際共黨誇大宣傳我政府製造「內戰」,同時指責我國「內戰」是國際和平的威脅。在這種氣氛與環境之下,我政府不能不與共匪進行政治協商並接受美國軍事調處。(注十)

共黨在其攻心戰術中,特別運用其辯證法的否定律與質變律。共黨攻心戰術的作用就是他要動搖敵人的意志,而使其服從他的意志。所以他要對你施用一種壓力,製造一種恐怖之外,還要製造一種環境,務使你的意志由動搖而屈服。尤其是在你與他的中間,製造一個中立地帶,在表面上是和平、安全,乃至於志得意滿,而實際上,只要你放棄其固有的立場,踏入了這個陷阱,那共黨就可使你不知不覺之中,從量變到質變,而後不由自主的被他牽着你的鼻子來走,這亦就是他否定你的時候了。

   (注一)戰爭論第一篇第二頁。

   (注二)列寧全集第二十八冊,第七九頁。

   (注叄)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七節,第六六至六八頁。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七節,第九五頁。

   (注五)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八節,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頁。

   (注六)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二節,第一七七至一八零頁。

   [394](注七)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冊,第一四零頁。

   (注八)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節,第五九頁。

   (注九)本書第二編第二章,第五節,第二四一至二四六頁,    說明共匪外衛團體及其間諜組織,滲透各種群眾的情狀,    可以參看。

   (注十)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二節、第十叄節,            第一五叄至一五八頁。

第四章  矛盾戰術

     利用矛盾,乃是共黨運用其唯物辯證法最基本的戰術。他為了動搖敵人的意志,而改變其政策,分化其陣營,挑撥其內部的鬥爭,並在敵人的中間促成戰爭,其所採取的方式如下:

第一節  製造矛盾

     在敵人中間製造矛盾,而施展其滲透和顛覆戰術。列寧在一九二零年說道:

       「要想戰勝更強大的敵人,只有用最大的努力,同時必須最  精確、最留心、最謹慎、最巧妙地,一面利用敵人中間的各種嫌  隙(即令是最小的嫌隙,也要利用),利用各國中間及每一個國[395]  家內部各種資產階級中間的各種利害衝突;而另一方面要利用各  種可能(即令是極小的可能也好)以獲得同盟者。」(注一)

     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社會,無論你怎樣制止共黨的滲透,只要你自己內部有了矛盾,被他利用;或是留下了一點空隙,使他在你的中間,能夠製造矛盾供他利用,其結果,他就能在你中間煽起鬥爭,並且他利用這一斗爭,不僅控制那被鬥爭的一方,並且控制那鬥爭的一方。這就是他共黨「獲得同盟者」的方法。

     一、製造階級的矛盾 共黨要滲透一個國家,首先要分析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他就從各職業、各地域、各宗教、各團體的中間,發現其矛盾,利用其矛盾,並且製造其矛盾,乘機爭取群眾,或製造群眾,而展開其階級鬥爭的宣傳,並建立其共黨的組織。今略舉共匪的實際事例於下:

       (子)自民國九年中共匪黨成立以後,即在鐵路職工和大企  業中,進行其勞工運動。但是中國的社會階級的分化,並不顯明  ,產業工人的數量,在全國人口中更佔少數,共匪單是利用勞工  運動來發展他的組織,並企圖轉化勞工運動為政治鬥爭,是沒有  什麽希望的。所以共匪必須依附我們的國民革命,透過本黨的組[396]  織和機關來接觸群眾和組織群眾。換句話說:共匪不能單純憑藉  社會運動來建立他的政治勢力,而必須憑藉本黨領導的民族革命  和政治革命來發展他的社會勢力。(注二)到了民國十五年清黨  以後,共匪脫離了我們國民革命,他再要在城市中發起暴動,就  只有失敗了。(注叄)

       (丑)民國十叄年以後,共匪透過本黨的組織和機關到農村  去做農民運動。他的企圖是要利用「農民革命」來推翻本黨而建  立其蘇維埃政權。但是民國十六年清黨之後,他再要在農村中制  造暴動,也不可能,毛澤東的秋收暴動之失敗,就是最好的實例  。(注四)此後共匪製造農村暴動,也只有採用流寇的方法,燒  殺奸擄,極盡其殘忍凶暴之能事了。(注五)

     二、製造民族的矛盾 蘇俄帝國主義者及其侵略工具國際共產黨,對於亞洲各國的滲透和顛覆工作,利用民族問題,比他利用社會問題,更為重要。就共匪對中國的滲透和顛覆工作來說:

       (子)俄共對中國民族運動的利用。民國十叄年我們本黨改  組之後,採取聯俄容共政策,就是相信蘇俄是來援助我們「民國  統一之成功,及國家獨立之獲得」。(注六)但是俄共對我們國  民革命的援助,卻就是他對我們國民革命滲透和顛覆的張本。如[397]  果民國十五年叄月二十日共匪的陰謀叛亂成功,或是十六年四月  十二日本黨的清黨失敗,那我們中國早在叄十年前已成為共產主  義的實驗場。(注七)民國二十五年以後,共匪再度利用我們民  族抗戰,來發展他的武裝勢力,並企圖施展其民族失敗主義來顛  覆國民政府,轉變中國為蘇俄的附庸,但是他這一企圖也沒有成  功。(注八)

       (丑)共匪對中國國內民族的分化與煽動。一九一叄年,列  寧對俄國國內民族問題的「提綱」,是一面要求「一切民族的自  決權」來瓦解俄國的國家組織,而一面又堅持「一切民族的工人  階級的最密切最圓滿的聯合」,來建立布爾雪維克的統一政權。  (注九)這一提綱也就是共匪對中國國內民族問題的「民族政策  」的根據。

       我們叄民主義的民族政策乃是「國內民族一律平等」。這一  原則是我們本黨的政綱,也載在我們中華民國憲法。但是共匪為  了煽動邊疆民族及省區以內的少數民族,使其反對政府,他詆毀  我們是「大漢族主義」,而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來製造「民族自  治運動」。到了共匪控制了這些民族之後,他又劃分其所謂「民  族自治區」來分化他們,煽動階級鬥爭來瓦解他們,並利用匪黨  的組織來控制他們。現在略舉共匪製造民族矛盾的實例如下:

       (1)民國九年以後,蘇俄屢次聲明其對外蒙古,放棄帝國[398]  主義政策,並承認我中華民國在蒙古的主權。但他在另一方面,  自民國十年起,即製造其外蒙傀儡組織。到了我國抗戰結束時期  ,蘇俄復侵入我熱察,與中共互相勾結,製造其所謂「內蒙自治  」運動,並製造內蒙傀儡組織。(注十)

       (2)叄十四年至叄十五年蘇俄軍隊侵入我熱河察哈爾,與  共匪勾結,製造其所謂「內蒙自治區政府」。(注十一)實際上  ,叄十五年十一月,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熱、察、蒙古人民的  代表,與其他各省代表,在一個會場上,共同制定中華民國憲法  。尤其是憲法上「邊疆地區」一章,就是我們叄民主義的民族政  策,也就是邊疆民族共同的願望和要求。

       (3)自民國叄十二年以後,新疆省邊界上的事變以及伊寧  叛亂,都是蘇俄駐新疆的總領事館及其間諜人員所製造的。這些  事變的目的,就是要瓦解我中華民國的國家組織,劫掠我新疆省  的領土和資源。(注十二)

     叄、製造國民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 共匪為了轉變我們民族革命為階級鬥爭,使其乘機奪取國家的政權,首先就要從我們中國國民黨的內部,製造矛盾,煽動鬥爭。最顯明的事例如下:

       (子)民國十叄年以後,共匪對我們本黨內部製造矛盾。在[399]  他打擊其所謂「右派」的時候,「右派」固然受了他的打擊,而  「左派」亦受了他的控制。(注十叄)

       (丑)民國叄十四年以後,共匪為了分化我們政府及本黨,  乃製造其所謂「頑固派」和「民主派」的名詞。當他對其所謂「  頑固派」進行鬥爭的時候,而所謂「民主派」也就被他麻醉和操  縱,最後也就不能不向他靠攏了。(注十四)

第二節  製造目標

     共匪為了分化一個團體,乃至滲透一個政府,必先製造一個目標,-能煽動其內部的鬥爭,使他獲得滲透和顛覆的機會。最顯明的事例就是:

     一、民國十叄年本黨改組以後,本黨與共匪的「聯合戰線」的共同目標原為北洋軍閥。但是共匪為了要對本黨滲透和操縱,企圖假冒本黨的名義,劫持本黨的組織,實行其共產主義的工作,乃在本黨內,製造其各種目標,即指其所謂「右派」為「資產階級」,而聯合「左派」之「小資產階級」來打擊他。使我們抹煞其原定目標,而自啟紛爭,以供其共匪份子的利用。(注十五)

     二、民國十五年,共匪在武漢,首先聯合左派即其所謂「小資產階級」,來反對南京的中央政府,造成寧漢分裂。他再進一步,又以其所謂「無產階級與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來打擊左派「小資產階級[400]」,而演成武漢的悲劇。(注十六)

第叄節  轉移目標

     蘇俄及國際共黨不僅製造目標,在其敵人的中間挑撥鬥爭,並且轉移目標,使反共勢力不能不與他接觸乃至合作。他的「統一戰線」就是這樣構成的。最顯明的實例,就是民國二十叄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在歐洲則有納粹主義的興起,在中國則為中共匪軍的西竄。當時莫斯科為了打開他這個危局,乃提出「統一戰線」的口號。他指使國際共黨在西方各國,製造其「對法西斯的恐怖」,而發起「反法西斯主義運動」。同時在中國,共黨本身已無法作公開的活動,乃透過其外衛團體,以中立的姿態,在「抗日救國」的口號之下,提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這就是他轉移目標的戰術。(注十七)當時我政府對共匪的五次圍剿,已告成功,如再繼續追剿,必能肅清其殘餘部隊,消滅其黨團組織。但是國際的「反法西斯主義」以及國內的「停戰抗日」運動,把我們反共的目標轉換為抗日的目標,而我政府也就不能不決定以政治方式解決中共問題,而與其開始商談合作了。(注十八)

第四節  製造戰爭

   [401]  莫斯科帝國主義及其工具國際共黨最險惡的手段,就是促成戰爭並製造戰爭,而乘機擴張其侵略勢力,來併吞歐亞自由國家為其附庸。最顯明的就是下列的事例:

     一、民國二十八年即一九叄九年八月,史達林與希特拉訂立蘇德互助協定,促成歐洲戰爭。(注十九)

     二、民國叄十年即一九四一年四月,史達林與松岡洋右訂立蘇日中立協定,促成日本的南進。(注二十)

     本來民國二十四年(一九叄五年)以後,莫斯科是以其統一戰線政策,在西方聯合英法來對抗德義,同時在東方聯合中國來對抗日本,但是史達林卻在其一只手聯合民主各國之時,他另一隻手又向軸心各國伸出,到了一九叄九年至一九四一年之間,他就利用德國在歐洲對英法作戰,並且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對英美作戰,而使德日軸心國家完全替蘇俄從火中取粟,到了民主集團對軸心同盟的戰爭展開以後,史達林又搖身一變而加入民主陣營來對德日作戰了。

以上列舉共黨的各種鬥爭方式,都是他運用辯證法的基本法則-矛盾律。他使用這些戰術,改變你的思想,轉換你的環境,動搖你的政策,改變你的目標,促成你對他的敵人作戰,役使你替他火中取粟[402],而其最後的目的,就是他擴張其侵略勢力,向征服世界的目標前進。

   (注一) 列寧:「左傾幼稚病」,選集第十冊,第一一二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五節,第一五至一七頁。

   (注叄)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六節,第五二至五四頁。

   (注四)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六節,第五二至五四頁。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節,第五九至六二頁。

   (注六)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六節,第一七至一九頁。

   (注七)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叄節,第叄八至四叄頁;             第十四節,第四叄至四八頁。

   (注八)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七節,第一一四頁至一一六頁。

   (注九) 列寧:「民族問題提綱」,見「民族殖民地論綱」專冊。

   (注十)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叄節, 第一叄至一四頁;       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節,第九八頁至九九頁;          第四章第九節, 第一四六至一四七頁。

   (注十一)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九節, 第一四六至一四七頁。

   (注十二)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一節,第一零零頁至一零四頁。

   [403](注十叄)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二節,第叄六至叄八頁。

   (注十四)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六節,第一一二頁至一一叄頁。

   (注十五)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節,第叄一至叄叄頁。

   (注十六)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四八至五二頁。

   (注十七)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七節,第六六至六八頁。

   (注十八)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節、第十一節,第七二至八叄頁。

   (注十九)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六節,第九一至九四頁。

   (注二十)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八節,第九六頁。

第五章  接觸、滲透、組織戰與群眾運動

     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國際共產黨的戰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其敵人從外部的進攻與從內部的顛覆之協調。為了協調這內外兩方面的攻擊,必須將軍事的武器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武器綜合使用。為了使用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戰術,首先要對敵人的社會結構加以分析,來決定其如何接觸這個社會、滲透這個社會,應該組織那些政治社會勢力,而攻擊那個政治社會勢力。

第一節  接觸與滲透

     國際共產黨的組織戰,第一個戰術就是接觸群眾的戰術。我們必須知道共黨所謂「群眾」,就是他進行爭取的目標,也就是他企圖建立的基地。無論是政府、軍隊、工廠、產業組織,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民眾和社會團體,凡是他要爭取同情,建立組織,或是他所要分化瓦解和破壞顛覆的目標,他就要先使用各種方法,接觸他、滲透他。這種方法,也就是他施用顛覆戰術的第一步驟。今舉例如下:

     一、民國九年以後,共產國際及其支部(中共)屢次要求我們中國國民黨結成「聯合戰線」,實際上就是為了假借本黨的組織與機關,來與一般革命民眾取得接觸,以便利他的滲透,而最後的一着,就是他假借國民革命來建立其「無產階級專政」,達到其赤化中國的目的。(注一)

     二、民國二十叄年,國民政府五次圍剿已告成功之後,共匪與我們不斷的接觸,屢次要求停戰議和。此後抗戰期間,他更是與我政府進行五次商談。(注二)

     叄、民國十叄年我們為了鞏固革命根據地,而接受了蘇俄第一次的援助。二十六年我們為了對日抗戰,而接受了他第二次的援助。他這兩度對我們的軍事援助,當然有利於我們的北伐和抗戰,但是我們[405]接受了他這種援助,同時也是他共黨對我們北伐抗戰中政治滲透的媒介,和顛覆我們國家的惟一導線。(注叄)

     四、抗戰結束之後,共匪對政府一面和平商談,一面武裝叛亂,造成邊打邊談之局。(注四)

     總之,蘇俄及中共對我們國家社會以及其對於我們革命抗戰,最初乃是以和平共存的姿態,或道義與物資的援助,利用我們國家的需要與國民的好感,而施展其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和滲透的方法。到了他的黨的組織和武裝暴力滋長蔓延的時候,那就是他對我們進行其鬥爭和顛覆的時候了。但是我們政府對共黨及其匪軍的方針,如能始終採取封鎖隔絕,積極對他全力作戰,即無論其武力增加至如何程度,匪區擴展至如何範圍,他最後仍必失敗在我們手-。否則假使我政府一旦容許他接觸、商談並舉行會議的時候,那他的統一戰線、中立主義、堆伏滲透、分化挑撥各種戰術,就接踵而來,我們政府也就不能不中他的詭計了。

第二節  組織戰的各種方式

     共黨的非軍事武器,以組織武器為其主要的一種。如果他沒有這[406]個組織武器,那無論是宣傳戰、情報戰、群眾戰,或是謀略戰,他都無從做起。換句話說,宣傳是一種組織,情報是一種組織,群眾運動亦是一種組織,並且他要協調這宣傳、情報與群眾運動等各種組織工作,-能發揮其總謀略戰。共黨的這些組織所構成的非軍事武器的無形戰力,其效用比任何有形的軍事武器為更強。

     共匪的所謂「黨的建設」,就是他在群眾中建立黨團的組織。但是他對敵作戰,並不是直接使用他這一組織。他要組織各種戰線或外衛與前進崗位來作戰,其所採取的各種形式如下:

     一、在我政府宣佈共匪為非法而禁止其活動的時期,他組成各種外衛團體,替他提出政治主張,煽動群眾,並掩蔽共匪的本來面目,而不用共黨的名義來活動。民國二十四年上海所謂「抗日救國大同盟」,就是最好的實例。(注五)

     二、共匪為了接觸廣大的群眾,開拓自己的前途,乃滲透其他黨派,使其受他操縱,替他做工作,而不居共黨的名義。民國十六年武漢的「左派」,名為中國國民黨,而實際上乃是共匪的傀儡工具。(注六)

     叄、共匪在特定的群眾中,組織特定的團體,來執行其所賦予的任務,無論是工會、商會、農民協會、婦女會、學生會,或是其他群眾團體,只要是共黨策動和操縱的,都是他的組織武器。例如民國二[407]十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上海、北平,以及其他各地的職業學生,鼓動學潮,群赴首都,假借「請願」的名義,對政府肆行示威和侮蔑(注七)。民國叄十五年至叄十六年,南京、上海、武昌、昆明等地的職業學生,到處煽動反美運動,(注八)關於中共的反美運動,將在下面第六章另作說明。

     四、共匪為了籌集政治活動的經費,並掩護其政治通訊和軍事交通,乃組織各種金融商業機構。關於中共的貿易戰,亦將在下面第六章另有說明。

     五、共匪為了採取情報,或進行其「兵運」與「城工」,而組織其間諜網。這種組織常以各種形式,如銀行、商店、教會、學校、報館、書鋪、旅館、妓館、戲館、黑社會,以及國際團體、科學團體,為其掩護。

     以上各種團體和機關,都是共匪的組織目標之所在。但這些團體和機構的本身,雖已被其完全利用,而其中還是有許多仍在懵憧不覺之中,甚至毫不自知其已為共黨所欺矇與控制的。可是他對這些懵憧不覺的組織武器,亦就是他從敵人的內部攻擊敵人最為有效的工具。而組織武器與其軍事武器之綜合運用,乃構成共匪的總體戰。

第叄節  群眾運動的特點

   [408]  我們在這-,特別要對共匪的群眾運動,加以說明。我們民主法治國家-面,在憲法與法律保障之下,人民享有政治的自由權利。政府對於人民的集會結社、居住、信仰和言論出版,不能加以干涉,且應予以保護。但是我們應當指出一個事實,就是只要有共匪存在和發展的處所,他就要假借自由來破壞自由。凡是共匪份子滲透的群眾團體,和他發起的群眾運動,都是利用他少數人的組織來對多數人控制和利用。政府如對這種團體,和一切為共匪張目的遊行示威、罷工罷課、集體請願,各種暴行,加以取締,或予以解散,一般人就不免直接間接的受共匪的影響,反而指責政府不尊重人權,和不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權利。殊不知政府如不取締共匪及其外衛所組織的群眾團體,並解散其所策動的群眾運動,在實際上,即不能保障多數人的自由權利,甚至不能維持社會的安寧秩序。最顯明的事實,就是到了共匪以其組織武器從我們政治社會的內部的攻擊,與其以軍事武器對我們軍隊的前線的攻擊,兩者協調,而使我中國大陸關進蘇俄共產帝國的鐵幕的時候,我大陸上全體人民的自由權利也就在俄帝共匪兩重壓迫之下,剝奪淨盡了。

    8710221916始 自由人注 讀到這-頗有感觸,五、六十年前,中央政府容忍「為共匪張目 的遊行示威、罷工罷課、集體請願」等,最多是「加以取締,或 予以解散」,於是「一般人就指責政府不尊重人權,和不保障人 民的政治自由權利」。  民國七十八年,在北平天安門,軍隊與裝甲車鎮壓手無寸鐵的百 姓,造成上千人的死亡,大陸上反而沒有譴責中共的聲音!?  這兩組史實,何其矛盾!!  如果民國叄十年的中國百姓能夠預知民國七十八年的中共是以正 規軍和戰車屠殺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那麽民國叄十年的中國人會 為中共搖旗吶喊嗎?  「我大陸上全體人民的自由權利也就在俄帝共匪兩重壓迫之下, 剝奪淨盡了。」 8710221939止

第四節  矛盾律與質變律的運用

    共黨在其接觸群眾,滲透社會,而建立其黨團的組織,並煽起其[409]眾運動的整個過程中,對於辯證法的矛盾律與質變律之運用,不僅盡其詭詐,並且是極盡其殘酷的手段。他運用矛盾律,不-利用敵人社會政治組織已有的矛盾,並且使用狡詐殘忍的手段,製造其矛盾。來進行他的滲透和發展他的組織。他運用質變律,要把群眾的經濟和社會的要求,轉變為政治鬥爭和武裝暴動,在這種轉變的關頭,他利用其組織的力量,對一般群眾,造謠構煽,威迫利誘,使其遊行示威,並激起其與軍警的衝突,製造流血慘案,來擴大事變,到了最後,大多數群眾是解散了,但是只要他共黨能夠把那些失去理智而盲目衝動的少數份子轉入地下活動,受他的控制和指使,做他的武裝暴力的器材,這就達到了他群眾運動的目的。

   (注一)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五節,第一五至一七頁;             第十節,第叄一至叄二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關於商談各節,第九一頁,     第一零七頁,第一一六頁,第一二叄頁,第一二五頁。

   (注叄) 本書第二編第叄章,第四節;第二六叄頁至二七二頁。

(注四)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關於政治協商及軍事調處各節,     第一五八頁,一五九頁,第一六四頁,第一六七頁,     第一七五頁。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七節,第六七至六八頁。

   [410](注六)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四八至五二頁。

   (注七)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四節,第六二至六四頁。

   (注八)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五節,第一八七頁至一九零頁。

第六章  貿易戰與基地戰

第一節  貿易戰

     在共黨的滲透和組織戰的各種方式中,我們對於其貿易戰,要特加說明。

     列寧在一九二零年的一個演說-,解釋他為什麽特許外國工商業者以優惠條件,說道:

     「我這演說的主要命題,是證明如下的兩點:第一、每一戰爭都  是平時政策之繼續,不過是另一方式;第二、我們特許的條件,  乃是戰爭的繼續,不過是另一方式與另一手段。如若相信關於這  些條件的和平協定,是對於資本家的和平協定,那是錯誤的。這  種協議是等於戰爭的。」(注一)

     我們要特別警覺的,就是這「對資本家的協定,乃是戰爭的繼續[411]」的一句話。中共匪區對外貿易所用的鬥爭方式,更可作為列寧這句話的證明。我們從過去中共的貿易戰中,所能發現的重要事例,略舉於下:

     一、抗戰期間,中共突破我們國軍對日軍佔領區的封鎖線,來進行其走私。他走私所得的款項,乃用作他的政治鬥爭與其組織宣傳的經費。(注二)

     二、中共在其匪區內種植鴉片,向自由區走私,並經營外來鴉片嗎啡及海洛英的貿易。其目的為籌集政治鬥爭經費,尤其是毒化我們抗戰的軍民,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損害,且趨於頹廢。(注叄)

     叄、抗戰結束之後,我政府努力控制金融市場,來維持法幣的幣值。而中共從其匪區及其對外貿易中,大量搜括黃金銀元,以及法幣,向我大城市金融市場,破壞政府的金融物價管制法令,以投機行為,助長金融物價的風潮。

     四、一般投機商人,進出匪區,替他走私,或在我工商城市中,替他進行貿易。中共乃以控制他們在匪區中的存款或存貨,或控制他們在匪區中的商店等方法,使其不能不為匪工作。

     五、一般商人,如有商店淪入匪區,中共即控制其商店,而迫使[412]其在上海或其他城市中的本店或支店,容納匪幹,且加以掩護。於是這些商店也就變成共匪的城工特務機構。

第二節  基地戰

     在前章中所說的中共群眾運動的各種方式中,我們所應特別注意的,就是抗戰結束之後,美國調處期間及其後來之反美運動。中共反美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美軍在中國的駐軍問題。而他乃指為美軍駐地為美國的基地,而加以攻擊。他這一斗爭方式就是今日各國共黨對於美國基地爭奪戰的先例:

     一、濫用國家主權的觀念,作為其反對美國在華駐軍個口實。誰都知道,美國派遣軍隊來華,乃是根據盟約,並得到中國政府的同意,這並不能算是什麽基地,因而對於我們國家主權行政的完整,是沒有任何侵害的。但是中共及其國際「同志」們,卻是強詞奪理,稱之為美軍侵華的基地,並指責美軍駐華,是侵略我國的領土,損害我國的主權,並指責美軍協助我軍在天津、青島等地受降,是干涉中國的內政。(注四)

     二、詆毀中美條約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契據,並誣衊美國對於中國的經濟援助為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行為。(注五)

   [413]  叄、利用並製造案件,挑撥中國人民對美的仇恨。例如叄十五年十二月北平發生沈崇案,中共即藉口發起所謂「抗暴運動」,來煽動群眾,使其反對美國在華駐軍。(注六)

     四、直接襲擊美軍,為國際共黨及其同路人的撤退駐華美軍運動,提供宣傳資料。(注七)

     共匪在其貿易戰中,對於矛盾律及質變律之運用,尤為顯明。共黨知道資本家乃至一般中小工商業者對於匪區,一方面懷抱着恐懼的心理,一方面又願與其通商。這一矛盾,遂為共黨所利用。只要他們與共黨在貿易上發生了關係,也就由無形而有形,由無意而有意,受其控制,供其驅使。到了他們全部的資產和營業,都淪入匪區,於是他們在共匪叄反五反,(注八)公私合營各種鬥爭方式之下,家破人亡,也就後悔無及了。

     共匪在其反美運動中,利用國家主權觀念和民族感情,來排斥美國駐華軍隊,誣之為美國侵華的基地。但是到了他控制了中國大陸,整個獻給蘇俄,作為他東侵太平洋的基地的時候,他在蘇俄的面前,不僅不再提有什麽國家主權,並且對於中國一般國民,更施用其極盡殘酷的「洗腦工作」,要把民族感情毀棄無餘,他這樣假借民族主義來破壞我們中國的國際合作政策,然後再用蘇俄的國際主義來摧毀我們中國的民族主義,乃顯然更是他矛盾律與否定律之運用了。

   [414](注一)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冊六頁。

   (注二)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十節,第一二一至一二叄頁。

   (注叄)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十節,第一二一至一二叄頁。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七節,第一四一至一四叄頁。

   (注五、注六、注七)均參看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五節,    第一八七至一九零頁。

   (注八)民國四十一年之初,共匪由其「叄反運動」發展為「四反」    和「五反運動」。所謂「叄反」就是「反貪污」、「反浪費    」和「反官僚主義」。這個運動乃是直接針對着他的幹部,    而間接打擊工商業者。所謂「四反」,就是「反行賄」、「    反漏稅」、「反偷工減料」和「反盜竊國家資財」。所謂「    五反」,就是「四反」之外,再加「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這種「運動」的目的,乃是對於工商業者的財富,展開其    原始掠奪。

第七章  偽裝、詐術、奇襲與宣傳戰

     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國際共產黨的政治戰術之中,偽裝與詐術有[415]其特別重要的作用,因為他要施展其任何一種戰術,和他運用各種卑劣手段,都要先以這偽裝與詐術為之掩飾,而其主要目的,又在使其政治軍事的攻擊能夠發揮奇襲的效用。我們可以說,共黨在其政治作戰中,無論其一言一行,一靜一動,以至於一顰一笑、一啼一哭,隨時隨地所施展的,無不是他的偽裝,也無不是他的詐術。

     至於他共黨的政治戰術,可以說全部都是他軍事的偽裝;他的宣傳,也可以說全部都是他的政治詐術。共黨的外貌宣傳,是與其實際行為和真正的事實,完全相反的。所以我們要在這「偽裝」和「詐術」的一節中,分析他在宣傳戰中所經過的事實。

第一節  偽裝

     共產主義的偽裝就是利用其他思想和行動方式,來隱蔽其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叄十年來,俄共及其侵華工具之中共,對於其政治鬥爭和社會運動,常利用各種偽裝,來隱蔽其共產主義的目的和方法。現在略舉其顯明而且重要的事例如下:

     一、思想的偽裝 共黨與我們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叄度和平共存的時期,都是以叄民主義隱蔽其共產主義,而在叄民主義的偽裝之下,宣傳其共產主義。

   [416]    (子)在第一個時期,民國十叄年一月,李大釗向我們本黨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申明書」,代表共黨份子聲明其加  入本黨,是服從 國父的領導,為叄民主義國民革命來奮鬥。(  注一)但在實際上,中共黨徒乃是假借叄民主義來宣傳馬克斯主  義。(注二)

       (丑)在第二時期,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共發表宣言  ,表明「 孫中山先生的叄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願為其徹  底實現而奮鬥」。(注叄)

       (寅)到了二十九年六月,毛澤東發表其所謂「新民主主義  論」,提出「新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階段革命」的謬說,而  在其「第一階段」中,解釋其「新民主主義」為新叄民主義,他  仍然要偽裝叄民主義來隱蔽其目的。(注四)他在第叄時期中,  即是在這一偽裝之下,提出「聯合政府」的口號,來進行其對我  們政府和本黨的政治作戰。

     二、民族的偽裝 自民國十年,俄共製造其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中共組織,即是偽裝民族主義,來隱蔽其國際主義的目的和內容。現在舉其經過的事例於下:

       (子)十二年一月,越飛聲明蘇俄協助我們中國的統一獨立  事業。(注五)此後五年之間,中共的企圖,就是要利用我們中  國國民黨的組織,假借我們國民革命的名義,來達到其統一中國  而實行蘇維埃化的目的。(注六)

   [417]    (丑)叄十二年,正是我國對日抗戰最艱苦的階段,也就是  最後勝利已經在望的時期。莫斯科為了破壞我們抗戰的成果,阻  止我們中國戰後的復興,乃解散共產國際,以隱蔽俄共與中共的  直接關係。(注七)當時中共已經進行其整風運動,提出「馬克  斯主義中國化」的口號,表示其為中國的一個政黨,而不是蘇俄  的工具。他披上了民族偽裝之後,乃開始對我政府作全面的政治  攻擊,並準備其武裝叛亂。(注八)

     叄、民主的偽裝 我們國民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國的自由平等。國民革命戰爭,在其實質上,就是民族獨立自由戰爭。共黨要把民族戰爭轉變為階級戰爭,來建立其「無產階級專政」,一定要利用民主的偽裝,來施展其「轉變民主革命為社會革命」的政治戰術。換句話說他先要利用民主鬥爭,來分裂我們民族革命的陣營,而後在民主自由的口號之下,發展其階級鬥爭,來顛覆我們政府,而建立其傀儡政權。今舉其顯明的實例如下:

       (子)民國十六年,共黨在武漢所用的口號,即是「工農小  資產階級民主專政」,這就是民國二十九年以後,共黨所謂「新  民主主義」的前身。(注九)

       (丑)民國二十六年以後,共黨參加我們抗戰陣營,最初是  利用民族的偽裝,後來卻為了轉變民族戰爭為階級鬥爭,而改用  民主的偽裝。(注十)到了抗戰結束以後,共黨對我政府所施用[418]  的政治戰術,更是在「民主」、「自由」、「人權」等偽裝之下  ,來進行其顛覆工作的。(注十一)

     四、土改的偽裝 抗戰期間及戰後,國際社會久已盛稱中共是「土地改革者」。但是,中共的「土改」,實際上是他製造集體農場和軍事動員的手段。(注十二)而國際共產及其同路人宣傳中共是「土地改革者」,也就是替中共製造其偽裝,以掩蔽其控制農民,全面動員,來建立其武裝叛亂最後決戰的根基。

第二節  詐術

     詐術的目的,是要敵人誤解其對方行動的目的和方法,使其作戰更易進行,且更有效力。

共黨最怕的是中敵人的詐術,而又慣於對敵人施用詐術。無論是情報、宣傳、和談或軍事,都是他施用詐術的領域。除了宣傳上的詐術,留在後面再說以外,本節舉其最顯着的詐術,略加說明於下:

     一、情報上的詐術 世界各國的共黨,都是蘇俄的間諜組織,中共匪黨當然亦是如此。他在我們政府中偷取情報,同時他封鎖匪區的情報,更進一步捏造關於我中國政府與事實完全相反的虛偽情報,供[419]給西方國家,來紊亂其對我國的觀感。這就是他在情報上最為慣用的詐術。

     二、攻防並用的詐術 以防禦的態勢而施行攻擊,這亦是共匪在鬥爭中所慣用的一種偽裝戰術,同時也是他的重要的詐術。我們知道,共匪的軍事行動常取攻勢,但是他慣常的戰術,是採取防禦的態勢,來掩蔽他的攻擊。在叄十五年至叄十六年之間,他就是使用這種詐術。他到處襲擊我們國軍,而於國軍應戰時,卻在國際上誣衊我們破壞停戰協定。(注十叄)

     叄、和戰並用的詐術 共匪另一個重要的詐術,乃是將戰爭威脅與和平商談,交互使用,造成一張一弛的局勢,或將兩者同時使用,造成邊打邊談的局勢。這種詐術可以打擊我們前方的士氣,阻礙我們後方的動員,動搖我們政府的內部,混亂國際社會的觀聽。民國叄十五年至叄十六年,共匪對我們政府所施用邊打邊談的詐術,就是最好的實例。(注十四)尤其是共匪在其和戰並用的時候,對於和平商談,又有其全副的詐術。他屢次與我們政府進行和談,都有其一定的方式。在商談軍事問題時,他必然提出政治問題,在商談政治問題時,他必然主張召開一種會議。在舉行會議時,他首先對議程作疲勞的爭執,或者達到他拖延的目的,或者先在這初步的談判上,爭取其突擊的勝利。至於他在戰力不足或軍事失敗時,就要求和談,來掩護其軍[420]事整理和戰力的補充。這是他的一種通常的詐術,自然是不足為奇。但是他在勝利時,或戰力相等時,也要利用和談,來分化我們反共的陣營,使其勝利更加容易與徹底。這是一般人所不注意的,希望大家對此特別留心才行。尤其是他在停戰協定或和平條約上簽字,就是要破壞這個條約來準備着隨時翻案。他在和談破裂時,更轉嫁其破裂的責任於政府。所以和談更是共匪一種偽裝的戰法,亦就是他一種慣用的詐術。

第叄節  奇襲

     秘密、機動、偽裝、詐術,都是攻擊構成奇襲的條件。這些都是中共所慣用的手段,所以他歷來在政治戰、宣傳戰和軍事戰上,常能施展其戰術的奇襲。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在政治戰上,中共對我們政府進行其鬥爭,常從一個方式轉換為另一個方式,而使其新鬥爭方式發揮其奇襲的效用。即如其在軍事作戰中,突然提出和議;又如其在和談進行中,突然施行武裝攻擊,乃使我們政府陷於被動的地位。這都是他慣用的戰法。

     二、在宣傳戰上,共黨認為「最好的防禦是攻擊」。這一原則在他的宣傳戰上更是應用得最得意的。當敵人對他的甲點施行攻勢宣傳,而使其無法辯護時,他轉換一個角度,就是在其敵人猝不及防的乙[421]點上,施行奇襲。如此乃使其敵人不能不放棄其對甲點的攻勢宣傳,而轉換為對乙點的守勢宣傳,而其敵人的宣傳戰亦即從主動轉為被動。這也是他慣用的戰法。

     叄、在軍事戰上,共匪自誇其「紅軍的作戰,一般都是奇襲」。但這是在其敵人進入他匪軍所組織的民眾及其游擊戰所能達到的地區之內,不能不分兵防衛自己的陣地,因而陷於被動的地位,他-能集中其兵力,而施逞其突擊和奇襲。反之,如其敵人步步為營,堅壁清野,使匪軍無法展開其游擊戰,亦無從尋找空隙來進行其突擊,那他的奇襲即無所施其計了。

     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國軍第一次圍剿開始,至二十二年一月第四次圍剿結束,匪軍的戰法,是以游擊戰,牽制我們國軍的正面或側翼,而集中其兵力,向國軍的兩個部隊之間的空隙,對國軍實力比較薄弱的部隊的側翼或後方,迂迴突襲。第一次圍剿的龍岡之戰,第二次圍剿的富田之戰,第叄次圍剿的良村之戰,以及第四次圍剿的黎川之戰,匪軍的奇襲都得了手。

     但是我們第五次圍剿,採取戰略的攻勢,和戰術的守勢,處處設防,步步為營,束小了匪區的範圍,使他的小部隊不能展開其游擊,而他的主力亦不能施逞其突擊。以前四次圍剿時期,匪軍的一切調度,必期其第一個戰鬥能夠得手,來影響其整個戰局。到了第五次圍剿時期,他第一個戰鬥,即第二次黎川會戰,完全失敗,以後他展轉作[422]戰於我們國軍的主力與碉堡之間,始終不能取得主動,獲致勝利。到了最後,他就只有化整為零,向西逃竄了。

第四節  宣傳戰

     宣傳戰是使用文字語言或其他符號,影響敵人的心理和情感,使其依照我方的意志而思索和行動。我們知道,戰爭的目的是要使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宣傳戰乃是直接訴諸敵人的意志,使其動搖、改變或屈服。所以宣傳戰就是俄共不使用軍事武器,不進入軍事戰場,而擊敗其敵人的主要戰術。

     要使敵人接受我方的宣傳,必須將宣傳隱蔽起來,使敵人不知其為宣傳,他-能接受。俄共不承認宇宙間有什麽真理。但他偏要用「真理」的名義來說服群眾,或克服敵人的意志,這「真理」在其本質1上,不過是隱蔽宣傳,使群眾或敵人不知其為宣傳而予以接受的一種武器。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從俄共及其國際「同志」和同路人的文字語言中,發現任何真理。我們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國的共黨的宣傳,都是撒謊誣陷,欺世騙人的詐術。共黨的宣傳戰的特徵如下:

     一、詭辯 共黨認為唯物辯證法是他的思想武器。他的唯物論是[423]要打破他人的一切理想和信仰,他的辯證法就是運用其詭辯,使他人相信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是矛盾和鬥爭,而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這一詭辯,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否定民族性,甚至否定人性,而認為人類只有階級性,可以說是發展到了極點!他為什麽這樣做?他是要準備我們中國抗日的民族戰爭,轉變為階級戰爭,以便其出賣民族,製造其俄共傀儡蘇維埃政權。所以他必須經過這樣一個整風運動的階段,先使其一般幹部喪失其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然後-能達到其最後目的。(注十五)

     二、造謠 聽信謠言也許是一般社會的習性。共黨利用這一社會弱點,乃以傳布謠言來誇大他的力量,打擊政府的威信,動搖國際觀感,製造社會恐慌,瓦解反共心理,這是共黨在宣傳戰中,最重要的一種戰法。例如抗戰期間,他時常散佈謠言,說國民政府與日本秘密進行和談。更進一步他又利用這種謠言,作為他對國際宣傳的資料,使盟國人士相信我們國民政府內部有投降派,要對日妥協,乃是為了要對共黨發動「內戰」的原故。(注十六)

     又如叄十七年戡亂期間,共黨及其外衛團體,散放謠言,說我們政府與他要求和談,以造成社會的疑團,希望和談的實現。到了他宣傳奏效,一般人國家非和談即無出路的時候,他又散放煙幕,說「蔣總統要下野,-有和談」了。(注十七)

   [424]  叄、撒謊 對群眾的宣傳要簡單,要反覆,-能發生影響。共黨的宣傳戰,更進一步,慣用「假邏輯」,製造一種簡單的口號,反覆鼓吹,來欺騙群眾。即如共黨及其外衛團體所宣傳的「反共即是法西斯」,就是一個假邏輯(注十八)。事實上,共產主義和法西斯都是反對民主政治的。我們叄民主義國民革命的目的,是建設中國為民主國家。所以我們反共,亦反對法西斯。但是共黨為了破壞我們剿匪戡亂的政策,乃提出「反共即是法西斯」的口號,使一般人誤信共黨要民主,要自由,甚至誤信他是民主黨派,和土地改革派,反而指我們的反共是獨裁、是法西斯。(注十九)

     四、威脅 我們如對於某一問題,發表意見,提出兩個以上的解決方法,這是討論,而不是宣傳。對於群眾的宣傳,一個問題,只給他一個答案,-能發生影響。共黨對於這一要訣,可以說是發展到了極限。他的宣傳,常為狂妄的武斷,且帶有猛烈的威脅性。他要屈服你的意志時,他就在中外的社會上,發動無數的報刊、無數的會議、無數的討論、無數的耳語,無形的來攻擊你,但在表面上,他好像是勸告你,而實際是威脅你。他一面與你和談,而另一面對你威脅,這種威脅的宣傳戰,最顯着的實例,就是民國十四年至十五年之間,本黨中央在廣州時,一般黨員幾於沒有人敢說一句反共的話,而本黨中[425]央到後來也就幾於完全被他控制。(注二十)又如叄十五年至叄十七年之間,一般政治和社會人士,幾於沒有人敢反對和談,也沒有人敢提戡亂動員了。(注二一)由此可見共黨的威脅宣傳,在社會政治上的影響如何了。(注二二)

第五節  矛盾律與否定律的運用

     共黨的偽裝、詐術和宣傳戰,就是他對辯證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的運用。例如他以政治戰術掩蔽其軍事戰術,以防禦的姿態掩蔽其攻擊的行動,以及其宣傳戰乃是詭辯與撒謊,誘惑與威脅的結合,都是基於「矛盾的統一」的原理。又如他以和談否定敵人對他的戰鬥,同時又以戰鬥否定他與敵人的和談,就是基於「否定之否定」的法則。總之,共黨的宣傳戰法,不僅是無惡不作,而且是無中生有。尤其是他虛構事實,捏造偽證,至於指鹿為馬,張冠李戴,更是他認為宣傳的道德。他如以「人」為對象的宣傳,乃可使魔鬼變為上帝來造就他,亦可誣上帝為魔鬼來毀滅他。他如以「物」為對象的宣傳,乃可使地獄變為天堂來誘惑世人,亦可指天堂成為地獄來恫嚇世人。因此更可了解共黨的外貌宣傳,是與其實際行為完全相反的。最顯明的是他自己剝奪民眾的自由,而對政府要求一切政治自由。他所侵佔的地區[426]以內,完全是黑暗和控制,而對外宣傳他政治的民主和光明。他所謂「人民」,就是榨壓人民的共黨本身。他所謂「解放」,就是奴役。他所謂「和平」,乃是戰爭的另一方式。他所謂「共存」,就是由他單獨統制的變相。所以他所扮演的笑容,亦就是他最猙獰的另一面目。這是我們自由世界,對俄共卑劣的宣傳戰法,應該徹底認識,而且必須予以隨時戳穿和反擊,那-可打破他一切宣傳的邪惡伎倆,而不為其挑撥離間的詭謀所乘,亦不為其威脅利誘的詐術所動。這是目前團結反共力量的第一要務。

   (注一)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八節,第二六至二九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節,第叄一至叄叄頁。

   (注叄)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一節,第八零至八叄頁。

   (注四) 毛澤東妄以叄民主義為其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最低綱領」     ,而以社會主義為此階段的「最高綱領」。其實,他所謂     「新民主主義階段」,仍為過渡階段,他要從此過渡到蘇     維埃的階段,-是他所追求的目的。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六節,第一七至一九頁。

   (注六)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叄節,第叄八至四叄頁。

   [427](注七)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五節,第一一零至一一二頁。

   (注八)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四節,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頁。

   (注九)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四八至五二頁。

   (注十) 共匪企圖轉變我抗日的民族戰爭為內戰,參看本書第一編     第叄章第十六節,第九一至九四頁。     他利用「民主聯合政府」的口號來打擊國民政府,參看本     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十一節,第一二叄至一二五頁。

   (注十一)本書第二編第二章第四節,第二叄四至二叄五頁。

   (注十二)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四節,第一八叄至一八七頁。

   (注十叄)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節,第一七叄至一七五頁。

   (注十四)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八節,第一九叄至一九四頁。

   (注十五)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四節,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頁。

   (注十六)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六節,第一一二至一一叄頁。

   (注十七)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六節,第一九零至一九一頁。

   (注十八)勒朋所着「群眾」,英譯本,六六頁至六七頁:「一連串     的邏輯的辯論,是群眾根本不能了解的。可以說,他們並     不推理;或是說,他們是假推理,他們不受推理的影響。[428]     ....群眾所接受的判斷,只是加給他們的判斷,而不     是他們討論所達到的判斷。」共黨使用假邏輯作宣傳,即     是如此。

   (注十九)本書第二編第二章第叄節,第二一七至二一八頁。

   (注二十)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二節,第叄六至叄八頁。

   (注二一)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二節,第一五叄至一五六頁。

   (注二二)一九叄叄年德國宣傳專家哈達莫夫斯基所着「宣傳與國家     機構」,以為「宣傳與恐怖不是相反的。事實上,暴力可     作為宣傳中必要的一部分。暴力的作用,是激起群眾的注     意,使其受宣傳者意志的操縱之閃電式的效力。」納粹主     義的宣傳如此,共產主義的宣傳更是如此。

第八章  和平談判與停戰協定

     共匪在「和平共存」的口號之下,有兩種鬥爭方式,最容易使自由世界認為他真是爭取和平,或真是實現和平的途徑。

第一節  和平談判

     一般人認為和平談判是從戰爭轉入和平的途徑。凡是蘇俄或中共要求「和平談判」的時候,自由世界的人們,立刻認定他是不再作侵略戰爭,而願意和平了。其實共黨的「和平談判」不是和平的途徑,而是戰爭的一種方式。所以他的和談,不是為了達到和平的結果,而是為了達到作戰的目的。以中共匪黨與我們國民政府歷次的和談為例,和談的作用有下列的幾種。

     一、和談可以延緩我們對他的攻擊。如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共匪提出「停戰議和」,就是緩兵之計。(注一)

     二、和談可以掩蔽共匪的武裝變亂。如抗戰期間,第一次至第叄次商談,即是他武裝變亂的煙幕。(注二)

     叄、和談可以增強中立主義的聲勢,而擴張其外衛的後備力量。如抗戰結束後,毛澤東在重慶的和談,就是這個作用。(注叄)

     四、和談可以打擊我們的士氣。如抗戰結束以後之和平商談及軍事調處,即是這個作用。(注四)[430]

     五、和談可以使自由世界發生「兩個中國」的印象。(注五)

     所以俄共與中共都善於疲勞談判。列寧在一九一六年寫信給他的「同志」說道:「你來信說,你疲於通信和商談。我完全了解你,但是你必須耐煩。你一旦擔任了談判工作,便不許你慌張或失望,否則那就不是無產階級了。」(注六)他這話,就是布爾雪維克與其他黨派商談方式的教條。由此亦可見俄共與中共的疲勞談判,也就是他共產集團的一種鬥爭方式。

第二節  停戰協定

     「喘息戰術」是俄共慣用的一種方法,他為了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不-與敵人和平談判,並可與敵人簽訂一個停戰協定,甚至簽一個和平條約。一九一八年叄月叄日,蘇俄與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協定。列寧對他的黨徒說:「除非我被迫不得已,我並沒有意思履行他。」又說:「這個條約是可恥的麽?每一個真誠的農工將要說我是對的,因為他懂得和平是集結實力的一個手段。.....歷史告訴我們說,和平是為了另一戰爭的喘息,而戰爭乃是取得一個或[431]者好些或者壞些的和平之方法。」(注七)這是俄共喘息戰術的一個最顯明的教條。

     共黨這個戰術並不是單純的防禦。共黨利用和談與停戰,來整補他的部隊,準備下一次攻擊,或是為了發動政治宣傳攻勢,分化敵人的同盟者,打擊敵人士氣,瓦解敵人內部的團結。這都是他和談與停戰的積極作用。

     一、共匪向我們要求停戰,第一次是民國二十五年,他從陝北向國民政府提出停戰議和的要求。(注八)二十六年中共的四項諾言,也就是他所簽訂的停戰協定。(注九)

     二、共匪與我們國民政府簽訂停戰協定,最後一次是叄十五年一月十日,由政府代表、中共代表與馬歇爾特使「叄人小組」的協議。(注十)共匪這次的和平談判,接受了美國調處又破壞這個調處,簽訂了停戰協定而又破壞這個協定。他利用這一協定對我政府所加的約束,而他自己不受其中任何條款的一個字句的約束。於是他在政治和軍事作戰上,處處都能保持其主動,時時都可以肆行其攻擊。這一實例最足以說明他的「喘息戰術」不是單純的防禦,而具有攻擊的作用。(注十一)

     我們如依辯證法的否定律來判斷蘇俄及共匪的和談與停戰,即可[432]把握其本質。為什麽蘇俄及共匪對於一個戰爭,要進行和平商談,要簽訂一個停戰協定,但是他一面儘管實行和談而一面仍在進行作戰,並且一面簽訂停戰協定而一面隨即破壞這停戰協定呢?我們要知道,在蘇俄及共匪的思想上,認為和談與停戰乃是戰爭的否定,而破壞和談與停戰協定乃是他「否定之否定」。當他的武力戰不能制勝的時候,他就否定戰爭而與其敵人進行和平商談,甚至簽訂停戰協定。到了他的政治戰分化了敵人的陣營,動搖了敵人的鬥志,打擊了敵人的士氣,以至完成了他作戰準備的時候,他再否定其和談與停戰,而實行其最後決戰,以收穫其戰果。

   (注一)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六六至六七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六節,第九一至九四頁;            第二十叄節,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頁;            第二十八節,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頁。

   (注叄)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六節,第一叄九至一四一頁。

   (注四)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四節,第一五八頁以下。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六節,第一一二至一一叄頁。

   (注六) 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冊二四七頁。

   (注七) 列寧「戰爭與和平」,選集第七冊,叄零一頁至     叄零二頁。

   [433](注八)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六節,第六六至六七頁。

   (注九)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一節,第八十至八十叄頁。

   (注十)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四節,第一五八頁至一五九頁。

   (注十一)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七節,第一九一頁至一九四頁。

第九章  合法地位與議會政治

     共黨「和平共存」的鬥爭方式,還有兩種,不-使自由世界誤信他是爭取和平,並且使自由世界誤認他是爭取民主。但在實質上,這兩者仍然是共黨慣用的戰術。

第一節  合法地位

     在自由國家-,如果共黨的鬥爭正在發展,他就要「轉變合法為非法」-叛亂。如果他受了政府的打擊,而不能不退卻,他就要向政府爭取合法地位。爭取合法地位乃是他的防禦戰之一種方式。

     民國十六年四月,國民政府實行清黨。此後共匪即成為非法的組[434]織,而他們即在湘贛豫鄂皖等省的山區,以流寇的方式作武裝暴動。到了二十叄年十月以後,匪軍從贛南展轉流竄而到陝北,乃於二十五年五月乞降。此後,他每次商談,必要求合法政黨的地位。(注一)我國民政府始終堅持,一面收編匪軍,一面以政治方法解決共黨的問題。其解決的方針,就是容許共黨參加對日抗戰,至於其政黨的合法地位,要到憲政時期,依憲法辦理。

     為什麽我們不許他享有政黨的合法地位呢?因為共匪慣用的技倆,就是他利用其合法地位,在群眾中發展組織,並準備武裝暴動的各種條件,一有機會,就乘機而起。所以爭取合法地位,乃是他防禦戰的一種方式,而隨時準備着轉守為攻。我們要防範他利用合法地位而實施其非法活動,亦就是要制止他「轉變合法為非法」的狡計,惟一的方法,就是不給他以合法地位。

    自由人注 乳共及毛共在本質上是一個

    由外國來的 及

    鼓吹仇恨與暴力的

    組織,而其宗祖國又在近代歷史上侵佔了大片中國國土。 所以乳共及毛共是否有忠於國家的誠意? 甚至乳共及毛共是否故意為其宗祖國侵犯中國之利益? 都值得深刻思考!! 毛共篡奪政權之後, 其對人民的大肆殺戮,不是說明了毛共勝過暴君的本質嗎? 其對民族文化的破壞,不是說明了毛共為其宗祖國馬前卒的真相   嗎? 在這種情況之下,乳共及毛共暴力集團當然是非法!! 自由人  中國八十七年十月二日十七點零八分

    (如果您是共產黨黨員,請您從中華民族的立場去思考!)

第二節  議會政治

     馬克斯主義是反對議會政治的。列寧在其「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更確定「無產階級專政」為社會革命唯一的政權形式。列寧說:「所謂專政的科學定義,就是直接基於暴力的權力,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絕對不受任何規程的限制。」(注二)這種暴力政權,當然是與[435]議會政治和法治主義完全相反的。

     但在一個自由國家-,共黨並不是不參加議會。列寧在一九二零年說道:「布爾雪維克參加過最反動的國會。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參加,對於布爾雪維克準備第二次革命(指十月革命)不但是有益的,並且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共黨參加議會,不是贊成議會政治,而是為了破壞議會。列寧說得非常明白:「我們參加國會,不但無害於無產階級,而且使我們更容易向群眾證明,為什麽這種國會必須解散。」(注叄)

     在抗戰時期,共匪參加國民參政會。(注四)他的參加,並不是他贊成議會政治,而是他把國民參政會當作宣傳講台,當作政治作戰的場所,而他最後的手段,乃是退席和拒絕出席,來抵制國民參政會不利於他的決議。這就是他參加議會而破壞議會的一種戰術。(注五)到了叄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國民大會開會,共匪拒絕推選代表出席,企圖阻止大會,破壞政府威信。他這一着沒有成功,就公然發動全面武裝叛變。(注六)

共黨為了準備其非法叛亂而爭取合法地位,並且為了破壞議會政治而參加議會活動,他這種鬥爭方式,如依辯證法來分析,也不過是矛盾律與質變律的運用而已。共黨認為每一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而當其矛盾發展而由量變質的時候,這個事物必然轉變為其相反的事物[436]。所以他爭取合法地位,是為了破壞法律,而轉變其合法運動為非法叛亂;他參加議會就是為了破壞議會,而轉變民主政治為獨裁專制。

    自由人注 所以他(共產黨)參加國民黨就是為了破壞國民黨, 而轉變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 為其宗祖國的代理黨(共產黨)。 自由人  中國八十七年十月二日十七點五十七分

   (注一)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叄節,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頁;            第叄十一節,第一二叄至一二五頁。

   (注二)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冊四四一頁。

   (注叄)列寧:「左傾幼稚病」,選集第十冊,一零一頁及一零二頁       。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叄節,第八四至八六頁。

   (注五)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叄節,第八四至八六頁。

   (注六)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叄節,第一八零至一八叄頁。

第十章  聯合政府

     前面所說共黨在其國內所施展的一切政治戰術,都是為了他最後決戰,來奪取政權。現在要說明共黨和平共存所採取的鬥爭方式,其最後的一步就是他所謂「聯合政府」。

     民主國家的一般人士誤認共黨所主張的「聯合政府」,就是議會中兩個以上政黨聯合起來,組織內閣。這聯合內閣,或是網羅議會中所有的黨派而成為舉國一致的政府,或是聯合其議會中的幾個政黨而[437]取得議會中多數的支持。民主國家在緊急危難時期或是對外戰爭時期,往往成立這種聯合政府,來克服國難,爭取戰爭的勝利。但是共黨他的所謂「聯合政府」,乃是一個政治口號和一種滲透與顛覆的政治戰術,而決不是現代民主國家所採取的聯合政府的精神。他這種戰術是從一九一七年,列寧在俄國革命中所採取的「兩重政權」的戰術,發展出來的。所以他們這樣「聯合政府」,亦是國際共黨在政治鬥爭中的主要戰術之一。

     中共在莫斯科指使之下,把這個戰術應用於我們中國,演成了「聯合戰線」和「聯合政府」口號政治鬥爭方式。分析說明如下:

     一、民國十叄年,共產份子加入我們中國國民黨,在形式上是採取其所謂「聯合戰線」,而在實質上,他的企圖是要在「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中,煽起工人和農民暴動,來打倒本黨,而製造其所謂蘇維埃政權。(注一)十五年叄月二十日,共黨製造中山艦事件,就是要實行政變,達到其組織蘇維埃的目的。但是他這一企圖是失敗了。(注二)

     二、民國十六年,史達林指使共黨,要把武漢政權從「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主專政」轉變為「無產階級與農民的革命的民主專政」,實際上就是要把武漢左派的政權轉移到共黨的手-,而後組織其所謂蘇維埃。但是他這一企圖又因武漢實行「分共」而失敗了。(注叄)

   [438]  叄、民國二十四年以後,中共奉行其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統一戰線」的指示。他在抗戰期間,始終以「召開黨派會議,組織聯合政府」為其政治主張。(注四)但是他直到叄十叄年十一月,-正式向我政府提出「聯合政府」的要求。我政府拒絕了他這一要求。(注五)

     四、民國叄十四年十一月,伊寧事變之中,叛黨向新疆省政府要求和平解決。新疆省政府為了和平解決事變,乃容納伊黎叛黨首領,並且任其為副主席。這可以說是史達林在第二次大戰最後階段重新提出的兩重政權戰術的一個公式,在中國境內新疆省首先應用,亦就是他在東歐附庸國家所設立的「聯合政府」的一個典型。(注六)

     五、民國叄十五年一月,政治協商會議所協議的國民政府改組案,就是要改組國民政府為聯合政府。(注七)後來因為中共和民主同盟要求其在國民政府委員會中,保持否決權,而為其他各黨派所反對,(注八)並且他共黨屢次拒絕提出國民大會代表名單,企圖阻止國民大會的召開。(注九)直到叄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叄日,國民大會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叄十六年元旦,由國民政府公佈。國民政府乃與制憲各政黨組織聯合政府,但沒有共黨在內。於是共黨以「聯合政府」的方式而實行滲透顛覆的企圖,亦終於失敗。(注十)

     兩重政權的戰術乃是共黨對於辯證法的矛盾律、質變律和否定律[439]的綜合運用。列寧與史達林雖同樣運用這一戰術,但列寧所運用的力量是群眾暴動,而史達林所運用的力量是組織武器。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有「工農兵蘇維埃與臨時政府並存的事實」,列寧的兩重政權戰術就是利用這一事實,促使兩者的分裂和鬥爭,而以蘇維埃的群眾暴動來打倒臨時政府,取得政權。到了第二次大戰結束期間,史達林卻是定下一個「聯合政府」公式,指使中共及東歐各國共黨,來製造政變。第一步由共黨要求參加政府,第二步由他利用其政府機關的掩護,製造和發展其反政府的組織武器,第叄步再來實行政變。可是我們對於史達林這一公式,是看的特別清楚的。因為他這一公式是從民國十叄年到十六年之間,中共在我們中國國民革命中的鬥爭經驗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們政府也就依據這同一時期的痛苦經驗,拒絕了他的要求。於是中共乃又採取暴力決戰的方式來發動全面叛亂了。(注十一)

   (注一)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五節,第一五至一七頁。

   (注二)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叄節,第叄八至四叄頁。

   (注叄) 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第四八至五二頁。

   (注四)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十叄節,第八四至八六頁。

   (注五)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叄十一節,第一二叄至一二五頁。

   [440](注六) 本書第一編第叄章第二十一節,第一零零至一零四頁。

   (注七)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十五節,第一五九至一六二頁。

   (注八)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一節,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頁。

   (注九)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叄節,第一八零至一八叄頁。

   (注十) 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六節,第一九零至一九一頁。

   (注十一)關於共匪的暴力決戰,參看本書第二編第二章第五節,     第二四一至二四六頁。

   蘇俄在中國

   著作者: 蔣中正

   出版者 及 發行者: 中央文物供應社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八月至九月自由人輸入本卷

(補 編  俄共在中國叄十年來所使用的各種政治鬥爭的戰術,及其運用辯證法的方式之綜合研究 全文完)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析世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222/3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