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胡耀邦挨鬥 葉劍英乘專機搭救回北京

葉劍英同志在粉碎「四人幫」後,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在向中央舉薦鄧小平同志復出的同時,竭力舉薦比自己小18歲的胡耀邦同志出任中央主要領導職務。

以下嚴如平的文章,追溯了葉劍英同志和胡耀邦同志的革命友誼,記述了他們為黨和國家共建功勳的光輝事跡。

葉劍英從左傾包圍中解救胡耀邦

1941年延安整風時,葉劍英從重慶回到延安,胡耀邦當時在軍委總政治部任組織部長。在整風運動中,耀邦同志參加總參謀部的審干工作,在康生一片「特務如毛」的鼓譟聲中,他堅持重證據不輕信口供,沒有冤枉一個好人。葉帥對這個年輕的小個子組織部長留下良好印象。後來他知道耀邦常常秉燭夜讀,好學深思,更是誇讚不已。

1964年11月,耀邦同志被黨中央派往陝西,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兼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其時正值毛澤東發動的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如火如荼之時。耀邦同志到陝西後,敏銳地發現運動過火,打擊面過寬,抓人多(1964年全省逮捕6470人、扣留5000多人)、開除黨籍多(3200多人)、開除公職多(1450餘人),廣大幹部群眾心情緊張,而生產形勢十分嚴峻。他與省委同志研究後,果斷決定「三暫停」,捕人暫停,雙開(開除黨籍又開除公職)暫停,面上奪權暫停;後來他又提出簡單粗暴、混淆是非的文藝批判和學術批判暫停,打擊投機倒把的群眾性運動暫停,對9500多名「投機倒把分子」要進行複查。同時他又以極大的熱情領導和推動各級幹部狠抓當前工農業生產,主張放寬政策,搞活經濟。他在春節第二天從西安出發,調查了十幾個縣,於2月14日發出《電話通訊》,提出了解放幹部的「四個一律」:社教以來處分過重的幹部,一律實事求是地減輕下來;停職和撤銷工作尚未處理的幹部一律先放到工作崗位上去,待問題完全查清或經過一段考驗後再作結論;過去犯有某些錯誤已經交代過的幹部,不再「洗手洗澡」,只要搞好工作搞好生產,一律既往不咎;從今以後繼續幹壞事的,不管職務多高,一律從嚴處理。耀邦同志的這些重要意見,受到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的極大歡迎,人們搞好工作和生產的勁頭很大。

但是在左傾錯誤泛濫的當時,耀邦同志受到了西北局和陝西省委某些領導的嚴厲批判,說他是「大搞糾偏運動,大刮翻案風」,是「以停止革命的手段去抓生產」,是「搞物質刺激」,是「違反集體領導原則」(指用個人名義發《電話通訊》)等,竭力想把耀邦同志的主張上綱到路線錯誤和「與中央對抗」。西北局領導從2月下旬起大會小會連續批判耀邦,直批得耀邦同志突發大腦蛛網膜炎,醫生說有生命危險,才被搶救住進了醫院。但一俟病情稍有緩和,他們繼續批判不止。

6月上旬,批判耀邦同志的省委會議還在進行,在北京的葉帥偕同張宗遜、張愛萍上將突然乘坐軍用專機來到西安「視察軍事工作」。原來,葉帥從賀龍元帥那裏聽說耀邦同志因為大力糾正左傾錯誤、解放幹部、狠抓生產而遭到殘酷批判,大為震驚。葉帥自建國以來,也因為抵制左傾錯誤而不斷受到批判,當時賦閒在北京,僅掛名軍事科學院院長之職,但黨和國家的大事一直縈懷在心,對於日盛一日的左傾錯誤深為憂慮。當他獲悉耀邦同志的困境後深表同情。他當即挺身而出,約同兩位上將西行搭救。

葉帥與張宗遜、張愛萍到達西安後,在當晚西北局和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歡迎宴會上,即展開了交鋒。張愛萍高聲說:「我們一進潼關,就看到陝西的麥子長勢喜人,看來會有一個大豐收。耀邦瘦了,陝西肥了,耀邦對陝西是有功的啊!」說得西北局和省委的那些人啞口無言。宴會結束後,主人們向葉帥告辭,葉帥說:「耀邦,你留一下。」耀邦同志單獨留下後,葉帥問:「我聽賀老總說,這個地方在整人哪?」耀邦同志說:「您不問我還不敢說呢!我已經做過六次檢討,還過不了關!」葉帥說:「老弟啊,你在舊社會少吃幾年飯,你鬥不過他們哪!在西安說不清楚,回北京去談嘛!」耀邦同志說:「我走不脫呀!」葉帥說:「我帶你走嘛!」

耀邦同志於6月11日在省委常委會議上發表了八條申辯的發言後,於6月18日向西北局請假回北京治病。西北局知道是葉帥要帶他走,無法阻撓。6月20日,耀邦同志搭乘葉帥的軍用專機回京。

耀邦同志能夠脫離左傾包圍回到北京,真可說是死裏逃生。他和葉帥的革命情誼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但是,「文革」開始不久,耀邦同志即被「停職反省」,又因「拒不認罪」而久久不得解放。葉帥也因反對林彪、江青之流的倒行逆施而被誣為「二月逆流黑幹將」,直到林彪自我爆炸後,毛澤東才不得不把葉帥請出來主持軍委工作。但是「四人幫」繼續橫行霸道,復出的鄧小平同志竭力整頓亦是困難重重,擔任黨中央副主席的葉帥憂慮不已。1975年春,葉帥去中央黨校講話,發現耀邦同志也在「四人幫」為整肅老幹部而專門舉辦的「讀書班」里,當即約他談話,葉帥得知耀邦同志一直拒絕在「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主席」的結論上簽字而被掛在那裏時,回到中南海即向鄧小平同志說明情況。7月7曰,中央發出通知,任命胡耀邦同志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院長和組長是郭沫若)。耀邦同志到科學院後,立即大刀闊斧地開展全面整頓,並且領導起草了《匯報提綱》。不幸,「四人幫」瘋狂反撲,掀起了一場「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只工作了120天的耀邦同志又被打倒。葉帥此時也被冠以「養病」之名而奪去了權。

讚賞胡耀邦的「隆中三策」

「四人幫」被粉碎後,如何治理瀕於崩潰的黨和國家?葉帥陷人了沉思。他需要獲知黨內有識之士的見解。除自己與幾位老帥頻頻晤談,並把鄧小平接來西山自己的住處便於商討外,他還讓兒子葉選寧到胡耀邦家去看望和問候。耀邦同志對葉選寧說:「請你捎幾句話給你爸和華主席,現在我們黨的事業面臨中興的大好時機。中興偉業,人心為上。什麼是人 心?第一是停止批鄧,人心大順;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

葉帥聽了葉選寧回來的報告,稱讚耀邦同志的三條建議猶如諸葛亮的「隆中三策」,實在是在政治、組織、經濟三個方面使黨和國家擺脫危機、扭轉乾坤的大綱,深以為是。但是他看到華國鋒等同志這時正熱衷於「繼承遺志」、搞「兩個凡是」,胡耀邦的話他們不可能聽得進去,乃精心謀劃中興之計。他胸有成竹地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先易後難,分步行動。他先是一再委婉地勸華國鋒及早恢復鄧小平的工作以「停止批鄧」,同時他竭力向華國鋒等人推薦耀邦同志出來工作。好在1962年胡在湖南和華有過一段很好的共事經歷,華表示可以不咎胡「右傾翻案風」之錯,適當安排工作。可是耀邦同志認為,「兩個凡是」盛行,此時無法工作。葉帥於1977年2月間約耀邦來西山自己的家裏,勸導他:「你還是出來工作好,也是幫助我嘛!太重要的部門,他們不放心你去,中央黨校要恢復,想讓你當常務副校長。」葉帥還寓意深長地說,「我看也好,黨校遠在西郊,是非少點。憑你的智慧和才幹,在那裏是可以搞出點名堂來的。」

果然,耀邦同志從1977年3月到中央黨校後,就只揭批「四人幫」,不搞「批鄧」。本着有錯必糾的精神,率先平反黨校歷年來的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同時精心指導幾位教師寫出了《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幹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1977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幫」一周年時在《人民日報》發表)和《毛主席的幹部政策必須落實》(1977年l1月27日《人民日報》以「本報評論員」名義發表),在全國形成平反冤假錯案的輿論;創辦中央黨校內部五日刊《理論動態》,在理論思想戰線吹響解放思想的號角,向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發起猛烈衝擊;並提出要以實踐為標準總結「文革」。對耀邦同志的這些舉措,葉帥深表讚賞和支持,要他大膽地放手干。

「找一個斷案如神的包公」

耀邦同志在中央黨校精心指導幾位教師撰寫的兩篇平反冤假錯案的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各地成千上萬的幹部、知識分子紛紛上書、上訪黨中央。但是當時中組部的負責人,堅持「兩個凡是」,頑固抵制平反,激起中組部內外許多老幹部的憤怒。1977年11月,葉帥在中央幾次提出要解決中組部的問題。他說,喊冤上訪的人這麼多,要找一個斷案如神的包公啊!經過反覆商議,華國鋒、鄧小平等都同意胡耀邦同志出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兼中央黨校副校長,於12月10日發出正式文件。

耀邦同志到中組部後,親自接待上訪,批辦來信,要求把中組部辦成黨員之家、幹部之家。他親自主持重新調查和審理薄一波等61人的所謂「叛徒集團案」等重大案件,衝破重重阻撓,堅決落實幹部政策,不僅解決十年「文革」中的各種冤假錯案,還把以往歷次政治運動以至建國以前的大量冤假錯案都加以平反昭雪。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凡是不實之詞,凡是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級、什麼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這個「兩個不管」與「兩個凡是」針鋒相對,極大地推動了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開展。當時分工主管組織工作的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對上述工作不斷阻撓。但是耀邦同志有葉帥等人的堅決支持,更有「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無畏氣概,一往無前,堅持不懈。

耀邦同志還堅持對55萬多位在反右派運動中定為右派分子的黨內外各級幹部和知識分子、民主人士予以認真甄別,平反昭雪。

葉帥是在我們國家進入歷史新時期後,第一個着重提出注意選拔年輕幹部、重視培養接班人的領導人。此後,鄧小平、陳雲等老同志也再三再四地提出要重視幹部的年輕化。他對於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增補了63歲的胡耀邦很是高興。中央工作會議後期,華國鋒同志提出要胡耀邦到中央來工作,葉帥立即表示贊同。胡耀邦說,自己只有領導一個部門的工作經歷,恐怕難以勝任重職。葉帥說,數你年輕了,這兩年幹得也好,來中央幫助我們分挑一些擔子,我們會支持你的。於是中央政治局決定胡任黨中央秘書長,主管中央日常工作;併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6/0801/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