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產階級已成為全國人民的笑話

前段時間,我在抖音刷到一個視頻,有個博主在分享她中年失業後做自媒體的心得和體驗,結果引起評論區的一陣罵聲和譏諷。事情是這樣的。

博主和老公在結婚後一起全款買了一輛30W的車,在上海楊浦區買了一套三室一廳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還在還貸中。

老公是某公司的小領導,年薪在40-50W左右。自己之前也是公司里的管理層,年薪和老公差不多,失業做自媒體後,賺得沒以前多,但要付出的代價很大,每天拍視頻、直播、探店、選品,把自己搞得壓力很大。

兩個人現在還沒小孩,但每個月的房貸+日常開銷+父母的養老費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隨後博主在視頻末尾自嘲地感嘆一句:「我這個中產階級當得可真累啊!」

這個視頻評論超過了點讚數,我有點好奇,結果打開評論區,驚呆了,大多數人都在嘲諷這個博主,最主流的觀點是:這麼點身家就敢叫自己是中產階級?!你怕是對中產階級有什麼誤會嗎?!

看完評論,我不禁在想,現在國內對中產階級的標準都那麼高了嗎?

我上網趕忙查了查中產階級的定義,結果發現全世界各地對中產的定義五花八門。

比如,世界銀行對中產的標準為每天可以賺取85美元相當於500左右人民幣的錢,折合成月收入大概是11000元左右。

再比如,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呂大樂的界定,收入並不能作為中產的唯一標準,在香港,月薪2萬到5萬港幣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體了,但這並不是等同於你就成了中產階級,還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價、存款、接受的教育、甚至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

國內還有些專家提出,就算有房子車子還不夠,如果不是全款付清的,全部都不能算作是中產的列隊中。

記得10幾年前,我看的一部熱播美劇《絕望的主婦》,描寫的就是美國美景鎮幾對中產夫婦的生活,夫妻里老公通常從事律師、公司高管、醫生等體面的職業,妻子幾乎都是家庭主婦,一家人、兩輛車、住在郊區的獨棟大別野里。

20歲出頭的我看這部劇的時候還在想:哦,原來,這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標準啊!

長大有機會出國留學後我才發現,其實國外郊區的大別野也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只要不是紐約、巴黎或富人區的某些別墅群,一套郊外三樓獨棟別墅的價格還不如在北上廣一線城市外環郊區邊上80平方米的電梯房。

更不要說車子這種易耗品,價格簡直就是攔腰斬斷。買一輛7成新的本田車,普通辦公室白領2個月的工資就可以把它拿下。

那麼,回到剛剛那個問題,為什麼國內對中產的標準那麼嚴苛?

我想了想,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個是,國內的中產太脆弱了。

除了二代,大多數年薪50W以上的年輕人走的都是小城青年10幾年寒窗苦讀拼學歷拼勤奮的路子,畢業後要麼進入金融、投資、諮詢這種本就高薪的精英行業,要麼就進入互聯網大廠這種新興賽道。

而恰巧那些年正趕上互聯網經濟最紅火膨脹的時候,年輕人拿了本該很多年後或者一生根本拿不到的百萬年薪,在一線或新一線城市買房紮根,家裏的閒錢再投資點基金股票。

更有不少人索性一步到位,送孩子讀私立或國際學校,老婆在家相夫教子做全職太太。

在光景好的時候,這些狀態自然是沒問題的,壓力雖然大,但行業還在走上坡路,薪資是一定會漲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但奈何世事無常,這幾年變化得太快太多。

公司該關的關,該裁的裁,年薪百萬的30歲+打工人成為了職場上最尷尬的一群人,想要找差不多薪資的崗位幾乎很難。

公司也慢慢認清了,這個年代,規糢都是屁,利潤才是關鍵,淘汰一批中層管理,業務沒有什麼影向,利潤倒是省出來了。

而想要委屈自己找一份薪資略低的工作又不怎麼容易,不僅要拉下臉面,還要被人像買菜一樣挑三揀四。

去創業公司人家覺得你只會做 ppt,自己做生意又弄不懂開個店的裝修進貨怎麼搞,一切在大公司如魚得水的向上管理、溝通協調、以及寫分析報告的技能愣是沒用上一點兒。

但再難能怎麼辦呢?家裏的房貸總要還,孩子也總要吃飯上學,只能硬著頭皮在求職路上低着頭繼續廝殺,但那點心氣也隨着找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磨得都快沒了,有時候也不免懷疑喃喃自語:這個人生,怎麼走着走着,就走下坡路了呢?

我和朋友打趣說,中年危機不是中年失業後找不到工作,而是你能不能拉下自己的臉皮,從內打碎自己,找一份比自己心理預期更低的工作。

中產階級就像一個包裝精美,內在卻極其脆弱的奶油泡芙,看着絢麗,內核卻極其不穩定,一咬就碎,積累財富的方式靠的是時代紅利下的價值膨脹,這點其實也沒錯。

但不幸的是,錯把這些財富當作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並且放大和高估了這些能力,從而做一些與真實水平不相符合的生活追求和價值投資,當外部的穩定被打破時,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卻幾乎沒有。

另一個我覺得讓國人對中產標準極高的原因是極度的內卷和競爭,讓我們始終無法有足夠的安全感,需要用比標準高很多的物質條件來滿足。

中產這詞本是」穩定性」的代表,一輩子不求大富大貴,但也安穩富足。

而國內的消費成本太高,抗脆弱能力又太差,一不小心來了個階層滑落,努力二代、三代人的積累全部都要打回重來。

所以,如果一件事不是200%有把握,根本不敢掉以輕心,總想着我再多努力一些吧,多吃點苦吧,多賺點錢吧,萬一到時候怎麼怎麼樣了呢?

去年我去一個朋友家做客,他自己工作10幾年,創業自己做個小老闆,一年利潤也有小几百萬以上,這些年買了一套一線城市的價值超過千萬的房產,老家二線城市還有自己的房子。

我開玩笑說:「你這生活過得愜意了,不愁吃穿了。」我朋友趕忙擺擺手說:「還差很大一大截了,我這種狀態,最多算小康,生意也不是年年好做,趁著還有利潤,這幾年趕緊要拼一拼。」

出國留學的時候,我曾經去西歐和北歐大部分的國家都轉了一圈,那裏的人臉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焦慮,用現在流行的話說,人人走在街上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鬆弛感」。

畢業後,我曾在法國當地的一家創業公司實習了半年,雖說是創業公司,但節奏和國內國企差不多,早上9:30上班,晚上17:30下班,天天如此,從不加班。

在老闆眼裏,也沒有什麼讓員工加班的意識,工作按流程做完就可。通常,我一個中國人的效率和速度,一個星期的工作量往往2天就做完了,晚上再去和朋友聚個小餐喝個小酒,生活確實很愜意。

雖然生活安逸,但這些地方的財富流通基本都已經成型了,換句話說,階層固化。一個出身普通的、正常的年輕人,只要你努力,不做什麼出格的事,這輩子生活也不會太差,當然了,也很難有發大財的機會。

我時常覺得這個世界是割裂的。

過年前,去恒隆和一個朋友碰面,樓下的好幾個奢侈品店排起了長隊,看着店裏人頭攢動的光景,好似大媽們在超市裏挑打折商品的糢樣。

在上海,人均千元以上的網紅餐廳幾乎都要提前1個月前才能訂到位子。每逢假期刷朋友圈,總是會看到朋友們定位到全世界各地打卡遊玩的照片。

而回到家,當我開始刷網上的文章和視頻時,又覺得大家的生活真的疾苦。

剛畢業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創業的小老闆苦了一年一毛錢沒賺到反而欠了一屁股債,28歲的女孩子過年不敢回家被老家的爸媽和親戚催婚得了抑鬱症……

這就是為什麼,當在社交網絡上發一個過年被裁員、985畢業只能當保潔的視頻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和點讚,它確實戳到了很多人當下的痛點。但通常,這些視頻也只是一波流,便沒有然後了。

它提供了情緒價值,但然後呢?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特別喜歡刷一個博主的視頻,女孩子23歲大專畢業2年,在杭州一天打3份工,和網友分享一個月收入過1萬的心得。

視頻里,她住在公司集體的宿舍里,沒有高檔的家居,沒有漂亮的衣服,化妝也只是簡單塗個粉底畫個口紅,但每次你看着她蹦蹦跳跳地出門工作,就會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挺美好的。

認真想一想,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這些年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只是我們把幸福的閾值拉得太高了,現在嘛,是時候重新拉回正常線了。

最後,我想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關緊自己的錢包,吃好喝好,陽光出來的時候多出去走走,讓自己今天過得舒服一點,明天比今天過得再舒服一點,這才是第一要緊的大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憶菁很無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22/202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