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穎宇:劇協事件:事先審查開歷史倒車

作者:
這些言論,反映出一個令人憤怒的事實:香港政府將公帑變成「我的錢」,用封建禮教的手法將一向平等的合作夥伴矮化為下級關係。這一點,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副會長黃劍冰接受訪問時亦指出,有劇團申請年度資助時,被要求提交下次演出的劇本。說穿了,政治審查已經成為文藝創作的一部分。在國安新時代,劇團和戲劇從業員要有自我審查的意識。

新聞素有「七日鮮」之說,即一宗新聞大概一個星期便會丟淡。然而,上星期劇協與藝發局之間矛盾激化,不止不會丟淡,而且會在香港文化史寫下一頁,因為它標誌着香港公民社會進一步沉淪。

事緣藝發局說收到「外界查詢」,質疑其所資助的劇協第31屆香港舞台劇頒獎禮「活動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最後一期資助,康文署今年亦不會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

換言之,劇協與藝發局24年的友好合作關係,突逢劇變。

藝發局隨後發出新聞稿,解釋有關決定的原因,次日劇協召開記者招待會,主席馮祿德以鏗鏘有力的聲線對藝發局新聞稿的指控逐點反駁,例如劇協從來沒有事前主動與藝發局商討頒獎禮細節的傳統;過往幾年一直有為頒獎禮設立主題,這並非去年「新增」;頒獎禮一向有邀請非戲劇界人士作頒獎嘉賓;漫畫家尊子和前港台記者蔡玉玲亦屬文化藝術界。

新聞稿說「台上兩位主持以『紅橋』、『紅線』為話題,意有所指、語帶雙關」。馮祿德質疑,政府從來沒有清楚說明創作底線,什麼情況下才算違法。更有甚者,如果讀者有看過相關片段,兩位主持的確說過「紅橋」,但沒有說過「紅線」,說的只是「嗰條線」。

原來,說「嗰條線」,已經等於說「紅線」,已經戳到政權的痛處。

經過馮祿德的解說後,藝發局新聞稿內容不單站不住腳,而且不少地方很有商榷餘地。作為負責任的管理機構,理應按劇協的要求,收回有關指控。

可是,藝發局並沒有這麼做,取而代之的是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出面支持藝發局,認為劇協的反駁「實屬本末倒置、混淆視聽,絕不認同」。

親政府人士亦紛紛出來對劇協多踩幾腳。《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撰文,以《被寵壞的孩子沒有好下場》為題,將藝發局與劇協的關係比喻為母子,說孩子天天鬧媽媽,媽媽不再向孩子轉錢,「孩子甚為憤怒,控訴媽媽的行為影響了他的言論自由,質問為什麼不能罵人,為什麼不能諷刺媽媽。」

屈穎妍更直接,說「你罵誰都可以,只是不要用我的錢來罵我,就是這麼簡單。」

這些言論,反映出一個令人憤怒的事實:香港政府將公帑變成「我的錢」,用封建禮教的手法將一向平等的合作夥伴矮化為下級關係。這一點,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副會長黃劍冰接受訪問時亦指出,有劇團申請年度資助時,被要求提交下次演出的劇本。

說穿了,政治審查已經成為文藝創作的一部分。在國安新時代,劇團和戲劇從業員要有自我審查的意識。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審查在戲劇史上從來沒有發生。相反,它一直是戲劇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戲劇史學家Steve Nicholson著有四卷《1900-1968年英國戲劇審查史》。身處多媒體、連電視也未必多看的今天,我們未必想像到,百多年前未有電視、收音機也只是剛起步不久的時代,戲劇的社會影響力遠較今天強大。英格蘭北部旅遊城市、位於利物蒲北部的黑池,1878年落成的巨型劇院冬園(Winter Garden),出席開幕禮的嘉賓包括倫敦市長及其他68個城市的市長,可見國家對戲劇的重視程度。

Nicholson指出,自1737年至1968年,英國公演的所有戲劇劇本,必須事先交由皇室宮務大臣(Lord Chamberlain)審查,而由於這是皇室家臣,其所作決定國會無權過問。這種做法,不一定是針對過激思想,例如1920年代著作戲劇作家Noel Coward有幾部作品被禁止公演,原因系作品中頹廢的上流社會生活,可能會激發工人階層的不滿。

戰後,事先審查的做法越顯過時,於是1968年通過了《戲劇法》,全面取消劇本審查。

如果上述的發展是歷史趨勢,香港近年的做法便是開歷史倒車。

曾任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幕僚的陳雲,著有《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系統追溯1950-2007年香港文化政策的發展。他說,政府運用公帑資助文化事業,所依據的規定和指引,「都必須有文化理想、價值觀和美學判斷支持」;沒有文化理想和美學判斷的資助,不以創意和多元化為本的資助,就會陷入「平庸境地」,忘了立身中正,「臨事陣腳大亂」。

書中他引用社會學權威韋伯的話:「當一個官吏將自己比作一口巨大的科層機械的小齒輪時,他的興趣不會是去更新機械,發揮更大效能,而只是在於僅僅成為一口較大的齒輪。」

這一句,似乎恰如其分述描香港文化藝術界今天的處境:這顆大齒輪正在輾平過往一切,推倒重來,在藝術的稻田插上國安和紅線的秧。

劇協事件最有喜感之處是,如果說去年頒獎禮「嗰條線」大家笑完就算,現在是藝發局喚醒人們記憶,新聞稿內容等於此地無銀告訴全世界「我就是施加紅線」的那位。那麼對藝發局聲譽造成損害的,究竟是劇協還是藝發局自己,便不難知曉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26/200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