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31歲的大學校長

作者: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後,羅家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當時他只有31歲。

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西進賢。他早年在上海中國公學就讀,後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發起新潮社,創辦《新潮》雜誌。在五四運動中,他被推選為學生代表,並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據說這份宣言是當時唯一的印刷品,而「五四運動」這個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來的。

1920年,羅家倫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正值上海實業家穆藕初斥資5萬元設立獎學金,資助「有能力、有學識、有領導才幹」的北大學生赴歐美留學,羅家倫、周炳琳、段錫朋、康白情、汪敬熙等五人被選中。這件事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清朝末年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所以人們說這是北大的「五大臣出洋」。

出國以後,羅家倫先是就讀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後來他又去歐洲,在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訪學。在此期間,他撰寫《科學與玄學》一書,翻譯了劍橋大學史學教授柏雷的《思想自由史》,還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有研究者認為:「從他留學期間的言論和活動,可以看到他是位有思想和能力的愛國青年才俊。」

馮友蘭與羅家倫是北大校友,他是用河南官費出國留學的。他回憶到當年的情況時有這樣一段話:「在中國留學生中,大部分還是好好學習的,但是對學位的態度很有不同。有些人不要學位,隨便選課。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個碩士學位就夠了。因為要想得到博士學位,就要選一些學校要求選而實際上沒有多大用處的功課。」羅家倫和陳寅恪大概屬於那種只要學問不要學位者,而馮友蘭則是「想要得個博士」的人。注意這一情況,對於了解他們的思想、個性和成就,很有幫助。

1926年羅家倫回國後,擔任東南大學史學教授。第二年,商務出版社出版《思想自由史》,他在譯者序言中說:「能為純粹的知識的主張而殉道,是人類最光榮、最高尚不過的事;能自己為思想言論自由作自覺的犧牲,以喚起他人對於此事的覺醒,是對於社會最有實利的貢獻。」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抱負。

然而就在這一年,即1927年,本來是準備為純粹知識而殉道的羅家倫,卻捲入國民革命的風暴之中。當時他不僅加入國民黨,還擔任了蔣介石的秘書。

1928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上,日本政府為了阻擋北伐,出兵侵佔濟南,發生巷戰,釀成濟南慘案。在這次事件中,負責外交事務的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委員蔡公時被日軍挖眼割耳,殘酷殺害。當時羅家倫也是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他與熊式輝到日軍司令部談判,面對氣焰囂張的日軍司令,他臨危不懼,表現出大無畏的氣概。儘管這次談判沒有成功,但是羅家倫的表現卻影響很大,令人稱道。

隨後,羅家倫隨軍進入北京。戰地動員委員會是個接收單位,羅家倫是文化教育方面的負責人,因此在1928年8月29日,他被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正式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在中外教育史上,三十出頭就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似不多見。

2020-12-13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老智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2/198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