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袁斌:李克強的兩位恩師與他的人生悲劇

作者:
來自兩位恩師的國學薰陶和法治思維,使李克強的知識結構和現代觀念明顯高出同輩的新一代中共領導人。可惜進入中共官場後,在中共專制體制的壓制和黨文化的馴化下,他身上的這些優勢均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共體制給埋沒了。 縱觀李克強的一生,其所作所為雖不乏亮點,但總體而言既沒能復興傳統文化,更沒能帶動中國向真正的現代法治國家轉型。這是李克強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

2023年10月27日,北京街頭一個大屏幕播放着李克強的訃告。

李克強這一生,就其思想而言,可以說有兩位恩師,一個是國學大師李誠,一個是北大法學權威龔祥瑞。前者是李克強少年時代的恩師,後者是他大學時代的恩師。

李誠,安徽貴池人,是桐城派最後一代文學家、著名學者,曾任安徽省文史館圖書管理員兼採編,曾師從桐城文派名士馬通伯,著有《合肥軍事概論》、《池陽雜俎》等。

李克強出身於安徽定遠,父親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鳳陽縣縣長,其後任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在李克強的少年時代,父親常帶着他與供職於安徽省文史館的李誠談文論道,常從上午一直談到傍晚,竟不知疲倦。在旁邊的李克強常常為他們吟詩時抑揚頓挫、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詩的境界之中的情景所感動。

少年李克強聰明好學,李誠將其視為門生,向他講授中國的國學、治學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時還認真的給他說文解字。李誠常給李克強開讀書目錄,就文風、為學及至持身應世都給以諄諄教導。他要李克強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國史,幷給李克強整段整段地背誦《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古文選。

1977年,李誠去世。20年後的1997年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追憶李誠先生》的署名文章,深切表達了對恩師的敬仰緬懷之情。

文中說,「時間是固定的,從每晚9時開始。他(指李誠)釋卷之後,便燒上一壺水,把腳放在一個不大的搪瓷盆中,不斷有節奏地搓足,時而向盆中添上一點熱水,時而用手揉腳板心上的湧泉穴。他做得不緊不慢,循環往復,大約近一個鐘點。就在這段時間裏,李先生用平和的語調,時斷時續地向我講中國的國學,講治學的方法,講古今軼事……這種每天近一小時的講解、談論夾雜着議論,持續了近5年之久,幾乎穿越過我的少年時代,但李先生的話似乎仍未講完。

李先生喜歡『為學要像金字塔、又能廣大又能高』的治學之道。更喜歡要能『吃冷豬肉,坐熱板凳』的治學態度。因為文廟裏是供着冷豬肉的,讀書人應當將板凳坐熱,不能總是躁動不安……李先生認為,讀書人眼界一定要開闊,要能看大場面,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也就是說要讀各種類型、各種觀點的書,除有專門注重的外,對其他學識起碼做到識門。」

不難想像,聽國學大師面對面講國學長達近5年之久,傳統文化在少年李克強的心裏一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977年底,李克強考入北大「七七級」法律系。

當時的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

龔祥瑞早年專治政治學,曾赴英國深造,對西方政制、法治有親身體驗。中共建政後他是政治運動中挨整的對象,文革後成了當時北京最有影響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之一。聰明勤奮的李克強很快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

「文革」期間,公檢法被砸爛,憲法淪為廢紙。教學中一些老師對憲法話題噤若寒蟬。然而,龔祥瑞在課堂上暢談憲政真義,他認為中國要「走人類共同的憲政民主道路」。龔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比較憲法與行政法》,這本書講述三權分立、政黨政治、法治等現代政治制度的原則與解釋,完全脫離了官方意識形態,透露着激情,讓李克強等深深感受到「恰似天降甘霖」。

龔祥瑞主張,憲法具有最高性,即使最高權力機關也必須遵守。在憲法之上再也沒有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上帝」或「正確領導」。龔祥瑞告訴學生們,憲政道路就是法治的道路,法治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着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

在校期間,李克強曾提交一份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試圖以現代控制論和系統論解釋法學學科問題,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同時也得到龔祥瑞的好評:「它是把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新型科學方法運用到法學研究的一次嘗試。」

與此同時,李克強翻譯的《英國憲法史綱》由法律系打印,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

教過七七級的北大法學院教授楊敦先親切地稱呼當年82位法律系學生為「黃埔一期」。楊敦先回憶說,「黃埔一期」思想活躍,「一般學生不能比」。楊敦先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強,他經常思考立法和國家政制的互動。

李克強師從龔祥瑞,專攻《外國商法》,寫出過經濟論文《經濟改革中市場的法律控制》,翻譯了《改進法律機制以適應經濟的發展》,並在龔祥瑞指導下,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名著《法律的正當程序》。該譯著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在校期間,李克強曾提交一份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試圖以現代控制論和系統論解釋法學學科問題,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同時也得到龔祥瑞的好評:「它是把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新型科學方法運用到法學研究的一次嘗試。」

與此同時,李克強翻譯的《英國憲法史綱》由法律系打印,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

教過七七級的北大法學院教授楊敦先親切地稱呼當年82位法律系學生為「黃埔一期」。楊敦先回憶說,「黃埔一期」思想活躍,「一般學生不能比」。楊敦先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強,他經常思考立法和國家政制的互動。

李克強師從龔祥瑞,專攻《外國商法》,寫出過經濟論文《經濟改革中市場的法律控制》,翻譯了《改進法律機制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幷在龔祥瑞指導下,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名著《法律的正當程序》。該譯著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日後,李克強在《師風散記》一文中回憶道:

「我在讀本科的時候,30年代曾留學英國的龔祥瑞先生向我們講授英美法律課程。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正開始涌動着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並且向社會領域侵襲,計算機也在與法律聯姻。

龔先生認為有必要向國內介紹這種動向,於是便草擬了一篇文章。但他同時又以為,他的學生們,作為面向未來的一代,應該對此有更濃的興趣。因此,他把文稿交給了我,並要求我作補充乃至刪改。

大概是因為我當時還年輕,更因為我常受先生們那種尋常心態的感染,竟然毫無顧忌地按龔先生的要求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交還給他。龔先生收到修改稿後當即認可,並把我和他的名字並列在一起拿到一家法學雜誌去發表。當時的法學雜誌種類還很少,可以推測,編輯部之所以願意很快發表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署有龔先生的名字。」

如果說國學大師李誠把少年李克強領入了傳統文化的堂奧,那麼法學權威龔祥瑞則讓他接受了法治思維的薰陶。

2014年3月13日,李克強在中共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說:「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我們要用法治的思維,用制度來管權、管錢。今年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而且要加快推進『權力清單』公佈,界定權力的邊界,防止濫用權力。對於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一些領域,比如像土地出讓金收入、礦產權的轉讓等,我們要全面審計,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讓權力尋租行為、讓腐敗現象無藏身之地。

建設法治政府,這尤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聖的位置,無論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權限,我們要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陶景洲是李克強大學時的同班同學、著名律師,他仔細看過這段話後評價說,「李克強的回答中充滿着很強的法律味,憲法至上、法治精神、法治政府、法律神聖這樣的表述很多,尤其是類似『有罪推定』這樣專業的詞語,不學法律的人,不可能那樣自然地說出來。」

可見,來自兩位恩師的國學薰陶和法治思維,使李克強的知識結構和現代觀念明顯高出同輩的新一代中共領導人。可惜進入中共官場後,在中共專制體制的壓制和黨文化的馴化下,他身上的這些優勢均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共體制給埋沒了。

縱觀李克強的一生,其所作所為雖不乏亮點,但總體而言既沒能復興傳統文化,更沒能帶動中國向真正的現代法治國家轉型。這是李克強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4/197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