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驚人的模仿效應: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正在延續母親的三種性格

心理學家塔德說:「模仿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本原則」。

塔德在《模仿律》一書里指出,模仿有三種規律:下降律;何級數律;先內後外律。

我們平時說:「龍鳳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女會打洞。」也是模仿的體現。

人類不自覺的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就是模仿心理效應,也叫一窩蜂效應。

模仿對了,是學習的過程;模仿錯了,就是誤導的過程,正反兩面,父母們需要知道。

按照多數的家庭管理模式,男人以賺錢為主,女人以持家為主。育兒的過程,母親的主導作用更加明顯。

當家裏的孩子長大了,發現他們不孝順,那麼母親們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以下幾種性格,被孩子模仿到了。

01

指責型的母親,一切責任都是別人的,和自己無關。

古話說:「養兒防老。」

兒子是家裏的頂樑柱,不僅要賺錢,還要孝順父母。這是很多老人期待的場景。

事實上,孝順的任務,多半會落到兒媳身上。因為兒子要去賺錢,還有各種應酬。

兒媳如何陪伴公公婆婆,如何對待娘家的父母,其實是用母親的言行舉止,教育年幼的孩子,如何去關愛家裏的長輩。

《儀禮·喪服》中說:「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

女人出嫁之後,沒有留下兒女,不孝順父母,背叛家庭,就是最大罪惡。並且要受到處罰。

現如今,我們廢除了很多不公正的規矩,但是孝順的道德,一直流傳。

當兒媳來一句「公公婆婆不是父母,要怎麼過,問他們的兒子」的時候,道德就開始崩塌了。雖然,兒媳和公公婆婆沒有血緣關係,養老沒有直接責任,但不能這樣做。

當兒媳說「公公婆婆不幫忙帶娃,就別指望我去養老」這句話的時候,意味着把養老,變成了一種交易,甚至是脅迫。

公公婆婆都很老了,作為兒媳,卻反覆指責丈夫不孝順,公公婆婆對自己不好,還口出惡言。這就是指責型的行為了。

如果女人出嫁之後,認為自己的潑出去的水,不管娘家父母,指責兄弟不夠孝順,父母曾經給自己的東西太少,違背孝道就更明顯了。

反正,一切都是親人的錯,和自己無關。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悲劇,就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父母老了,作為女兒卻以自己得到的好處太少,父母幫自己不夠等理由,拒絕贍養父母,就是女人給孩子負面教育。

02

自私型的母親,第一時間考慮自己,不管親人怎麼活。

趨利避害,這是人生的本性。但是母親們要克制,學會付出。

當女人變成了母親,還非常自私,什麼都考慮自己,對丈夫摳門,把大家庭的財產放到自己身上來,就是釋放了一個信號:我和家庭,是分開的。

最可怕的是,母親對自己的兒女,出現了偏心的問題。對某個兒女非常刻薄,體現母親的自私,就會引起該兒女的厭恨。

在《都挺好》裏,蘇母重男輕女,對女兒蘇明玉很不友善。

蘇明玉要去上自己喜歡的大學,蘇母不同意,逼着她去上免費師範。

蘇母還想辦法從家裏扣錢,給了自己的弟弟。

等蘇母過世之後,家人才發現,蘇母的弟弟得到了錢,並且沒有打算還錢。從此,親戚關係鬧翻了。

蘇明玉長大後,開始遠離原生家庭,導致兄弟姐妹的關係不友善。父親屍骨未寒的時候,兄弟姐妹爭吵不休。

有人說:「沒有規矩的家庭,比沒錢更可怕。」

母親是家裏的大管家,但是她沒有持家的規矩,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把錢財摳住,家人也無法享受金錢的好處。

想一想,母親沒有好好哺育孩子,孩子怎麼會反哺;母親溺愛的孩子,習慣了索取,哪會想到反哺?母親把錢財轉移走了,家人都懷恨在心,哪有心思維護家庭的和氣。

03

依賴型的母親,什麼都依靠丈夫,自己無所事事。

《我的前半生》裏,羅子君成為了全職太太,什麼都靠丈夫。

後來,丈夫背叛了家庭,羅子君才恍然大悟,重新進入職場,吃過不少苦。

有多少女人,結婚之後,就放棄了工作,也懶得做什麼賢內助,開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還有一些女人,連做飯之類的事情,也懶得管。每天,丈夫下班了,才走進廚房。

丈夫做好飯了,還得送到女人手裏。

若是家裏有孩子,女人就讓公公婆婆伺候自己,把老人當成免費保姆。

一輩子不工作,也不管家裏的事情,只管穿好,打扮得體,還責怪丈夫收入太少。這樣的女人,只能被人認為是「花瓶」——需要的時候,看一看,不需要就丟了。

更可悲的是,有的女人,等兒女長大了,就開始「啃小」,把兒女的錢管住,讓兒女苦不堪言,兒女終究會選擇逃離。

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人,要持續提升自己,依靠自己。作為母親,獨立了,兒女才會學到獨立的方法,有獨立的勇氣。

04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心理學家說:「說感恩是一種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習慣,有賴於每一件具體細微事件中形成的積累。」

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糾正孩子錯誤的大人。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母親自己都做不好,哪有資格責怪孩子不孝順呢?

當我們發現孩子在變壞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反思自己,學會孝順長輩、理解和幫助丈夫、分享家庭的喜悅、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

孩子不會對母親的言行,加以指點,但是能夠心領神會,母親不要自以為是。

黃金萬兩,不如孩子的孝心一兩。

三歲看老,不是看孩子,而是看母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8/195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