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陳誠為獲資助結婚,婚後嫌妻沒文化7年不回家,二婚卻寵妻30年

作者:

1924年秋季,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副總裁陳誠的父親病逝,陳誠從廣州趕回浙江老家,乘船送病故父親的遺體回鄉下安葬。

幾天後,忙完喪事的陳誠回到家。晚上,妻子吳舜蓮想和丈夫溫存一番,可陳誠卻不願進房,獨自在樓下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吳舜蓮又提出,希望丈夫留在浙江老家工作,陳誠卻冷言斥責。

自從兩人結婚後,陳誠就外出求學,三年來,兩人聚少離多。如今好不容易有機會見面,陳誠卻拒絕同房,又不願留在老家,吳舜蓮覺得丈夫肯定背叛了自己,竟有了求死之心。

她回到房間,拿起一把剪刀,用力向自己的喉嚨刺去,鮮血瞬間噴涌而出。隨着一聲巨響,吳舜蓮轟然倒地。門外的陳誠聽到聲響後,覺得不對勁,推門而入,只見妻子已經倒在血泊里,他驚呼道:「舜蓮自殺了,舜蓮自殺了···」

幸運的是,此時正好有一位赤腳醫生路過,醫生拿出一包藥粉撒在傷口上,並讓陳母宰了一隻公雞,用雞皮封住傷口,立即送到大醫院救治,這才保住了吳舜蓮一命。

令人唏噓的是,即便吳舜蓮以死挽留婚姻,陳誠還是在不久後離開了家。在之後的7年裏,陳誠三次過家門而不入,吳舜蓮徹底過上了「守活寡」的生活。

1931年,陳誠向吳舜蓮提出離婚,次年元旦,在蔣介石宋美齡的撮合下,陳誠娶了宋美齡的乾女兒譚祥。

古往今來,男人為了權勢地位拋棄糟糠妻子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種男人即便再婚,大多也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對曾幫過自己的原配都那麼狠心,人品大概率好不到哪去。

可奇怪的是,陳誠對原配吳舜蓮那麼絕情,卻對二婚妻子譚祥疼愛有加,兩人結婚後恩愛了30多年,至死都沒紅過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切還得從陳誠的第一段婚姻說起。

1、陳誠為獲資助娶富家女吳舜蓮,婚後嫌妻子沒文化

陳誠從小家境貧寒,卻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很好。因為喜歡讀歷史和武俠小說,他從小就有個軍人夢,希望能成為一名將士,報效祖國。

小學畢業後,因為經濟拮据,父親希望他從商。陳誠卻不願意,瞞着父母考上了浙江省第十一師範學校。

1917年,從師範畢業後,陳誠因沒有背景和途徑,無法實現報國理想,只能回到老家青田縣,以期繼續讀書或參加工作。

這一年陳誠已經20歲了,在那個時代,20歲的男子沒娶妻,就會被笑話。陳誠雖然其貌不揚,身高又矮,但陳家是書香門第,上門說媒的人也不少。

對於這些主動上門的婚事,陳誠大多以學業未完成為由婉拒。直到同窗好友吳子漪把妹妹吳舜蓮介紹給他,他才改變了主意。

吳舜蓮長得並不漂亮,寬額、圓臉,還天生一張大嘴。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吳舜蓮一個字都不認識。這和陳誠喜歡的有主見的新女性相去甚遠。

但吳家是青田著名的富戶,陳誠自知家境貧寒,如果娶了吳家女,對方勢必能在經濟上資助自己。吳舜蓮非常欣賞有學識的陳誠,認為嫁給讀書人很體面。對於哥哥介紹的這門親事,她也相當滿意。

這段婚姻和許多舊式婚姻一樣,沒有任何愛情可言,兩人看重的都是對方的家世,陳誠需要妻子的財富資助自己,吳舜蓮需要丈夫家族的學識來撐門面。

結婚當天,吳舜蓮帶來了許多嫁妝,婚後幾個月,兩人的生活還算美滿。可這樣的日子並沒維持多久,問題就暴露了。陳誠發現吳舜蓮雖然老實善良,卻有着一雙自己極其不喜歡的小腳,接受過新式教育的陳誠視其為封建糟粕。更重要的是,兩人談話時也常常南轅北轍,根本聊不到一塊兒。

正當陳誠為婚姻苦惱之際,他在報紙上看到杭州一體校的《招生啟事》,便毅然決定報考。

吳舜蓮雖沒讀過書,但也算通情達理,她看得出丈夫的心不在這小村莊裏,索性便瞞着公婆,拿着嫁妝資助丈夫去上學。

剛到杭州求學時,陳誠內心是感恩妻子的,但當他越來越多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後,就越來越對妻子的小腳耿耿於懷,夫妻間的文化差距更是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晚年吳舜蓮

不知如何處理婚姻問題的陳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業上。從體育學校畢業後,他又進了保定軍官學校,後因成績優異,參加了直皖戰爭。戰爭中,英勇的陳誠得到了長官親睞,不久就隨隊進入廣東省境地,後被編入粵軍第一師的第三團。

1922年,陳誠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返回廣東,二是回老家浙江。

在父親的極力主張下,陳誠回到了老家,在浙江省第二師第六團當見習排長,1923年除夕,離家兩年的陳誠終於回到老家。

久別重逢,吳舜蓮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可兩年來的家務勞作,以及對丈夫的痛苦思念,早已抹去了她的少女柔情,取而代之的是憔悴和衰老。

不僅如此,有時候陳誠想和妻子談論一些工作上的事,吳舜蓮要麼啞口無言,要麼充耳不聞,這讓陳誠更加確信,吳舜蓮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妻子。短暫親昵後,兩人再次陷入了冷淡和尷尬的境地。

之前,父親讓陳誠回浙江工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便維持夫妻關係。可這次過後,陳誠對這段婚姻徹底失望,便決定去廣州發展。

表面上看,陳誠先是為了讓吳舜蓮在經濟上幫助自己而結婚,結婚後又嫌棄妻子沒文化,這是典型的」渣男」行為。但事實上,這段婚姻出問題,吳舜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愛情也好,婚姻也罷,本質上就是和另一個人合作,各有所圖,各取所需。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男女雙方必然要「有所圖」才能成立。而在婚姻里,雙方圖的無非是四個價值:

●性價值,也就是欲望(包括顏值、身材、氣質、性和諧等)。●經濟價值,也就是扶持(家境、收入、財產、發展空間等)。●情緒價值,也就是陪伴(脾氣、性格、三觀、體貼、照顧等)●繁衍價值,也就是傳宗接代(生孩子,教育孩子)

陳誠和吳舜蓮結婚,一開始就是圖的經濟價值,即希望妻子資助自己上學。可到了後來,陳誠不再需要資助,吳舜蓮卻無法提供別的價值。她和丈夫沒有共同話題,也沒生下一兒半女。甚至在自怨自艾的生活中未老先衰,降低了性吸引力。

此時的吳舜蓮在婚姻關係中,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這也是陳誠後來毅然離婚的最根本原因。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想要長久地維持婚姻穩定,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價值,讓對方持續地對你有所圖,這是經營婚姻的最根本手段。

2、陳誠因傷未與妻子同房,吳舜蓮以自殺挽回婚姻

1924年除夕,陳誠以公務繁忙為由沒回家過年。直到同一年秋天,陳父病逝,陳誠才匆匆請假趕回家。回到家後,陳誠都沒正眼看過吳舜蓮,便馬不停蹄地護送父親的遺體回老家。

啟程前,吳舜蓮提議和丈夫一起回鄉送公公的遺體,陳誠斷然拒絕了。等待的那幾日,吳舜蓮心情沉重,不僅因為公公的驟然離世,更是因為她第一次真實地感覺到丈夫徹底變了。

幾天後,陳誠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當時他在廣州的黃埔軍校任教育副官之職,回家奔喪的假期只有10天,如今只剩下3天了。

當天晚上,吳舜蓮特意梳洗打扮一番,在房間等着丈夫的到來。她想趁這次機會,和丈夫溫存一番,一來解相思之苦,二來如果懷個孩子,或許還能挽救這段瀕臨破裂的婚姻。

可吳舜蓮左等右等,丈夫就是不來,走出房門一看,陳誠早已在樓下的木床上呼呼大睡了。吳舜蓮雖然沒讀過書,但也懂得正常男人的需求,久別重逢,怎會對妻子不聞不問呢?

孤燈幽幽,長夜難眠。吳舜蓮安慰自己也許是丈夫太累了。第二天早晨,吳舜蓮起了個大早,她準備好早飯,盡心盡力服侍丈夫吃了飯。

飯後,吳舜蓮拍了拍丈夫的肩膀,柔聲問道:「辭修,你很累嗎?」吳舜蓮想藉此機會和丈夫談一談,誰知陳誠卻生氣地說道:「幹什麼,不知道我有傷嗎?」

吳舜蓮愧疚不已,但還是硬着頭皮問道:「如今父親去了,你這次回來就別走了,可以嗎?」陳誠沉默不語,吳舜蓮繼續追問:「你現在做的事危險嗎?上次受的傷好了嗎?」

陳誠不耐煩了,他粗暴地打斷道:「你到底想幹嘛,男人的事,你懂什麼?」

陳家老宅

丈夫那冷漠的聲音,陰冷的目光,讓吳舜蓮的臉色由紅轉白,她終於斷定,丈夫是故意不和自己同房。吳舜蓮撲倒在床上,抽泣起來。

思來想去,吳舜蓮覺得丈夫肯定是外面有人了,自己又無兒無女,她頓覺日子沒了盼頭。這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場景,吳舜蓮拿剪刀自殺,幸虧路過的赤腳醫生救了她一命。

人心都是肉長的,見妻子為挽回婚姻,連命都不要了,陳誠縱然對她沒有男女之愛,終究還是動了惻隱之心。

事後,陳誠寫信給時任寧波警察廳廳長的杜偉,表示自己不想再回廣東,請求對方給自己安排一個工作。

可杜偉並沒給他安排工作。恰好此時,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電催陳誠回粵,擔任校軍炮兵連連長,多方權衡後,陳誠還是回了廣東。

那之後,陳誠一股腦撲在事業上,往後7年再也沒回過家,即便他曾三次路過杭州或上海,陳誠都選擇過家門不入。

至此,吳舜蓮徹底過上了「守活寡」的生活,她整日優思重重,三十多歲就滿頭華發,真正是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在吳舜蓮用剪刀刺向脖子的那一剎那,她想到更多的是以死挽回婚姻,而非真正想一死了之。可她萬萬沒想到,這一舉動雖然讓陳誠一時心軟,有了留在老家工作的想法,卻在不久後就把丈夫推得更遠。

事實上,陳誠並不是故意不和妻子同房,而是因為他在東征時負傷未痊癒。在妻子自殺後,陳誠也曾想辦法在浙江找工作,最終沒找到,無奈之下才回到廣州,這是陳誠回廣州的客觀原因。但主觀上,讓陳誠遠離家鄉,7年不回家的原因,恰恰是妻子的自殺。

吳舜蓮自殺未遂後,親友、鄉人紛紛指責陳誠是陳世美,忘恩負義,對不起吳舜蓮。這讓陳誠覺得,自己如果不去廣東做出一番事業,再也無顏見父老鄉親。

心理學上有個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都想讓行人脫下外套。北風用冰冷的寒風,試圖吹掉行人的外套,可行人卻為了禦寒,把外套裹得更緊了。南風徐徐吹動,讓行人感覺到溫暖,主動脫掉了外套。

吳舜蓮把自己化身為凌厲的北風,試圖用最激烈的方式讓陳誠妥協,以此挽回婚姻。最終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陳誠,指責他是個負心漢。陳誠為了保護自己,只能遠離吳舜蓮,兩人的關係也徹底破裂。

聰明的女人,在婚姻面臨危機時,會化身為溫柔的南風,讓丈夫主動卸下防備。

比如,當丈夫出軌後,假如妻子選擇曝光丈夫的醜聞,徹底撕破臉,這段婚姻只能走向破裂;如果妻子不撕破臉,而是努力讓丈夫明白自己的價值,大概率都能保住婚姻。

3、陳誠要離婚,吳舜蓮提出兩個可憐要求

離家的那些年,陳誠因驍勇善戰,職位一年比一年高,陳家多次為此張燈結綵,大肆慶賀。可身為妻子的吳舜蓮完全沒有任何欣喜之情。因為她明白,如果有一天,陳誠的官職可以聞名全國,兩人的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

很快,這一天就來了。1931年春天,陳誠派人送來了解除婚姻的文件,而勸她在文件上簽字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同胞哥哥吳子漪,如今在陳誠手下工作。

7年來,吳舜蓮日日苦痛,夜夜孤寂。陳誠七年來的冷漠,早已讓她心如死灰。但性格執拗的吳舜蓮,即便同意離婚,還是提出了兩個可憐的要求:第一、離婚後還要繼續住在婆家,第二、百年後要和陳誠合葬。

此時,陳誠已經和宋美齡的乾女兒譚祥成了男女朋友,他需要這一紙離婚協議安撫譚祥,便同意了吳舜蓮的要求。至此,這段維持了14年的悲劇婚姻,正式畫上了句號。

那之後,吳舜蓮終生未嫁,守着陳誠下堂妻的身份過了一輩子。

吳舜蓮的婚姻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也啟示了現代女性,無論何時,都不要把自己活成「只有一個支點的女人」。

作家李筱懿的朋友是負責管理女子監獄的,她說女人犯罪十有八九是因為感情問題,而女犯人的年紀多在35-45歲之間。

年輕的時候,女人即便因為感情受傷,還有很多選擇,絕對不會把自己往絕路上逼。

可到了中年,女人的選擇少了。假如把婚姻當成人生的唯一支點,一旦支點倒了,生活就崩塌了,只能走向極端。

這一點放在吳舜蓮身上尤其適用。由於時代原因,她沒有接受過教育,更沒有發展事業的可能,就連孩子也沒有,吳舜蓮的人生只有丈夫這一個支點,當丈夫嫌棄她,她只能走上絕路。即便被離婚,她也只能留在婆家。

如今,雖然女性生活在一個可以接受教育、參加工作的時代,但仍然很多女性會把愛情和婚姻當成人生的唯一。可健康的人生模式,絕對是婚姻、事業、親人的合集。

4、陳誠娶宋美齡乾女兒,明明是為權利聯姻,卻寵妻30年

譚祥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譚延閣的三女兒,曾在美國留學。當年,譚延閣病逝之前,曾囑託蔣介石和宋美齡為女兒找個好歸宿。譚祥論輩分是宋美齡的乾女兒,對於乾女兒的婚事,宋美齡當然義不容辭。

1930年春天,宋美齡和蔣介石商量,要給譚祥找丈夫,合適的人選有胡宗南和陳誠。考慮到陳誠曾追隨過鄧演達,後來才投靠蔣介石,兩人決定把譚祥嫁給陳誠,以此籠絡陳誠。

這天下午,宋美齡向譚祥介紹了陳誠的出身及學歷,並稱其是個潛力無限的人物,希望兩人成就秦晉之好。

譚祥

譚祥靜靜地聽着宋慶齡的講訴,沉默一會後才問道:「陳辭修(陳誠的字)現任何職?」宋美齡說:「好像是第十一師的師長。」誰知,一旁沉默了許久的蔣介石卻說:「夫人說得不對,陳辭修現在不是師長,他是十八軍軍長了!」

其實,當時的陳誠確實是第十一師的師長,但蔣介石早有意提拔他,只是對他還不夠信任。假如譚祥嫁過去,蔣介石便可以把王牌軍隊十八軍放心交給陳誠了。

聽到這裏,譚祥心中對陳誠的印象開始趨向肯定,但她並沒表現出來,只是繼續問道:「職務高低倒也還在其次。我只是要問清楚,陳辭修是否早就有了家室?」

宋美齡又把陳誠的婚姻情況說了一遍。得知陳誠雖然結婚了,但已經七年沒和妻子來往,譚祥這才答應和陳誠先見一面。

很快,宋美齡就安排陳誠和譚祥見了面。譚祥不僅有西方女性的獨立,還有着大家閨秀的溫婉,再加上她五官秀氣,談吐大方,陳誠立馬對她一見傾心。

譚祥和蔣、宋又有那樣一層關係,陳誠深知,只要娶了譚祥,自己的仕途將會青雲直上。

兩人見面後聊了很多,分別之前,譚祥鄭重其事地問陳誠:「你在家中的妻子怎麼安排?」

陳誠表示自己已經和吳舜蓮辦好離婚手續了,可譚祥仍舊不放心,希望能親自看到離婚文件。

事實上,在和譚祥相親之前,陳誠確實已經籌劃和吳舜蓮離婚,因為他那時正在和一位姓陳的女大學生交往,只是因為太忙了,一直沒機會回鄉離婚。

如今和譚祥的婚約勢在必行,陳誠便偷偷把那個大學生送往國外留學,並派吳子漪回鄉讓吳舜蓮簽了離婚文件,親自送到譚祥面前。譚祥這才放了心,兩人的婚期定在1931年的10月10日。

陳誠公務繁忙,經常全國各地跑,為了培養感情,他每隔三天就會寫一封情書給譚祥,短短一年,竟寫了120多封。在信中,他對未婚妻表現出極致的關心和體貼。

因為軍務繁忙,兩人的婚約改到了11月12日,陳誠給譚祥寫信抱怨:

我倆不是預定在今天結婚嗎?現在又來不及了,不但結婚來不及連見面還不可能。真覺得煩悶透了。

後來,兩人的婚期又改到1932年元旦。陳誠為了能準時回南京舉辦婚禮,甚至動了辭職的念頭。他在信中寫道:

「如不辭職,實無他法使我倆的生活,並絕對無法時常在一處,連結婚改了幾次的日期,還不成。」

此外,向來以節儉著稱的陳誠,為了討譚祥開心,還曾購買高檔商品送給未婚妻。他對副官說:「要美觀、大方,錢多花一點不要緊。」

1932年元旦,陳誠和譚祥終於在南京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隨後,夫妻兩前往杭州度蜜月。同年10月,譚祥生下長女陳月,陳誠寫信給妻子」附吻兩個作為賀禮」。

 

陳誠對譚祥的寵愛不僅僅在於戀愛和新婚期間,兩人結婚30年間,脾氣火爆的陳誠從沒和妻子紅過臉。

很難想像,這個對妻子如此疼愛的陳誠,和那個曾拒絕和原配同房的男人,是同一個人。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利益的聯姻,陳誠也不用做到這個地步,唯一的解釋是陳誠真的愛譚祥。

而譚祥究竟有何魅力呢,難道只是因為她的出身和學識嗎?這肯定是加分項,但最重要的還是譚祥身上有許多女性都要學習的婚戀觀。

第一:標準明確,原則清晰

當知道宋美齡有意讓自己嫁給陳誠時,譚祥的第一反應就是問陳誠的職位。她明白陳誠的出身和學歷並不好,如果沒有可靠的職位,對方是配不上自己的。

在得到滿意答案後,她又問了陳誠的婚姻狀態,她也深知,35歲的陳誠肯定是結過婚的,她不願意做妾。

和許多一碰到感情就戀愛腦的女人相比,譚祥真的太清醒了。她知道以自己的條件,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丈夫,也清楚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是什麼。標準明確,原則清晰,這樣的女人,無論嫁給誰都會幸福。

第二:明確表達需求

回頭再看陳誠的第一段婚姻,結婚幾個月後,陳誠就開始對吳舜蓮很冷淡,吳舜蓮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但她從來沒和丈夫溝通過,也從來沒表達過自己想要一個孩子的需求。

當丈夫拒絕同房時,吳舜蓮採用的是最極端的自殺方式,這是典型的逃避問題,也是許多人在感情中的通病。

譚祥卻不會這樣,你看,第一次見面,她就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你陳誠必須和原配離婚,我必須要看到離婚文件。」

婚姻中,很多女人都認為對方應該知道並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可事實上,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經營婚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5、譚祥回鄉見吳舜蓮,一招讓吳舜蓮搬出婆家

沒有人能容忍丈夫的前妻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譚祥也一樣。兩人結婚5年後,在譚祥的多次要求下,陳誠終於帶她回了老家。一路上,陳誠心情十分忐忑,他擔心譚祥見到吳舜蓮後會發生矛盾。

吳舜蓮也對這個「搶了自己丈夫的」女人心懷恨意。可不料,譚祥一見面就熱情地叫吳舜蓮「大姐」,並對她十分友善。看着這個知書達理,又美麗聰慧的「妹妹」,吳舜蓮即便有再多委屈,也只能吞下肚子。

除了對吳舜蓮友好,譚祥對所有村民鄉友都十分和藹,村民們都非常敬重她,就連向來為吳舜蓮抱不平的陳母,也對這個新媳婦讚不絕口。

陳誠與譚祥

不久後,譚祥就以方便吳舜蓮生活為由,在縣城建了一棟小洋樓,讓吳舜蓮搬進去養老。曾經發誓要一輩子住在陳家的吳舜蓮,就這樣高高興興搬到縣城去了。

寫到這裏,不得不提到前文說的南風效應:即想讓人脫衣服,與其用冰冷的北風吹,不如用溫和的南風吹,讓對方感到溫暖後,主動脫下衣服。

在處理丈夫前妻的問題上,譚祥使用的就是以退為進的南風效應,把自己塑造成溫和的南風,把前妻哄得舒舒服服,最後再讓她乖乖搬走。

6、陳誠譚祥恩愛30年,四兒女都成才

有了譚祥和宋美齡的這一層關係,陳誠官運亨通,很快就身居要職。但譚祥從來不居功,並恪守着「妻不參政」原則。不管是官場還是軍隊中的事,只要陳誠不說,她從不過問。

陳誠性格火爆,很容易發火。每每這時,譚祥總會耐着性子勸導丈夫,並把自己的看法分享給丈夫。當陳誠遇到困難時,譚祥又會藉助自己和宋美齡的關係,出面斡旋,讓丈夫化險為夷。

打開新浪新聞,查看更多

陳誠譚祥全家福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譚祥也十分嚴格,幾個子女個個都出國留學,且都成為各行業中的翹楚。

晚年間,陳誠曾在給小女兒的信中,深情感謝了妻子對兒女和家庭的付出,他說:

自結婚後家中有姆媽主持,你們有姆媽管教,使我無內顧之慮,得以安心從事工作。

陳誠死後,留下65字遺言,有人提議修改後再發佈,譚祥卻堅決不允許,她表示:「陳誠臨終前寫下這65字遺言,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要發佈,絕對不能修改。」就這樣,在譚祥的堅持下,陳誠的遺言得以原稿發表。

前文說過,保持自我價值是維繫婚姻最根本的手段。譚祥深諳此道。

情緒價值方面,她始終能理解丈夫,和丈夫共情,甚至還能在丈夫暴躁時給出一些建議。

經濟價值方面,憑着自己和宋美齡的關係,她多次幫丈夫化險為夷,對陳誠的事業有很大幫助。繁衍價值方面,她更是一連給丈夫生了三子一女,且個個都被教育成才。

當然,最重要的是,雖然譚祥也是舊社會的女子,但她無論何時都保持着精神獨立,對於丈夫的事業,她有自己的見解。生活上,她也有自己的原則。

詩人余秀華曾說過:人生的意義,一定要大於愛情帶來的意義,我們要從喜歡一個人中獲得力量和快樂,而不是用盡所有力量和快樂去喜歡一個人。

人生的意義大於愛情的意義,我想這就是譚祥的婚姻和人生能幸福的最重要原因,對此,你認同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28/194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