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這社會還安全嗎?鋼筋下的大學生和令人噁心的「寶貴經歷」

—鋼筋下的大學生和令人噁心的「寶貴經歷」

昨天有個視頻刷了屏:河南某地,一個大學生去工地扎鋼筋。上班第一天,工友們騙毫無經驗的他去鋼筋下面扎,結果他被困於鋼筋下,只能半彎着腰,極其狼狽。而且他的工友並沒有幫他脫困,甚至直接下班走人。這個大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困於鋼筋下的屈辱,還有各種潛在風險,比如工地萬一停工、無人知道他在這裏,或者極端天氣和突發疾病等。後續新聞報道,這個大學生已經被救出,戲弄他的三名工友各被罰一千元。

在網絡近乎一邊倒的同情聲中,受害者的大學生身份被反覆提及,有人由此引申到大學生的就業難等問題。不過貧困大學生去建築工地勤工儉學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就業難之前便已有之,更讓我感覺悲涼的是他身處的互害社會。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這位大學生和工友互害,在這件事情中,他是完全的受害者。在常見的社會新聞里,建築工人往往是弱勢一方,他們從事高危工作,日曬雨淋,常常受盡白眼,前幾年就有建築工人乘坐地鐵,怕弄髒座位和其他乘客而蹲於一角的心酸新聞,他們面對欠薪之類風險的幾率也相當高。但有時,他們也會轉換為加害者,比如這一次,面對一個來到工地勤工儉學、家境必然不會太好的大學生,有人釋放了極大的惡意。

毫無疑問,這個淳樸的大學生在勤工儉學的第一天,見到了人性險惡,在鋼筋籠里蜷着身子含着淚仰頭所望見的世界,也會變得非常灰暗。

有人會說,對於這孩子來說,這是寶貴的一課,是難得的人生經歷。還有人會說,這就是沒有社會經驗導致的,吃過這次苦頭就好了。甚至還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就是強生慣養缺經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腦子一根筋,這種事情應該事先就預料到。

這都是我特別反感的說法,它看似有理,實際上站着說話不腰疼,更重要的是,它還是變相的「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將惡行輕飄飄帶過,漠視是非,將人生定義為「自求多福」。尤其是最後一種說法更是荒謬,去工地勤工儉學的孩子,能強生慣養到哪裏去?誰又是生下來就會扎鋼筋的?而且,這樣的「人生經歷」真的是必須的嗎?

許多中國人喜歡將一句話掛在嘴邊——「我什麼都經歷過」。在中國社會的語境裏,這句話時常被作為一種自我標榜,是豐富社會經驗的體現,甚至被視為成功的必要條件。但老實說,我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感覺極度悲哀。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說出這句話的中國人,他們所強調的經歷都僅僅是苦難而已,諸如小時候有多窮,如何缺衣少食,遇到過多少困難,見過多少壞人、遭遇多少險惡。這些當然也可以被稱作經歷,但這些「經歷」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是「反經歷」的。因為一個人經歷過多少苦難,就意味着他們缺少了多少正常的人生經歷。

很多老人在強調自己的人生經歷時,卻沒想過世界上的同齡人經歷過什麼。一個正常社會狀態下的老人,一輩子是穩定的,他會有快樂的童年,有穩定的求學經歷,然後工作,最後老去。他會見證人類從工業時代過渡到計算機時代,看着互聯網誕生和崛起,看着手機出現,看着智能手機普及,看着柏林圍牆倒塌和冷戰結束……世界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沒有錯過。

這才叫做經歷,如果只經歷過苦難,那只能說「我什麼苦都吃過」,或是「我什么正常生活都沒經歷過」。我們身邊的大多數老人,即使是那些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見識的老人,生命中都缺少了許多東西。因為只經歷過苦難,所以讓他們節儉,甚至一張紙巾撕開幾塊用,他們能做到,還很擅長,可是現代社會裏的許多基本生活,就非他們所能理解。

從小經歷過怎樣的人生,是客觀環境所致,無法主動選擇。即使要探究,也應該去尋找苦難的製造者,而非經受苦難的個體。

至於將這個鋼筋下的大學生所受的屈辱理解為「經歷」,理解為「吃一塹長一智」,其中所潛藏的惡意,在我看來並不比那幾個戲弄人的工友強。

這個大學生無疑是單純老實的,他打工第一天,聽工友的話,即使被戲弄,他在鏡頭裏也沒有曝出戲弄者是誰。但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中往往被嘲笑。

很久以前就見到一個說法:這個社會病了,許多原本優秀的品質,居然變成了貶義詞,比如老實,就變成了「蠢」、「不靈活」和「不會來事兒」的同義詞,同樣在很多時候變成貶義詞的還有「單純」。你去中文搜尋引擎上試試,輸入「孩子單純(老實)」,熱門條目都是「孩子單純怎麼辦」、「孩子太老實了怎麼改」、「孩子單純就會被欺負」、「孩子不能太單純」、「我家孩子單純,我要擔心死了」……

社會當然存在惡的一面,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不會例外,哪怕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國家和城市,也不能避免暗面。所以提高孩子防範意識,教他們分辨好壞,都是必要的。但不管怎麼樣,如果一個社會得出「單純不好」的結論,那肯定是社會出了大問題。

幾年前,我曾在歐洲某機場遭遇一次因天氣導致的航班取消,被迫滯留一天多。航空公司方面除幫我改簽機票外,還安排了免費酒店,並按照歐盟最低標準進行賠償(600歐元/人,相當於人民幣四千多元),此外保險公司也迅速進行了賠付。

不過因為原本登機時間是凌晨,工作人員多已下班。加上延誤航班很多,滯留旅客不少,所以第二天早上才安排好酒店。從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多,我暫時只能呆在機場。機場方面安排了休息室和簡易床,臨時將就一下倒也無妨。

在這短短几小時的滯留期里,我認識了一位外籍華人。他年紀與我相仿,廣東人,見我未曾經歷這種滯留場面,便十分熱心地幫我查詢各種事項,不但拿自己的手機幫我,還為我跑前跑後,幫了我大忙。

感激之餘我還發現,他每次離開休息室都是空着手的,行李就隨意堆放在簡易床邊。不止是他,其他滯留旅客也一樣,大包小包都不例外,連手機都可以扔在床上半天。

當然,你可以說此時機場是個封閉系統,雖然休息室里沒有攝像頭,但室外有,所以大家都不怕小偷。可即使如此,這種集體性的大大咧咧,也是相當難得的。

我在旅行時還經常遇到停車的難題。如果是停車收款機,那就好辦,直接投幣停車即可。但有些國家或城市會採用手機操作,我就兩眼一抹黑。畢竟連安裝什麼手機APP都不知道,也沒有當地手機卡和當地信用卡,在有些地方就算安裝了也很難支付。

每當此時,我就只能求助於路人,希望對方用手機幫我支付,我給對方現金。但印象中,只有在保加利亞索菲亞的一次,對方收了我的等額現金,其他人都直接掏手機幫我支付,然後笑笑擺手拒絕我的錢。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打扮新潮的小年輕,幫我支付後,見我執意給錢,居然很羞澀,跑得賊快,跑出去幾十米才回頭跟我擺手說不用不用。雖然停車費只是小錢,但如此普遍的幫助,還是讓我頗為感動。

無論是機場遇到的滯留旅客,還是在不同國家遇到的幫我支付停車費的陌生人,感覺都有點網絡語言所說的「傻白甜」,看起來單純友善。

但這種單純是不是等於白痴?當然不是。有次旅行,我走在德國柏林街頭,突然有一個女生拉住我,拿着一份宣傳單給我看,可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就有幾個路人湊了過來,跟我擺手讓我不要理睬。這幾個路人中,有剛剛從洪堡大學門口走出來的年輕學生,有中年人,有老太太,他們的眼神都很焦急,生怕我受騙。後來我查了一下才知道,這種宣傳單一般都是打着捐款名義的騙局,讓你捐個10歐元5歐元的。如果要類比的話,基本等同於我們在國內偶爾會遇到的「大哥,我從哪兒哪兒來,錢包丟了,吃不上飯,也坐不上車,能不能借我十塊錢,讓我吃個盒飯」。雖然已經時隔多年,但我仍然記得那幾個路人的關切眼神。

也就是說,他們的單純不等於傻,他們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會分辨那些騙局。「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他們並非不知道。

而且,即使一個人真的單純到了「傻」的地步,也只能說明一點:他從未受過社會的毒打。

很多人嘲笑單純的人時,最喜歡說「他這是沒被社會毒打過」,可是,這難道不是好事嗎?我從小就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屬自虐狂體質,每天都惦記着挨打。說到國家大事,張嘴就是誰誰誰要打我們,誰誰誰被打了之後就輪到我們,說到社會上的事,張嘴就是太單純了就會被社會毒打,被毒打了就「成長」了,你生下來就是為了挨打的嗎?

一個人如果能以「傻白甜」的方式安安穩穩過完一輩子,說明他身處的社會能夠包容他的單純,能夠給他提供足夠安全的空間,這難道不值得羨慕嗎?

如果你堅持認為孩子太單純是一件壞事,那麼不妨去想想社會的問題。如果「有心眼」成為常態,「善良」成了罪過,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安全感可言?

就像這幾年網絡流行的一句話:「渾濁變成常態的話,清白就是罪過」,這到底是人的錯,還是社會的錯?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4/191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