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是誰埋掉了河南的文化

昨天,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在課堂上問他的學生,如何看待洛陽高鐵站一群大學生裝扮成錦衣衛,歡迎在外務工的人返鄉過年?

同學們大都覺得這是好事。「錦衣衛,就是衣錦還鄉的意思呀。」

這不是奇談怪論,而是很多年輕人的認知。儘管在百度百科上都能搜索錦衣衛的出處,但是你為什麼要去搜,要去了解呢,就這樣簡單點不好嗎?

有一些河南人(很大可能在洛陽)攻擊我,也是這個意思。他們認為,打扮成錦衣衛來歡迎大家,是「網友的要求」,因為這樣顯得很隆重。「在古代也許只有皇家的人才配錦衣衛列隊歡迎呢。」

我不知道這是哪個電視劇中的場景。但是想起來好多年以前一次酒局,一個朋友喝醉了在洗手間拉着我說:張老師,有一天要是我們河南人做了皇帝……(沒錯,我可是地道河南人)。

不管是裝扮成錦衣衛的,還是喜歡錦衣衛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個皇帝夢。

所以,這個「錦衣衛列隊歡迎返鄉務工送溫暖」,還真是一個真切的有複雜意味的「河南文化場景。」

這個場景中,最重要的就是尊貴感和權力感。「衣錦還鄉」,讓返鄉者感到自己很尊貴,但是其中何為尊貴,標準就是權力。這和山東人過年回家要開黑色轎車是一個道理。河南人回家過年,還有「錦衣衛」迎接呢。

為了發展旅遊業,河南各地都在發力。一方面,河南人非常自豪,認為自己是全中國最有文化的省份,另外還有一種憋屈,因為河南的「文化」很難看到,「河南很有文化,都埋在地底下了。」

但是這個「埋」前面應該有主語,不只是歷史和時間的黃土,還包括人心——人的毀壞。

在河南,你看不到什麼「真的歷史」。在我老家周口,有伏羲故里,很宏偉,但是「伏羲」只是傳說中的人物;有「老子故里」,但是「老子,鹿邑人」,更大可能也是傳說。那些建築都比我還年輕。

反過來看,河南有什麼100年前的建築嗎?在我老家整個縣城,我沒發現有任何建築超過了100年。我更希望看到一個民國讀書人的舊居,看到幾代讀書人的傳承,看到藏書,看到教養——這些在哪裏呢。

我小學所在地叫「大寺」,附近有個村莊叫「大寺劉莊」,說明曾經有個寺廟比村莊重要得多。但是,相當長時間,我都說成「打不留着」,因為學校沒有一點「寺」的影子,連一片磚瓦都沒有。

我這一代人,沒有人知道那裏曾經是一個寺廟,要和爺爺奶奶聊天,才能知道一點過去的歷史。這幾乎是整個河南的寫照。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已經毀掉。所謂「都埋在地下」,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如果能挖出文物,和今天的河南人又有什麼關係?

等到河南人想搞旅遊的時候,就只能發明創造了。有一次我坐車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景區路牌標識——關公別曹處,這是三國演義裏面的場景,不管怎樣那都是小說呀,但是卻能被「開發」出來。

昨天有朋友發給一段視頻,是商丘文旅做的。一個男子穿着盔甲,裝扮成唐代的張巡,因為張巡在安史之亂中曾守護過睢陽(今天的商丘),所以,現在就讓「張巡」守護在商丘,給來的遊客發「通關文書」,他旁邊還站着一位花木蘭。

有人說,這個張巡守睢陽的時候,其實很殘忍的,沒東西吃的時候吃過不少人,遊客不會害怕嗎?

這和洛陽的錦衣衛是一個道理。新一輪河南旅遊宣傳,都在打「歷史」牌,但是一定要記住,這個歷史不是真實。看到有人在為商丘辯護,「不要黑張巡了,去看看歷史劇吧。」

是的,要看歷史劇。不要看歷史。如果你問一下,知道愛滋病村嗎,知道高耀潔嗎?你就很掃興。這些「歷史」還溫熱着,但是卻沒人在意。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城市的地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30/20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