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我一定會長期戰鬥下去」

—在抗議活動中覺醒的中國年輕人

作者:
他們很高興看到中國公眾正在從長期的檢測、隔離和封鎖中擺脫出來,這些措施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令他們憤怒的是,政府沒有為失誤道歉,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道歉——這一失誤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死亡和苦難。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仍然受制於一個人的意志,即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他們擔心,中國在放寬限制方面缺乏適當的準備,將使公眾再次遭受治理不善的後果。

上個月北京的一場抗議活動。自從中國宣稱將放鬆防疫,許多人都對抗議防疫措施的人表達了感激之情

在中國政府本周宣佈將放棄嚴厲的新冠病毒政策後,許多中國人對那些勇敢反對懲罰性限制措施的抗議者表達了感激之情。經歷了漫長的三年,全中國的民眾都可以努力恢復正常生活了。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上,人們紛紛轉發"謝謝年輕人"這樣一句評論。有人貼出《時代》雜誌最新一期伊朗女性榮獲"年度英雄"的封面,將中國的抗議者與她們相提並論:"向伊朗勇敢的女性致敬。向勇敢的年輕人致敬。"

但許多上個月參加抗議的人覺得還沒有到慶祝的時候,因為他們想更進一步:希望政府承認"清零"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仍有滿腔的憤怒、沮喪和悲傷。政治行動主義賦予他們新的力量,他們希望繼續為自己的權利而戰,並追究政府的責任。

他們很高興看到中國公眾正在從長期的檢測、隔離和封鎖中擺脫出來,這些措施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令他們憤怒的是,政府沒有為失誤道歉,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道歉——這一失誤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死亡和苦難。

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仍然受制於一個人的意志,即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他們擔心,中國在放寬限制方面缺乏適當的準備,將使公眾再次遭受治理不善的後果。

曾在上海參加抗議活動的記者米蘭達說,她從三年的"清零"中獲取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一個國家走錯路線會導致死亡。"這個犧牲着實太大了,"她說。

另一名抗議者董同學是東部城市南京的一名大學生,他回憶起那位試圖向中國發出新冠病毒警告的醫生,後來這位醫生於2020年被噤聲。他後來死於新冠病毒。

"李文亮不會回來,"她說。"因為過度防疫政策失去生命的人不會回來,被踐踏,受屈辱的尊嚴不會回來。我們作為大學生,失去三年多正常大學生活再也回不來了。"

她稱自己和參加抗議活動的同伴都是"被時代選中的人"。她說:"我一定會長期戰鬥下去。"

政府做出了解除限制的決定,早於大多數人的預期,很難判斷這在多大程度上是由11月的抗議活動促成的。這次抗議活動是自1989年民主示威以來最具政治性和最廣泛的一次。經濟已經低迷了一段時間。地方當局和民眾之間發生過多次衝突。

但對許多參加示威的人和一部分沒有參加示威的人來說,中國政府採取行動的原因都是顯而易見的:抗議活動在壓抑的黑暗中打開了一道裂縫,帶進了光明和希望。

"因為這些抗議者,我現在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南方城市深圳當了三十多年高中教師的泰特說。北京的法學家葉青在Twitter上寫到11月27日上海的抗議活動時說:"這是人民重啟這個國家的第一秒鐘,時間也許真的開始了。"

與我交談過的抗議者都很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的角色和未來。

但他們現在更有動力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意識到,因為不能投票,政府可以自由地實施更多類似"清零"的政策,如同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那一代遭受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災難。

他們明白,自己面對的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專制政府和數十年來中國最鐵腕的領導人。他們近來的抗議活動當然不會影響到北京的權力架構。

但他們打破了不可挑戰的神話。幾位中國學者告訴我,一夜之間,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抗議者——都意識到習近平並非上帝,他對權力的掌控也並非牢不可破。

我幾乎每天都與抗議者交流,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一個人不應該有那麼大權力。"

其中三名抗議者被警方拘留了24小時,還有一人被叫去問話。與我交談過的第五名抗議者被輔導員多次騷擾,後者甚至還打電話給她的父母。其他抗議者都選擇低調行事。

他們均表示,今後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走上街頭,或是選擇其他抗議形式,比如利用iPhone的隔空投送功能向地鐵乘客分享抗議口號,或在公共廁所塗鴉。

我採訪的所有人為了安全,都要求我僅使用他們的名、姓、暱稱或英文名。

一名被拘捕的抗議者說,她被抽血和虹膜掃描,手機也被沒收。她還被要求脫光所有衣服進行體腔檢查。這次經歷讓她十分害怕。儘管如此,她還是在我的中文播客上將她的經歷分享出來,好讓其他人知道後果是什麼樣的。

她說自己以前沒有參與過政治。但因為發佈或轉發關於悲慘社會事件的內容(其中許多都涉及女性議題),導致她被微博平台八次刪除賬號,之後她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她說,大家抗議的原因各有不同。她要的是言論自由;另一些人呼籲廢除審查制度,看他們想看的電影。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希望建立一個新式政府。

這些抗議者點燃的運動未來能否存續取決於兩點:他們的組織水平,以及公眾的支持。

他們贏得了一些中年群體的支持,這些人也經歷了自己的政治覺醒。其中一些人向我表達了他們對抗議者的感激之情。

抗議者都清楚,與一個擁有人類歷史上技術最先進的宣傳機器的政府對抗,基本不可能有勝算。

那位叫米蘭達的記者說,她打算與朋友進行更多對話,努力贏得他們的支持。她說,等到下一次抗議者再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會有更多人站在他們這邊。

上月的一個晚上,南京學生阿彤(音)獨自在外張貼手寫的抗議標語,他無法信任任何人,不敢邀請其他人一起,而且兩人行動會更加引人注目。現在,他成為了所在大學一個加密聊天群里80名學生的一員,他們自稱"叛逆者",正在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辦。

他指出,在最近幾次大學集會中,學生們都通過與校方談判成功改變了新冠政策。他說,這在幾周前都是不可想像的。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13/184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