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碰上魚刺卡喉,別再喝醋吞飯了!建議試試這2個方法,安全有效

一根小小的魚刺,奪走了他的生命……

天氣炎熱,王先生下班回家後口渴難耐,接過妻子燉的魚湯猛得一灌,一口就全部喝光了,喝湯的過程中感覺喉嚨出現了異物感。他覺得是被魚刺卡着了,趕緊放下湯吃了幾口米飯又喝了醋,但喉嚨上的異物感並沒有因此減輕,還出現了不適的疼痛感。

王先生對此不以為意,覺得不是什麼大事。拖了幾天時間後,他的疼痛感依舊沒有減輕,妻子一直催促他去醫院他依舊不樂意去,覺得疫情期間去醫院太麻煩,無需小題大做。當天晚上,王先生突然出現嘔血的症狀,大約一個小時會嘔血一次,每次嘔血的量都很大。

這才嚇壞了王先生,當天夜裏緊急去醫院急診,經過檢查後發現王先生的食管上段卡着一根3cm長的魚刺。

魚刺已經刺透食管累及到了胸主動脈,這才引起了陳先生的嘔血症狀。入院時陳先生已經因為嘔血過量出現了失血性休克,經過全力搶救依舊沒能挽回生命,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3歲。

一根小小的魚刺竟然要了王先生的性命,這個結果猶如晴天霹靂,令一家人都難以接受,妻子知道後直接哭暈在地。然而,一切都晚了……失去主心骨的家庭因一根魚刺徹底破碎。

一、魚刺進人體後有7處致命點

小小的魚刺為何如此兇險?浙江省浦江市中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光寶曾分享了這個知識點,跟隨小妙一一來看。

①咽喉附近,這是大部分魚刺會卡在的位置,如若沒有及時取出的話會導致魚刺刺入深處,誘發局部膿腫。當膿腫長到一定程度時,還可能會讓人出現氣管堵塞,窒息而死。

②刺入食道、奔向主動脈,這個情況就和上文提到的王先生一樣,當魚刺刺入食道內時可通過食道鏡取出。如若用吃米飯的方式來咽魚刺的話,反而會導致其刺入的更深,很可能會因此而累及主動脈。

③刺破胃、引起胃穿孔,當胃穿孔時沒有積極治療的話,很容易會導致腹膜炎發生,誘發人體死亡。

④刺破小腸,也會引起腹膜炎發生,威脅生命安全;

⑤刺破闌尾,一旦闌尾被刺破,會導致其發炎、穿孔,誘發瀰漫性腹膜炎發生。

⑥刺破大腸,大腸穿孔會導致腹腔感染嚴重,也會引起瀰漫性腹膜炎發生。

⑦當魚刺刺到肛門時,容易誘發肛周膿腫發生,還可能會誘發肛瘺。

二、魚刺卡喉嚨,這些土方法別再用了

不小心被魚刺扎了之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這些方法一般不建議你用,不然可能會導致情況加重。

方法一:大口吞咽飯糰

這個方法是相對常用的一個,但非常的不推薦,因為吞飯糰或饅頭可能讓本身扎的不深的飯糰扎的更深,甚至會直接因此而刺破食道,同時可能會損傷咽喉引起感染、化膿、出現紅腫發炎。

方法二:喝老陳醋

醋的確可軟化魚刺,但我們喝醋的時候只在食道內一過性停留,很難因此而起到作用。大量喝醋還容易導致胃部受到不良刺激,引起胃酸反流等症狀出現。

方法三:使勁咳嗽

不少人被魚刺卡住之後,試圖用咳嗽的方式將其咳出。其實,如果魚刺卡的深,咳嗽是毫無用處的。咳嗽所產生的氣流對於卡在喉嚨的魚刺來說,難以起效,因為魚刺過於細小,受力面積也小,咳嗽是起不到作用的。

方法四:用手指往外摳

這個方法相對粗暴,很容易損傷黏膜,導致本身的疼痛感加劇,一般不推薦用。

除了這些方法外,民間還有不少偏方,包括咽韭菜、喝汽水以及喝大蒜汁等,這些方法也同樣不靠譜,不建議嘗試。稍不注意,魚刺可能越卡越深,劃傷食道,如果不小心刺破血管,還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嚴重威脅身體健康。

三、卡魚刺後,這2種做法才正確

魚肉是大家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吃魚的時候,不想被卡住,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不要喝酒、聊天、看電視,避免分散注意力。吃魚肉時,避免混食,否則魚刺裹在食物中會比較難分辨。寶寶吃魚,家長定要細心挑選,確保沒有魚刺再給孩子食用。

那如果不小心被魚刺卡住了,應該怎樣做呢?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鴻政醫生提醒,被魚刺卡住,切勿隨意處理。不少人認為小小的魚刺沒必要去醫院花錢,往往就是這種心理可能導致悲劇發生。被魚刺卡了之後最佳的做法應該是這2個,可以將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

1.請人幫忙拔出魚刺

被魚刺卡的之後可以讓身邊的人幫忙用湯匙、牙刷等物抵住舌頭的根部,而後用手電筒觀察咽喉處,查看是否能看到魚刺,看到魚刺後再用鑷子來取出。如若在嘗試之後還是沒能取出的話,則要及時就醫,不要繼續嘗試。

2.及時去醫院

事實上,去醫院才是卡魚刺後最佳的做法。相對而言,醫院裏的器械比較多,可操作的空間也比較大。一些實在卡的太深的魚刺,則需要藉助咽喉鏡來取出魚刺。

小小的一個魚刺可能真的有「奪命」的作用,在生活中卡了魚刺之後一定不能怕麻煩,或者是盲目的嘗試土方法來解決,這樣做無疑是拿自己的健康在開玩笑。小妙再次提醒,對於潛在的危險,不要怕花錢,也不要存在僥倖心理,健康才是首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奇妙的本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6/177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