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甲午海戰清朝一水兵跳船逃生 22年後成國家元首

1894年9月17日,下午15時20分,在清朝鴨綠江口外的大鹿島海域,北洋艦隊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帶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在艦上炮彈用盡之際,下令全速快車,沖向路過的日艦吉野號。

日艦見狀大驚,全艦火炮調轉方向,朝致遠號齊射,在密集的炮彈轟擊下,致遠號發生爆炸沉沒,全艦官兵除7人獲救外全部壯烈殉國。管帶鄧世昌落水後,隨從曾給他救生圈,他憤而拒絕,言:「闔船俱沒,義不獨生。」遂自沉於海,年僅四十五。

致遠號沉沒後,一直在不遠處觀戰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立刻下令艦船逃離現場,慌亂中還撞上了揚威號。濟遠號的逃跑,打亂了北洋艦隊的陣型,是整個黃海海戰的轉折點。戰後,9月29日,在大連方伯謙以臨陣脫逃罪被斬首。

其實,在濟遠號逃跑時,它身後還跟着一艘小艦艇一起逃跑,它就是充當濟遠號僚艦的廣甲號。與致遠號、濟遠號的鐵甲艦身不同,廣甲艦是鐵脅木殼船,吃水小、船速慢,平時只做教學用,隸屬於廣東水師,因為參加1894年的南北大會操,正好趕上甲午海戰,才被借調到北洋水師。

在逃跑的過程中,廣甲艦為躲避日軍的炮彈,慌亂中在大連灣的三山島觸礁擱淺。隨後日艦尾隨而至,開炮擊沉了廣甲艦。在沉沒前,艦上船員大部分跳海逃生,可因風急浪高,大部分船員都命喪大海,只有4個人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漂泊,最終游上岸生還。在這四個人中,有一人名叫黎元洪,是廣甲艦上的一名管輪。

黎元洪是湖北黃陂人,少年時因家貧不能讀書,一直到父親到天津當了兵,家境才稍有起色,黎元洪因此才能入學校讀書。雖然讀書晚,但黎元洪頭腦聰明,勤奮好學,在19歲時(1883年)考入了天津水師學堂,學習輪船管輪駕駛。

在學堂內,黎元洪學習努力,功課、技術一直排名前列,深得上司器重。當時主管北洋水師的李鴻章也對黎元洪刮目相看,在其畢業後,親自將他分配到了北洋水師來遠號快船,實習船隻駕駛和海軍作戰。

到了1891年,還是在李鴻章的保舉下,黎元洪被朝廷任命為千總,並調到廣甲艦擔任管輪。在甲午海戰中,廣甲艦航速慢,本無法參戰,是黎元洪憑藉出色的駕駛技術,硬是趕上了大部隊沒有掉隊,才有了後來廣甲艦的參戰。

可惜因為管帶懦弱避戰逃跑,在慌忙撤退中,廣甲艦觸礁,全船官兵大部分命喪大海,只有黎元洪等四人福大命大,撿了一條命回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在甲午戰爭後,黎元洪的人生仿佛開了掛,開始飛黃騰達,好運不斷。

首先他離開了落魄的北洋水師,投奔到了在南京編練新軍的張之洞門下,被任命為炮台總教習,因為技術過硬,工作努力,被張之洞視為左膀右臂。1896年,張之洞被任命為湖廣總督,黎元洪跟隨其上任,前往老家湖北,負責編練新軍。

在此期間,張之洞曾派他三次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軍事技術,這讓黎元洪開闊了眼界,成了清軍中少有的革命派。因編練新軍有功,黎元洪的官職不斷升高,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夕,他已經是湖北新軍的協統(旅長)。

武昌起義勝利後,城內的革命黨一時群龍無首,需要找一位有威望的人擔任軍政府的都督。經過一番篩選,給革命黨人留下好印象的黎元洪被強行推上寶座,當上了湖北軍政府的都督。之後各省紛紛宣告獨立,在各省督府聯合會成立後,他又被公推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大元帥,儼然成了天下革命的領袖。

甲午海戰中跳海大難不死,武昌起義中又稀里糊塗被推舉當上軍政府的都督,黎元洪真是好命。

中華民國成立後,黎元洪三次當選副總統,兩次當選大總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元首。

袁世凱死後,沒有軍隊支持的黎元洪,能夠與皖系、直系爭鬥多年,除了好運氣外,恐怕最重要的還是黎元洪自身的高智商、高權謀和突出的能力。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春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06/168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