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上海/李嘉誠叫價60億出售陸家嘴寫字樓

李嘉誠西進李澤鉅走向幕前

剛過了本命年的李嘉誠,屬龍,亞洲巨富之一的「超人」已經85歲了。

8月1日,和記黃埔最新公佈的中期業績證明,李嘉誠的投資重心仍在不斷西移。受惠於英國天然氣供應商WWU首次入賬收益和歐洲電訊業務持續改善,和記黃埔純利潤為124億港元,按年勁升23%。以EBITDA計算,歐洲貢獻了集團35%的利潤,比香港和大陸的利潤總和還要高出7個百分點。

這位全球華人首富的佈局中,似乎開始逐漸遠離大中華區—包括香港和大陸。李嘉誠之子李澤鉅近日抄底歐洲,引起極大的關注。由於天然氣正在成為新的投資天堂,李澤鉅以此為契機,開始加速擴張抄底歐洲。收購英國電網、供水網絡兩大業務和天然氣供應商WWU。英國媒體一時譁然,稱李澤鉅「幾乎買下了英國」。

2012年,李嘉誠宣佈退休後,公開宣佈家產分配方案,由長子李澤鉅管理長江集團,分家之後,家族資產幾乎由李澤鉅「一統天下」,他掌管着以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為代表的、總市值超過8500億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個人名下總資產達到2900億港元,身家超過其父,一躍成為華人新首富。

在自己的大本營香港,李嘉誠也選擇「離開」。截至8月21日,李嘉誠繼續拋售其香港的資產:百佳超市和長園集團(行情股吧買賣點),同時購入英國資產。對此,美銀美林歐洲投資策略主管John Bilton稱:「相較於新興市場,人們對發達國家市場的看法好轉。」

而歐盟8月21日公佈的數據十分樂觀,歐元區2013年第二季度GDP增長0.3%,超過此前預計的0.2%。歐元區終於從長達18個月的經濟衰退中迎來曙光。全球資金流向不僅從低迷的新興市場撤出,也對面臨高位調整的美國股市趨于謹慎,開始從歐債危機低谷走出的歐洲市場,正在成為吸引全球資金的第一窪地。

「商人永遠只會看重投資的回報率。」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對此並不感到意外,香港盈利增長緩慢受制於過度競爭、人工和租金成本飆升等多重因素。歐洲經濟低迷,資產價格處於歷史低位,李嘉誠已逐漸將投資重心西移。

到目前為止,李嘉誠家族約半數的公司資產已轉移至歐洲,3年累計海外併購額高達1445億港元。李嘉誠為什麼要「離開」香港?

抄底歐洲

站在尖沙咀碼頭遠眺對岸的中環,標誌性建築中銀大廈右側,一座高70層的玻璃幕牆大廈方方正正,這裏就是李嘉誠商業王國的總部所在—長江集團中心。

與周圍造型誇張的摩天大樓比起來,香港媒體習慣用這座大廈的造型來形容李嘉誠的性格——謹慎而剛正。而現在,李嘉誠家族開始選擇西進突圍,抄底歐洲。

「華人新首富加速抄底歐洲」的消息,讓李澤鉅成了新聞焦點。這位華人新首富最近斥資77.53億港元收購了WWU,他將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

這意味着英國1/4人口將使用李家的天然氣。因之前還收購了英國電網和供水網絡兩大業務,英國媒體稱李澤鉅「幾乎買下了英國」。

然而,就在去年8月和記黃埔的中期業績會上,李嘉誠的表白似乎還在耳邊縈繞,「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

但與此同時,長子李澤鉅卻目標向西,攻城略地,由他掌控的長江基建不斷向歐洲拓展公用設施業務。歐債危機後,擴張速度更是加快。由於天然氣正在成為新的投資天堂,李澤鉅以此為契機,開始加速擴張抄底歐洲。

李氏家族的海外投資,並非一時興起。李嘉誠的海外投資第一次被市場熟知,源於2000年的「賣橙」神話,低買高賣,大賺1130億港元。而在香港投行人士看來,李嘉誠可能最近年事已高,投資策略越發穩健,近年來多着力於公共事業。

2010年,以長子李澤鉅為先鋒,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和李嘉誠基金會聯手擊敗了由澳大利亞麥格理、阿布扎比投資局和加拿大養老金組成的財團,斥資58億英鎊(約700億港元)從法國電力(行情專區)公司(EDF)手中買下了英國電網業務。

僅僅不到1年,長江基建再度出手,花費24.1億英鎊(290億港元)收購了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10個月後,長江基建高調出擊,用6.45億英鎊(77億港元)收購英國配氣網絡Wales&West Utilities(WWU)。三項業務的企業價值合共超過125億英鎊(約1550億港元).

短短24個月內,長江集團一躍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歷史投資總額超過300億英鎊(折合3720億港元)。單在基建方面,長江集團為英國1/4的人口提供配氣服務,旗下的英國電網掌控英國30%的電力供應;去年收購的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則為超過7%的英國人口提供食水。

今年6月,李嘉誠把觸角由英倫三島涉足到歐洲大陸。由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牽頭,斥資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共計35%的股權。除公用事業(行情專區)外,李嘉誠毫不吝嗇數百億資本開支,力求提振歐洲電訊的盈利。

香港的投行人士評價稱,從某種程度而言,李嘉誠已經主宰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東方財富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827/32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