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研究顯示中國是全球汞污染最嚴重地區

汞,又稱水銀,是環境中毒性最強的重金屬元素之一。它具有持久性、長距離遷移性和生物富集性,在自然界中能夠轉化成劇毒的甲基汞,並通過食物鏈高度富集和放大。作為世界上最大汞生產、使用和排放國,中國已成為全球汞污染最嚴重的地區。

有研究顯示,2005~2006年,中國汞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約佔全球總需求量的40%,兩項數據均名列全球首位。與此同時,目前全球每年人為活動約向大氣排放2000噸汞。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報告,初步估算中國每年人為源的大氣汞排放量約500—700噸,佔全球汞排放總量1/4還多。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曉山研究員說:「我國大氣汞含量明顯高於歐美同類地區,一些地區居民頭髮中甲基汞含量遠高於發達國家建議的限值,存在巨大的生態和健康風險。」

汞是重金屬中唯一能夠以氣態形式作長距離傳輸的全球污染物,因此,遠離污染源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汞污染威脅。「這就意味着,即使是汞排放量極少的國家以及低密集人類活動的地區,也可能會遭受汞污染的危害。」張曉山研究員說。

據悉,水中微量汞或甲基汞,可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在魚體內濃度可提高數千倍甚至上萬倍,即使在非常低濃度下,也會對人體健康和水陸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汞可能引起DNA損傷及其修復障礙,導致基因或生殖細胞突變,有致癌性;還具神經毒性,極易損傷腦部和腎臟;汞在大氣和水中有很強遷移性,是通過大氣進行跨國界傳輸的全球性污染物。

為應對全球汞污染問題,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協調下,2013年1月19日,來自全世界14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有關汞文書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INC5)上,通過了一項限汞國際公約—《水俁公約》。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限汞公約。

「由於我國人為汞排放量在全球汞排放量中的比重將持續增大,所以我國將面臨巨大的履行國際公約的壓力。」張曉山坦言。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馮新斌研究員表示,限制汞排放和消費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中國無從迴避。但目前的情況是,對於我國汞排放特徵和減排原理的研究非常薄弱,對汞的環境分佈、遷移和環境效應等認識十分匱乏,對其分子轉化機制、地氣交換過程和生物累積等尚不清楚。「國外已經有了近20年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而中國幾乎毫無準備。」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孫祥和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413/29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