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童蒙養正——古代的小學教育

 古代教育,小學是從七歲到十二歲,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就是培養正知正見,所謂的『童蒙養正』,這一句話確實是亘古不變的真理。諺語裏面常常說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時候養成,就如同天性一樣,『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細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學的教育,在生活教育當中,是要培養他的勤勞,灑掃應對,奉事長上,知道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友愛兄弟,都是從這時候培養的。在德行、學問根本上,是培養他的根本智,根本智與後得智,這是佛法的名詞。現在能說這個名詞的人很多,但是這個名相所含的精義,能夠說得出來的人就不多了。
    什麼叫根本智呢?根本智這個意思,就是真實的智慧,是從這個本生出來的。這是用植物來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後才能生出枝葉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養,實在講就是真心、真誠。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養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諸位要曉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給打斷,保持他的正念,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麼呢?正念是無念,無念才是正念,現代很少人懂得,古時候人知道。換句話說,無念就是心地的真誠、清淨。
    所以在小學童蒙教學,老師只教句讀,把這些中國的古籍,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經典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為什麼稱之為經典呢?教科書裏頭字字句句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超越時空的,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們稱它作經,古時候教科書是經典。譬如宋朝以後,朱熹新編一套教科書,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四書》,《四書》是朱熹編的,編得好,有理論、有方法,還帶示範的,這個教科書就很圓滿了。
    我看這本書,我很懷疑朱夫子這個靈感,是不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因為他編《四書》這個形式、模式,非常像《華嚴》。《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後面五十三參,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在教科書裏頭才是最完美的。《四書》就是有這個模式,《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舉出孔夫子跟孟夫子來表演,就是把理論、方法落實到生活上,做出來給我們看,就如同《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一樣。這個教科書我們不能不佩服。
    童子的時候就教他讀,不講解只教他讀,利用他天賦的記憶力,童年的記憶力最好,讓他熟記。而過去教學的方法,的確合乎現在科學的理念。老師教學生因材施教,有些學生聰明的,一天能夠念三百字到五百字,這個念就是他一定要能夠背誦。他每天能夠背誦三百字到五百字的,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賦。如果能夠一天背到七百字的,這是上根。但是還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幾十個字,不能超過一百個字的。所以從前老師教書是算行數的。
    古時候的書,你不能說它不合科學。你看我們看古書,古時候木刻的刻版書,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換句話說,五行就是一百個字。根性劣的,老師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誦,念多久能背誦才算數呢?不能超過十遍,超過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夠背得下來。譬如說一般比較根性劣一點的,一百個字他念十遍就能夠背得下來,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能夠三百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來;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他十遍都可以背下來。教他背。
    如果十遍背不下來的,字數減少,減少到他十遍能夠背得下來,以這個為標準。背下來之後,老師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利的人、聰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點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後,然後再教新的經文。這是童蒙教學用這個方法,天天教他朗誦、教他熟記,目的在那裏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這個方法妙絕了,使他心地純正,把古聖先賢這些教訓統統記在心裏。因為這個時候,他智慧沒有開,不需要講解,講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誦。
    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懂事了,再開講。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太學,太學就仿佛現在講的大學。太學裏面就是講解,小時候所背的這些經論,要在太學裏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討、講解辯論,所以讀書樂!上太學有許多老師,當然每一個老師指導的學生並不很多,十個、八個,用現在話講都是小班制。老師帶着學生去旅遊,遊山玩水,走到那個地方講到那個地方,一面走着一面就是研究探討,不需要帶書,參考書都不要。老師背過的,說到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滾瓜爛熟,那裏還要帶書,還要帶什麼參考書,都不必要。一面旅遊就一面講解,因為典籍裏面有很多關於歷史、地理,所以在旅遊當中,真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這是真實的學問。所以他那裏會有時間去打妄想呢?這叫真正的學問,真實的智慧,這才能解決問題。
    今天科技發達,我們在美國遇到許許多多讀博士學位的。我有一年在三藩市講經,那時候甘貴穗居士告訴我,聽眾當中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她說你在三藩市開博士班。這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為什麼還那麼迷信,還走入這些邪教?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他沒有接受過根本的教育,他所接受的是現代科學知識。知識不是智慧;智慧,這就回過頭來,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它的教學內容,完全是現實的生活。首先給你講倫理的道理,也就是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用現代話來說,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什麼身分、什麼關係,你應該要盡什麼樣的義務,這是教育。
    人事關係明白之後,再進一步,教給你人與環境的關係,與動物的關係,與植物的關係,與山河大地的關係。再進一步,這才講到所謂玄學,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他懂得做人了。人有價值、有意義,這是教育。人跟禽獸(人是動物之一)分別在那裏?人懂得宇宙人生的道理,人接受過教育,這種教育在古時候叫小學教育。
    今天社會這麼亂,大家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於是變成什麼呢?只有利害,利害當中當然就發生衝突,你想社會安定,那怎麼可能呢?孟子講得很好,那真是現代社會的現象,『上下交爭利,其國危矣』。這個國家社會是一個亂象,決定不是一個安定的現象。所以中國教育維繫社會的安定和睦、共存共榮,是『道、德、仁、義、禮』。如果不講求這個,要想講到社會的安定繁榮,是決定不可能的。
    ……
    今天我們要談社會間的小學,現在台灣有一些同修,提倡『兒童讀經運動』,他們把這個構想送來給我看,那時候我在新加坡。我看了之後很歡喜,我把它的名稱上加了兩個字-孝、廉,『兒童孝廉讀經運動』。為什麼?這兩個字能挽救這個社會,提倡孝道,人能夠懂得孝道,他做事情就會盡忠職守,會盡分盡力;懂得廉潔就不會貪污。今天這個社會上,我們普遍看到,各個階層包括我們佛教裏頭,不負責任,完全為着自私自利,這怎麼得了!這是病根的所在,我們提倡這兩個字來挽救。
    ……
    由此可知,所有經教不是教別的,就是教給我們知道這個恩德。像我剛才所講的『童蒙養正』,教你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什麼關係?恩德的關係。人與動植物、大自然的關係,也是恩德的關係。我們每天吃的,土地裏頭長出來的-植物;我們穿的、生活所需離不開大地,大地於我們有恩。動植物來供養我們生活所需,怎麼會沒有恩德!……
    諸位你再看看,不要看別的東西,單單看儒家的《四書》-朱夫子所編的,你們細心想想,是不是這十二個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出不了知恩報恩,離不開作師、作范,所以這十二個字,把世、出世間的學術都包括盡了。這一種教育都要從小來培養,童蒙養正。
    ……早晨我在院子裏頭掃地,有四位學生從動物園山上下來,經過我們寺院門口,這四個人態度很傲慢。我看了四個人,我就嘆了一口氣,『可惜這麼好的年輕人,沒受過教育。』這個話被他們聽進去了,他們立刻就到我面前來找麻煩,來質問我。他說明他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我對他就非常恭敬了,馬上大學就要畢業了。他反問我,他說:『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我聽了,我說:『你是為這個而來的。』我說:『你們不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你們連小學教育都沒有受過。』他聽了很不服氣,質問我:『這話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我們小學教育沒受過?』我說:『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你學過嗎?』我這麼一說的時候,這幾個學生不錯,態度馬上就改變了。那時候的學風跟現在的確不一樣,他們有相當的理性,對我的態度也就變得很緩和了,表示有一點敬意了。
    所以我說:『我問問你,我只問你三個問題,什麼叫教、什麼叫育、什麼叫教育?你把這三個問題講給我聽聽。』他說不出來,他講的我都搖頭。後來反過來問我,我就跟他講,教育是教你做人。中國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人有學問、有道德,心平氣和。你們表現的貢高我慢,錯了。何況你們是讀法學的,將來你們是律師、是法官,心要不清淨、不平和,你斷案子就很容易冤枉人。他們聽了點頭,心平氣和要緊!要存誠,要修養品德,要明白事理的真相。這些東西在現在學校學不到。他反過來,『那我們現在學的,你看那是什麼呢?』我就跟他講,也是說笑話說玩的,我說你們現在學校的那個招牌,不應當放作大學,應該算什麼呢?高等知識傳習所,那就名副其實了。你們今天所接受的是高等知識的傳授,不是教育。教育剛才說過了,最根本的是懂得人與人的關係,這些東西你們沒有學過。他們承認了,歡歡喜喜的離開了。所以我覺得那時候的學生很可愛,他們講理。你只要說得有道理,他很服。這話說起來,三十多年前了,恐怕這些學生現在都已經退休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教育的真諦。
    現在局勢,學校雖然辦得很多,都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如果以孔老夫子教育四科來講,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現在說老實話,前面兩個沒有了,前面兩個是根本-德行、言語,根本!現在辦的學校,可以說從小學到研究所,都是孔老夫子所講的政事跟文學。政事就是技術、才藝的傳授,也就是說你在社會上,將來有謀生的能力,學這些東西。在物質生活,你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了,在於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文學、藝術,在中國人講詩詞、歌賦、音樂、繪畫,這些藝術是屬於精神生活。現在有這些專科學校教這些東西。
    ……
    我們今天了解這個社會,如何來幫助這個社會?要提倡小學教育。小學教育,讀經是個好事情,但是我覺得比讀經更重要的、更有效果的,清朝初期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這是一部好書,那是一個有心人。陳弘謀是乾隆時候湖廣總督,這是個讀書人,書念得很好,他將中國古聖先賢,對於社會教導的寶貴的教訓,搜集起來,集中起來編成一大冊,現在中華書局收在《四庫備要》裏面,有單行本可以流通。他第一部分就是教小學的-童蒙養正,第二部分-訓俗遺規,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教育,這兩部分很重要。後面有一些是講到政治教育,也就是說如何從政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家。這些東西對於現代社會非常有用處,值得大力提倡。
    但是這個書,中華書局有版權,我們不能翻印,所以我們希望,有這個能力的人重新做版,重新來排版。近代一些賢哲他們的教訓,也可以收到裏面,廣泛的流通。我想對這個社會會有幫助,書籍要流通,還需要講解,還需要用白話文寫出來。因為古人的文字雖然是淺,依舊還有相當深度。現代人非常可惜,不念文言文了,這真是莫大的損失。所以一定要用白話文來解釋,最好把它用成白話故事的體裁寫出來,能夠被社會大眾廣泛的歡迎。希望大家都能夠讀到,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對於社會風氣的轉移、改良,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 雨荷  來源:家庭生活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1216/11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