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銀行乾脆不玩了,一個全都不掙錢的時代來了

銀行乾脆不玩了。

最近很多銀行突然大批量下架了理財產品——就是產品還沒到期,突然提前終止了。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6月已經有超過2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這些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己旗下子公司做的,安全係數挺高,銀行原本是靠這個攬財的。

怎麼說停就停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產品大概率會虧損,怕以後向客戶不好交代,先下架吧。

要知道,為了安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大部分是定期存款、存單、債券。如果未來市場利率會越來越低的話,這些產品的收益率都是下降的,無法支撐投資人的理財收益。

只是,為什麼最近這麼密集呢?

關鍵點在於「利率會越來越低」,這幾乎在每一個人的預期之內。

不僅是國內,6月6日,歐洲央行也宣佈降息25個基點,這是2019年以來的首次降息,結束了近五年的加息周期,而且年底前可能還會再降息兩次。

歐洲降息的原因?無他,實體經濟撐不住了。

被視為歐元區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今年一季度的GDP才增長0.2%,無怪乎歐盟祭起關稅大棒,限制中國的新能源車。

再回到國內,近期國內中小銀行存款利率下調仍在持續。

6月4日,蘭州農商銀行將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2.7%下調至2.6%。

6月1日,廣東澄海農商銀行、廣西平樂農村合作銀行、富川農村商業銀行,紛紛將三年期的定存利率下調至2.2%、2.8%、2.8%。

經過近兩年來的多輪降息,目前利率在3%以上的定期存款已難覓蹤影。

而降息大潮遠未到終止的時候。

此前的2023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69%,達到歷史最低。結果沒有最低還有更低,今年一季度淨息差已經降至1.54%。

所以商業銀行為了保證利潤,必須繼續下調存款利率。

再看一組創歷史紀錄的數據。

五月份的金融數據顯示,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創有統計以來最低增速。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4.2%,連續兩個月負增長,這同樣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

這兩個數據如此慘烈,表明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意願不強,企業沒有擴張欲望,經濟活力偏弱。

為了刺激經濟,貸款利率必須進一步下調。

所以,現在我們有點「存款日本化」的傾向,就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即便存款利率為零,人們還是寧願把錢放在銀行里。

經濟學有個詞叫「流動性陷阱」,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大家都不花錢只存錢,貨幣流動給凍住了。結果央行印再多的錢,企業和居民家庭都去用來還債,而不是消費和投資。

再比如大家能看到的,房貸的提前還貸潮還在加劇。今年4月,居民早償率(指貸款人在規定的借款期限內提前還款的比率)達到37%的歷史高位。

所以無論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大家都已形成了未來下調的預期,而銀行不斷下架高息存款產品、高預期理財產品,都是為了迎接低利率時代的到來。

或許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個全都不掙錢的時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馬江博說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