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最新社死神器:「花幾百塊讓朋友出醜一個月」

比海底撈生日歌更能讓朋友「社死」的慶生方式出現了——

那就是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為她包一塊地鐵廣告。

今年1月份開始,廣州地鐵開始允許個人投放廣告。

於是最近全廣州的E人都試圖在地鐵站整點大活,恨不得直接高喊「全體目光向我看齊」。

有把自己的工作簡歷放到地鐵口燈箱上的,「找不到工作,請老闆門掃碼了解我飄零的前半生」;

00後登出徵婚啟事,照片學歷MBTI愛好通通放上來,聲稱要「尋找靈魂伴侶」。

除了感慨廣州人民的精神狀態美麗之外,這畫風也讓習慣了在地鐵站看精美手機海拔、互聯網品牌營銷的路人感到大為震驚——

又貴又高級的地鐵廣告,啥時候也看上普通人兜里這點小錢了?

01

有人找工作、有人相親,

地鐵站快變「人民公園」了

魔性地鐵廣告上熱搜後,廣州地鐵回應表示個人業務是從今年1月開始開放的。

而這其實不算新鮮事,北京、杭州、南京合肥等很多城市的地鐵站如今都允許個人投放廣告。你很可能會在經過明星大牌海報後,突然轉角遇到素人。

一個月前,合肥三孝口地鐵站的一份大屏個人求職廣告就在社交平台上瘋轉過。

有路人調侃:一眼瞅見海報配色和打了碼的照片,還以為是找犯人呢,仔細看才發現是找工作。

@沸聞天下

這位名叫「丁子明」的合肥小伙後來接受採訪,說廣告登出去一星期就已經有不少企業聯繫他了。

更讓網友們感到驚訝的,是他這麼大一塊燈箱租了28天,一共只花了1000塊錢。

多少人前一秒還以為這人為找工作下了血本,後一秒聽說這個價格立刻拍案而起:這不算貴啊!

「內啥,等我期末考試順利通過/搶到了偶像的演唱會門票/順利過了四六級,我也來地鐵站投個祝賀自己的大海報!」

第一批勇於吃螃蟹的人,是各個平台上的小網紅們。

先花點錢在地鐵上投個魔性廣告,反過來再為這事兒拍個視頻,堪稱是現成的絕妙選題。

之前有人在廣州的體育西路站拍到過一塊很離奇的廣告燈箱,模仿了《風騷律師》裏索爾最標誌性的宣傳海報。

只不過原版海報里的索爾被換成了一個陌生男人的臉,自信地指向路過地鐵通道的路人。

沒有品牌、沒有電話,看了半天也不知在宣傳啥東西。

後來才發現,這海報其實是搞笑法律博主「俏佳人」投放的自己,他還特地去拍了合影剪了視頻。

而開頭那個00後相親的男生,本身也是個小紅書博主。

相比於找對象,在地鐵投廣告可能更多是為了靠整活打響知名度。

對於沒那麼外向的普通人來說,你或許無法主動把自己的懟臉照片掛到人頭攢動的地鐵站里。

但這個洋相風頭可以讓朋友出啊!

事實上,如今地鐵的個人廣告業務接最多的,就是各種生日祝福、紀念日祝福。

廣州地鐵站里,有人用霸總小說文風慶祝朋友的生日。「現場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都被吸引過來了」「這就是傳說中身價過億的江家獨寵千金?」

合肥地鐵里有人用照片做出粉嘟嘟的背景牆,祝福家裏小朋友的一周歲快樂。

相比於傳統的送禮物、發祝福,地鐵廣告的確有種別樣的儀式感。

想想看,在朋友或者另一半生日的當天,你假裝只是跟他坐地鐵去吃一頓樸素的晚餐。

結果在地鐵站的廣告牌上突然出現了巨大的祝福海報,殺傷力堪比大學宿舍樓現場表白。

「驚喜中又帶着幾絲尷尬,以後得防着點有錢的損友了。「

@必密醬

除了整活之外,也有人用來求婚或者慶祝結婚紀念日。

廣佛線上有對夫妻在海報上慶祝結婚17年紀念日。兩邊分別放上他們學生時代和現在的合影,在感受到時間流逝的同時又會讓人覺得暖暖的。

讓人感慨開放個人廣告確實是個好業務。

自己遇到人生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會忍不住來投一個,讓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幸福時刻。

當然,這波廣州地鐵廣告能吸引一眾顯眼包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便宜。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中,地鐵廣告論尊貴程度簡直跟電視廣告差不多——

至少還不得百八十萬的,只有大公司才投得起?

但現在個人在廣州地鐵站投放一個大號燈箱,目前的價格是666塊可以投放三天,輪播電子屏是999塊三天。

驚喜之餘也讓人有些心生疑慮:「地鐵廣告是不是沒人投了,才會這樣『打折大甩賣』?」

02

花樣百出的個人廣告,

是地鐵的「臨期產品」

地鐵公司把廣告位以幾百塊的價格租給個人,乍一看的確挺浪費。

尤其是對比正常刊例的價格,會發現個人投放廣告的價格真的是要比商業廣告低太多。

以廣州地鐵站為例,它的個人產品投放價格是一個12封燈箱(就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大尺寸燈箱)五天起售,666元可以租5天。

粉絲應援的價格貴一些,要花988元才能租5天。

但如果是商業廣告,價格立刻飆漲到了55萬元/4周。

而且很多都是把某個出站口的整個站廳打包出售,包括站廳里的燈箱和牆面裝飾。

北京地鐵的個人投放和商業投放差距同樣懸殊。

根據他們廣告服務商給出的刊例,一個12封燈箱租用4周的價格從12萬到4萬2不等。雖然實際會給出不小的折扣,但最低也得過萬才能搞定一個。

但如果是展示個人攝影作品、書法作品,可以按照「公益廣告」的性質投放,4周的廣告價格是3000元——

也不算便宜,但至少是普通人咬咬牙夠得着的。

不過另一方面,個人廣告燈箱雖然看起來挺厲害,但位置一般都是不太好賣的「冷門位」。

是的,雖然同樣是地鐵廣告,但不同站點和位置之間的價格差距其實非常大。

大到什麼程度呢?在北京地鐵的S級站點國貿投放8塊燈箱的價格是190萬/4周,而霍營站的同樣廣告位套餐只需要60萬。

因為國貿站的人流量更大,位置也更靠近市中心,在這裏投廣告更容易被關注到。

即使是同一站台,不同的位置也有區別。

通常來說,地鐵站里最值錢的廣告位是月台內的燈箱廣告和包柱廣告。因為大家都會停留在月台上等車,所以這些廣告位的曝光時間更長。

而目前個城市地鐵的個人廣告業務,可選站點基本都遠離市中心和交通樞紐。

站內能提供的廣告位大多也大多集中在換乘中樞、進出站通道這種地方——是人們的腳步不會停留的位置,換言之就是不太值錢。

以前大多是跟優質的位置捆綁出租,如今終於有了新去處。

廣州地鐵的個人廣告走紅之後,有人懷疑地鐵是不是現在接不到品牌的廣告了,所以不得不把手伸向普通人。

不過真實情況比這要複雜得多。

有數據顯示,這幾年各個品牌在地鐵廣告商花的錢不僅沒有下降,還略有上升。

但另一方面,地鐵規模越來越大、能提供的廣告位置越來越多,但廣告的上刊率卻在逐年下滑。

2023年地鐵平面媒體的上刊率僅有48%,為三年裏最低,相當於超過一半的廣告位都在空着。

很多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朋友,地鐵通勤時經常會在燈箱上看到一些攝影作品、公益廣告,甚至乾脆就是「XX地鐵廣告位誠招租客」,大概率這一時段的廣告沒賣出去。

而與此同時,地鐵廣告的單個品牌貢獻值也有所降低,也就是能大手筆出錢買位置的大客戶變少了。

地鐵廣告無法再靠着幾個大品牌的打包「躺賺」一年,而是得費盡心機地銷售、推廣,儘量避免空檔。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人廣告業務的開放的確是地鐵在對廣告位「打折甩賣」。

就像是便利店到了晚上,會把相對滯銷的臨期食品打折賣出去。

只不過隨着售賣壓力越來越大,地鐵公司的吆喝聲也越來越急切。

幾個月前,合肥地鐵在官微上發文章宣傳自家的個人廣告業務,還在站內設置了易拉寶。

而廣州地鐵里的個人廣告特別多,則是因為他們把「方便」做到了極致。

目前絕大多數地鐵的個人廣告還需要通過電話聯繫,但廣州地鐵這個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上下單。

還可以自行設計圖案,又省了一筆設計費。

大膽預言一下,廣州地鐵這次火了之後,還沒對個人開放廣告投放的城市地鐵也要立刻跟上了。

03

敢給地鐵廣告砸錢的金主,

變少了

與其說地鐵賣個人廣告是因為賺不到錢了,不如說它從來就不怎麼賺錢。

一個熱知識,作為公共設施的地鐵,一般從運營開始就在虧錢。

哪怕是在各地地鐵票價都已經漲過幾輪的基礎上,票價也基本只能佔到地鐵公司收入的50%,其他的都要靠政府補貼以及廣告、物業乃至房地產等附加項目補足。

而在其中,地鐵廣告是難得的成本低、利潤高的收入項目。

直觀對比來看,廣州地鐵2020年包含廣告在內的資源經營分部毛利率達76.54%,而地鐵運營業務的毛利率為-28.02%。

雖然戶外的海報廣告逐漸式微,但近年來地鐵和電梯廣告的收入倒是增長穩定——

畢竟這倆地方的人流量都挺大,且能把人固定在一個空間裏把廣告懟到你眼前。

很有趣的是,如果你長期習慣留意地鐵廣告,能很明顯看出哪個行業正在蒸蒸日上。

因為商用地鐵廣告還是很貴的,而且只投一兩個燈箱很容易會被忽略,想砸出動靜就得往大了鋪。

很多公司都是處在業務上升的發展期,手裏有點閒錢了,通過地鐵廣告快速讓受眾認知到自己的品牌形象。

最成功的例子,大概要數當年用歌曲評論區刷屏整個地鐵站的網易雲音樂,從此奠定了在聽歌APP中的文青品牌形象。

2017年前後,正是電商和互聯網大廠們搶奪消費者注意力的時期。

當年地鐵廣告的投放花費榜單中,排在前列的是電商巨頭京東、天貓、蘇寧,以及互聯網行業的獨角獸公司獵聘、知乎等等。

在之後的幾年裏,互聯網大廠們的發展漸漸陷入停滯,年輕人興起了買基金、買理財的潮流。

2021年前後,「佔領」地鐵廣告最黃金位置的品牌變成了各大基金公司。

基金經理們的臉像明星一樣被放大、彩印,放進月枱燈箱裏露出神秘微笑。

當時就有基金公司談自家投放戶外廣告的邏輯,認為戶外廣告的效果其實很難計算。

「在市場向好的情況下,我們願意拿出預算買一個品牌效應,但在未來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果一隻基金只賣出幾億或者十幾億,投這種廣告就有些不划算了。」

而如今,基金類廣告在地鐵站也漸漸銷聲匿跡。

還能在地鐵廣告界撐一撐的只有快消品——最近一個還能引發大眾討論的廣告,是去年RIO在杭州地鐵設計的一系列土味海報,當時被很多乘客吐槽「辣眼」。

@瑞安新聞

還有旅遊——我最近在通勤地鐵上被擠到抬不起頭時,就會經常讀一讀車門上馬蜂窩的廣告。

相比於其他廣告形式,地鐵廣告往往更傾向於「花錢賺吆喝」。但即使是這樣,也能看出品牌們正在更加注重性價比。

一些還捨得砸錢的大品牌,不再滿足於「包攬整個站台的廣告」,而是更加強調互動感,爭取直接把廣告做成打卡景點。

主動一個反正已經花錢,不如直接搞波大的上熱搜。

比較成功的就是兩個月前,小米在北京地鐵上搞的那個哈利波特聯名的站台。

預算有限的小品牌,則儘可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不需要多麼高大上的設計,也不需要體現自己的品牌調性有多高級。只需要把自己想宣傳的東西,用最直白的方式烙印在人們的大腦皮層里。

合肥有個本地的滷菜品牌租了地鐵上的電子屏位置,直接把廣告語用紅底黃字打在了屏幕上。

雖說被不少乘客吐槽粗糙又滑稽,但你就說看完記沒記住吧!

當負責花錢的客戶們開始精打細算,地鐵廣告自然也得開源節流。

開放個人廣告業務,只不過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步。

雖然如今網友們看着廣州朋友整活挺樂呵,但對地鐵公司們來說這可能像一個心酸的預兆——

當喊出「蒼蠅肉再小也是肉」的時候,也就說明他們能靠賣廣告躺着賺錢的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Vista看天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