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失去西方,中國的出口機器還能繼續運轉嗎?

在美國和歐洲面臨新關稅措施後,中國將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市場。

中國的出口依然強勁,這造成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並導致針對其電動汽車加征的新一輪關稅措施,但這也在重塑全球貿易。

北京方面面臨的問題是,出口轉向發展中世界是否足以維持中國出口機器繼續運轉。

中國上周公佈的最新貿易數據說明了很多問題。按美元計算,5月份出口同比增長7.6%,進口增長1.8%。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拖累了國內需求,因此中國政府加大了以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力度。

然而,這令西方國家政府倍感不安。拜登(Biden)政府已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新關稅,並對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和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這些關稅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生效。

在進行反補貼調查後,歐盟委員會本周三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7.4%至38.1%的新關稅。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說,發現在整個中國電動汽車價值鏈中都存在不公平補貼,因此大量受補貼的中國產品以人為壓低的價格湧入,可能對歐盟產業構成明顯可預見且迫在眉睫的損害。

中國出口近期強勁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於製造商試圖提前應對潛在的貿易限制。例如,5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長3.6%,與過去幾年的趨勢相反。但總體而言,中國對西方國家的出口在減少,對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在增加。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比兩年前同期增長了12%。同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了17%。僅在2023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下降了14%。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中國企業正在通過越南或墨西哥等國改變貿易路線,不過在中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的同時,這些國家也在建立低端製造業。

中國也在尋找新的市場。過去兩年,隨着西方的制裁措施切斷了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大部分貿易往來,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激增了70%。中國一直在向俄羅斯出口大量燃油車,由於中國國內市場迅速向電動汽車轉型,中國燃油車產能現已過剩。

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銷售與以往不同類型的產品。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數據顯示,去年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成熟製程晶片在內的新品類佔中國出口總額的8.5%,而五年前這一比例為4.5%。

這些出口在歐洲和美國遭到了強烈反對,因為他們也在努力打造綠色轉型和AI熱潮所需的技術。不過,價格實惠的中國商品可能受到許多較低收入國家的歡迎。巴西經銷商協會Fenabrave的數據顯示,2023年巴西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幾乎增長了一倍。中國的比亞迪(BYD)占純電動汽車銷量的一半以上,而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混合動力汽車銷量榜上也位居前列。

東南亞目前是中國更大的出口目的地,超過了美國或歐盟。今年到目前為止,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合計佔中國出口的近四分之一,仍低於美國和歐盟合計29%的份額,但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具有良好增長潛力、規模可觀的市場。

不過,雖然許多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對中國更加友好,但也難免受到國內政治壓力的影響,仍有可能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設置壁壘。

許多拉美國家已經提高了鋼鐵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巴西最近重新對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以鼓勵國內生產,關稅最初為18%,2026年將提高到35%。中國企業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有望創造就業機會,此舉可能緩解一些緊張局勢。例如,比亞迪正在巴西建設一家電動汽車廠。

目前為止,中國轉向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但在保護主義日益盛行的大環境下,這一策略也將面臨限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