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毛時代來臨,中南海下令統一全國大市場;中國樓市沒反應,68城新政白出;

上海人挨餓:中國民眾不再信官媒,開始大囤糧 江系報道 「共同富裕」怎麼了?內憂外患下提不動也不敢提 68城出寬鬆政策 房地產為何刺激不起來 明搶孫大午!北京新發地料將接手大午集團 盧布已大幅反彈 俄國將鬆綁外匯管制措施 中共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制度須統一及反壟斷

上海在嚴格的封鎖下,很多居民忍飢挨餓、甚至開始以物易物的消息。現在如何囤積食品已成為大陸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北京、廣州等多地民眾動手儲存糧食。

習近平的「共同富裕」熄火了?內憂外患下,中共提不動也不敢提了。

中國已有68座城市出台房地產市場刺激政策,但房市仍一蹶不振,問題在哪?

北京最大蔬果批發企業新發地料將低價接手河北大午集團,中共又開始搶財產了。

周日中共推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制度須統一及反壟斷,阿波羅網評論員楊旭分析。

上海人挨餓:中國民眾不再信官媒,開始大囤糧,江系報道

上海在嚴格的封鎖下,很多居民忍飢挨餓、甚至開始以物易物的消息,在國內微博上傳播開來。儘管網管不斷的刪帖,但如何囤積食品已成為大陸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北京、廣州等多地民眾動手儲存糧食。

[江系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北京當秘書的張小姐(Helena Zhang)在過去一周購買了近20公斤西紅柿土豆、扁豆和芒果,並計劃增購大米、麵粉和其它必需品。

4月7日,中共官媒北京廣播電視台發文稱《不必囤糧!北京市糧食儲備有10個月供應量》,並稱「有完善的政府儲備和應急投放體系」。但是張小姐表示,上海的亂象讓她不再相信官媒。

上海的2600萬居民已被封鎖一周或更長時間,根據法廣的採訪,居住在浦東新區陸家嘴富人區的季先生說,「我有兩個朋友,都是資產中上層的人,一個吃米飯舔腐乳已經舔了一周,一個則在吃發霉長芽的土豆。疫情之後,他們還會繼續留在這裏嗎?」

周日,微博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如果突然收到隔離通知,我應該準備什麼東西?」吸引了超過4100萬次觀看和14,000條評論。

網民「杜歡喜」說,「北京人民已經開始恐慌式囤糧,今天拿着手機焦慮地買了一天,一邊買一邊困惑,這到底是在幹什麼?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它永無止境?」

「辛抱1874」說,「我周末要考慮囤糧了,害怕北京也淪陷。買點菜種子。我還可以在院子裏種起來。開始耕作。」

在中國南方,囤糧文化較少,但也發生了恐慌性搶購的報道。廣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博雖然發文《不必囤糧!廣州「米袋子」供應充裕》。但廣東省省會廣州市的一位女士說,她周日早上去一家超市時,很多商品已經賣光了。

當地網友「@開水族館的生物男」說,「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勸大眾別囤菜真的沒用……前有西安後有吉林上海,大夥都已經不信了……」

「共同富裕」怎麼了?內憂外患下提不動也不敢提

隨着中國新一輪疫情爆發和俄烏戰事開打,中國經濟備受承壓,2021年習近平大力宣揚的「共同富裕」最近被官方提及的次數屈指可數。

有跡象顯示,為實現共同富裕所提倡的稅收和社會福利改革等看不見實質性進展。反之,當前政策的重心轉向支撐正在放緩的經濟。

2021年「共同富裕」這個詞,不論是中共官方媒體,中共領導人的講話,隨處可聞。秋天舉行的19大上,「共同富裕」被提到了八次。

共同富裕的核心內容是通過稅收等工具,進行財富重新分配。並將稅收所得,用於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這一制度提到第三次分配,呼籲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等集團和高收入者自願捐款。

今年三月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上,共同富裕這個詞只出現了一次,明顯失去了熱度。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到浙江省「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計劃,也沒有提到「第三次分配」制度。取而代之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並強調「六穩六保」。這個「穩」字,在報告中一共出現76次。

彭博社報道說,中國今年的經濟形勢和去年完全不同,經濟增長連續三個季度下滑;與疫情的搏鬥仍在持續當中;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對外而言,中國政府還面臨俄烏戰爭爆發,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飆漲,以及面臨如果援助俄羅斯將導致的西方國家的制裁。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共同富裕」聲勢減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習近平需要中國經濟保持強勁的當口,頒佈的相關政策,比如互聯網反壟斷,打擊補教行業,令企業家們恐慌,反而拖累了經濟。

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幅度超過預期,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3月份承諾,進一步的監管將更加透明和可預期。

經濟學家林毅夫不久前在油管頻道上表示,共同富裕的實現應該着力先將蛋糕做大,按照比較經濟優勢,在第一次分配,也就是根據市場效率原則進行分配之際,就同時完成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跡象表明,共同富裕的一些政策現在已經束之高閣。比如,擴大房地產稅的實施計劃,不久前遭到擱置。財政部的理由是,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試點改革城市的條件。」

在淡化共同富裕口號的同時,中國政府轉而發力在經濟增長上。在上個月的工作報告中,李克強不斷推動新型城鎮化計劃,並在回復外國記者詢問時,強調自由貿易和外資的重要性,並保證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但對共同富裕話題沒有多做回應。李克強只說了一句:「我們說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奮鬥的。」

[page]

68城出寬鬆政策,房地產為何刺激不起來

截至4月8日,已有68個城市出台、調整房地產相關政策以穩定預期,除了部分城市在限售、限購、限貸等方面進行鬆綁,更多地區選擇了更易操作的公積金政策調整,包含公積金首付比例降低、貸款額度增加、使用條件放寬等。如今,很多地區首付已經降至20%(甚至實際首付降至一成或更低),按揭利率也不斷下降,但是房地產還是沒刺激起來。

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之前20年高增長吹起的泡沫太大了,有些地方房價腰斬都未必能刺激需求,比如環京的燕郊房價已經膝斬;二是房企仍在不斷暴雷,房企資金緊張,新盤供應量同比下降了40%,老百姓買漲不買跌,同時擔心出現爛尾;三是今年的經濟下滑導致破產失業等一系列問題,最近的居民儲蓄呈上升趨勢,顯示支出趨於保守,投資意願很弱。中共當局不放水,只靠政策刺激老百姓掏腰包,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在整個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嚴格的疫情防控對房地產再次形成巨大衝擊。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稱,3月份約200個樓盤的售樓處因疫情被關閉,佔到整個在售規模的兩成以上。這種情況下,銷售不下降才是怪事。

1998年房改後,中國樓市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由供不應求過渡到了結構性過剩階段,目前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高,流動人口多,租住需求高,長期看房價有上漲空間,但是弱二線城市以及發展更落後的三四線城市,人口淨流失嚴重,而新建樓盤卻不斷湧現,有多套房的開始清空房產,樓市供過於求現象明顯,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房價很大概率會下跌。

房地產市場由盛轉衰,炒房客開始逐漸清空房產,因為中共政策多變,現在只是說今年暫不徵收房地產稅,並不意味着過兩年不徵收。

房地產曾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引擎,也是經濟泡沫的典型代表,在企業去槓桿的約束下,在經濟下行、消費疲弱的大背景下,靠着短期刺激本身就很難見效。泡沫該破的時候,早晚是要破的。

明搶孫大午!北京新發地料將接手大午集團

河北高碑店市法院將於4月14日公開拍賣大午集團的所有資產,拍賣底價訂在6.8億人民幣,約只佔該集團資產總帳面價值的13%。

大午集團資產恐遭低價賤賣已引來孫大午家屬和2萬名股東的連聲抗議和質疑。

根據中國公民權利網4月3日發佈孫家人的書面聲明顯示,有消息稱,北京新發地公司已與有關方面達成幕後協議,將接手大午集團,此次拍賣「只是走過場」。

孫家人還質疑,「只有得到政府許諾的企業才敢參與競拍」,大午集團將遭「侵吞」,而且拍賣所得不足以支付高達10.4億人民幣的退賠資金,當初參與集團集資的2萬名股東將蒙受損失。

新發地公司於2003年創立,其在北京所經營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最早成立於1988年,目前承擔了北京80%以上的蔬果等農產品供應。2020年的交易量近1300萬噸,交易額超過1千億人民幣。

位因人身安全而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研究專家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在「保江山」和國家安全的兩大前提下,中共必然要收拾掉孫大午和其他資本家,如互聯網巨頭馬雲、柳傳志等人,以消除不穩定的源頭。

盧布已大幅反彈,俄國將鬆綁外匯管制措施

俄羅斯央行8日表示,將鬆綁先前用來阻貶盧布的短期資本管制措施,除了開放民眾購買外幣,也會取消民眾透過外匯經紀商購買外幣時須支付的手續費。

盧布已從3月低點大幅反彈,回升至2月24日前的水準,當時俄國宣佈對烏克蘭發動「特殊軍事行動」。

俄國實施的資本管制措施,壓抑了外匯需求,盧布迅速反彈,但引發外界擔心這將對俄羅斯經濟和財政造成何種影響,經濟學家也警告,盧布的波動和大幅升值,可能對俄國出口大宗商品以賺取的外匯收入構成威脅。

俄國央行表示,境內銀行18日起允許出售外幣現鈔給民眾,但只能出售9日以後收到的外幣。另外,民眾11日起可從賬戶提領美元和歐元,但是到9月9日前提領總額上限仍為1萬美元。

中共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制度須統一及反壟斷

中共國務院周日(10日)發佈「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內容指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意見還多次提到,要「強化反壟斷」、「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

見提出,要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意見最後表示,在探索研究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要優先推進區域協作,譬如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優先展開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

阿波羅網評論員楊旭表示,如果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讓市場來配置生產要素,讓人財物自由流動,就不會出現地方保護、市場分割。但現在中國企業受地方政府控制,企業行為很多時候都是政府行為的體現,地方政府和官員肯定要求企業服務地方利益。

中國的政策大多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結果只能是走走形式,一陣風似地過去了,並不解決問題。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