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美國心理學博士:這樣與孩子互動 不僅化解矛盾 還能增進親密感

7天*24小時*N周的疫情,是否已讓長期帶娃的你心力憔悴?

有時候,實在忍不住吼娃幾句,然後再忍着怒火,強行憋回去。

為啥?因為網上輔導作業導致親子關係破裂的可怕新聞,因為兒童教育的文章,要求家長用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要言傳身教、要父母改正暴躁的脾氣,否則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就是很難做到。

11月時,一則南京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氣到腦梗的新聞刷爆朋友圈。

當天晚上的十點半,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並且還有大量不會做的題目。

這位媽媽一着急,竟出現了吐字不清,右手寫字笨拙的狀況,在家休息了四天後,病情仍未能緩解,無奈之下到醫院查看,才發現是腦梗塞。

此外,還有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寫到心梗住院,心臟搭橋的,這位家長說:「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其自然吧」。

其實,親子關係矛盾重重,可能是溝通的方法不對。今天,我們就跟隨美國資深兒童心理醫生的指導,學習如何用「遊戲」的方式,搞定熊孩子。

在《遊戲力》中,勞倫斯·科恩博士指出,會玩會遊戲的父母,他們能夠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聯結,去喚醒和打動他們。

「遊戲力」並不僅是「做遊戲」,而是以遊戲的方式、以遊戲的心態,以輕鬆幽默的互動,幫助大人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獲得共同成長。

科恩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資深兒童心理醫生。在長期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他發現,遊戲是兒童的特殊語言,兒童在遊戲中表達出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比如負面情緒、對愛的渴望等,並且藉由遊戲來滿足和發展自己。

掌握了遊戲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父母就能以更感性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即使是在做家務、運動、做功課、看電視時,也能高效育兒。

01、擁有「遊戲力」的家長,為何能輕鬆說服孩子?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聯結」。聯結是一種狀態,是孩子與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的互動關係。

胎兒與母親是直接聯結的,出後,孩子與母親的聯結髮生了斷裂,重新建立聯結的方式,是母親給予撫摸、照顧和食物。

兒童的成長,是在經歷聯結、斷裂、重新聯結的循環中進行的。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尤其需要重視「修復斷裂」這個環節。如果斷裂得不到及時修復,親子關係就容易發生衝突、產生距離,嚴重的孩子會產生孤獨感、退縮,甚至自我封閉,甚至對外界產生憤怒和仇恨。

嬰兒時期,媽媽通過與孩子的凝視,讓愛意在目光中流淌,來建立親子關係中的聯結。孩子長大後,父母與孩子一起聊天、遊戲,也是一種聯結。

作者把孩子的內心需求,比作一個杯子,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水來保持充盈。這些水,就是修復聯結的愛的行動。

杯子滿時,表示他們具有足夠安全感。杯子空時,表示他們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焦慮、難過時,可能會通過發脾氣、反抗父母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關愛的渴求。這時,父母需要及時給孩子加水;一旦加滿水,他們又會活力滿滿地去探索和嘗試。

遊戲力是就一種很好的「續杯」方式。

對於大人來說,遊戲只是一种放松和消遣,但對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的第一天性,也是獲取成長的最主要方式。

掌握遊戲力的家長,可能幫助孩子在遊戲中,獲取認知和技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並且培養堅定和樂觀的品格。

02、怎樣才能掌握「遊戲力」思維?

所謂遊戲力,不是讓父母捧着一本「親子遊戲大全」,然後按照指導與孩子玩。而是隨時掌握一種遊戲化的思維,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練習遊戲思維的第一個步驟,是覺察並發現孩子需要遊戲的時機。

當孩子搗亂、拒絕溝通和合作時,你是倒數三個數,還是怒吼一聲把他嚇住?老實說,這些方法確實有用,但會破壞親子關係,讓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更好的方式是將溝通與遊戲力相結合,避免情緒對抗。

當孩子表現出無理取鬧等情緒狀態時,通常都有着深層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也可能是遊戲時被朋友拒絕了,又或者是遭到了別人的欺負和嘲笑。

這時,父母只需要和孩子玩遊戲,就能把他從創作經歷中帶出來。

比如,一天,在幼兒園的貝貝,走在路上時一臉的不高興,回到家後,她就跟媽媽玩起了老師上課的遊戲。

媽媽順着她的意思,讓貝貝當老師,自己當學生。貝貝玩得很投入,當她發現學生沒坐好時,狠狠的批評了學生一頓。批評完了,她顯得很輕鬆、很得意。遊戲結束後,她又變回了活潑開朗的樣子。

這個遊戲中,父母只是參與到孩子主導和角色扮演遊戲中,就輕鬆化解了孩子的傷痛。很有可能,她是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了,但又不好意思和父母說,因此通過遊戲的方式化解壓力。

練習的第二個步驟,是全身心的投入遊戲,嘗試理解孩子。

跟孩子做遊戲,常常感覺很無聊、沒耐心?你不是一個人。

其實,我們之所以難以加入孩子的遊戲,是因為對他們缺乏觀察和理解。

遊戲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職業,也許是醫生、廚師、理髮師,或者是顧客。但是,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經驗,他們往往需要大人的幫助和配合。

如果父母能從「孩子在模擬職業進行學習」的角度來理解,就能夠更好地參與其中。比如,在遊戲中,幫助孩子明白服務員該做些,怎樣和顧客打交道?顧客想買東西時怎樣詢問,如何負錢等等。

再比如,打鬧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力量。通過與他們打鬧,父母可能幫助你們掌握攻擊時的分寸,怎樣玩鬧才不會傷害到自己和對方。同時,還能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通過遊戲,很多人生中重要的知識都可以輕鬆獲得。

在這個過程中,大人需要讓孩子充分主導遊戲,父母的作用,是給孩子提供遊戲的氛圍和支持,這時孩子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方式。

練習的第三個步驟,是提供必要的引導。

理解了孩子遊戲的目的,並且耐心的參與其中,你就成功了一大半。接下來,我們還可以進行適當的干預,為他們創造更棒的遊戲。

比如,大人可以降低遊戲的難度,在雙方遊戲對抗時,適當裝笨、裝傻、裝孩子氣。

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看誰能藏的最隱蔽。在玩遊戲時,大人可以顯得笨拙一點,慢慢地才找到孩子,或者誇張地說「哇,你藏的太好了,我都找不到你啦」,這樣做,你將會獲得孩子咯咯咯的笑聲。

還有一種非常好的遊戲方式,是置換角色遊戲。讓孩子扮演有權威的家長或老師,而大人扮演弱者。通過角色的互換,能夠讓孩子在換位思考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啟發,也可以恢復孩子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擺脫無力感的困境。

比如,和孩子玩打針遊戲,孩子假裝護士,溫柔地說:「不能動啊,要開始打針啦」!這時大人扮演孩子,裝作害怕的樣子說:「我不要打針,我害怕」。孩子就會把大人的手抓得緊緊的說:「勇敢一點哦,打針一點兒都不疼,一下下就打好啦!」這時大人要誇張的「哇哇」大哭。

通過這樣的遊戲,就可以輕鬆地釋放了孩子對打針的恐懼。

無論什麼遊戲,無論有多傻氣,只要孩子咯咯笑了起來,被是成功的遊戲。在笑聲中,孩子自然就能驅逐很多不良情緒。

03、當父母和孩子情緒崩潰時,怎麼破?

育兒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可能就是過不了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關」。

有時候自己心情煩躁,總是忍不住吼孩子;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讓自己情緒失控。面對這些棘手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當我們自己有情緒的時候,這是個別說和孩子玩遊戲了,就是簡單地陪在孩子身邊也很難做到。

作者建議,父母要敏感地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首要給自己續杯,再去關注孩子。

父母必須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永遠也不可能做到100分。情緒失控時,就允許自己盡力做一個50-60分的父母,接納自己的煩躁和無力感,讓自己休息一下。

這個休息可以是跑跑步、聽聽音樂,買杯熱飲,或者是給親密的朋友打個電話,永遠要先把自己的杯子灌滿,再與孩子聯結。

當孩子負面情緒激烈、大吵大鬧時,遊戲的方式好像也行不通了。

這時候,父母只需要儘量做到冷靜。如果還有餘力,就分析一下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此外,還可以幫助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你也可以這樣說:「寶貝,我能感覺到你在害怕(共情、表達)。媽媽會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準備好了,咱們再一起過去,好嗎?(耐心等待,詢問,商議。)」

遊戲力作為一種養育方式,聽上去主角好像是父母,但實際上主角是孩子。

父母的作用,是在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遊戲的氛圍,這時孩子會很樂意尋找適合自己的遊戲方式。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芝書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