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對外人好、對親人差 還敢說這是愛?心理學揭穿背後的真相

越是對陌生人,我們越是寬容,可是對於最親密的人,我們卻異常苛刻。

【網友小天:女,30歲】

我有一個公認的好老公,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熱情友善,樂於助人。

同學借了他5000塊錢三年沒還,每次我催他,他總說「對方一定是有難言之隱」;

同事因為去約會,將沒做完的工作甩給他做,我替他打抱不平,他卻說「算了,都是同事,互幫互助應該的。」

外界沒有人說我老公半個「不」字,大家覺得我嫁給這樣的老公一定幸福得不得了。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老公對我就像換了個人。

有一天我上班忘帶手機,他聯繫不上,勃然大怒,回家後嫌我丟三落四,兩天都沒搭理我。

工作上因為我的失誤耽誤了一個訂單,老闆都沒怎麼批評我,他倒是沒完沒了。

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對別人他可以那麼寬容,那麼善解人意,對我卻要這麼苛刻?

他說這是因為愛我,是對我好,可是這樣讓我極度不適的愛和好,我寧願不要。

【猴子看天:男,28歲】

我們是姐弟戀,她比我大三歲,我喜歡她身上的那股獨立幹練的勁兒。

可是現在她對我的苛刻卻讓我越來越受不了。

沒及時接她電話,她會暴跳如雷;

沒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在她失落時及時給予安慰,她會大鬧不休;

她喜歡吃西紅柿,可是家裏沒有了,我煮麵只放了雞蛋,她嫌我心裏沒她。

對外人她根本就不是這樣,可是對我卻如此苛刻。

和好之後她會說,她也不想這樣對我的。

可是到了下一次,一點小事,她依然會像個鞭炮一樣,一點就着,我不知道這段感情該何去何從了。

【流金歲月:女,32歲】

我從小到大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一直很好,但是我不論怎樣,都無法做到我媽滿意。

我考99分的時候,她會說為什麼能扣掉那1分?

我考100分的時候,她會說考100分也沒什麼好驕傲的,要繼續努力。

對外人她一直親切友好,只是對我和爸爸,她卻非常苛刻。

她說因為我們是她最親近的人,但是我不理解,「對最親近的人不是應該更好才對嗎?」

可是沒想到,長大後,我變成了媽媽的樣子。

婚姻中,我忍不住就會對伴侶發脾氣,別人犯錯我很容易就原諒,但是他不行,他只要有一丁點不到位,我就火冒三丈。

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卻總也控制不住。

心理學中有一個錯誤定律:人們日常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太常見了。

有一項持續了30年的調查,在2014年發表了研究成果,研究發現:

比起陌生的人來,對於那些我們最親密也是最接近的人,我們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

它不僅限於愛情,在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愛人、密友之間都經常發生。

越是陌生人,我們越客氣和寬容,但是對於親近的人,我們卻常常無理而苛刻。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認為,嬰兒參照父母所給定的方向,逐漸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觀。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跟孩子的互動中,給孩子的多是正向的反饋,孩子會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這會逐漸塑造他的自尊。

而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就容易給孩子內心造成情感創傷。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伊能靜

她有7個兄弟姐妹,但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

她跟着母親生活,16歲就脫離家庭一個人出來闖蕩,因此她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

而心理有創傷的人,在步入親密關係後,會在潛意識中期望對方可以療愈自己。

「步入親密關係的兩個人,會將對方投射成自己「理想的內在父母」。

那些父母沒有給過的愛和接納,他們會希望伴侶加倍補回來。」

由此就延伸出了控制,而這就為情感的變壞,埋下了伏筆。

採訪中伊能靜表示,在遇到庾澄慶的時候:

「自己看到了他就像是看到了救命浮木一樣,可以將自己家庭帶給她的痛苦通過他來解決掉。」

面對外人時的清醒和理智,在親密關係中常常會煙消雲散。

越是得不到滿足,越是想要控制,一個人有多憤怒,就有多需要別人。

憤怒和不滿不過是在表明:我受傷了,你看不見我的需要。

而這帶給庾澄慶很大壓力,最終兩個人的婚姻走向終結。

可是,親密關係中,為什麼不能坦誠地表露自己的需求,而要用苛刻、控制的方式?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原始印象是,只有弱者才需要別人,一旦承認了需要,就意味着我依賴於你、離不開你,

不行,自尊上受不了。

於是,我們用刻薄、激烈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我們本該溫柔以待的親人。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並沒有遭遇父母離異的情況,我們的原生家庭也很有愛,為什麼我們同樣會犯這種錯?

情感忽視,其實無處不在。

我們的需求被父母粗暴拒絕,我們的情緒不被父母理解。

在我們小時候,這些事情都容易造成內心的情感創傷。

對親密的人苛刻,導致的結果就是,親密的人被傷害,而我們自己後悔自責。

很明顯,這不是我們的初衷。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改變這種困境?

01、每周一次跟自己對話,覺察自己內心的創傷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你要認識你自己」。

正如上文所說,我們對於親密的人苛刻,大概率是源於我們內在那些未被療愈的創傷。

你要去察覺它,才能療愈它,如何做?

建議你每周挑選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安靜的環境,展開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我心裏有什麼煩躁和痛苦的事?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它們來源於哪裏?

伴侶該為此負責嗎?

如果我的焦慮不安跟TA無關,我這樣對TA,是不是在讓事情變更糟?

我內心的渴望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這些渴望?

每周一次,你對於自己的認知就會越來越清晰。

下一次在對親近的人發火之前,讓自己暫停三分鐘,告訴自己這些怒火暫時先不發,等這周與自己對話完成後,再做決定。

02、感情中少一些控制和強迫,樹立正確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近幾年心理學界的熱詞,大家都在談界限,根源就在於任何關係想要和諧良好運行都少不了恰當的界限感。

婚戀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無不如此。

人們犯錯誤往往是在親密關係中:

「因為你是我最親近的人,所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對你的要求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該聽我的。」

而這,就是情感勒索和情感操縱的邏輯。

真正良性的親密關係應該是「親密有間」的:

我們既親密,又有距離;我們既相互扶持,又各自獨立。

所以,少一點控制和強迫吧。

在不違反大的原則下,讓TA自由做自己,只有這樣兩個人才能擁有和諧的情感關係。

03、用更科學的方式來溝通,用成人化的方式表達需求

表面我們對於親密關係苛刻,但是本質上無非是在表達我們的需求。

那為何要用這種孩子式的表達方式,而不用成人的方式來表達?

為什麼說這是孩子式的方式?

孩子才會在要不到糖果的時候,大哭大鬧。

我們現在雖然不會像孩子一樣倒地打滾、大哭大鬧。

但是我們憤怒、斥責、悲傷等應對方式,同樣是用我們的情緒發泄,讓對方就範,本質上是一樣的。

那何為成人的表達方式?

就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要拐彎抹角。

「你不接我電話,讓我很傷心。

因為吵架之後,我特別希望我們可以彼此溝通,而不是情感隔離。

我很需要你在這種時候告訴我,雖然我們吵架了,但是你依然很愛我。」

這就是在表達真實需求。

我們只有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需求,讓關係更加和諧。

寫在最後:

親密關係之旅,實際上是一場發現自我、自我療愈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能始終保持對自己的觀察、覺知和修正,你不光會收穫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更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Tina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