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可能從對外部門開始

作者:

迄今為止,筆者已經分析了中國在私人部門、公共部門與對外部門分別面臨的潛在系統性風險,以及風險可能在部門之間的傳遞路徑。此外,筆者也指出,之所以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未爆發金融危機,是因為過去在私人、公共與對外部門均存在特定的風險緩衝器,但這些風險緩衝器目前或者效力下降,或者可能被人為拆除。因此,未來五至十年,恐怕是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高危期。

如果中國爆發金融危機,那麼危機的起因可能是什麼?危機的演進可能遵循何種路徑呢?毫無疑問,要對未來的危機進行預測,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事實上,正如塔勒布在《黑天鵝》中所聲稱的,例如系統性危機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儘管如此,筆者還是不能自己,試圖給讀者指出筆者本人認為最可能的未來金融危機路徑。

中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可能從對外部門開始,隨後傳遞至私人部門,進而傳遞至公共部門,最後傳遞至對外部門,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危機的起因可能是一個外部衝擊,例如美聯儲快速加息。正如筆者在過去的專欄文章中所指出的,隨着未來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的加劇,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向下調整,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可能出現大量壞賬,這會降低中國居民對本國金融體系的信心。而一旦美聯儲開始加息,那麼外部對中國國內資金的吸引力上升。再加上中共政府正在加快開放資本賬戶,上述原因的結合,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國內資本外流,國內資本持續大量外流將會導致已經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顯著貶值。對外部門的危機隨即出現。

國內資本外流將會降低中國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造成國內整體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水平快速上升將會帶來兩種不利後果:第一,中國製造業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財務負擔加劇,從而不得不進入痛苦的去槓桿化階段;第二,利率上升可能加快房地產價格向下調整,甚至捅破房地產價格泡沫。無論是製造業的出槓桿化,還是房地產價格的顯著下降,都會導致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壞賬飆升,從而引爆銀行業危機。私人部門的危機就此爆發。

鑑於銀行業依然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最重要環節,一旦銀行業爆發危機,中共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從目前來看,中共政府拯救銀行業無非有三種手段,一是重新走1998年的老路,即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募集資金,將資金注入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由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以賬面價值從商業銀行購買不良資產,之後再用財政資金來核銷壞賬;二是直接動用財政資金或外匯儲備對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由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表內消化壞賬;三是採用更加市場化的手段,例如引入公私合作的資產證券化來幫助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無論採用哪種手段,中共政府救市的結果,必定是用政府部門的加槓桿來應對私人部門的去槓桿。換言之,債務負擔必然會由私人部門轉嫁至政府部門。

問題在於,1998年中共政府救助商業銀行時,政府債務占GDP比重處於很低水平,可能僅在20%上下。而目前即使根據審計署的普查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中共政府債務佔GDP比率也已經達到56%。根據市場估計,中共政府的全口徑真實債務水平可能達到GDP的70%上下。那麼,如果中共政府再啟動一次救助商業銀行的行動的話,中共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最終可能上升到90%以上,甚至超過100%。屆時,中共政府未來能否還本付息,就可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部分市場主體甚至開始做空中國國債,或者大舉買入中國國債的CDS(信用違約互換)。公共部門的危機可能因此而生。

最後,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的危機,最終可能再次傳遞至對外部門。隨着銀行業危機的爆發,以及主權債務危機風險的加劇,國內外主體對中國金融體系的信心可能進一步下降,從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短期資本外流,這會導致更大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央行從而不得不進行外匯市場干預,這又會導致外匯儲備規模快速下降。外匯儲備驟降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恐慌情緒,引發更大規模的資本外流與貶值壓力。

危機還未完結。更大規模的資本外流可能導致國內利率水平進一步上升,從而加劇製造業企業去槓桿、房地產價格下跌與政府償債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會導致中國企業的外債負擔加劇。因此,對外部門的動盪可能再次傳遞至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從而構成一個致命的危機螺旋。

如果上述危機真的爆發,那麼其破壞性將是相當大的。危機結束後,中共政府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家庭、企業、金融機構與政府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而在人口日益老齡化、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在危機後重塑增長動力,無疑將會面臨巨大挑戰。這一切,與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情形頗為類似。如果應對適當,中國經濟也可能陷入長期低速增長的困境,從而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東方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