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雙方的來往也源遠流長:既有傳說中的「徐福東渡」的歷史故事,又有「漢倭奴國王」金印這樣的實物證據,也有「遣唐使」這樣的正常交往歷史,當然也有自明代以來的對外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

往事越千年,傳說與歷史交匯▼

但是,中國其他一些鄰國人民由於移民等原因進入中國,形成了一些跨境居住的民族,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如朝鮮族、俄羅斯族和京族等。

這三個民族,各有特點(圖:shutterstock)▼

但是現在中國境內並沒有一個「日本族」或「和族」,這是什麼原因呢?

古代交往

這首先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家的族緣問題。「日本」是國名而不是一個民族名,現今日本的主體民族是「和族」(自稱「大和民族」)。和族究竟源於何時、何地、何族?這是迄今為止尚存在一定爭論的一個問題。

一般認為,現在的日本列島居民最早起源於由歐亞大陸遷徙而來的繩文人和彌生人,並不斷與中國東部地區的居民進行交往,最終演變成為今天的和民族。

繩文人和彌生人的面相特徵(僅示意)▼

中日之間古代交往就已經很頻繁。傳說中的「徐福東渡」,反映了先秦時代兩國就存在着一定的交往。

《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遣使朝貢,劉秀賜予其金印,這枚金印於18世紀在日本重見天日,成為中日關係的重要實物證據。

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隋唐時期,日本曾多次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到中土,學習政治、文化、宗教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

比如,圖中這三位▼

明朝時期,日本內部經過多次重大歷史事件後,進一步統一整合,並對東亞大陸採取了一系列侵略行為。

儘管中日之間古代你來我往,但是由於日本的島國地理位置,加上古代航海技術的限制,決定了沒有大量的日本僑民定居中國,也就沒有像朝鮮族這樣大規模的移居中國的少數民族群體。

比如,唐代高僧鑒真為了到日本傳法

曾六次東渡,最後才成功抵達目的地

(圖:《東征傳繪卷》局部)▼

近代以來的日本侵華與移民

近代以來,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開始對中國等亞洲國家進行殖民入侵。

19世紀末,日本在吞併琉球的基礎上,對台灣、東北等中國領土進行了入侵。日本在軍事侵略中國的同時,對中國東北實施了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大規模移民,妄圖永久霸佔侵佔。

其中,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中國東北地區成為其覬覦的最重要目標之一。

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明治維新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地狹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便提出通過殖民入侵,解決國內的矛盾,並且通過掠奪被侵略地區為日本的發展提供資源。

1901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成立一個組織「黑龍會」(得名於黑龍江),其目的便在於通過墾殖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

黑龍會一批成員合影

前排左一為該組織骨幹,內田良平▼

日俄戰爭後,日本對我國東北地區的控制進一步加劇,也為其在我國東北地區移民創造了條件。1919年,日本法西斯主義者北一輝提出「拓展地域」問題,主張建立一個以「大和民族」統治民族的「黃人羅馬帝國」。

這一時期,日本軍國主義者還認為只有大和民族成為「滿洲」的主體民族,才能實現戰爭的徹底勝利。與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者在東北地區「愛川村」「鐵道自警村」和「大連農事株式會社」等移民試點。

這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殖民入侵▼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整個東北,為日本大規模向東北移民掃清了障礙。

1932年1月,日本茨城縣國民高等學校校長加藤完治同日本政府農林次官石墨忠篤等共同策劃,向日本拓務省提出《滿蒙移殖民事業計劃書》。加藤完治還親自到瀋陽與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石原莞爾等進一步策劃在東北設立國民高等學校分校。

日本政府和軍方對向中國東北移民都有巨大的「興趣」。1936年,日本內閣通過「滿洲移民開拓推進計劃」決議,計劃1936年至1951年將500萬名日本人移居至「滿洲」。1936年,日本關東軍通過《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

招募移民,大舉湧入(圖:wiki)▼

在日本政府和軍方的推動下,大量的日本人以「開拓團」的形式進入中國。在佔領我國東北期間,到底有多少所謂「開拓民」進入中國東北,至今沒有歷史學界認未達成共識。

據日本「大東亞省」的統計:「中國東北農村共有日本農業移民10.6萬戶,31.8萬人,內有義勇軍開拓團移民108000人」。另有記載,日本投降時移民總數是27萬多人。隨着「開拓團」的增加,還建立起專門的學校、醫院等設施供其使用。

除了農業移民外,還有一些中產移民

以及偽滿的日籍官僚、產業界人士▼

為了達到永久霸佔東北地區的目的,日本將移民視為重要手段,並着重打造東北地區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曲隔。

如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提出「王道樂土」和「五族協和」的思想,這裏的「五族」指的是漢、滿、蒙、朝、和,儼然將日本人也視為東北地區主體居民。

偽滿明信片就表現了這個主題,▼

二戰後,日本僑俘遣返

二戰後期,隨着日本節節敗退,中國東北地區一度被日本法西斯政府選作「最後的玉碎地」。但是,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迅速潰散。

從蘇聯方面以及借道外蒙古三面圍攻▼

早在1945年7月,美英蘇中等國領導人簽署《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第十二條要求日本從被侵略國家撤出佔領軍。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外務省接受《波茨坦公告》,但當天仍訓令其駐外使領館執行日本僑民定居當地的方針。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白宮

宣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消息▼

在蘇聯紅軍攻入中國東北過程中,大量的日本「開拓團」成員也跟着關東軍四散逃離,企圖逃回日本,但除少數成功回到日本外,相當一部分「開拓團」成員或死亡或被俘。

有大量「開拓團」人員在逃亡過程中死於戰亂、疾病和自殺。由於「開拓團」的侵略性質,很多具有一定的武裝,特別是所謂的「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在戰爭後期成為關東軍的後備軍,大量被蘇軍擊斃或俘虜。

實際上,這些青少年都受過軍事訓練

他們作為準軍事組織,執行殖民活動▼

面對蘇聯紅軍,一些日本「開拓團」人員選擇「玉碎」:在殺死家人後自殺。也有一些「開拓團」成員被蘇軍俘虜,隨關東軍一起被運往蘇聯服勞役。日後,這些人有些死在蘇聯戰俘營,大部被蘇聯遣返日本。

上圖:蘇軍展示繳獲的日軍旗幟

下圖:日軍俘虜▼

日本的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深重災難,「開拓團」成員雖然名義上是「平民」,但實際上就是侵略者。

例如,一些「開拓團」成員武裝趕走中國農民,搶佔土地,甚至殺害當地中國人。因此,民國和新中國都不認為這些日本僑民是具有中國國籍的少數民族,而是實行了遣返政策。

戰後,遣返滯留東北的日本僑民▼

另外,美國政府最初出於對日本深惡痛絕,希望將日本僑民、戰俘全部遣返回國,消除日本對佔領區的影響力。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遣返日本僑俘,至1948年9月遣返停止時共遣返136.1萬人,倖存的大部分「開拓團」成員皆在此時返回日本。

1948年,從葫蘆島被遣返的日本人▼

儘管絕大多數人被遣返,但是還有一些日本「開拓團」成員因為種種原因留在中國,尤其是「日本遺孤」。

這些日本孤兒的父母或是死於非命、或是放棄嬰兒獨自逃往。這些日本孤兒大多數被善良的中國人收養。

但是這些孤兒和女性,極其零星和分散,沒有形成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等必要的民族形成條件,也就不能被視為一個民族,在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中也就自然不能被視為一個「民族」。

被遣返的日本人▼

另外,由於此時距抗日戰爭結束尚不久遠,中國人民受到的傷害仍然歷歷在目,加上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人大多數是在近代日本侵華過程中,為配合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而遷入的人口。因此與朝鮮族等民族不同,新中國並不承認剩餘的遺華日僑為「少數民族」,而是繼續進行遣返工作。

1952年,中國政府指定日本紅十字會、中日友好協會、日本和平聯絡委員會為交涉日僑遣返事宜的日方團體。

排隊等待遣返的日本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地球知識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