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亞洲出口引擎後繼乏力 中國出口降幅驚人

幾十年來,亞洲通過向西方出口產品推動了自身的發展。這台引擎如今出現了問題,有可能威脅該地區的經濟擴張。

亞洲四個出口強勁的地區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台灣今年頭三個月出口總額同比下滑2%。

中國的出口降幅尤其驚人。北京上周五宣佈,中國第一季度經常賬戶盈餘收縮至三年低點。經常賬戶衡量所有貿易和一次性交易的情況。

過去20年中,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科技行業泡沫破裂之後,出口都曾出現大幅滑坡。但隨着世界經濟復甦,出口迅速反彈,增幅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就達到兩位數。

這次卻並非如此。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10年出口迅速回升。但自那以來一直滑坡,現在勉強處於增長區間,而同時美國經濟已經恢復了活力。

這種停滯反映出全球經濟的劇變。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幾十年中,在日本,以及之後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帶動下,亞洲各個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了出口浪潮。

如今,不知道出口是否仍能再有那樣的活躍表現。亞洲眾多國家的整體經濟增長在放緩,迫使決策者考慮能否轉而依靠國內消費者的需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駐華盛頓的亞太區副主管羅德勞爾(Markus Rodlauer)說,亞洲依賴貿易的那種模式已成過去。

有關這一變化原因的理論林林總總。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美國此次復甦不同以往。在擺脫衰退以來的五年中,美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價值平均增幅僅為1.8%,只及以往三次經濟擴張時期的一半。

經濟復甦正在積累動能,但驅動力主要來自油氣開發等不太依賴進口的領域的資本投資。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人需要償還債務,美國消費者支出的增幅兩年多來一直限制在2%附近,而十年前的增幅則明顯高於3%。這意味着美國對亞洲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亞洲出口商品主要是製成品,尤其是電子產品。

2013年美國從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的進口同比僅增長1%,低於2004年的13%。

出口下滑的另一個因素是:亞洲自身的成功——薪資和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其作為製造業基地的成本過高。近年來日本、台灣和韓國在價值鏈中上升已經反映出這種趨勢。如今,這些地區的汽車生產商和電子產品公司在海外設立工廠,以降低薪資成本。

目前,由於薪資上漲,同時服裝和低價電子產品出口商轉向越南和孟加拉國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因此就連中國似乎也正在失去低端製造業的業務。

對於欠發達國家,如果他們有足夠的具備教育背景和技術水平的工人,靠出口發展經濟的路徑就仍然可行。但越南投資者已經在抱怨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這凸顯出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更貧窮國家面臨的挑戰。

亞洲其他地區的領導人正在尋求擺脫對出口的依賴。

IMF和經濟學家曾敦促亞洲經濟體推行改革以提高效率,其中包括使農業、銀行業、保險業以及基礎設施等領域市場化,允許外資更廣泛地參與。

韓國政府希望發展服務業,以配合其他行動,將經濟增長率從去年的2.8%提升至4%。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承諾將貨幣和財政刺激舉措與稅制、監管和勞動法改革相結合,以期扭轉本國企業將業務轉移海外的趨勢、重新提振企業在國內的投資。

中共領導人正在推動經濟轉型,使經濟降低對重工業和出口企業的依賴,轉而更多地依靠國內巨大的消費者基礎。分析師稱,實現經濟轉型的一個途徑是解放金融市場,向消費者提供收益率較高的投資產品,這可使消費者獲得更大消費能力。

亞洲的問題是,結構性改革在見到成效之前往往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受政府尋求控制信貸影響,中國第一季度GDP增幅放緩至7.4%,為18個月最低水平。中共政府之前一直依靠出口拉動經濟。

為了提振出口,亞洲幾個國家的決策者最近通過推低本幣匯率來使本國產品在海外市場更加廉價。

美國財政部對中國使人民幣匯率在年內迄今這段時間貶值3%的做法提出批評。IMF本月指出,政府干預舉措可能已導致韓圓較真正市場價值下跌了8%。

但亞洲出口國通過本幣貶值尋找出路的趨勢愈強,爆發匯率戰的風險就會愈高。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