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大紀元:轉基因中美國情論

美國進行轉基因,原因之一是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主食供應系統,即使失敗也不影響食品安全。

對比美國,中國農業系統足夠脆弱,沒有條件建立「第二農業系統」。


文◎李佳

1995年美國人布朗發表了〈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文章,文中提出:中國人口的增長不可逆轉,中國的農田減少不可逆轉,中國因為破壞環境造成的農作物減產也不可逆轉。以後誰能供應得起十幾億中國人的糧食缺口?

在中國,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污染加劇,中國僅有的全球7%的可耕面積步步縮減。2006年3月,當局明確提出「18億畝耕地是未來五年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然而據中國國土資源部調查,從1997年至2009年,中國耕地面積淨減1.23億畝,200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只有16.35億畝,大大突破了18億畝紅線。

民以食為天,對於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糧食安全確實是頭等大事。近幾年來,每年的10月,中國的糧倉,黑龍江、江西等省已經上演「搶糧」大戰,在進口糧食的同時,為提高糧產,政府也引進了轉基因技術。

北京當局對糧食生產信心不足似乎顯而易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務院研究中心專家對中國記者表示。實際上,中國社會現在的權力階層──50歲左右的人對上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記憶猶新;40歲左右的人也同樣有着相似的經歷。

全球唯一批准轉基因主糧的國家

截至目前,中國共批准發放七種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包括1997年發放的耐貯存番茄、抗蟲棉花(Bt棉蘇雲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安全證書;(在國內獲得商業化種植許可的轉基因作物)1999年發放的改變花色矮牽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線辣椒)安全證書;2006年發放的轉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證書;以及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為「華恢1號」、「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和 BVLA430101轉植酸玉米頒發了安全證書,研發者稱「轉基因主糧將在五年內上餐桌」。

因為這次批准的是轉基因主糧,且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種植轉基因水稻,從而引發了上至專家下到普通百姓的不安和質疑:既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多年人體健康跟蹤,如何保證它的安全性?

人民網2010年11月報導,為轉基因水稻開路,中國農科院生技所所長林敏再次發話:「水稻也是我國人民的重要口糧,發展轉基因水稻,別的國家可以說 NO,但中國不能。」云云。他給出理由:如果不搞轉基因水稻,短則五年、長則十年,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我國轉基因技術等方面均居於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商品化增強競爭力。當前歐美轉基因水稻研發相對滯後,我國搶佔制高點才能保持優勢。」

林敏的話引來質疑:發展轉基因是因為人多,化學添加劑多是因為眾口難調,食品監管不利是因為人多不好管理等,中國人是吃還是不吃,是要先活着還是先要健康?

美國如何管理轉基因技術

一篇在〈轉基因水稻已有危害,中國人不必重蹈覆轍--評農業部林敏〉一文中,作者直言:「正因為水稻是中國的主糧,所以要更謹慎甚至停止轉基因水稻。

文章引用路透社報導,2006年,Bayer公司從美國開始推出的LLRICE601等LibertyLink系列轉基因水稻造成污染危害,導致的直接損失高達12億美元;30個使用該品種的國家不得不採取關閉相關市場和停止使用轉基因水稻等嚴厲措施,歐盟和日本等國則乾脆拒絕轉基因水稻產品進口。

文章說,為賺錢和為推行轉基因水稻,利益官員學者們製造了一個美國轉基因食品「大躍進」的虛構故事。其實,在美國轉基因搞了幾十年,沒有一個品種是美國社會的「主糧」。美國官方統計,甚至孟山都等轉基因公司自己的統計公告,都清楚說明,美國進行的轉基因產品絕大多數是為工業材料(特別是能源)和動物飼料使用,而不是人類食品消費。

就此問題,美國政府早有清楚的底線管理政策:嚴防轉基因技術入侵現有天然農業系統和天然食品供應系統。為此,轉基因產品商業化一開始,美國政府就建立了風險管理制度和頒發管理措施。美國白宮更是頒佈了行政命令,要求各部門和各州政府在限期內落實強化以基因武器和轉基因技術殺傷力為主要內容的生物國防計畫。

美國有建立天然農田戰略儲備,現有農田一旦受轉基因危害不得不全部拋棄時,美國可以啟用第二農業系統:足夠的後備天然農田和天然作物來保障全國人口生存安全,這也是美國之所以能大膽放手讓公司們研究轉基因的原因。

此外,經過反思,美國的轉基因作物技術已經開始向RNA水平發展,即不是像DNA水平作業那樣在改變天然作物基因機構方面作文章,而是在保留機構和「基因沉默」一類技術內容研究。換句話說,即便中國讓BT水稻上市,那也屬於被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術產品。

作者認為,美國進行轉基因,原因之一是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主食供應系統,即使失敗也不影響食品安全。對比美國,中國農業系統足夠脆弱,沒有條件建立「第二農業系統」。

此外,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新着《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一書中講述了四家跨國公司是如何實施在中國的轉基因作物戰略的。他披露:一些跨國公司賄賂中國的一些官員,偷偷摸摸地推廣轉基因作物。中國的大豆和棉花產業鏈早已被跨國公司所控制,玉米正在步前者的後路。跨國公司正在陰謀控制中國的農業,以圖讓中國重蹈巴西農業覆轍,來攫取超級利潤……

主管農業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大力推廣轉基因作物,曾有消息透露其從中掙下不少黑錢。

2012年5月31日回良玉在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啟動實施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一批重大農業科技項目。」

對於轉基因是否安全,美國夏威夷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顧秀林教授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表示:「轉基因是否有問題可能需要幾代人來證明,但對於中國來說,水稻是中國最大的糧食品種,是每家每戶都要食用的底線,應該堅守。」

「轉基因從事者須有嚴格道德自律」

轉基因技術開拓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爾.伯格(PAUL-BERG)博士,一開始就明確說明:轉基因技術可以用來製造發動生物戰爭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因此,國家必須對轉基因技術實行嚴格的法治管理限制、從事者必須有嚴格的道德自律。

著名的「伯格論文」(The Berg's Paper),明確指出:不要以為掌握了基因重組知識和轉基因技術,就是掌握了全部生命知識和生命製造技術而可以隨意改變生命形態;不要忽略自己改造的食品作物可能成為規模殺傷的武器。

伯格博士提出的一條建議是「道德和法治」(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要點是:基因重組和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都是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有潛在的嚴重威脅的,誤用轉基因食品作物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無法挽救和無法彌補的災難性後果。伯格博士的另一條建議是「公眾信任」(Public Trust),要點是:任何科技轉化為產品能夠成功,關鍵是獲得了民眾的信任,是行家們向公眾坦白地說明了該科技產品的危害風險(註:而不是向公眾說可以賺多少錢等商業利益),向公眾坦白說明自己並不全懂。伯格博士的建議得到美國學界、官方和民眾社會的高度讚賞,每隔數年,美國衛生部就發表一次「伯格論文」,那不但是為了標誌和紀念,更是為研究轉基因產品開發的人再做警醒。◇

新紀元第304期2012/12/06


附: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振興發展農業教育

 

2012年06月18日

來源:《農民日報》(2012年06月18日01版)

回良玉

今年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也是我國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國務院首次發佈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突出農業科技教育,全黨、全國上下對農業科技認識空前統一,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明顯增加。去年年底,我們以國務院名義首次表彰了300名農業科技人員。今天,我們又在安徽省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科技教育改革發展。這必將對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三化同步」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啟動實施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一批重大農業科技項目,

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業,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重要方針。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農業「八字憲法」到農業「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的重要論斷,從「科教興農」戰略的提出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的方向指引,每一次農業科技教育重大理論的提出,都會帶來農業科技教育實踐的一次大的飛躍,都會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與時俱進地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我們明確了「三化同步」的指導原則,確立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規劃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任務,提出了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的目標要求,部署了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培養新型農民的重點工作,出台了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加大了「211」、「985」工程對涉農高校的支持力度,強化了農民教育培訓的政策支持。在中央大政方針指引下,我國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培育和推廣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一大批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促進了主要農作物單產提高和品質提升;研發了禽流感、豬藍耳病等一批動物疫苗和健康養殖技術,保障了養殖業穩定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育種專家袁隆平、李振聲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二是農技推廣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基本建立,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大範圍開展統防統治、跨區機收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大規模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科技進村入戶等科技專項活動,有力促進了防災減災穩產增產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三是農業人才培養取得新的進展。農業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加快發展,培養了大批農業科研和推廣人才;大規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培訓農民1億多人次。我們在耕地資源減少、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國際市場劇烈波動的複雜背景下,能取得糧食生產「八連增」和農民增收「八連快」的驕人成績,農業科技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2011年,我國糧食單產增加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5.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8%,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凝結着全國廣大農業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廣大農業科技教育工作者,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可賀,但今後面臨的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一方面社會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持續增長,對質量、生態、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轉移、農業生產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耕地剛性減少、水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約束趨緊,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國際農業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我國面臨着發達國家佔據優勢的強大壓力。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糧食供求不平衡日趨加劇,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大豆和食用油主要依靠進口,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穀物從去年開始轉變為淨進口。加強國際貿易,進行品種調換是完全必要的,但我國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如果糧食不能保持較高的自給率,要出大的問題。我國農業要破解發展難題、突破瓶頸約束、參與國際競爭,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重大創新成果不足、應用轉化效率不高、科技體制機制不順、人才教育培訓能力不強的問題相當突出,特別是產學研、農科教脫節,科研領軍人才缺乏,農業院校優秀生源短缺,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挑戰和隱憂。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迫。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

深刻闡明了農業科技的戰略地位,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特點,對農業科技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這是一個謀全局、打基礎、管長遠的綱領性文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全面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推動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科技教育發展之路。下面,我簡要講幾點意見:

第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為宗旨,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農業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新時期的農業科技創新,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在事關農業穩定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領域、農業現代化的前沿技術領域、農業科學技術長遠發展的基礎研究領域,確定一批重大選題,集中資源和力量,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當務之急是攻克種業科技難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

第二,以主體多元化、服務優質化為方向,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農業科技最終發揮作用必須進村入戶,這是目前的一條「短腿」。要充分調動各類農技服務主體的積極性,共同為農民提供質優價廉、方便實用的農技服務,合力破解「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農技推廣的主力軍,要堅持公益性定位不動搖,確保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機製得到健全、職能得到加強、能力得到提升、扶持得到強化,使基層農技推廣的服務能力和綜合面貌有一個大的變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要加大鼓勵和支持力度,調動科研教學人員從事農技推廣的積極性。農資生產經營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農技推廣的生力軍,要大力培育、積極支持,為他們開展農技推廣創造良好環境。

第三,以科技資源整合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我國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眾多,科技人員數量很大,蘊藏着極大潛力。要加強農業科技頂層設計,優化全國農業科技佈局,在推進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深化協同創新上做文章,着力打破部門、區域、學科和單位界限,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科研產出效率。創新完善農業科技的立項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形成既符合科學研究規律又有利於與生產實踐結合的正確導向。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創造有利於科研人員安心工作、潛心鑽研的良好環境。

第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中心,振興發展農業教育。農業教育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要把發展農業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優先位置,優化教育結構佈局,突出農業行業特色,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不斷提升農業教育整體水平。要全面提高高等農業教育質量,從經費投入、學科建設、課題、招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綜合性院校尤其要強化對涉農專業和學科的支持。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投入支持,努力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切實提高農業學科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把優勢學科發展好、急需學科建設好、新興學科培育好。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優秀中學生報考農業院校和涉農專業,鼓勵和引導優秀大學生到農業農村就業創業。

第五,以保障農業後繼有人為目標,大力培養新型農民。隨着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誰來種地」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要把培養新型農民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實抓緊抓好。採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部分有文化和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尤其要抓好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的免費農業培訓和創業輔導扶持,留下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後繼者。加快建立多元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策引導,創新培訓模式,鼓勵多方參與,加大各類農村人才計劃和工程的實施力度,通過技能培訓、產業帶動、創業扶持等多種途徑,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高度重視和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領辦創辦農業企業或家庭農場。

第六,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投入力度。農業科技和教育的公益性、基礎性特點決定了必須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要求,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把農業科技作為公共財政的支持重點。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教育,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格局。

第七,以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在信息、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關起門來搞創新是沒有出路的。要全方位推進農業科技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豐富的國際農業科技教育資源,實現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要在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同時,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切實加大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大力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領域和範圍,推進國際合作交流主體多元化,努力形成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民間等多方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第八,以多方協同參與為核心,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氛圍。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今年的中央l號文件精神上來,切實把農業科技教育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強各方協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學科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機制,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在協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動中相互支持。要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廣大農業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建立健全有利於中青年人才成長的使用、評價、激勵機制。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揚學術民主,倡導百家爭鳴,營造良好學術環境。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新成效,宣傳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農業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先進典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的嶄新局面。

我國農業科技教育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已經來臨。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團結拼搏,奮發進取,就一定能夠開闢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教育發展的廣闊道路,開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嶄新局面!

(此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2012年5月31日在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