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揭秘大陸養老金「空賬運行」將引發動亂

根據人保部提供的數據,到2025年大陸城市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6萬億元。實為以「龐氏騙局」來應付——所謂「龐氏騙局」,就是借新錢還舊債,拆東牆補西牆,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一旦「借新錢還舊債」的資金鍊斷裂,大陸領不到養老金的幾億老人及其子女,將揭竿而起成為造反大軍。以大陸眾多中小企業倒閉和企業家移民將移民的趨勢,大陸養老金資金鍊斷裂的危機隨時可能出現。



□ 記者  熊劍鋒

 二十年後,你退休的時候,能不能領到養老金,會不會打折?欠發達地區已出現社保缺口,怎麼來彌補?國家養老基金會不會最終難以為繼?

這種擔心情緒已經不是個例,發源於19世紀末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之手的社會保險制度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質疑。

近來《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世界知名媒體不約而同向養老保險制度開火,直指其為龐氏騙局或老鼠會,而歐洲高福利模式更是被指控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罪魁禍首。

實際上,早在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就將社保斥之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

所謂的龐氏騙局,實際上就是借新錢還舊債,拆東牆補西牆,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那麼,中國的社保體系尤其是養老保險的情況如何呢?

脆弱的資金鍊

中國大陸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按照不同的群體可以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城鎮有工作的居民,對應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到2010年底參保職工已達2.57億。

第二部分是農民對應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到2010年底參保人數達1.43億。第三部分則是從今年6月14日開始實施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對應的是居住在城鎮的非從業居民,從而在理論上實現了養老保險的全覆蓋。

而其中又以第一部分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為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和支付的主體。

城鎮職工保險始於1991年,當年開始進行養老社會統籌的試點。1997年,中國接受了世界銀行的建議,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多支柱模式,建立統一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

但是這套體系運營十餘年來,開始引發公眾廣泛質疑。其最大問題在於財務上無法做到平衡,換言之,其資金鍊條非常脆弱。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部分是由單位負擔繳費,目前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積累賬戶則由職工個人繳費,繳費比例為個人工資的8%。

但由於1997年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個人賬戶中的資金被挪用去發放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個人賬戶一直處於空賬運行的狀態。

目前學者對空賬的規模估算不一,有的學者估算值為1.3萬億元到1.4萬億元之間,也有學者認為實際空賬數目遠遠大於這個數字。

根據人保部提供的數據,到2025年大陸城市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6萬億元;另外世界銀行估算,從2001年起到2075年,大陸養老金缺口可能達到9.15萬億元人民幣。

因此,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一種年輕人養老人的現收現付制度,也就是說,所有參保者繳納的資金在當期就已經全部花光,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老人的養老金。對於參保者來說,其個人賬戶上所顯示的金額只是一個數字,實際上並不存在。

2010年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3420億元,其中征繳收入11110億元,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954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0555億元。

如果刨去財政補貼,實際上養老保險只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是從地方層面仔細觀察,即可發現養老保險資金鍊條的脆弱和困窘。2010年,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地方財政對養老基金的補助超過20億元的有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湖北和湖南等7個省市,其中上海市高達107億元。

2001年起東北三省試點做實個人賬戶的實踐也開始被證明難續。首先是個人賬戶做實時屢次遭遇縮水。個人賬戶本是按每月工資的11%扣繳累積而成,遼寧是按8%進行財政做實,黑龍江和吉林只做實至5%,其餘後續試點省份甚至只做實了3%。

其次,更為離奇的是,在經過「做實」個人賬戶整整10年後,遼寧作為此項改革的首個試點省份,目前全省養老金缺口接近200億元,最後不得不再次挪用個人賬戶。

這種脆弱的平衡還是建立在養老保險低覆蓋率和低保障水平的基礎上。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城鎮人口超過了6.6億人,而現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僅為2.6億人,農村新農保的覆蓋面則更低,僅為1.43億人左右。一旦養老保險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水平,其承受的支付壓力將越來越大。

而養老金保障水平過低的表現之一就是養老保險替代率的下降。養老保險替代率是指一個人退休之後能拿到相當於社會平均工資多少的比例。

1995年主管部門測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目標替代率應為60%左右,這一水平才能保證必要的生活支出。如果低於這個水平,許多人退休後將會陷入相對貧困。但近年來基本養老保險退休金對在職職工平均工資的水平已經從1997年的76%下降到了2009年的47%。

消失的「下家」

這種現收現付制度在贍養比穩定時還可以勉強維持,贍養比是指20到64歲勞動年齡人口和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值,目前養老保險制度內贍養比穩定在3:1,即三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年人。而一旦出現老齡化趨勢加速,現有的平衡關係必然會被打破。

財經作家端宏斌認為,所謂的社會保險其實就是一個「龐氏騙局」,即下家交了錢給上家用,必須要找到更多的下家,整套系統才能維持下去,否則就會崩潰。但現在的問題是,交錢下家越來越少,而用錢的上家卻越來越多。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此前透露,中國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而退休人員每年以6%的速度遞增,每年增加三百多萬退休人員,亦即養老金的領取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大陸60歲以上老人已佔全國總人口數13.26%,為1.78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

據國家人口計生委估計,60歲以上老年人到2015年將突破2億,2030年前後,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將增至4億左右,相當於現在歐盟15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 60歲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總數將分別達到4.5億和3.35億,這意味着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

這種老齡化的趨勢帶來此消彼長的壓迫效應,一方面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日益減少;另外一方面領取養老保險的人數越來越多。

有學者稱,部分地區可能出現「負贍養率」的狀況,即一個60歲以下的勞動人口贍養1個60歲以上的老人。果真如此,「現收現付」的養老金模式必定難以為繼。

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參保者成為自己的下家:提高退休年齡。今年年初,人保部就已經傳出開始研究推遲退休年齡,而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上海已經開始推行「柔性推遲退休年齡」。

這個政策一箭雙鵰:在預期壽命穩定的情況下,推遲退休年齡實際上相當於減少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增加工作和繳納養老金的時間和數額,即:繳納更多的養老金,領取更少的養老金。

一些經濟學家還尋找了另類「下家」:國有資產劃撥以及財政補貼等。如北京大學教授李玲就建議將龐大的國有資產轉化為社保體系的資金,以及將土地出讓金收入也納入社保體系。另外,加大財政對社保體系的補貼力度。

中共政府近年來逐漸加大了對養老保險的補貼力度,2010年,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954億元,但也佔全國財政支出的2.2%。資料顯示,目前德國的退休金占GDP的10.3%,美國養老金佔GDP的9.4%,日本養老金佔GDP的20%以上,而中國養老金只佔GDP的4.3%。

如今,財政補貼的力度,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其一,地方財政面臨債務危機;其二,隨着人口紅利拐點來臨,經濟和稅收高增長恐將結束。

虧本買賣

很多人沒有想到,即使養老保險制度不崩盤,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參加養老保險也是一個虧本買賣。

退休後參保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包括兩個部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餘額。

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以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1%,個人賬戶的餘額發放男女不同,女性55歲退休計發170個月,男性60歲退休計發139個月。

2011年4月,針對一篇題為《養老保險不划算》的網帖,深圳社保局新聞發言人專門出面回應,稱其說法不專業也不負責任,並舉例說明:假設一普通員工按最低月薪1320元一年繳交3324元,30年只繳納了9.9萬元;而30年後,每年拿回1.2萬元,10年共拿回12萬元。

但問題是,如果這名員工每年將3324元存入銀行,連續存入30年,即使按照最低的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3.5%計算,30年後獲得的收入可達17.1萬元,

在現有養老保險計發體系下,參保者收入越高越吃虧。如果計繳工資為5000元,在深圳年繳納養老金12600元,30年共計繳納37.8萬元。其中個人賬戶為14.4萬元,公共賬戶上的資金為23.4萬元。60歲退休時,參保者每月可以從個人賬戶上支取1035(14.4萬/139個月)元,從公共賬戶上支取800元,總計1836元。全年拿回2.203萬元,10年總共拿回22.03萬元。

即使活到80歲,他獲得的養老金不到44萬元。但是他所繳納的養老金本金加利息到60歲就可達66萬元。如果按平均壽命74歲計算,他拿回的養老金才30.9萬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養老基金的計發方式沒有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同時,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由於只能投資於國債和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極低,長期收益率停留在2%左右,遠遠低於CPI的膨脹水平。

此外,由於個人賬戶空賬運轉,社保制度不得不給其最低的利息率(按銀行一年期利息計息),因為計息越高,制度的負債就越大。對於個人來說,個人繳費高達工資的8%,這樣一筆長達40-60年的長期資金,制度卻給個人短期利息,極大地損害了個人利益。

上述情況還完全沒有考慮到工資增長的情況,如果考慮到參保者工資增長的因素,那麼養老保險中獲得的收益和自行儲蓄收益之間的差距會更大。

有專家計算,在當前制度下,如果一個人繳費30年,假定其工資增長為8%,按照全額工資繳費,那麼30年後,他能夠領取的養老金只有社會平均工資的35.4%。這麼低的替代率怎麼能保障退休後的基本生活?人的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一旦養成往往具有剛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鳳凰周刊2011年第31期,總416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