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長期對教育洗腦化,人們早已看透這場「紅色思維」模式的本質,這在不久前的高考中又有了新的例證。在高考結束首日,因其作文題目因「太偏、太難」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今年高考語文共有5套試題,北京、天津和上海各有自主命題,而其它地區則使用由中共教育部教育考試中心命題的兩套試題,分別被稱為「全國一卷」和「全國二卷」。其中,「全國一卷」作文題以老舍的《鼓書藝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穆旦的《讚美》這三則文學作品中的幾句話為寫作材料,因此被很多考生理解起來不容易。
高考被譽為是中共「思維工廠」模式的大型篩選現場,每年的考試題目都以中共政治活動為背景,這也讓不少公眾質疑這場選撥考試的開放程度和思維活躍性到底在哪裏。
相較於試題本身而言,試題答案也是按照中共慣有的思維模式去擬定,就連作文也不例外。有公眾在今年高考作文題目公佈後,直言「如果讓我寫,我就寫文革」。在「全國一卷」中這三段材料的主人公均是在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鬥爭中死去,但鑑於中共長期推行「黨國頌育恩」的教育理論下,這類話題被觸動則極為罕見。
此前,中共公安部在高考前夕公佈了兩起關於抗戰名譽問題的處罰事件也引發公眾的關注。第一起是發生在今年1月,有民眾傳播中共紅軍勾結日本關東軍的歷史;第二起是發生在4月,一民眾傳播中共軍隊消滅日軍的數量,顯示中共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上述被處罰的案例說明中共當前十分重視即將到來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給自己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和對外政策提供有力的遊說空間。
除「全國一卷」外,在「全國二卷」的作文題目關於「夢」的闡述也被黨媒解讀為與「中國夢」有關,而「中國夢」被譽為是中共在近年來推出的重要領袖思想的所謂「精髓」。縱觀這場舉國選材考試,無不透露着「八股」文風,而僵化的選材模式也必將對日後中國產業結構發展造成嚴重的挑戰。
今年中國高考的突發事件也是接連不斷,不是考生跑錯考場就是山東考生考場大鬧撕答題卡,至於這位山東考生為何大鬧撕自己和別人的答題卡,官方也沒有下文。多年來,中共當局一直在對考試多元化評價在進行所謂「改革」然而改來改去還是對那些身處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學生有益。中共教育部門則是在目前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上「充耳不聞」,而一些中共基層官員在教育問題上的利益瓜葛往往要與政治利益相比較。
從農村學校危房改造資金神秘消失到學生營養午餐被貪污再到學生食堂成為腐敗問題滋生的溫床,為何近年來中共官員頻頻在教育問題上敢於「下狠手」?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對這些官員的權力進行監督,其次是對於教育改革儼然成為某些基層中共官員眼中一門永益可撈的「生意場」。那些對着鏡頭、大談「教育改革」初心的官員,是否想過為何高校食堂頻現「鼠頭鴨脖」事件?為何當面對發生江西校園隨機砍人事件時,變得沉默不語?這些問題都是將教育的本質發生了扭曲,教出來的學生也是耳濡目染的符合這個國家機器的既定程序。
另外一點,教育工程的形象化也是近來中共教育官場上一大「奇特景觀」,一些地區在興建教育基礎設施時只關乎政績如何而忽略其真正的功能劃分。當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去詢問時,卻冷淡的得到這麼一句話「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在意」。如此一來,教育領域的官僚跋扈之風早已成為基層學校苦不堪言的慘痛現實。
縱觀,中共四十餘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運動,真正需要改的沒有改,不需要改的卻瞎改。能夠讓學生獨立思考、有責任心、公益心,才是這場教育的偉大初衷,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頌黨恩,比黨德。
教育改變命運,而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有破除那些在教育領域出現的不倫不類的骯髒手段,才能還給無數中國人一個快樂且學識滿滿的教育時光。
圖片來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