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拼好飯、拼車、拼團購,咱都見怪不怪了,但現在連演唱會都開始有人「拼」了。而且這「拼」法,內娛頭一回見,應該也是獨屬這一份。
這可不是那種好幾位歌手湊一塊的「拼盤演唱會」,今天我要聊的這位主角,是連歌手都算不上的,但他硬是把好幾位歌手的演唱會創意、設計、元素,跟玩拼圖似的,「咔咔」都給拼到他自己的一場演唱會裏了。
然後,他因為這場演唱會,直接得罪了半個內娛,惹得全網喊打。
【1】
這位「拼盤大師」叫何秋亊,是個網紅。
平時他偶爾發發自己唱歌的視頻,或者弄點顏值手勢舞啥的。
年紀輕,長得也還行,從2021年發第一個視頻開始,到今年年初,在某音上粉絲突破了1000萬,體量不小了。
別看現在好多明星都扎堆往網紅圈裏鑽,帶貨開播忙得不亦樂乎。但真正的網紅們,心裏可都憋着一股勁兒,想往「明星」隊伍里擠呢。
何秋亊也不例外。
從2024年開始,他就隔三差五地發單曲,擺明了是想往「流行歌手」這條路上轉型。
前面不是說了他粉絲多嘛。
粉絲多,就有人買單。他每次出新歌,粉絲那叫一個給力,刷刷刷就能給他頂到官方榜單第一名,還順帶給他封了個「娛播天花板」的稱號。
更誇張的是,他還有自己的微博超話,天天有粉絲打卡簽到,整得跟個小偶像似的。
只能說,這年頭有些粉絲,真的是什麼都吃。
有了死忠粉,也有了那麼幾首單曲,下一步幹嘛?
當然是線下撈錢。
雖然開直播也能收不少禮物打賞,但跟內娛那些「208萬」比,那還是差遠了。所以今年,何秋亊宣佈了一個消息:無限期停播。
與此同時,開始緊鑼密鼓地操辦自己的演唱會。
6月1日,何秋亊的「第一篇章」演唱會,在成都開唱。
你還別說,比起現在某些歌手演唱會票價「坐跳樓機」似的瘋狂打折,網紅出身的何秋亊,票賣得真不錯。萬人場子,內場票敢賣一千多,居然還真賣光了。
這粉絲購買力,不服不行。
但問題就出在這場演唱會之後。
剛開完沒兩天,汪蘇瀧的粉絲就炸鍋了。因為他們發現,何秋亊這場演唱會,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多處跟汪蘇瀧的巡演,「撞」得那叫一個慘烈。
其一,汪蘇瀧演唱會的預告片封面,是個背影圖,文案寫着「一會見」。
何秋亊,直接「神同步」。
其二,汪蘇瀧演唱會,有個特別的「鏡頭簽」環節設計。
何秋亊,照搬不誤。
其三,汪蘇瀧有一套穿粉色格子衣服、戴兔耳朵的造型。
何秋亊,依樣葫蘆。
其四,汪蘇瀧會偷偷穿玩偶服,跟粉絲合照,還送刮刮樂。
何秋亊這邊,偷得明明白白,連給粉絲的驚喜都抄。
這麼多細節,高度雷同,拼在一起看,這哪是「借鑑」,根本就是「精準復刻」。
事情到這還沒完。
隨着大家深扒,發現被「借鑑」的可不止汪蘇瀧一家。各家粉絲紛紛化身「列文虎克」,拿着何秋亊演唱會的各種物料和細節圖,整理出了一份長長的「被抄襲名單」。
章昊的定製話筒,被「同款」了;
劉耀文和宋亞軒演唱會的特定服裝,被「拿」了;
黃譽博宣傳海報的設計理念,被「挪用」了;
連劉宇寧演出時穿的衣服,被「借」了。
這意思就是,別的歌手開演唱會,團隊得做無數策劃、設計、準備工作,熬禿了頭想創意。到了何秋亊這兒,直接「拿來主義」。
網友辣評:這麼會抄,還當啥主播,直接當『裁縫』得了。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
何秋亊的粉絲開始嘩嘩地掉,短短几天,就從千萬級大網紅,狂掉到八百多萬,關鍵掉的還都是活粉。
更慘的是,作為一個網紅,他這回上的文娛熱搜,是一波接一波,點進去一看,全是罵他的。
眼瞅着被各家粉絲聯合起來「全網追殺」、討要說法,何秋亊團隊那邊終於憋出了一份聲明。
通篇看下來,感覺不到一點歉意,字裏行間反而透着一股「我們也是受害者」的委屈勁兒。
他們把鍋全甩給了「輕信第三方策劃團隊」,意思就是:都那幫策劃的錯,我們自己可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也是被坑的「小白花」呢。
粉絲和吃瓜群眾一看,這哪行?
怎麼能只撇清自己,不針對每一個抄襲環節,進行一對一道歉,一點誠意都沒有。
緊接着,更絕的操作來了。
何秋亊本人看到這些質疑,不是誠懇道歉,而是親自下場跟網友激情對線。
服裝和麥克,根本就不是他來負責,是其他專人負責。
憑什麼別人衣服穿的一樣就是撞衫,到他這裏就變成了「抄襲」。
甚至還cue他以前直播時,每次都發幾萬塊紅包的事。
潛台詞:我對粉絲多好啊,你們憑啥罵我?這點「小錯」算啥?
好嘛,這下不僅聲明沒歉意,何秋亊本人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沒有絲毫的對不起。
總結一下就還是:他沒錯,他無妄之災。
更離譜的是,連他那個演唱會團隊,也跟着一塊「我抄我有理」。
有網友爆料,他們團隊居然還跑去聯繫章昊定製話筒的原創設計師,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沒侵害版權。
更讓人血壓飆升的是,他們竟然提議,讓原創設計師來當何秋亊話筒的「二創設計師」。
這操作,簡直是往原創者心口上扎刀、再撒把鹽,任何一個搞原創的人看了,都得氣到心梗。
【3】
到現在,關於何秋亊這場「裁縫演唱會」抄襲的事,還在持續發酵。
這麼多偶像被抄,粉絲們怎麼可能輕易罷休,肯定想要一個明明白白的說法。
但看何秋亊和他團隊這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估計是沒打算給了,也給不出啥像樣的交代。
平心而論,何秋亊的流量不小,不然也不會讓他產生「能擠進內娛當明星」的錯覺。
參演網劇;被邀請上音樂節;登上時尚雜誌封面,資源讓不少小藝人都眼紅。
但他怎麼就敢那麼篤定,內娛會敞開懷抱,容忍一個版權意識稀碎、熱衷「拿來主義」、遇事只會甩鍋、毫無擔當的藝人呢?
跨界,跨的可不僅僅是流量和粉絲數,藝德、專業素養、對原創的敬畏之心、面對錯誤的態度,這些看不見的東西,也是區分「網紅」和「藝人」的鴻溝之一。
這場鬧劇,也算給所有想「跨界」的網紅提了個醒:抄來的「盛況」,終究是空中樓閣,風一吹,塌得比誰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