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當前樓市正在進行大洗牌。
一方面供需關係逆轉,全國6億棟建築,住房總量過剩已然成為定局。
另一方面,政策利劍高懸掛,房產稅大概率5年後加速擴圍,未來持有房產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再像以前那樣炒房,風險已經越來越大。
另外,年輕人買房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住得好」取代了「炒得高」,有調查數據顯示,95後購房群體中,有63%的人優先考慮的是通勤便利,而不是資產升值。
這一趨勢下,加速了部分房子的價值壓縮,尤其是以下三類房子,5年後或將一文不值,內行人都在悄悄出手,好多人還不明白,總以為自己撿到了大便宜。
.01
遠郊房陷入「死亡螺旋」
比如在惠州大亞灣,某樓盤125㎡成交價只要25萬,單價跌破2000元/㎡,比高峰期降了80%,簡直跌倒了地板價。
深入分析後不難理解,遠郊房之所以會陷入困境,主要原因三大硬傷:
1、產業空心化。
比如某些新區規劃了十幾年,產業規劃以及設施配套依舊停留在紙面上,有的小區一到晚上點燈率不足20%,連人都沒有,房價拿什麼支撐。
2、配套荒漠化。
比如某三線城市的遠郊盤,業主們每天上下班通勤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出門吃個快餐都要開車半小時,這樣的房子,即使價格再便宜,住起來也糟心的很。
3、人口逆流動。
比如東北某遠郊新區,戶籍人口流失率高達23%,二手市場掛牌量激增300%,人都走光了,但新房卻在不斷增加,供給遠大於需求,價格只能一降再降。
更致命的是,很多遠郊房甚至陷入了一個「降價—拋貨—再降價」的負面循環,比如湖北某遠郊房,三年降價49%,中介帶客量下降80%,對於這樣的房子,買家普遍有同一個認知:房子越便宜越不敢買,覺得它有問題,就越難賣出去。
.02
超高層淪為「垂直貧民窟」
湖北某超高層小區,2018年開盤2.2萬,現在掛牌1.2萬依舊無人問津,深入分析才發現,超高層建築加速貶值,核心原因是存在結構性缺陷:
①居住成本超預算
比如廣州某超高層住宅,物業費8元/㎡,是普通小區的3倍。而且超高層設備設施更多,以後的維護成本也更高,比如重慶某超高層小區,電梯更換每戶需分攤8萬,居住成本超預算,讓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②安全隱患超高
一般消防雲梯最高只能抵達20樓左右,超高層最高達到七八十樓,一旦遇上突發情況,30層以上的住戶不論是靠自救還是外力援助,都會陷入絕望,住戶的生命安全難以保障。
③拆遷陷入死局
比如北京某28層住宅,有人估算拆遷成本高達23億,要拆這樣的房子,起碼要蓋50多層才能回本,這種明顯虧本的買賣,沒有一個開發商願意參與。
一旦拆不掉,超高層住宅就只能隨着時間一直老舊下去。比如隔壁的香港,全港1萬幢「老年樓」中,超高層佔比高達67%,這些老房子,早已淪為低收入群體收容所,居住品質可想而知!
.03
海景房淪為「季節性鬼城」
還記得乳山銀灘的海景房嗎?2015年均價高達8500,現在已經跌到了3800,跌幅高達50%以上,有的甚至幾萬塊就可以買1套房。這類房產的崩塌,其實早有預兆:
1、入住率超低
很多海景房一到夏季,入住率能提高到70%,但是到了冬天,入住率就能降到8%以內,這種季節性「鬼城」,物業收不起費用,跟不上服務,居住品質降到冰點。
2、維護成本超預算
有投資海景房的業主算過一筆賬,年維護成本竟然是普通住宅的2.3倍,因為海風侵蝕,幾乎每三年就要做一次外牆防水,很多人坦言,買得起養不起。
3、配套永遠在路上
很多海景房當初承諾的三甲醫院、名校,十年後的今天,依舊停留在規劃紙面上。有老年業主反饋,「突然身體不適,開車三個多小時才終於找到醫院,如果是急救,怕是半路就「報銷」了。」這樣的配套設施,簡直太差勁了。
更殘酷的是,二手市場出現了「25萬買154㎡海景房」的極端案例,看來這類資產已經喪失了流動性,以後轉手會變得更難。
.04
打算買房怎麼辦?
給你兩個策略:
①劣質資產早點卸貨
如果是三四線房子多,除了自住,其餘儘快出清,置換一線核心區域優質資產,租金收益翻倍。
②重新規劃資產配置
降低房產在家庭財富中的佔比,40%最為合適。其餘可以多元化配置,比如30%配置超長國債,30%選擇黃金ETF,才能更好的降低風險。不過,投資有風險,入場之前先學習了解,保守操作最為明智。
總之,樓市的淘汰賽已經開始,如果還拿過去買房那套邏輯押注未來市場,不虧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