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林健正:大國崛起的教訓 從俾斯麥到鄧小平的啟示

作者:
歷史為新興大國的策略選擇提供了借鑑,德國在俾斯麥「小德意志方案」的節制外交下實現穩定崛起,卻在威廉二世與納粹德國的擴張主義中走向災難;中國在鄧小平「永不稱霸」政策下實現經濟騰飛,卻在習近平的強硬外交中面臨孤立的風險。

鄧小平1974年在聯合國的「永不稱霸」演說,與俾斯麥「小德意志方案」的節制智慧一脈相承。

在2025年新加坡香格里拉論壇上,美國國防部長傳達一個強烈的訊息,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挑戰鄰國主權,在台海頻繁騷擾台灣並進行侵台演練。美國正聯合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構築「反中同盟」,以「力量實現和平」為目標,打造強大威懾防線,必要時將果斷應對。

然而,歷史為新興大國的策略選擇提供了借鑑,德國在俾斯麥「小德意志方案」的節制外交下實現穩定崛起,卻在威廉二世與納粹德國的擴張主義中走向災難;中國在鄧小平「永不稱霸」政策下實現經濟騰飛,卻在習近平的強硬外交中面臨孤立的風險。

當前,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與南海爭議正加劇國際緊張。若中共走向「大中華主義」,恐重蹈納粹德國覆轍。相反地,中國若能改採節制外交政策,尊重台灣現狀與公海航行自由,將可促進區域永續的和平、進步與繁榮。

俾斯麥的「小德意志方案」:和平共處的典範

十九世紀中葉,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領導下,通過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與普法戰爭(1870-1871年),實現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國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俾斯麥奉行「小德意志方案」,明確排除奧地利、捷克蘇德台區、波蘭但澤區等德意志族群聚居的境外地區,專注於以普魯士為核心的統一,避免刺激奧匈帝國、俄羅斯與其他歐洲列強。這一策略不僅實現德國統一,還為德國與鄰國的和平共處奠定了基礎。

俾斯麥深知,統一後的德國地處歐洲中心,易受列強包圍。他從拿破崙面對七次反法同盟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採取謹慎而節制的外交政策,避免進一步領土擴張。他不參與英、法等國的殖民競賽,專注於內政建設與經濟發展,通過三皇同盟、德奧同盟等聯盟體系平衡列強關係。這一「小德意志方案」使德國在威廉一世時期(1871-1888年)免於大規模衝突,迎來和平共處的時代,為內部穩定與經濟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注更多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傳達一個強烈的訊息,美國正聯合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構築「反中同盟」。(美聯社

威廉二世與納粹德國:擴張主義的災難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後,德國放棄俾斯麥的節制外交,轉而推行「世界政策」(Weltpolitik),試圖打造全球強權,挑戰英國海上霸權,並參與殖民擴張。這導致俾斯麥於1890年辭去首相職務,結束和平共處的時代。

威廉二世放棄與俄羅斯的《再保險條約》,導致俄羅斯與法國結盟,形成法俄同盟(1894年),使德國面臨兩線作戰風險。大力發展海軍激化了與英國的矛盾,促使英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威廉二世的挑釁行為,如在摩洛哥危機中的強硬立場,進一步加劇歐洲緊張局勢。最終,這些政策將歐洲推向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德國戰敗,帝國崩潰。威廉二世的擴張主義證明,過度野心與外交失誤可能讓新興大國迅速從輝煌走向衰落。

威廉二世的冒進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而納粹德國的「大德意志主義」則將擴張主義推向極端。希特拉試圖併吞奧地利、捷克蘇德台區、波蘭等地,建立涵蓋所有德意志族群的帝國,直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納粹德國的侵略行徑激起全球反對,導致徹底失敗,國家分裂數十年。這顯示追求領土擴張的「大德意志主義」無法帶來長期繁榮,只會招致國際孤立與毀滅性後果。

鄧小平的「永不稱霸」:中國崛起的務實基石

與德國的歷史相比,中國自1978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的崛起展現了另一種策略。1974年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特別會議上發表講話,明確提出「永不稱霸」的原則。他說道:

「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有一天中國改變了顏色,變成了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對別人進行侵略、干涉、控制、顛覆、掠奪,世界人民就應當把中國叫做社會帝國主義,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推翻它。」

這段由毛澤東審定的演說,強調中國將專注於內部發展,不謀求霸權地位。1989年,中國全面終止對東南亞共產主義武裝革命的支持,轉而尋求與鄰國的和平共處與經濟合作。這一政策與俾斯麥的「小德意志方案」有異曲同工之妙,使中國在數十年間避免涉入重大國際衝突,實現經濟與國力的快速提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習近平的強硬外交促成「反中同盟」

進入習近平時代,中共外交從鄧小平的務實低調轉向強硬的大國姿態,特別是在台灣問題與南海爭議上的作為,被批評為背離「永不稱霸」的承諾,帶有「大中華主義」的濃厚色彩。

首先,中共將台灣視為不可分割的領土,頻繁以軍事演習和外交施壓傳達統一意志,甚至不排除武力併吞。借用俾斯麥的「小德意志方案」,中國在1949年已完成統一,無需通過併吞台灣等境外領土增加地緣風險。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顯示,一個自由民主、經濟繁榮的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和平共存有利於亞太穩定與繁榮,而武力統一的企圖則可能引發衝突,破壞區域和平。

其次,中共在南海劃設「九段線」,聲稱對廣大海域擁有主權,並通過島礁建設與軍事化行動強化控制。這遭到菲律賓、越南等鄰國反對,也被國際仲裁法庭否定。中共對裁決的拒絕及強硬態度,加深了與周邊國家的矛盾。

這些政策被一些觀察家批評為現代版的「帝國主義」,認為中共試圖通過經濟與軍事手段擴張勢力範圍。這促使歐、美、日等民主國家形成「反中同盟」。美國推動「印太戰略」,聯合日本、澳洲、印度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歐盟對華政策從合作轉向競爭與防範;日本與澳洲加強軍事合作,明確表達對台海與南海問題的關切。這一趨勢與威廉二世時期德國被協約國孤立、納粹德國因擴張引發全球反對的歷史有驚人相似之處。

歷史的啟示:節制與冒進的抉擇

歷史經驗為當今國際關係提供了深刻啟示。俾斯麥的「小德意志方案」表明,新興大國若專注內政、避免不必要擴張,可實現與鄰國的和平共處。反之,威廉二世的冒進與納粹德國的「大德意志主義」導致孤立與戰敗。鄧小平的「永不稱霸」原則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但習近平的強硬外交正讓中共面臨類似風險。

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顯示,一個獨立自主、自由民主的台灣有利於區域和平與繁榮。中共應借鑑俾斯麥的克制,尊重台灣現狀,通過對話緩解台海緊張,避免武力統一引發衝突,重蹈納粹德國覆轍。

中國對台灣與南海問題的強硬立場儼然成為「反中同盟」的最佳推手。中國實宜以合作取代對抗,避免重演德國被圍困的歷史。此外,中國的崛起依賴全球化的環境,享受和平共榮的紅利,未來中國仍應遵循和平崛起的信念,維持開放而穩定的國際秩序,這些均比追求短期地緣政治利益更重要。

結語

鄧小平1974年在聯合國的「永不稱霸」演說,與俾斯麥「小德意志方案」的節制智慧一脈相承。然而,習近平的強硬外交,特別是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與在南海的擴張主義,正讓中共偏離這一務實路線,面臨「大中華主義」的風險。若中共重蹈納粹德國的擴張老路,恐引發國際反對與區域動盪。唯有尊重台灣獨立自主的存在,秉持鄧小平的「永不稱霸」原則,保持外交克制與經濟開放,中共才能真正實現和平崛起。正如俾斯麥以和平共處為德國贏得時間,中共領導人也需以遠見與智慧,帶領中國走出一條穩定繁榮的康莊大道。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前專任教授,現任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602/222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