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一輩子沒見過老虎的狗子,為什麼一見老虎就被「嚇尿」?血脈壓制究竟是什麼原理?

我們知道,很多動物天生就害怕老虎,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狗子,根據人們的測試,就算是一輩子沒見過老虎的狗子,通常也會對老虎表現出強烈的畏懼,有些狗甚至還會一見老虎就被「嚇尿」,為什麼會這樣呢?

可能有人會說,老虎的體型龐大,形象威猛,一看就不是個善茬,狗子看到了當然會害怕。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人們早已發現,即使是沒直接看到老虎,而只是聞到老虎的氣味,狗子同樣也會害怕,這又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這種現象通常被解釋為「血脈壓制」,這事兒看上去有點玄乎,但其實背後是有科學道理的,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血脈壓制究竟是什麼原理。

你想啊,老虎在地球上混了多久了?差不多兩百萬年!這兩百萬年裏,它們幾乎一直是食物鏈頂端的狠角色,哪個小動物見了它們不害怕?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隨着漫長的時間裏,那些相對弱小的動物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對老虎的恐懼,這種恐懼就像刻在DNA里一樣,一代代傳了下來,所以,現在很多動物雖然沒見過老虎,但它們的遠古祖先可是被老虎「教育」過的,於是這份恐懼就這麼延續了下來,而這就是所謂的血脈壓制。

那麼問題就來了,動物們對老虎的恐懼是怎麼一代代傳下去的?難道它們祖先被老虎嚇破膽的經歷還能通過某種方式告訴後代?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未解之謎」,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裏,科學家已經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話說在2013年的時候,埃默里大學醫學院有一個研究團隊,他們就想看看,動物的恐懼是不是真的能遺傳,他們就想了個辦法,訓練一些小鼠對一種特定的氣味產生恐懼。

在實驗過程中,他們選了一種叫做苯乙酮的物質,這種東西聞起來有點像櫻桃花的香味,他們每次放出這種氣味的時候,就給小鼠來一下輕微的電擊,足夠讓它們感到較強的刺痛感。

你猜怎麼着?當實驗進行到第十天的時候,這些小鼠就對苯乙酮的氣味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一聞到這個味兒,哪怕沒有電擊,它們也會表現出強烈的畏懼,這就說明,它們把這個氣味和不好的體驗聯繫起來了,形成了恐懼記憶。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被訓練過的小鼠生下來的第二代小鼠,在第一次聞到苯乙酮的氣味時,同樣也表現出了同樣的恐懼,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們的第三代居然也是如此。而也這就證明了,動物的恐懼真的能夠遺傳。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從基因層面對這些小鼠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對苯乙酮產生恐懼的小鼠,它們鼻子裏的M71神經元明顯比正常小鼠更多。

研究人員發現,M71神經元上的蛋白質受體,是專門用來識別苯乙酮氣味的,它的合成受到一個叫做「Olfr151」的基因控制,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這些小鼠的「Olfr151」基因序列和正常小鼠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它們的基因甲基化程度卻有着明顯的不同。

簡單來講,你可以把基因甲基化想像成給基因蓋上了一個「印章」,雖然這個「印章」不會改變基因本身的序列,但是它會影響基因的表達,也就是說,基因甲基化可以決定一個基因是「開」還是「關」,或者是「開到什麼程度」,從而控制某種蛋白質受體的合成。

所以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這些小鼠不斷地受到電擊和苯乙酮氣味的刺激,讓它們對這種氣味變得異常敏感,為了更好地識別這種危險信號,它們的身體就需要合成更多的這種蛋白質受體,這就導致了它們「Olfr15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發生了改變,就像給這個基因蓋上了一個特殊的「印章」,告訴細胞要多生產這種蛋白質。

由於基因甲基化這種「印章」是可以遺傳下去的(表觀遺傳),因此這些小鼠的後代,即使沒有經歷過電擊,它們的「Olfr151」基因上也帶有同樣的「印章」,這就使得它們天生就比正常小鼠更容易合成識別苯乙酮氣味的蛋白質受體,從而對這種氣味產生和它們上一代同樣的恐懼。

好的,現在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一輩子沒見過老虎的狗,為什麼也會對老虎表現出強烈的畏懼,甚至還會一見老虎就被「嚇尿」?

通過對上述研究的介紹,其原理大家應該明白了吧?簡單來講就是,在漫長的演化之路上,狗子的祖先經常受到老虎的威脅,於是它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對老虎變得特別敏感。

這種敏感性在基因層面就表現為需要合成更多的負責識別老虎氣味的蛋白質受體,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它們體內與這些蛋白質受體對應的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就發生了改變。

這種基因甲基化程度的改變就像一個「生存秘籍」,被一代代地傳遞下去,如此一來,即使是它們後代從來沒有見過老虎,當聞到老虎的氣味時,也產生強烈的恐懼感,而這就是血脈壓制在基因層面的原理。

所以你看,雖然血脈壓制來自於遙遠祖先的經歷,但這份恐懼並不是像講故事一樣被一代代口頭相傳下來的,也不是什麼神秘的「靈魂記憶」,而是在它們的基因上,被深深地烙下了遠古祖先的「印章」。

責任編輯: 葉淨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20/222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