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0C的空對空裝載包括 PL-15(內側)和 PL-10(外側)空對空導彈。圖:翻攝「微博」@太湖啥個
G
印度空軍於當地時間5月7日凌晨發動「硃砂行動」(Operation Sindoor),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主義設施」進行襲擊。但據巴基斯坦軍方宣稱在衝突中一舉擊落6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法國「飆風」、1架俄制「蘇-30MKI」、1架「米格-29」及1架「蒼鷺」無人機。空戰衝突揭示了兩國空軍的空對空導彈(AAM)武力對比,凸顯其多樣性與技術差距。根據《The War Zone》報導,兩國擁有來自美、歐、俄、中等國的導彈,性能各異,特別在長程作戰中展現顯著差異。
印度空軍配備法制「流星」導彈(MBDA Meteor),搭載於達梭飆風戰機(Rafale),其衝壓發動機提供超遠射程(約200公里)與較大的無逃逸區,優於多數對手。印度還使用MICA導彈(紅外與雷達導引型,射程約80公里),可裝備飆風與幻象2000。此外,俄制R-77(射程約110公里)與R-73(短程紅外導引)為蘇-30MKI與米格-29的主力,但整體性能略遜西方導彈。印度自製的Astra導彈(射程約100公里)逐步取代R-77,但技術成熟度仍待驗證。
巴基斯坦空軍則依賴美制AIM-120C-5/7 AMRAAM(射程約100公里),搭載於F-16戰機,提供可靠的中程打擊能力。法制Matra Magic2(類似AIM-9L)與中制PL-5E-II(射程約20公里)則用於近程作戰,後者配備JF-17與老舊幻影3/5。中制PL-15E(射程約145公里)是巴基斯坦的長程王牌,搭載於JF-17與J-10C,射程與AIM-120相當,但略遜Meteor的無逃逸區。PL-15E已在近期衝突中首度實戰使用,殞地殞骸證實其部署。
兩相比較,印度在長程導彈的質量上佔優,Meteor的性能領先PL-15E與AIM-120,特別適合對抗高機動目標。巴基斯坦則憑藉PL-15E與AMRAAM保持中程競爭力,且其導彈多樣性(涵蓋美、中、法技術)提升靈活性。然而,巴基斯坦老舊機隊(如幻影3/5)限制其導彈發揮,F-16與JF-17仍是主力。印度飆風與Su-30MKI的先進航電則為導彈提供更佳目標數據,提升作戰效率。
整體而言,印度在高端導彈與平台整合上略勝一籌,但巴基斯坦的實戰經驗與中制導彈的成本優勢不容小覷。隨着兩國衝突升溫,導彈性能與數量將持續影響空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