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月服務業活動惡化程度超出預期。周二(5月6日)發佈的一項私營部門調查顯示,4月份中國服務業活動以七個月來最慢的速度擴張,新訂單增長較3月放緩,主要受到美國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財新/標普全球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3月的51.9降至50.7,為去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PMI高於50意味着擴張,低於50則意味着收縮。這一結果與官方調查大致一致,官方數據顯示服務業活動從上月的50.3降至50.1。相比之下,財新PMI被認為更能反映出口導向型和中小企業的走勢。
儘管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強於預期,並得到政府刺激措施的支撐,但中國經濟依然面臨持續的通縮風險、長期的房地產低迷,以及美國關稅的威脅。
2023年,中國約48%的勞動力從事服務業,該行業去年對GDP的貢獻率為56.7%。不過,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行動可能會對製造業造成沉重打擊,進而影響企業的用工計劃和消費者信心。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市場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企業和消費者信心都較低,這使得提振內需變得更加困難。」
他還說:「中美關稅僵局的連鎖反應將在第二、第三季度逐步顯現。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提前做好準備並儘早採取行動。」
財新服務業調查顯示,新業務增長降至2022年12月以來最弱水平,儘管出口訂單略有上升,這部分歸因於旅遊業復甦。一些服務提供商表示,美國關稅對貨物貿易造成干擾。服務業的商業信心增長速度為2020年2月以來最慢,企業普遍將美國關稅視為主要擔憂。
為控制成本,服務企業連續第二個月削減就業崗位,導致積壓工作增加,對應指標今年首次進入擴張區間。
儘管投入成本上升,但企業仍降價以吸引客戶。財新中國綜合PMI從上月的51.8降至4月的51.1。
儘管中國經濟今年開局穩健,但從第二季度開始經濟快速放緩的風險正在上升。隨着官方PMI顯示4月工廠活動已受到美國大規模加征關稅的衝擊,當前的問題是,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夠足夠快地提振消費,以彌補預期中的出口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