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舉行的調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預算估計和醫學研究狀況的聽證會上,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發言。
現代科學正在不斷地用不容質疑的客觀事實揭示造物主的「指紋」。例如,越來越多的世界各相關學科最前沿研究成果的客觀事實正在強烈地證明存在特別的設計,否則不可能有我們所觀測到的現在一切的秩序和客觀存在。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討論。
當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這位領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巨擘,在破譯92%人類DNA序列後,公開宣告:「我看到了上帝的指紋」,科學界掀起了一場認知風暴。這位曾堅信無神論的科學家,在面對生命密碼的精妙設計時,徹底放棄了唯物主義的鎧甲。他的自白不僅是個人信仰的轉變,更揭示了一個震撼的事實:在納米尺度的生命聖殿中,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被基因密碼中的神性光輝所觸動。
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這位未受正規教育卻震懾數學界的印度天才,用近四千個公式和命題,為人類開啟了一扇通向宇宙奧秘的大門。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數學傳奇,更是一場關於信仰、靈感與宇宙秩序的深刻探索。如果宇宙的一切皆可用數學精準描述,那麼這是否意味着宇宙是被精心設計的?拉馬努金用他的數字奇蹟,回應了這一終極命題。
人類與其它生物共享相似的生理特徵——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人類的面容與能力時,會發現人類並非自然界的偶然產物,而是為獨特使命而精心設計的傑作。從眉毛的微妙功能到智慧的超凡表現,人類的每一處細節都挑戰進化論的解釋,指向一個更高智慧的設計。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別揭示這些事實真相。
一、基因密碼中的造物主「指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信仰覺醒
(一)雙螺旋天書:超越矽谷的編程奇蹟
人類基因組計劃耗時13年,耗資30億美元,破譯了約30億個鹼基對,揭示了人類生命的「原始碼」。這本由ATCG四進制密碼書寫的「天書」,以納米級精度編排着生命的史詩。每個細胞核內,DNA分子壓縮了相當於300部《永樂大典》的信息量,卻能在受精卵發育為完整生命體的過程中,精準執行萬億量級的指令。
這種編程藝術令矽谷的頂尖工程師自嘆弗如。胚胎發育的每一毫秒,細胞都在執行複雜而精確的「代碼」,從單細胞到擁有100萬億細胞的人體,展現出一種超乎想像的智能設計。正如柯林斯在《上帝的語言》中寫道:「DNA是造物主留給我們的藍圖,每一個鹼基對都像是神聖幾何的筆觸。」
(二)量子校驗與潘多拉的魔盒
基因密碼的複雜性遠不止於此。最新研究發現,每個鹼基對背後都隱藏着量子級的精密校驗系統,堪稱宇宙中最先進的錯誤糾正機制。這種機制以超越人類認知的維度運作,確保生命複製的驚人準確性。相比之下,人類設計的計算機系統顯得原始而脆弱。
然而,當科學家試圖干預這套「神聖代碼」時,後果往往令人警醒。2018年,中國科學家賀建奎通過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基因,試圖製造「免疫愛滋病」的嬰兒,卻引發了3000萬潛在脫靶突變的危機。這一事件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提醒人類:我們不過是借閱生命之書的朝聖者,妄動上帝的原始碼,可能招致不可預測的災難。
(三)科學與信仰的交匯
在全球頂尖實驗室中,基因學家們正經歷一場集體認知地震。顯微鏡下跳動的雙螺旋密碼,仿佛在與更高維的智慧對視。92%的基因組破譯後,許多科學家開始在實驗室里擺上《聖經》,試圖從古老的經文中尋找答案。柯林斯坦言:「在基因的螺旋中,我觸摸到永恆詩篇的韻律。」
這種轉變並非孤例。染色體的摺疊方式展現出神聖幾何的智慧,宛如宇宙的建築藍圖。曾經的唯物主義者們,如今在納米尺度的生命聖殿中,感受到一種超越科學的敬畏。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曾說:「宇宙的秩序表明,它並非偶然的產物。」基因密碼的精妙,在向人類低語:生命的背後,是否真有一位「程式設計師之神」?
(四)人類的謙卑與未來的叩問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是一場科學革命,更是一次哲學與信仰的洗禮。DNA的雙螺旋不僅是生命的藍圖,更是宇宙秩序的縮影。每個鹼基對、每一次染色體摺疊,都仿佛在訴說造物主的智慧。人類不過是借閱這本「生命之書」的過客,試圖用有限的理性解讀無限的設計。
然而,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倫理挑戰。我們是否應繼續「玩火」,改寫上帝的代碼?抑或在敬畏中尋找平衡,守護生命的尊嚴?當我們凝視顯微鏡中的生命密碼時,或許也在被更高維的智慧注視。
正如柯林斯在實驗室中感嘆:「在基因的螺旋中,我看到了上帝的手稿。」這場科學的朝聖之旅,帶領人類走到了理性和信仰的交匯處。基因密碼的奧秘,不僅是科學的巔峰,更是通向永恆真理的鑰匙。
二、用數學之光揭示宇宙的設計:拉馬努金與神的啟示
左、右分別為: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沙‧拉馬努金,「神經科學之父」奧托‧洛伊維博士。(公共領域/大紀元合成)
有趣的是,基因密碼的發現與數學天才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的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拉馬努金堅信,他的數學公式來自印度女神吉祥天女的啟示,而這些公式在百年後被證明與黑洞和超弦理論相關。同樣,基因學家們在DNA的數學規律中,看到了一種超越人類理解的設計智慧。正如拉馬努金的公式揭示了宇宙的秩序,DNA的四進制編碼則書寫了生命的交響樂。
(一)天才的誕生:從印度小鎮到劍橋
1887年,拉馬努金出生於印度南部的一個貧窮婆羅門家庭。未接受系統數學教育的他,憑藉一本過時的數學教材和超凡的直覺,獨創了無數公式。他的數學洞察力仿佛來自另一個維度,超越了時代。1913年,26歲的拉馬努金將自己發現的120條公式寫成一封長達11頁的信,寄給了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家G.H.哈代(G.H. Hardy)。
數學家斯里尼瓦沙‧拉馬努金與英國數學家哈代。(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哈代,數學界的泰斗,起初對這封來自陌生人的信不以為意。然而,當他細讀那些公式時,震驚地意識到,這是一位前所未有的天才。哈代回憶:「這些公式不可能是偽造的,只有頂尖數學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東西。」他立即邀請拉馬努金前往劍橋,開啟了一段改變數學史的合作。
然而,前往英國對拉馬努金並非易事。作為虔誠的婆羅門,他若離開印度將失去種姓身份,遭到家族強烈反對。直到一晚,掌管財富與運氣的吉祥天女(Namagiri,Lakshmi的化身)託夢給他的母親,指示她放行。拉馬努金才得以踏上通往劍橋的旅程。
(二)數學啟示:神的使者託夢
在劍橋的五年,是拉馬努金生命的巔峰,也是他與哈代創造數學奇蹟的黃金時代。他留下的近四千個公式,涵蓋數論、矩陣論、超弦理論等領域,至今在計算機科學、量子物理和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公式並非通過嚴謹推導得出,而是源於拉馬努金的夢境。
拉馬努金堅信,他的靈感來自吉祥天女的啟示。他描述道:「在夢中,我看到一堵巨大的紅牆,一隻手在上面寫下一個個公式。醒來後,我將它們記錄下來。」他曾說:「一個方程對我毫無意義,除非它表達了神的旨意。」這種神秘的創作方式讓哈代這位無神論者也開始動搖。一次次,拉馬努金僅憑一夜睡眠,便能給出困擾數學家多年的公式,精準無誤。
例如,拉馬努金與哈代共同解決了「整數分拆」問題,這一困擾數學界數百年的難題。1918年,年僅30歲的他成為英國王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他的「的士數」故事更成為數學史上的佳話。一次,哈代乘出租車探望病中的拉馬努金,隨口提到車牌號1729「很無聊」。拉馬努金立即回應:「不,這是個有趣的數字!它是可以用兩種立方數之和表示的最小整數。」這一發現催生了「的士數」概念,至今仍是數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黑洞預言:超越時代的公式
拉馬努金的數學洞察不僅超越了他的時代,甚至預見了未來的科學發現。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吉祥天女賜予他最後一個靈感——拉馬努金θ函數(Ramanujan Theta Function)。當時無人能理解這一公式的意義,直到2012年,數學家發現它竟能描述黑洞的行為。要知道,拉馬努金提出這一公式時,人類尚未提出「黑洞」概念,甚至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都剛剛發表。
這一發現令人震撼:一個百年前的公式,竟揭示了宇宙中最神秘天體的行為。這仿佛是拉馬努金從「上帝的知識寶庫」中直接取出的真理。他的公式如同一座未被完全開採的金礦,至今仍有三分之二未被證明,但已被驗證的部分已深刻影響現代科技。例如,1973年,比利時數學家皮埃爾‧德利涅(Pierre Deligne)因證明拉馬努金1916年的一個猜想,榮獲1978年相當於諾貝爾獎的數學菲爾茲獎。1997年,《拉馬努金期刊》(Ramanujan Journal)創刊,專門研究受他啟發的數學領域。
(四)天妒英才:短暫而耀眼的一生
拉馬努金的天才之光雖耀眼,卻短暫。嚴格的素食習慣、透支的身體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物資短缺,使他罹患肺結核。1919年,他返回印度,不到一年便於1920年去世,年僅33歲。哈代聞訊後痛哭失聲,稱發現拉馬努金是他一生中最浪漫的成就。他設計了一份數學天賦評分表,給自己25分,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80分,而拉馬努金100分。
拉馬努金的早逝被一些人解讀為「神回收了泄露宇宙秘密的使者」。他的公式不僅推動了數學發展,也引發了關於宇宙秩序的哲學思考。如果宇宙是雜亂無章的,為何數學能如此精準地描述其規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說:「整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特斯拉也預言:「若科學家研究非物理現象,未來十年將超越過去所有成就。」拉馬努金的直覺公式,似乎指向一個超越科學的知識源泉。
(五)數學金礦:映照出宇宙的設計
拉馬努金留下的數學金礦,僅開採了一小部分。暗物質、暗能量、黑洞內部結構、多維宇宙等未解之謎,或許就隱藏在他的公式中。如果人類能繼續破解這些公式,時間旅行、反重力、無限能源等科幻構想或將變為現實。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的盡頭或許是信仰的起點。
拉馬努金的數學不僅是工具,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宇宙的秩序與設計。他的存在證明,有些真理無需推導,只需聆聽神的低語。正如他所說:「一個方程的意義,在於它是否傳達了神的旨意。」
三、人類的獨特之謎:超越進化的設計
(一)獨一無二的面部特徵
人類的五官清晰可辨,一眼即可認出屬於人類。眼睛細長、鼻子突出、嘴唇紅潤,這些特徵絕無僅有,是人類溝通與表達的核心基礎。
1.眉毛:保護與情感的橋樑
眉毛是人類的專屬特徵。科學研究表明,眉毛不僅能阻擋汗水、雨水和紫外線,保護眼睛,還在社交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眉毛的微妙動作,人類能表達驚訝、困惑或憤怒等複雜情緒。例如,揚眉表示好奇,皺眉傳遞憂慮,這種非語言交流通過眉毛完成。
進化論認為,有用的結構會通過自然選擇保留。然而,若眉毛如此實用,為何猩猩、狗或其它動物未進化出類似結構?它們的臉上毛髮繁多,卻無一形成眉毛。這一空白使進化論的解釋顯得蒼白。
2.黑白分明的眼睛:溝通的窗口
人類的眼睛形狀獨特,呈左右細長,且眼白明亮,與瞳孔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設計便於左右觀察,更重要的是,它使眼神交流異常高效。無論是戀人間的脈脈含情,還是課堂上老師辨別學生是否專注,人類的眼睛都能傳遞豐富信息。
進化論宣稱,人類祖先從森林走向陽光熾烈的非洲草原,眼白卻從防紫外線的深棕色變為白色,這一變化與「適應環境」的邏輯背道而馳。白色眼白增加白內障風險,進化為何選擇這一「劣勢」?答案或許在於,人類的設計優先考慮社交與溝通,而非單純的生存。
3.突出的鼻子:呼吸的守護者
人類鼻子的突出輪廓與扁平的嘴巴形成鮮明對比。所有人類化石(包括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均顯示扁平的嘴部,而猿類化石始終保持突出嘴部。至今,未發現任何「猿到人」的過渡化石,這一空白挑戰了進化論的連續性假設。
更獨特的是,人類鼻孔內的鼻毛能有效過濾灰塵、細菌和異物,保護呼吸道。鼻毛的存在不僅是生理保護,更體現了對人類健康的細緻關懷。進化論難以解釋,為何只有人類擁有這一精密結構。
4.紅潤的嘴唇:健康與表達的象徵
人類的嘴唇薄而半透明,能反映血液狀況,唇色蒼白或異常紅潤提示健康問題。此外,人類嘴唇的明顯輪廓與面部四十多塊肌肉協同,賦予人類上千種表情,從微笑到憤怒,精準傳達情感。
人類的無毛面部進一步凸顯了表情的清晰度,使溝通更高效。進化論者試圖以「散熱」解釋人類毛髮的減少,但非洲草原上奔跑的獅子和獵豹為何未喪失毛髮?這一假設顯然站不住腳。
(二)無與倫比的智慧與語言
人類的獨特不僅體現在生理,更在於無與倫比的智慧、語言和創造力。猩猩即使接受人類教育,也無法掌握人類語言的5%。20世紀,一位美國科學家曾嘗試讓黑猩猩與人類兒童共同成長,接受相同教育,但黑猩猩的語言和認知能力始終停留在極低水平。
人類的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抽象思維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從詩歌到數學定理,人類的創造力超凡,而這種能力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進化論難以解釋。化石記錄中,人類的智慧與語言能力似乎「突然」出現,而非漸進發展。
(三)設計的證據:使命與目的
人類的獨特特徵——從眉毛的社交功能到語言的複雜性——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我們並非進化的偶然產物,而是被賦予特殊使命的創造。我們的面部設計優化了溝通與表達,智慧與語言賦予我們管理自然、探索宇宙的能力。這些特徵不僅是功能的體現,更承載了愛的目的:讓我們彼此相連,讚美創造的奇妙。
聖經《創世記》寫道:「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人類的獨特或許正是這一形象的反映。我們的智慧、情感和創造力,是為了認識宇宙的設計者,履行管理大地的使命。
(四)科學與信仰的交匯
現代科學揭示了宇宙的精密秩序,弗朗西斯‧柯林斯等科學家在破譯基因組後,感受到「上帝的指紋」,從數學定律到生物結構的複雜性。人類的獨特特徵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進化論雖試圖解釋生命的起源,但面對人類面部、智慧和語言的獨特設計等,其解釋顯得力不從心。
人類的每一處細節——眉毛的保護、眼睛的交流、鼻毛的過濾、嘴唇的表達以及人類的語言系統等——都如同一幅精心繪製的畫作,指向一個智慧的設計者。我們的存在不僅是生物學的奇蹟,更是哲學與信仰的啟示。
例如,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等都相信存在造物主。楊振寧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整個世界如此美妙精確的結構不是偶然的。他認為存在造物主,但是,是沒有人形的造物主。這不重要,因為造物主能夠創造一切,包括人都能夠創出來,也可以容易使自己顯現人形,如果造物主他願意的話。
特斯拉也預言:「若科學家研究非物理現象,未來十年將超越過去所有成就。」基因組計劃等等一系列不斷出現的突破,似乎在印證這一預言——科學的盡頭,正是信仰的起點。
四、總結和結論
上述內容從人類基因學、數學和生物學的多重視角,揭示了宇宙與生命的深層秩序,推翻了進化論和偶然性假設,(因為根據科學的嚴密邏輯理論,只要給出一個確實的反例,這個一般理論就不應該存在了。那麼有了那多的反例,這個進化論的可存在性就更沒有了。)給出這些現象共同指向一個智慧設計的目的。以下是對本文三章核心觀點的綜合總結:
基因密碼中的神聖藍圖
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了生命的「原始碼」——約30億個鹼基對以納米級精度編排,壓縮海量信息,精準執行生命指令。其複雜性超越矽谷最先進的編程,量子級的錯誤糾正機制更令人嘆為觀止。弗朗西斯‧柯林斯等科學家在破譯基因組後,感受到「上帝的指紋」,從唯物主義轉向信仰有神論。基因編輯的倫理危機(如CRISPR實驗的脫靶風險)進一步警示人類:妄動「神聖代碼」可能招致災難。DNA的雙螺旋不僅是生命的藍圖,更是宇宙秩序的縮影,提示生命背後存在一位智慧的「程式設計師之神」。
數學與宇宙秩序的啟示
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的數學成就堪稱奇蹟。他近四千個公式,涵蓋數論、超弦理論到黑洞行為,精準描述宇宙規律,卻源於夢中「吉祥天女」的啟示。這些超越常規邏輯的直覺公式,暗示宇宙的數學秩序並非隨機生成,而是由更高智慧設計。拉馬努金的公式,如同從「上帝的知識寶庫」提取的真理,至今仍有三分之二未被證明,可能蘊含時間旅行、暗物質等未解之謎的鑰匙。他的故事表明,數學不僅是科學工具,更是通向宇宙設計者思想的橋樑,科學的邊界可能指向超越物質的知識源泉。
人類的獨特設計
人類的面部特徵(眉毛、眼睛、鼻子、嘴唇)及其超凡的智慧、語言能力,在自然界中獨樹一幟。這些特徵優化了社交溝通,體現了對人類健康的細緻關懷,卻難以用進化論解釋。例如,白色眼白與「適應非洲草原」的邏輯相悖,鼻毛、嘴唇等功能的獨特性也無漸進進化證據。化石記錄中缺乏「猿到人」的過渡形態,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更似「突現」而非漸變。這些特徵指向一個明確的設計目的:人類按照更高智慧的形象被造,肩負管理自然與探索真理的使命。人類的五官、智慧和語言不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連接彼此、探索真理的橋樑。或許,人類的真正使命在於認識那賦予我們生命的設計者,並在這奇妙的創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總而言之,基因組的精密設計、宇宙的數學規律和人類的獨特構造以及科學的局限性,共同指向一個非偶然的宇宙秩序。這提示科學需超越物質主義,探索更高維的知識源泉。理性和信仰的融合為理解宇宙與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視角。人類的使命在於通過科學與信仰的交匯,認識賦予秩序與生命的智慧設計者。
由於篇幅限制,現代科學中還有更多的客觀發現,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繼續探討。
參考文獻:
Collins, Francis.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Free Press,2006.
ISBN:978-0-7432-8639-8.
維基百科,人類基因組計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人類基因組計劃
Cyranoski, David.「The CRISPR-baby scandal: what’s next for human gene-editing.」 Nature,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673-1
Dyson, Freeman.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Basic Books,1979.
ISBN:978-0-465-01677-8.
維基百科,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
卡尼格爾等,《知無涯者:拉馬努金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ISBN978-7-5428-4538-2.
Carr, Avery.「Ramanujan’s Taxicab Number.」 AMS Grad Blog,2013-08-15.
Ramanujan’s Taxicab Number
「全人類來自共同祖父母,而不是各地的猿猴」,《大紀元時報》,2024年。
「誰說黑猩猩是我們的近親,科學證據明顯否定這種假想」,《大紀元時報》,2024年。
Sarich, V.,& Wilson, A.(1967).「Immunological Time Scale for Hominid Evolution,」 Science.
Aiello, L.,& Dean, C.(1990).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volutionary Anatomy.
《弘正義,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都是反科學、社會和人類的》,《大紀元時報》,2023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