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共財政部公告稱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認購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定增股份,補充其核心一級資本。圖為2009年9月11日,人們走過中國銀行在北京的一家分行
接上篇
上篇分析了中共財政部注資國有銀行的動機,以及國有銀行盈利能力下降、資本金遭侵蝕和壞帳惡化等問題。然而,給國有銀行注資能否真正化解壞帳危機?答案是否定的。本篇將從國有銀行對政府的依賴性、真實壞帳情況、信貸超規模擴張以及中美關稅戰的衝擊四個方面,深入探討注資的局限性及潛在的金融風險。
下篇:財政部注資只能暫時延緩銀行壞帳爆發
中共歷史上,財政部為國有銀行注資已有三次(見下表),全都是為了化解壞帳危機,把銀行從破產邊緣拉回來。注資不僅沒有幫助銀行穩健經營,反而讓國有銀行習慣了對政府的依賴。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因此,中共財政部注資就意味着國有大行出現壞帳,經營面臨巨大風險,只能靠中共政府直接給銀行注入資本金延緩壞帳的爆發。長此以來,國有銀行和政府就結成了一種畸形的關係。很大程度上,職能監管部門對國有銀行隱藏壞帳的行為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任態度。
銀行通常用5種「技術」手段隱藏壞帳
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地方債風險不斷累積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業公開的財務報表數據並不能真實反映其所面臨的風險。銀行通常用以下5種「技術」手段粉飾賬面數據、隱藏壞帳。
第一、為避免不良率上升,銀行通過延長貸款期限或發放新貸款償還舊貸款,掩蓋違約。這類貸款仍被統計為「正常貸款」,但已經存在實際違約風險。
第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是銀行貸款重要去向之一。隨着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和土地出讓收入降低,平台償債能力減弱,貸款風險上升。然而,這類貸款通常被地方政府隱性擔保,壞帳未充分納入官方統計。2024年,多地平台被要求「展期不展責」,實際違約率遠超賬面記錄。
第三、截至2024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高達13.6萬億元,有分析認為其中至少20%已成為問題貸款。然而,由於銀行對抵押物的評估仍按歷史價格,部分已違約項目未被計入不良,而是作為「風險可控」項目掛帳。
第四、銀行通過理財子公司、信託計劃等通道將部分高風險資產轉出表內,隱藏在表外,如非標債權、房地產ABS債券等。一旦這些產品違約,相關損失不會計入不良貸款統計,但銀行作為隱性擔保方仍需兜底。比如,2024年平安信託、四川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爆雷,涉及金額數千億元。
第五、銀行通過核銷降低賬面不良貸款率。2024年,中國金融業處置的不良資產高達3.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進入2025年,金融監管機構要求各大銀行加快核銷房地產不良貸款。核銷只是將不良資產從銀行賬面轉移至資產管理公司、表外或其它主體,風險並未消失,只是被延緩或隱藏。一旦經濟進一步下行,隱藏的壞帳就可能集中爆發,對銀行造成威脅。
只要壞帳不被全面揭露,銀行業的這個隱患就永遠無法消除。當然,板子也不能都打在國有銀行身上。國有銀行信貸超規模擴張,並因此導致壞帳激增,也是迫於政府的壓力。
截至2024年末,六大國有銀行的資產規模加起來超過200萬億元,其中工行更是逼近50萬億大關。根據中共央行的數據,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貸款投放的增加,二是持有債券規模的擴大。
大量銀行貸款流向了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國企。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超過52.8萬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為13.56萬億元,同比增長3.2%;同期,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餘額超過30萬億元,而國企貸款餘額也超過54萬億元。
這意味着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國家信用撐起來的,而不是市場化經濟的自然擴張,貸款也沒有流向最需要錢的實體經濟。典型的表面繁榮,暗藏危機。
舉例而言,今年3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64萬億元,同比多增5,470億元,擴張幅度超出市場預期,而信貸擴張主要是由於政府借款的大幅增加。政府試圖通過加強財政支持來支撐受關稅衝擊的經濟,政府債券在3月份新增近1.5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創下2017年以來同期新高。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美關稅戰將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巨大的額外信貸損失。目前,美中關稅戰急劇升級,美國對華關稅總稅率高達145%,而中國對美關稅提高至125%,中國出口企業和中國經濟遭受重創。
高關稅削弱了中國產品在美市場的競爭力,電子、機械、服裝等依賴出口的行業首當其衝,出現訂單減少、收入下滑,部分中小企業現金流吃緊、償債困難。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隨之增加,銀行對這些行業的貸款風險隨之上升。
關稅戰導致出口放緩,波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特別在沿海省份如廣東、浙江,出口企業高度依賴銀行信貸。若出口相關貸款違約率上升1%,以2024年企業貸款餘額98.28萬億元估算,中國銀行業信貸損失可能增加近1000億元,六大國有銀行可能承擔60%以上(約600億元)。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在4月3日的研報中表示,中美關稅戰造成中國商業銀行年均信貸損失或將達2.7萬億元。報告進一步指出,由於小型企業財務靈活性較低,難以吸收額外關稅帶來的成本或將其轉嫁給消費者,估計2025—2027年中小企業貸款不良資產比率將升至9.3%—9.6%。
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報告,截至2024年末,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已攀升至303%,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約238%)。這表明企業、居民和政府債務水平高,償債壓力大。高債務導致違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低迷和經濟下行期間,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綜上所述,財政部給四大國有銀行注資能暫時延緩它們壞帳的爆發。然而,國有銀行的盈利水平、真實壞帳情況、信貸超規模擴張以及中美關稅戰衝擊可能引發的系統性危機,根本不是單靠給銀行「補血」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