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為「出口轉內銷」算筆賬,結果冷汗直流

川皇對外貿下毒手,國家出招,內需買單,出口轉內銷成為出路。

從第一季度存款來看,確實有潛力可挖:又增加12.99萬億元。

而在2024年末,僅居民總存款達151.25萬億,比中國的經濟總量134.9萬億元還高。

有這麼多錢,那麼喜歡賺錢的中國人,為什麼不投資?

有那麼多錢,為什麼不花?

只能說,這是在預期恐慌之下,採取的極端保守措施:廣積糧、緩享福。

通縮就是這麼來的。

對此,國家說有辦法:降息降准。說白了,讓存款無利可圖,逼着老百姓拿出來消費。

但如果真的預期不好,黃金和美元都是避險工具。黃金已經漲到1000以上,美元匯率也有很大壓力,更不敢花了。

那內銷真的有可能嗎?

一位家傳編輯部讀者留言說:「內循環如果有用,東北亞鄰居應該是個發達國家。」

說得好有道理啊。國內的消費能力就那麼點,要是能容納這麼多商品,何須外貿?

更要命的是,出口轉內銷一旦實行,瞬間放大的供需失衡,會將幾乎所有企業的利潤打成負數!就像鄉村振興中通過補貼盲目擴大的產能,將本已贏利的農業企業干殘那樣!

降價不好嗎?通縮之下,企業無利可圖只有死亡一途,就業、投資全完蛋!事實上,中國近年一直在努力解決cpl長期為負的問題,多少企業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如果出口轉內銷成功了,自相殘殺之下,不知還能活下來幾家企業!

為「出口轉內銷」算筆賬,結果冷汗直流

一位讀者說:朋友所在化工廠因為進口原料翻倍漲價已經停工了,工人放假等通知上班。僅僅關稅戰第一天就直接停擺了。

一位讀者說:最近經常沒錢吃飯被餓得頭暈腿軟,老中醫開的藥方是讓我多吃山珍海味……

一位讀者說:掙的那點工資每月還房貸都吃力,早就提前消費了。

一位外貿局內人算了一筆賬:

外貿銷售是二三十年前全員下海之後,去外企做培訓出來的。供應端是手拿把掐一點點控出來的,華東華南地區幾乎都是日、德企業手把手教QA(品質保證)、QC(品質控制)。美國佬太粗糙,但在投資、金融、財務上,倒是讓小老闆在變成大老闆的路上學到不少,比如早期8848、3721、以及後面的噹噹等……

加入WTO後,實行出口退稅,這部分大約能抵消企業成本10+%,使企業一般利潤成本做到37開。如果外銷轉內貿,減去退稅就是28開。

但轉內銷後,找省級以上經銷商包銷又是5-8%的成本,另加變賣或寄賣平台上的擔保費又2.5-3%,利潤成本就變成1:9了。

金四升級後,員工薪酬、五險一金納入稅務徵收,以及地租+管理費+行政費用之類的綜合成本加1.8%,於是利潤成本變成了0:10.8。

再加上從海關出來的運費、停放費、新增的倉庫保管費,計0.2%(事實上珠三角散倉價格已經漲價了,動作慢的還得加),變成了0:11。

綜合一算,企業啥都沒幹,利潤-10%。

……

另一位讀者說:無論電匯還是信用證的定金或首付款,至少10+%,一旦挪去備貨,這下好了,後續訂單沒了,定金10%也沒了,利潤成本就是-1:11,整個流程下來-20%。

為「出口轉內銷」算筆賬,結果冷汗直流

假設一個50~150名員工,剛擺脫小規模納稅人的最普通的製造業小廠,按照輪候有幾筆在途業務,外貿突然關閉,誰來承擔代價?

最後也只有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數千萬好兒女們承擔!

不過代價而已,和那牛馬草木灰又有何區別?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家傳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416/220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