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編者按
近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社交媒體X上宣佈烏軍已抓獲兩名參與俄軍入侵的中國公民。4月9日,澤連斯基繼續表示烏克蘭目前握有150多名參與俄烏戰爭中國公民的資料,並稱實際參戰的中國人人數更高。
俄羅斯方面在10日駁斥澤連斯基指控,稱北京擁有一個「平衡的立場」。中共外交部則沒有直接回應。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正向烏克蘭核實有關的情況,「中國政府始終要求公民遠離武裝衝突區域,避免以任何形式,捲入武裝衝突,尤其應避免參加任何一方的軍事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CDT編輯對於中文互聯網敏感詞的持續監控中,注意到近期出現相關的敏感詞審查。
軟審查敏感詞:僱傭兵;作戰;名單+連+旅
有關的微博話題也被嚴格限制,唯一一條帖文是由《今日俄羅斯》的子賬號Ruptly發佈。
烏克蘭媒體《左岸報》(Лівийбере)9日發佈一篇報道,詳細介紹了參與俄軍入侵的中國籍公民的情況。
中國數字時代已將報道翻譯成中文,包含烏克蘭方面公佈的中國籍公民情況。
烏克蘭確認逾150名中國公民參與俄軍作戰,合同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
據烏克蘭情報機構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超過150名中國公民與俄羅斯軍方簽署合同並參與對烏作戰,部分合同簽訂時間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
據《左岸報》(Лівийбере)援引烏方情報機構消息,自2024年秋季起,大量中國公民陸續抵達俄羅斯境內的軍事訓練中心,其中一些人甚至早在2023年夏季便已與俄軍簽署服役合同,而正式簽約高潮則出現在2024年春季。
烏克蘭安全部門掌握的數據顯示,相關合同簽訂時間涵蓋2024年2月至11月,涵蓋幾乎整年度,合同簽署者人數超過160人。例如,中國公民賓江於2024年4月21日簽署合同,並於當年10月抵達編號為1093的訓練中心,不到一個月完成訓練後,於11月15日被派遣至作戰單位,目前隸屬於第255摩托化步兵團參戰。
據悉,這些中國籍人員被編入俄軍多個單位,包括:
第4獨立摩托化步兵旅
第7軍用基地
第70摩托化步兵團
第71摩托化步兵團
第85摩托化步兵旅
第103摩托化步兵團
第255摩托化步兵團
第1525獨立預備營
第5獨立摩托化步兵旅
第503摩托化步兵團
第68坦克團
第291摩托化步兵團等
他們在軍中的職位各異,包括:
突擊排駕駛員
電子干擾排操作員
偵察榴彈手
機槍手
偵察兵
無人機操作員等
服役人員以列兵、下士、士官等初級軍銜為主。相關名單並非詳盡統計,目前仍有更多中國人正在服役或接受徵募。
截至2025年4月初,另有至少11名中國公民正在接受篩選,準備加入第33摩托化步兵團。
根據情報記錄,一些被確認身份的參戰中國公民包括:
王悅(1992年2月15日生)
魏志鵬(1992年1月20日生)
王志堅(1982年8月29日生)
桑天龍
徐增增
吳駿峰
胡鎮洪(2005年7月5日生)
何淼(1997年2月3日生)
曾憲印
王澤華
張健英
張啟振
其中最年輕者僅19歲。
去年夏季為中國公民簽約參軍的高峰期。他們分佈在俄羅斯多個徵兵站接受甄選,從莫斯科至羅斯托夫、聖彼得堡等地均有記錄。其中一名名為姚嘯的外國志願兵同時持有俄羅斯護照,在坦波夫地區通過甄選後被編入部隊擔任步兵。大多數的職務安排發生在2024年秋季,但至今仍在持續。
上方:正在接受甄選(截至4月2日)準備加入第8集團軍第20摩步師第33摩步團服役的中國公民;下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章琪圳,2000年9月14日出生,現年2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張建英,1986年7月5日出生,現年3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王澤華,1993年2月1日出生,現年3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曾憲印,1991年11月1日出生,現年33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何淼,1997年2月3日出生,現年2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胡鎮洪,2005年7月5日出生,現年19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吳駿峰,1999年8月3日出生,現年2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徐增增,1987年2月15日出生,現年3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桑天龍,1994年7月10日出生,現年3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王志堅,1982年8月29日出生,現年4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王悅,1992年2月15日出生,現年33歲。
烏克蘭方面還確認,在頓涅茨克州俘獲的中國籍戰俘包括:
王廣軍(Wang Guangjun,1991年生)
張仁波(Zhang Renbo,1998年生)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
自全面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始終聲稱對俄烏衝突「保持中立」,但實際上持續與俄羅斯保持貿易往來,並未對其實施任何制裁措施,反而大量出口可用於軍事用途的「軍民兩用物資」。
中共官方話語體系中避免直接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多將戰爭稱為「衝突」,同時呼籲和平與對話。但在實際行動上,北京並未採取有效措施限制中方人員赴俄參戰。
2025年4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首次公開表示,烏方在頓涅茨克地區俘獲兩名中國公民,並指出共有六名中國人參與了該場戰鬥。與之相比,朝鮮公民則主要出現在庫爾斯克方向,由俄方成建制使用。
中共外交部回應稱,正「研究」中國公民被俘的情況,並否認有更多中國人參戰的說法,稱相關信息「毫無根據」。
長期以來,俄羅斯慣於招募外國公民參戰,主要對象為經濟貧困國家的民眾,許多是被以提供工作為名欺騙赴俄,最後被迫進入戰場。此外,伊朗方面亦曾派遣教官協助俄軍操控「見證者」(Shahed)系列無人機。與中國志願兵不同,朝鮮派遣的是成建制軍人,而非個人僱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