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事件」現場
「金門事件」現場
「火燒趙天祿」現場
我是1968屆高中學生,就讀於江蘇吳縣中學,文革初期和千千萬萬紅衛兵一樣,經歷了「四大」、批老師、鬥校長、「破四舊」、大串聯等一系列運動。1967年四五月間,由於與新生的蘇州市革命委員會產生重大分歧,形成了蘇州市革命造反聯絡站(簡稱「聯絡站」)即「支」派,和蘇州市工學運動革命串聯會(簡稱「串聯會」)即「踢」派。我所在的吳縣中學「紅總司」屬於「踢」派。到六七月份,小範圍的沖沖打打開始了,但還只限在冷兵器,最典型的武器是洋鎬柄和「古巴刀」(出口古巴的大砍刀,收割甘蔗用的,長約80厘米)。每天街頭大卡車呼嘯而過,攀在車門外兩側的兩個人手持的必然是「古巴刀」,甚是威風。卡車上齊整站立着頭戴藤條帽、身穿黑老紗、手持洋鎬柄的鬥士,沖向不知名的戰場。
迂迴
當時整個蘇州地區的基本態勢是:「踢」派佔據了六城門內的蘇州城,「支」派被逐出蘇州城,佔據了城郊及周邊鄉鎮,對蘇州呈包圍之勢。由於市區「支」派的到來,吳縣、吳江、崑山、常熟等地的「踢」派勢力驟降,只得紛紛撤退,向蘇州城內靠攏。我就讀的吳縣中學,位於蘇州西北十餘里的滸墅關。在這種情勢下,主導全縣學生運動的吳縣中學「紅總司」也只能組織全縣「踢」派學生大撤退。
1967年7月28日下午2點,滸墅關火車站由工人、學生組成的二百餘人的隊伍集結完成。在幾位復員軍人的專業指揮下,我們呼着戰鬥口號,登上了綠皮火車,頗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意境。列車一路向東,開開停停,在傍晚5時許到達上海,上海「工總司」接待我們,我們住進了位於徐家匯的風雨操場。蘇州地區的「踢」派在這裏大會合,少說也有兩三千人,各式戰鬥隊的旗幟堆滿了主席台。住了兩夜,「蘇三司」(蘇州地區革命造反第三總司令部,蘇州地區當時下轄蘇州市、無錫市、吳縣、吳江縣、崑山縣、常熟縣、太倉縣、沙洲縣、江陰縣、宜興縣)頭頭盧某做了兩場演講,大意是蘇城在流血,我們要打回老家去,保衛蘇州城。當時,其列寧式的、希特拉式的手勢交替揮動,使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學生熱血沸騰。7月30日晚上,我們這支幾千人的隊伍,舉着「打回老家去,踢開蘇革會」「保衛蘇州城、保衛大上海」的橫幅,在上海大遊行,上海市民也敲鑼打鼓為我們壯行。和兩天前離開滸墅關火車站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從徐家匯一直走到寶山路上海老北站,斜穿了半個上海,上海「工總司」組織兩組專列,才安頓全部人馬。從上海出發,31日凌晨5時到達蘇州站。
這次蘇州地區「踢」派安全大撤退,並最終順利進駐蘇州,蘇州地區的「蘇三司」功不可沒。如果一廠一校一鎮等「踢」派向蘇州靠攏,必然遭到層層攔截,損失傷亡將十分慘重,而上海當時是「踢」派最可靠的大後方,上海「工總司」是支持「踢」派的。自此,「蘇三司」頭頭王某等名噪一時,其旗下全部由復員軍人組成的「八一」戰鬥隊更是名聲大震。
初戰
蘇州武鬥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鬥,均發生在1967年8月,即「火燒蘇醫」「火燒趙天祿」「火燒葑門孵坊」,史稱「蘇州三把火」。到蘇州的第二天,8月2日凌晨,我便參加了「火燒蘇醫」的戰鬥。蘇州醫學院(簡稱「蘇醫」),位於蘇州最主要的馬路人民路邊,距南門僅幾百米,一幢西式丁字形4層教學樓,是該校最主要的建築。「支」派據守在大樓內,「踢」派在校院周邊包圍,漸次向大樓進攻,沖在第一線的是工人隊伍,而其中又以復員軍人為骨幹,雙方加起來有七八支「五六」式步槍,還有一些小口徑軍體步槍。這些便自然歸幾位退伍老兵所用了,坊間傳說的機關槍之類肯定是沒有的。當時倉促上陣,我手中連根木棍也沒有,混雜在大隊人馬中。我們「紅總司」一干人設伏在「蘇醫」南側,我和一個叫天白的同學一起坐在「滄浪亭」小河邊的石欄杆上,算是埋伏了,其實連一個「支」派的面也未照。天快亮時,被圍主樓頂上傳來了高音喇叭廣播聲:「誓死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青山不老、紅旗不倒,蘇革會垮不了」,「你們被蒙蔽了」!我聽着這聲音怎麼這麼熟呢,不禁和天白對望了一下:「心松!肯定是心松。」心松是我們初中時的好夥伴,只知道他此時是「支」派,想不到今天被我們圍困在大樓內。心松幼年喪父,讀書極好,是老師眼中標準的好學生,想到這裏,心裏真不是滋味。天白一聲:「走吧!」正合我意,再加上又困又餓,我的第一次武鬥經歷便收場了。兩天後,8月5日我返回「蘇醫」現場,見大樓頂部木結構已成炭黑狀,4具屍體散落在現場,其中可以確定的是我校「紅總司」一姓徐同學,被小口徑步槍擊中肺部,時年17歲。
拔除蘇州城內最後一個「支」派據點江蘇師院,是我參加的最危險、離死亡最近的一次戰鬥。該校位於蘇州城東葑門相門中間地段,緊臨護城河,時值8月中旬,當天下午我們頭戴藤條帽,身穿背帶工裝武鬥服,沒有槍,埋伏在該校葑門一側圍牆外,任務是抓俘虜。突然護城河對岸高樓上一串串重機槍子彈向我們射來,「嗒嗒嗒」,「嗒嗒嗒」,極專業老練的點射,間隔兩秒鐘一次,我們遇到高手了。驕陽下、白牆邊、黑老紗、白藤帽,再好不過的射擊目標了。市郊大片菜農地里的長豇豆棚、黃瓜架成了我們救命點,不料子彈還是追蹤而至,菜葉、泥土是切切實實濺到了我頭上、身上。我猛然醒悟,白藤帽目標太明顯了,我大喊一聲:「帽子摘掉!」大家紛紛照辦,果然,子彈不再飛來,同時,我方陣地機槍也響了,火力掩護壓制了對方,我們逃過一劫。這場戰鬥,據點是拔除了,但在我們的隊伍中死了一個學生。他是扛着一箱子彈衝過小河,一條小木船連接兩岸,剛衝上小船,被重機槍擊中頸部,當即倒下。讓我們記住他吧:繆亞偉,滸墅關民辦中學初二學生,時年16歲。
蘇州戰鬥沖在第一線的是各大廠礦的工人,在這支隊伍中有很多退伍軍人,他們經歷過韓戰、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炮擊金門等實戰,當時他們大部分30歲到40歲上下,經驗、體力都正當年。帶領我們據守南門人民橋的一批退伍老兵中有3個人,綽號分別為「大癩」「二癩」「三癩」,我在跟隨他們據守人民橋的幾十個日日夜夜多次聽他們講述親歷的戰爭場景,這些講述往往自豪帶着吹噓,但我是絕對肅然起敬的,我的軍旅情結就是從這一刻萌發的,後來,我也入伍當兵成為一名軍人。
廝殺
說到武鬥真正和對方面對面廝殺的場面,我只經歷過一次,但正是這一次令我終生難忘。那是1967年9月上旬,蘇州軍管會「八二四」公告,「九五」命令已頒佈實施,槍支基本上已收繳,武鬥稍趨平緩,兩派只是高音喇叭互相對罵。一天下午兩三點鐘,一夥「支」派二三十人,手持棍棒從橋南堍沖向橋中央我方沙包陣地挑釁,我方馬上組織三十餘人衝出反擊,我手持洋鎬柄沖在前面,借橋面居高臨下順勢揮舞衝擊,僅一個回合,對方就逃回橋南堍向東拐入南門外大街。我們追得來勁,衝進對方街區四五十米,突然,從大街兩側民房內衝出上百人,前面逃的又反身殺回,對我們形成合圍之勢。「我們中計了!」隊伍頓時大亂,只見「大癩」揮手一指橋堍方向大喝一聲「沖啊」,我緊跟在「二癩」身後,和「紅總司」十餘人互相掩護從原路突圍,好在接應的幾十人從橋上衝來,我們成功突圍。有七八個人掛了彩,我背上挨了一棍子,但我的洋鎬柄也讓對方三四個人掛了彩。回到沙包陣地,「二癩」對我頭上利索地拍了一下,分明是對我的認可,我卻對他報以一陣傻笑。戰事還沒完,另外沖入對方街區的十餘人未能原路沖回來,他們從房子間隙和小巷沖向護城河游水逃回北岸,對方游泳好手在後面追。不料一支拖輪船隊由東向西駛來,擋住了逃生者的去路,游在最後面的一個戰友被對方抓住,被生生拖回南岸,我無能為力,頓時淚流滿面。一天後兩派的《紅蘇州報》大打口水仗。我方報道稱革命小將經受嚴刑拷打,堅貞不屈,終被殺害,以通欄大號黑體字冠以革命烈士稱號。讓我們記住他吧:禇龍華,糧店學徒工,時年18歲。
在武鬥中最先進的武器,當屬仿AK47的全自動「五六」式衝鋒鎗。武鬥當年我就已領教目睹了該槍血腥的一幕。我們有一支巡邏隊,人手一槍,大都是由轉復軍人組成,隊長是「大癩」。巡邏區域通常在雙方防區的交叉地域,在一些城鄉接合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分不清誰的地盤。時值8月下旬,按慣例半夜12點開始巡邏,我和同學新寶等幾人想跟着去,被半路趕了回來,一來是資格不夠,多半也是照顧我們學生的安全。我們返回時聽到後方傳來幾聲槍聲,原來雙方兩支巡邏隊不期而遇,黑夜中難以識別敵我,打着哈哈蒙過去了。偏偏我方走在隊伍最後的一位兄弟按捺不住,在脫離的最後一步,信口一句「豬玀」!這讓對方一員大漢突然醒悟,轉身槍口直抵其胸口。這兄弟也甚是了得,抓住槍管向下猛按,幾乎同時一串子彈出膛,四連發自胸至腹一條直線將其擊穿,前後過程僅短短數十秒。第二天上午我們到蘇州地區醫院弔唁,他躺在太平間,全身赤裸,用一條白被單覆蓋。我上前揭開被單,其臉紙一樣慘白,自胸到腹,貼着4塊白膠布。我調整情緒,對遺體三鞠躬。讓我們記住他吧:張燕童,蘇州紅葉造紙廠工人,時年24歲。
停戰
蘇州武鬥驚動中央,周恩來為此兩次做出批示,一是1967年8月3日凌晨1時,27軍軍部傳達其電話指示:「聽說在蘇州醫學院裏兩派打得很厲害,你們要立即派部隊去解決,告訴他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坐下來談,立即把武鬥停下來,不能燒房子,不能開槍,圍攻的一方要迅速撤離。」為此,凌晨4時許,79師派出1600多名戰士前往「蘇醫」解圍,受到「踢」派阻攔,經反覆交涉未果,只得返回。二是1968年1月29日0時周恩來第4次接見南京軍區、江蘇赴京代表團。凌晨1時總理辦公室孫秘書電話傳達了周恩來指示:「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以毛主席最新指示為綱,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雙方以同等數量的代表對蘇革會、南通革籌會採取調整、充實、擴大。」自此,「蘇革會」委員從12人一下增加到70人。
在蘇州市軍管會的組織下,雙方頭頭集中到蘇州駐軍的玄母山談判,再次對「權」和「利」在爭論中重新分配,歷時半年的蘇州武鬥悄然收場,沒有一個確切的終止時段。不過我們「紅總司」及旗下的各戰鬥隊,還是整隊集合幾百人的隊伍,打着橫幅喊着口號,在滸墅關「踢」派的組織歡迎下,算是打回了老家。緊接着在上塘、下塘舉行了全鎮示威大遊行。為安全着想,在母親的關照下,我去了鎮江老家叔叔家裏住了整整兩個月,到1968年1月初才回來,可見當年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必須坦言,在參與蘇州武鬥的經歷中做過的事:我藏過一把刀。那是一把「三八」式步槍上的刺刀,並配有刀鞘,長約50厘米,是吳縣人武部「明搶暗送」的。蘇州市軍管令的「九五」命令最後重申收繳武器,但我還是壯着膽子,躲過所有人的目光私藏下來。當時我們住在蘇州市工人文化宮,在武鬥結束後將其順利帶回了家中,心想着這是有紀念意義的,我父親像躲瘟疫一樣嚴令我交出去。我不肯,又藏了起來。後來在我下鄉插隊時我哥趁天黑將其扔到大運河裏去了。
再要坦言的一件事和槍有關。武鬥中我喜歡玩槍,為此沒少挨「三癩」的頭皮,而我第一次實彈射擊,恰恰是「三癩」手把手教的。記得當天在工人文化宮南側圍牆外一片亂墳崗,我和同學天白、新寶等隨「三癩」一起學打槍,因為只有他們才夠格有槍。「三癩」極規範地示範一遍後,我把「三八」式步槍架在一棵楊樹的枝杈上,朝東農田方向哆哆嗦嗦打了一槍,挨了「三癩」一記頭皮,顯然不合乎要求。後來,開槍成癮,一發不可收。據守南門人民橋的日子裏,只要有機會我常常對着斜對面西南方向蘇綸紗廠高大廠房、露天陽台打槍,一槍過去,水泥牆上冒出一縷白煙,又一槍過去窗玻璃四散迸飛。3年後當兵,新兵第一次考核實彈射擊,「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更好使了,我3發30環,連長把我上下打量了兩遍,操着廣西國語連說兩個「好」,我腰板挺得筆直,接受到當胸一拳的獎勵,幾乎和當年「二癩」一個模式。此時我心中在暗暗感謝南門人民橋的日子。
反思
最大的慚愧是對不起生我養我的父母親。滸墅關離蘇州僅9公里,武鬥的那些日子,蘇州城裏城外槍聲大作,特別到夜裏更加清晰可聞。第二天坊間便會傳出蘇州夜裏又打死了多少多少人,母親天天心驚肉跳惶惶不安,叫老大、老三先後來看望我,勸返不成。她終於受不了焦慮的折磨,和我同學天白的母親坐小火輪到蘇州金門,再坐三輪車四下打聽找到了「樂鄉飯店」。先是看到了天白,他母親自然一塊石頭落地。母親問天白:「我家大塊頭(我乳名)呢?」偏偏天白打了個「磕巴」:「啊,大塊頭,大塊頭……好像剛剛在這裏的……」他這「磕巴」不要緊,母親只覺得眼前一黑,腳一軟,幸虧有天白母親扶着才沒倒下。這時我也趕到了,印象中爽朗大氣的母親,我第一次看到她眼睛中閃着淚花,好似大病初癒似的,輕輕吐出幾個字:「大塊頭,回家吧。」我的第一反應是哪能在大庭廣眾面前當逃兵,無知的我竟對母親一陣呵斥,顯得自己多麼不怕死,多麼聽毛主席的話。母親幾乎是被我生生趕走的,連一口水也沒喝!
母親晚年,我蒙幸常常陪伴她。東說陽山西說海,她會極認真地和我探討。歌裏邊唱「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她會當真的一樣,正色問我到底誰親,我一個字一個字輕輕地在她耳畔說:天下爹爹姆媽最親!母親欣慰地猛吸一口煙長舒一氣回答我3個字:「小赤佬!」我家6兄妹中母親無疑是最喜歡我,那年,我也50多歲了,母親用帶着鎮江口音的蘇州話深情地對我講:「大塊頭,你個小赤佬,你阿曉得,武鬥咯年,我哭幹了多少眼淚。」我聯想當年樂鄉飯店對母親呵斥的一幕,禁不住像小孩一樣一頭栽進母親的懷抱泣不成聲。
我畢竟在武鬥中活了下來。但是,在蘇州、在全國,有多少個母親失去了自己的兒子,有多少個家庭失去了自己的親人!
溯源
蘇州武鬥已過去48年了,很少有人願意梳理,到底什麼原因引發蘇州歷時大半年,涉眾數十萬,死傷上千人的大規模武鬥?我集中剖析3個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1967年7月22日,江青在接見河南省最大的群眾組織「二七公社」時,在談到河南兩大派衝突分歧的同時,一句「文攻武衛嘛」語驚四座,全國形勢突變。當時傳達江青講話,老實說她前面、後面還講了什麼,我現在都回憶不出來,唯這一句輕飄飄的5個字我記憶猶新。她的「文攻武衛嘛」一出口,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夜之間全國各地冠以「文攻武衛」的各種指揮部、司令部、戰鬥隊紛紛武裝了起來。古城姑蘇難逃厄運。
第二,毛澤東提出的人民解放軍「三支兩軍」介入文化大革命。「三支」是支工、支農、支左,「兩軍」是軍管、軍訓。應該說,文革局面混亂,工農業生產不能正常進行,支工、支農和軍管、軍訓起了很大的維持作用,但是支左這個重大舉措,實在是個天大的失策。就蘇州而言,事實上,「支」「踢」兩大派都得到了解放軍的支持,都被認定為左派。支持「支」派的是27軍駐蘇州的79師,當時部隊番號是蘇州老少皆知的6307部隊;支持「踢」派的是空4軍及碩放機場空軍,也是蘇州老少皆知的「藍褲子」及江蘇省軍區、蘇州軍分區武裝部。由於兩派都得到了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子弟兵的支持,雙方都得到輕重機槍在內的真槍實彈。明搶暗送,解放軍支左支到把槍支也獻出來了,直接導致了武鬥的升級。
第三,面對新生的「蘇州市革命委員會」產生的支持和反對的「支」「踢」兩大派為「權」和「利」爭鬥所致。文革把人性中的「惡」推上了極端,特別是到了奪權的階段。1967年3月蘇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全市從上到下各級權力機構,全部「三結合」改朝換代產生了新的「權」和「利」,一起造反的弟兄在權力和利益再分配面前,內心世界暴露無遺。必須強調的是,成千上萬參與派別爭鬥、武鬥的青年學生、工人農民,在「誓死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口號下純粹是盲從,而慘死於刀槍棍棒之下的首先是他們。
盤點
在此,我用沉重嚴酷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數字向讀者做一個全景式的交代:「支」派得到27軍79師的支持,「踢」派得到空4軍15師和蘇州軍分區的支持。兩派頭頭在文革前可以稱得上好工人、好幹部、好教師、好學生,在文革中官至中央委員,省、市、縣革委會領導。最後結局不外乎3種情況:一是被作為刑事犯判刑,甚至有一人被判死刑;二是作為「四人幫」在蘇州的「爪牙」「代理人」被判刑入獄,最重者長達18年;三是被定為「三種人」而被抓扣、審查、刑訊,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終了餘生。
蘇州武鬥傷亡慘烈、破壞最大的是「火燒趙天祿」。1967年8月22日、23日「支」「踢」雙方在閶門外吊橋、占魚墩一帶激戰,逐房逐街地攻防,最終燒毀商店25家,民房326間,上千居民無家可歸,與石路毗鄰的鬧市一角,一夜間變成一片廢墟。
自1967年7月28日至9月6日,「支」「踢」兩派分別從79師、蘇州軍分區、市人武部、吳縣、崑山人武部、吳江部隊農場、南京軍區石碼頭倉庫共搶奪各種槍支6600多支(挺),各種炮50多門,手榴彈2萬多枚,子彈200多萬發。兩派分別在長風廠、閥門廠、冶金廠等(均為千餘人部屬大廠,有軍工產品任務),用軍用材料、器材自製了大量土槍土炮和手榴彈。
自1967年7月24日,在養育巷、觀前、臨頓路雙方武鬥死亡3人起,到1968年2月10日「婁門事件」止,蘇州市大規模武鬥持續6個半月近200天,從長矛、「古巴刀」、洋鎬柄、鐵棍發展到土槍土炮、手榴彈、輕重機槍、步槍、衝鋒鎗、「八二」迫擊炮、「五七」無後坐力炮。
1967年9月12日,雙方在駐軍79師西大操場交換「戰俘」191名。整個武鬥雙方共被打死187人,其中「支」派在「火線」被打死46人,「踢」派在「火線」被打死106人,雙方互相俘虜後打死35人,被打傷的約1500餘人,無辜被打死的居民群眾30多人。
今天,偉人說了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達成了依憲執政、依法治國的廣泛共識,這是共和國成立66年最大的進步。但是歷史不可忘卻,如若不然,就對後代欠了賬。
《炎黃春秋》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