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陶瓷勺的柄上為什麼總有一個孔洞,而金屬勺卻不需要?

當我還沉浸在剛把圖畫書的初審反饋——一份足有49頁的 Word文檔,提交給編輯老師的喜悅中,正要快快樂樂的找表弟們當大腿帶我打遊戲…...

同事冷不丁提出「為什麼瓷勺子的尾巴總是有個洞,而金屬勺子的尾巴都沒有?」。

那一刻,我就知道了歡樂會缺斤少兩,命運竟然在這一刻給快樂標好了截止日期限…...

這個製造迷思伴隨了我整個本該心無旁騖、專心歡愉的遊戲之夜。為什麼有洞呢?應該是為了懸掛着,從而弄上釉面的吧!但怎麼找不到視頻?

啊,我一定要有圖有真相地進行解答!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得先來看下陶瓷碗的製作~

擺燒工藝

我們在《陶瓷飯碗是怎麼做出來的?|有趣的製造》中有見過陶瓷碗進窯燒制前的擺放,是直接把成型胚料運過來後就豎直放進耐熱皿里的。

瓷器燒制的成品率並不高,為了更好地給單獨的瓷器均勻好溫度,批量化操作上,得把瓷碗都放到上有蓋、下有底的耐熱器皿中,再送去燒。

因為碗底和耐熱皿是直接接觸的,釉料如果上去了燒制起來會有粘連。所以這樣燒制出來的飯碗,一般碗底不上釉料了。

也不需要什麼全部表面光滑,反正碗本身也就是這麼放置的,都自然遮擋了。我們拿起一個飯碗,仔細觀察下這格外粗糙的碗底~

估計這陶瓷碗工藝流程設計的時候,誰也沒想到,它還能延伸出一個「碗底磨刀」的功能......

吊燒工藝

說回正題,陶瓷勺子在燒制時,當然也會有一個上釉的過程。至於這勺子整個進窯爐,怎麼保證不黏連呢?這就有了兩個解題思路:

是和做陶瓷碗一樣,有一個部位就沒上到釉料,平時不用到就好;

也就是現在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果了,勺柄上打個小孔,吊起來燒制。

我們先說第二種情況,直接來看進窯爐是怎麼燒制的。現在一般會用的耐高溫的鎢絲,很多把勺子串起來吊着。這樣一個個勺子孔洞內沒有釉料,但通體是光滑有光澤的,完全不影響使用。反正勺子就是進嘴的地方光滑就好~

大勺無孔

誒!現在肯定有小可愛會請出家裏的盛湯的大陶瓷勺了,我找了個類似的商品圖。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一種情況,大勺子一般只拿來盛湯,也不會整個放嘴裏直接接觸着吮吸,所以可以用擺燒工藝。

勺底下有倆小腳支撐,勺柄頂上再有個小點沒釉料,都麼得問題,嘗嘗味道的勺子頭光滑就行了~

反正如果想要尾部無孔的瓷勺,只要讓接觸面足夠小就可以。這裏我們再展開講下有什麼辦法做到無釉料處足夠小。

支釘燒

如果有對汝窯了解,或者去博物館看過汝瓷的小夥伴,會發現它的釉料一般看着就非常的滿。

碗底有時候有幾個小白點,多者五個,少者三個,這其實是用到了汝瓷特殊的一種支燒工藝。燒制前,是用下面的支釘把瓷器架起來,讓接觸面能小則小。

之後燒完了再取下來,因為缺漏釉料的地方足夠小,比芝麻還小,也被稱為「芝麻支釘」。

到這裏,普遍的瓷勺柄上有孔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我們有沒有可能還有第三種解法?我還真查到過一些專利...

全釉陶瓷湯匙

非要較真做個全釉料,當然是為了高端、大氣、上檔次...…有一個方法是把傳統孔式吊燒法的吊燒孔移到附着在勺柄末端的圓環上,見下圖。

等燒成後再切除掉這個附着圓環,打磨圓潤後補低溫釉,重燒的顏色基本能第一次的高溫釉保持一致,就成了一把看起來像是全釉料的勺子了。

這種過河拆橋的手段,仿佛很眼熟,,我不由想起了《鐵絲衣架上的塑料皮,如何包裹得均勻又完整?|有趣的製造》裏提到的古早衣架,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裏的缺口就直接用帽子掩蓋一下了~

把一串衣架的掛鈎碰焊到橫杆上,然後用這個橫杆傳送衣架去浸塑等處理。等形成了塑料皮後,把衣架和橫杆拆分開,但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缺口。所以就再套上一個小帽子遮擋一下。

等等!Cast還有話說...

解決完這個腦子裏縈繞迴響的問題,瞬間輕鬆。現在,我要去重開我的快樂遊戲之夜,可以卑微地求愛的供養快樂水了嗎?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蝌蚪五線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23/219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