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單先生,公眾號:七點一秒李嘉誠的"檢討書",有些朋友沒看懂,不知我的良苦用心,這次就來個開宗明義、直抒胸臆的)
最近,李嘉誠因為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資產而備受爭議。有人認為此舉背板了國家利益,指責他"賣國"。可細究事實與邏輯,李不僅沒有賣國,反而是在複雜的國際博弈中為企業和國家挽回了巨額損失。他的選擇,即是商業智慧的體現,也是他愛國行為的高光巨獻。
李嘉誠的發家之路離不開港英時期的歷史背景。那是一個殖民統治下的特殊時代,他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從塑料花工廠起步,逐步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他的財富積累,源於個人奮鬥和市場機遇,而非國家直接賦予。出售的港口資產,屬於他旗下長江和記集團的私有財產,而非中國國有資產。正如有人調侃,他若"賣國",賣的也是"英國的國","加拿大的國"——畢竟,他的企業根基與香港的英資背景密不可分;畢竟,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早已入了加拿大籍。將合法的商業行為上綱上線為"賣國",是對私有產權的誤解,也是對李嘉誠愛國情懷的抹殺。
李嘉誠的愛國之心,拳拳可見。他曾捐資興建汕頭大學,支持內地教育事業;香港回歸前後,他選擇留守而非撤離,用行動表明對國家的信心。即便近年逐步調整資產佈局,從內地撤資轉投歐美,那也是企業家對全球經濟風向的理性判斷,而非對祖國的背棄。若以出售資產便扣上"不愛國"的帽子,那麼所有商人,甚至所有參與市場交易的個體,都難逃"賣國"之嫌。這種邏輯荒謬且危險,與當下鼓勵民營經濟、營造創富氛圍的政策背道而馳,只會讓企業家寒心,讓社會經濟活力受挫。
川普上台後,其擴張性與叢林法則式的行事風格昭然若揭。他曾公開宣稱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在這種高壓態勢下,李嘉誠若不轉讓港口資產,能否全身而退?若李嘉誠強硬對抗,不僅企業可能遭受重創,甚至可能被迫低價拋售,損失更為慘重。他選擇以228億美元的高估值套現,相當於24倍市盈率的高位退出,既保住了企業利益,也避免了資產在未來博弈中被掠奪的更大風險。這何嘗不是一種"止損"智慧?李嘉誠一人之力又如何抵擋大國間的戰略博弈?
反過來,若真認為這些港口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完全可以動用國家力量介入收購。然而,公開信息顯示,並無中資企業積極競買。既然國家未出手狙擊,又何來理由指責李嘉誠一人"漠視國家利益"?正如有評論所言,若國家不出手阻止,卻將責任推給企業家,未免有失公允。
李嘉誠的決定,是在中美博弈的風口浪尖上做出的艱難抉擇。他沒有讓資產淪為大國爭鬥的犧牲品,而是以高價退出,為企業、為股東,也間接為國家保留了經濟價值。試想,若他固守不賣,導致資產被美國強行接管或貶值,損失的不僅是個人財富,更可能是中國在全球貿易鏈中的話語權。他用行動證明,愛國不僅是大義凜然的口號,更是在危機中保全實力、避免更大犧牲的擔當。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扣押了中銀航空租賃17架飛機,價值約11億美元;海南航空10架飛機,損失約數億元人民幣,俄羅斯以低價賠償後逼迫中方和解······2017年,中國鐵建承建卡塔爾多哈地鐵項目,因施工延誤和成本超支,卡塔爾方面以合同違約為由扣押部分工程款,導致中國鐵建蒙受巨額經濟損失。與這些國有企業比,李嘉誠做錯還是做對了?無論從出發點到具體效果,是這些企業在賣國,還是李嘉誠更愛國?與這些國有企業的當家人比,李嘉誠簡直是一名當仁不讓的民族英雄!
接下去,關稅談判將開始,TikTok也或被出售,若每逢妥協便扣上"賣國"大帽,大公報的口水又將吐向誰?大公報以及它的一群小跟班到時可別做一隻縮頭烏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