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荒誕劇《等待果陀》中,兩個流浪漢日復一日地等待神秘人物出現來改變一切。這恰似許多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心態,只是他們等待的不是果陀,而是各類經濟刺激政策,以及與政策相關的題材、風口。一陣風過了,就開始期待下一陣風,能為市場帶來新動力。
股票收益的本質,是投資者通過購買企業公開發行的股份,分享經營收益。但中國市場受政策驅動很大,往往第一眼先看政策風向,第二眼才看企業的財務基本面。所以,中國市場常被詬病不是價值市,而是政策市。
現實中具體案例比比皆是。例如,2023年7月中共政治局會議罕見提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市場立即迎來上漲,又很快回吐漲幅。
去年9月底,中國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向市場注入1.8萬億人民幣(約3311億2300萬新元)流動資金,A股在連續低迷五個月後迎來大幅反彈。
即便如此,中國股市仍上行乏力,滬指至今沒有超過去年黃金周后的首個交易日的3489.78點位。
各券商在展望今年市場時,都指出政策是否大力突破,是決定行情延續的關鍵。這一判斷似乎在說,唯有等待不斷加碼的政策,才能讓股市持續上漲。
科技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橫空出世,推高科技企業的效率天花板,推動高盛等國際機構上調中國資產評級。即使有這樣的行業利好,A股市場卻仍免不了走「兩會行情」。多家券商稱,2月A股站穩3300點的關鍵因素,就是「兩會」窗口,博弈政策的資金進場。兩會結束這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3月14日),滬指漲至3419.56點,創年內高點,與前一天央行表示「擇機降准降息」直接相關。
投資者對政策依賴度之高,影響對企業基本面的關注。政策不是天天有,跟政策掛鈎的熱點就成了交易主題,各類「概念股」層出不窮。最近在A股市場大火的長盛軸承,就因為和宇樹科技簽訂機械人關節軸承合同,被市場認為是「宇樹科技概念第一股」。
但細看該公司的財務數據,2023年前三季淨利同比下滑5.29%,機械人業務營收佔比不足1%。支撐長盛軸承的股價翻10倍的,是中國春晚上的人形機械人的表演,為人形機械人概念做鋪墊。
市場對機械人產業未來爆發的預期,無可厚非。但僅憑一紙合同、一台表演就引發追捧,折射出市場對政策風口的過度崇拜,而非對企業內在價值的理性評估。
投資者結構失衡是造成這種投機氛圍的原因之一。與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美國市場不同,中國市場散戶數量眾多,持倉周期短,不理性的成分更大。
另一原因是投資者對中國上市企業的財務報告信任不足。恆大地產就被查出在2019年至2020年間,虛增收入達5641億1600萬人民幣,創下全球造假記錄。類似的案例讓投資者覺得,基本面分析意義有限。
中國市場受政策驅動很大,往往第一眼先看政策風向,第二眼才看企業的財務基本面。所以,中國市場常被詬病不是價值市,而是政策市。(路透社檔案照片)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企業受政策影響極大,掌權者的一個決斷,就能左右一個行業的發展。即便投資者願意相信總有企業無論宏觀環境如何,都能走出創新之路,也免不了擔憂政策風向一變,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等待果陀》第一幕第一句是:「什麼也做不了。」
在中國,企業不是無事可做,也並非只能依賴於整體繁榮才能進步,但唯有政策足夠穩定,市場才會注意到這一點,才會從宏大敘事轉向商業本質,才會停止浮躁,停止「等待果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