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機現在離你有多遠?多久前你最後瞄了它一眼?對很多人來說,這小玩意兒幾乎沒離開過手。可最近一項研究告訴你,要是三天儘量少碰它,你的大腦可能會來一場小革命。德國海德堡大學和科隆大學的科學家找了25個18到30歲的年輕人,讓他們72小時內只用手機處理必要通信和工作,其他時間儘量放一邊。
研究怎麼做的呢?他們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心理測試,在這場「手機節食」前後瞧瞧大腦有什麼動靜。結果挺有趣:三天後,掃描時給參與者看各種圖片——開着的手機、關着的手機,還有船啊花啊這些中性畫面。每次手機圖片一閃,大腦里管獎勵和渴望的區域就起了變化,有點像吸煙喝酒成癮時的腦信號。研究者說,這說明手機可能真會讓人上癮,跟尼古丁或酒精差不多。
研究採用維度化方法,將所有受試者視為一個整體,根據其潛在的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的程度進行分析。使用SPM的靈活因子模型對比PHONE> NEU(即手機相關刺激與中性刺激的對比),結果顯示,在T2(72小時手機限制後)相較於T1(實驗開始時),左前扣帶回和左側尾狀核的活動增強,並延伸至左側伏隔核。這一結果通過Neuromorphometrics腦圖譜的解剖掩膜進行小體積校正得到了驗證。而在T1> T2的PHONE> NEU對比中,並未發現顯著的腦區活動變化。
進一步分析ON> OFF對比(即屏幕開啟狀態與關閉狀態的對比),發現T1時左側中額回、左側頂上小葉和左側枕下回的活動顯著增強,而T2時這些區域的活動明顯減弱。這表明,在72小時的手機限制後,與注意力和視覺處理相關的腦區活動有所下降。而T2> T1的ON> OFF對比未發現顯著的激活簇。
圖像數據顯示了隨着時間推移,受控反應相關的大腦活動變化。具體來看,PHONE> NEU在T2– T1(紅色區域),ON> OFF在T1– T2(藍色區域),以及T2> T1和高智能手機使用者(ESU)對比非ESU的ON> OFF交互效應(紅色區域)均表現出顯著變化。
更具體點,這些變化跟多巴胺和血清素系統有關。這倆神經遞質是大腦的多面手,管着強迫行為和情緒調節。這麼一看,手機成癮的說法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可心理測試這邊卻沒啥大波動。參與者的心情沒明顯變差,也沒喊着想要手機。當然,有幾個人私下說感覺心情好點了,但測試數據里這不算啥大事。
為什麼會這樣,研究沒細挖,但肯定有不少原因在裏面。或許不是所有手機活動都那麼容易讓人上癮?研究者坦言:「我們的數據分不清是對手機本身的渴望,還是對社交的渴求,現在這兩者纏得太緊了。」他們覺得,雖然這次結果挺紮實,但未來還得弄清楚這團亂麻。
想想看,第一代iPhone問世才不到20年,手機怎麼改我們生活的,科學家還在摸索。這次研究就像打開了一扇小窗,讓我們瞅見放下手機時的微妙「戒斷反應」。比如,看到手機圖片時,大腦那點小激動,可能在悄悄推着某些人滑向過度使用的邊緣。研究者寫道:「這些神經機制可能會大大助長高風險人群的成癮行為。」
三天不碰手機,生活沒崩,心情沒垮,大腦卻偷偷變了樣。這不挺有意思嗎?下次你再拿起手機刷幾分鐘,也許會多想一秒:這小盒子,到底在對我腦子幹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