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特徵上,國家醫保局牽頭「登門」上海7家醫院,都偏離了調查組常規的行事風格,很難稱得上是一次求真務實的調查,準確說更像是一次特意搞出大動靜的輿情處置行動。從國家醫保局對外公佈的通稿看,他們的上海之行可謂不虛此行。
國家醫保局借人民日報渠道公佈通稿,因發言人與記者雙雙匿名而受到指摘,被批評為動機不純及行事不正;通稿針對「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現象(以下簡稱「三不」現象)的全盤否定,被認為有違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不科學。
從修辭手法看,通稿有着息事寧人的基調,字裏行間將「三不」現象歸咎為上海醫生的以訛傳訛,「多是他人轉述與主觀感受」。集採藥沒問題,集採制度沒問題,鬧出這麼大動靜,最後是醫生的問題。醫保局的通報讓人得以窺見統一意見的過程與手法。
板子沒有打在具體醫生身上,只可理解為表面的「息事寧人」,畢竟「三不」風波緣起於上海政協委員、瑞金醫院鄭民華醫生的提案,涉及另外一個參政議政系統,醫保局明智地敬而遠之。同時,卻以11個字的結論,將「上海醫生」推向輿論屠宰場。
醫保局的通稿看似給上海醫生留了周旋餘地,實際上卻用四兩撥千斤的筆法讓後者成為眾矢之的。伴隨着通稿傳播的,是輿論場中對上海醫生形象的污名化與抹黑。「三不」風波讓醫保局藥監局難堪被動,而通報的輿論反撲則替他們在報仇。
鄭民華醫生的質疑被貼上「帶節奏」的標籤,在他提案上聯署的一眾上海灘知名醫生則被放在集採制度的對立面,被污衊為醫療腐敗「小金庫」的所有者,呼籲追查這些醫生。這是自新冠以來,上海醫生聲名鵲起後,第一次被推向難以自證清白的處境。
新冠大流行時,湧現出許多直言不諱的上海醫護人員。他們秉持專業素養,拒絕虛美隱惡,事實一次次證明他們是對的。雖然上海醫護的每一次發言都讓人對這個群體敬佩有加,但在讚譽周圍同樣潛伏着陰謀論的小人之心,伺機發動輿論掩殺。
鄭民華醫生及其上海同儕對集採藥的發聲,很不幸地給潛伏很久的陰謀論者提供了機會,而醫保局的通稿在事實上助長了陰謀論者喊打喊殺的氣焰。在這些人看來,通稿約等於討伐上海醫生的檄文,是對上海醫生的某種定性。這是耐人尋味的輿論合謀。
對「上海醫生」的對立取態,尖銳地分佈在輿論場中,進而轉化成為對集採藥、集採制度的不同立場。當然反過來說也成立,對集采體系持有的基本態度,也會體現在對「上海醫生」的形象建設上。從新冠至集采,對立的網民沒有調和,矛盾愈加激化。
「三不」風波中隱現的北京與上海的角色衝突,亦即政治角色與專業角色的博弈,自近代史上紅會分屬京滬兩地時就開始了。每當發生這樣的牴牾時,所涉中心議題莫不牽動舉國重大問題,而政治考慮與專業視野的平衡,往往與國運緊密相連。
有了醫保局分發的「太平無事」通稿,國民是否真的感到安全呢?對上海醫生的網暴攻擊,能否真的有助於營造一種歲月靜好氛圍?也不好說,但起碼在上海醫生的堅持下,上海為集採藥劃定了溶出曲線庫這條紅線,與此相比,上海醫生的「挫折」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