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張學良獨女,拒做孔祥熙兒媳,甘心嫁布衣

1930年,孔祥熙為自己的寶貝長子孔令侃求親。一時間,多少名媛千金趨之若鶩,欲與民國「財神爺」家結為親家。

眼光獨到的孔祥熙,看中了大名鼎鼎的張學良家的大小姐。張少帥也喜上眉梢,「兩家門當戶對,強強聯合,我看這事兒行!」

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大小姐卻不樂意,還放言:「我此生只嫁布衣!」

她叫張閭瑛,是張學良與原配夫人于鳳至的長女。

張閭瑛自幼備受寵愛,跟着才情出眾的母親于鳳至學習古詩詞,在這方面頗有天賦,小小年紀便能背誦許多詩詞。

從小養尊處優的她,童年生活如公主般無憂無慮。

14歲時,父母為她請來當時頂尖的畫家齊白石張大千,指導她學習繪畫。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的她,很快在繪畫上嶄露頭角。

中學時期,她前往奉天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彼時亭亭玉立的她,頗具大家閨秀風範,成為媒體焦點。

年輕、時尚、又具才華,張閭瑛成為雜誌的寵兒,被刊登在《大亞畫報》的封面,一時風光無限,引得眾多貴族關注,成為潛在的豪門媳婦人選。

1930年,她被「財神爺」孔祥熙看中。門當戶對,強強聯手能打造更穩固的地位,雙方父母一拍即合。

卻不想被張閭瑛一口拒絕,還直言要嫁就嫁布衣,作為一個名門閨秀,她為何有如此想法?

原來,父母的婚姻,早被她看在眼裏。

風流倜儻的張少帥,娶了賢惠能幹的于鳳至後仍風流韻事不斷,身邊女人一個接一個。

身為母親的貼心小棉襖,張閭瑛從小目睹母親風光背後不為人知的心酸。看到她躲着偷偷抹淚,張閭瑛很是心疼。

她不想重蹈父母的覆轍,受bao辦婚姻之苦。於是,她在心中暗自立誓:要嫁就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哪怕對方是個布衣。

女兒不肯嫁孔家,父母也沒辦法,這個被外界看好的「天作之合」的聯姻,最後也只好不了了之。

張閭瑛的主見不僅體現在對婚姻的態度上,還體現在對學業的規劃上。

幾年後,她說服父親,跟着母親和兩個弟弟前往歐洲求學。在這裏,她遇到了一生的緣分。

這位年輕人叫陶鵬飛,遼寧鳳城人,家境貧寒,本人卻很勵志,從小發奮圖強,最終憑藉努力和實力成功被東北大學派往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他愛好運動、學業出眾。

異國他鄉相遇,張閭瑛對他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相處一段時間後,兩人漸漸熟悉。

陶鵬飛發現,這個出身名門的女子,身上卻毫無豪門大小姐的任性刁蠻與嬌氣,而是位思想先進、學識淵博、舉止大方的新時代獨立女性。

兩人漸漸暗生情愫,校園的角落裏,留下了他們青春的身影和甜蜜回憶。

然而,好景不長,陶鵬飛卻退縮了。考慮兩人身份地位懸殊,他覺得自己無法給所愛之人美好的未來,也擔心這段感情無法經受住門第的考驗。

張閭瑛卻堅定地說:「我選定的是你這個人,而非你的家庭。只要我們心心相印,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找到屬於我們的幸福!」

受此鼓勵,陶鵬飛決定豁出去,勇敢追尋愛情。

于鳳至知道女兒的戀情後卻十分震驚。她有着很深的門第觀念,又怕女兒嫁給窮小子會吃虧,因此極力反對。

但張閭瑛態度堅決,她說自己看中的是陶鵬飛的人品,相信他才是能真正給自己幸福的人,遠比那些紈絝放蕩的公子哥靠譜得多。

為了堅定自己的決心,張閭瑛不惜與家人冷戰。而陶鵬飛為了贏得張母的認可,努力奮發上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憑藉自身實力在學術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在于鳳至生病期間,他又悉心照料,充分彰顯出一個男人的責任心與人品。

最終,于鳳至開口答應了兩人的婚事。1941年,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兩人於戰亂中尋得一方安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令張閭瑛遺憾的是,父親張學良卻無法見證自己的幸福。

她怎麼也沒想到,出國求學前的匆匆一別,從此兩父女天各一方,再次相見後竟是近30年後。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遭到軟禁,張閭瑛常常以淚洗面,為父親的遭遇難過、心痛。

但她深知自己肩負着重責,作為家中長女,她要照顧好弟弟們,尤其是身患疾病的母親,她對家人盡心盡力照顧。

陶鵬飛與她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在平淡的日子中相互扶持,這給了她很大的精神慰藉。

1961年,夫婦倆受邀前往台灣參加陽明山華裔學人研討會。張閭瑛千方百計想與父親見上一面,可老蔣並不同意。她四處奔走,在多方斡旋下,她最終得以與父親相見。

一別近30載,昔日瀟灑挺拔的父親如今身形消瘦、面容滄桑。張閭瑛淚如雨下,在那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見面時間裏,父女倆多次抱頭痛哭,傾訴着分別後的思念之苦。

此後,張閭瑛只要一來台灣,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前往看望父親。只為能多陪陪父親,盡一份孝心。

1990年,又一個30年過去,張學良終於結束了長達54年的軟禁生涯。他第1時間遠赴美國探親。

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張閭瑛忍不住落淚。她想要彌補過去的時光,竭盡全力為父親盡孝,精心安排父親的飲食起居,讓他安享晚年。

後來,張學良在夏威夷定居後,張閭瑛每年都要帶着孩子們去看望父親,拉着他的手,陪他聊聊天,重溫那些遺失的時光。

不過在她心中,始終有一個深深的遺憾,那就是母親于鳳至等了大半生,卻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這成了張閭瑛心中永遠的痛。

母親在這場包ban婚姻中盡職盡責,卻承受了無數的辛酸與淚水。這一切,都讓張閭瑛心疼不已。

幸運的是,她這一生沒有重蹈父母的覆轍,避免了婚姻悲劇的發生。

哲學家李澤厚說:行為是由自己選擇,生活是由自己負責,命運是由自己決定。

張閭瑛始終對自我和未來保持着清醒的認知,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與什麼樣的人相伴。

她不為名利、權富所動,不畏權貴,不隨波逐流,只追求自己嚮往的人生。

因此,在人生選擇上,她遵從本心,最終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是那個時代清醒獨立的新女性代表!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阡陌文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26/216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