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抽象了。
今天,看到網友說:
早上打開小紅書,首頁上多出很多洋面孔。
我不用小紅書,看了別人的分享,好像是有這麼回事:
不但有英文,還看到有美國人用起了翻譯軟件打上蹩腳的中文。
蒼天啊,大地啊。
這種感覺你懂嗎,從來都是我們跨區去他們那邊蹭服務,如今也輪到他們享受一下這個待遇了。
國內網友開玩笑說:
這是八國聯軍入侵小紅書。
可是美國的用戶表示:
自己是TikTok難民。
到底怎麼一回事?
原來跟1月19日美國封禁TikTok有關,原因你懂的,現在社交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不但重塑了商業和信息傳播,甚至還影響權力基礎:
數據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權資產。
這就給美國封禁TikTok提供了理由,要求TikTok必須剝離資產,或者乾脆出售給美國企業。
那問題就出現了:
數據是你的主權資產,算法也是我的資產。
我們這邊對算法也是有出口管制的,不太可能為了一個企業就開算法出口的口子。
所以:TikTok面臨的命運就是被封禁。
面對這樣一個死局,TikTok不是沒有自救,法律層面上已經經歷過幾輪聽證和遊說了,目前看效果不大。
其實,還劍走偏鋒過曲線救國過:
在大選的時候支持某人以期獲得保護。
後來,某人果然勝選,也表示支持TikTok,但是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制度,某人也改變不了法律,只能在法律執行的時候,放點水吧。
1月19日,恐怕還是避免不了被封禁的命運。
但是,美國用戶就不幹了:
美國總共就3億多人,居然就有1億多TikTok用戶。
他們一氣之下,在3個小時內,把小紅書從社交軟件排行第24硬生生下載到了第一。
表達的意思也很明顯:
你不讓我用TikTok,我就用小紅書。
所以就出現了今天早上這一幕。
不過,我覺得中美兩國的社交生態太不一樣了,美國網紅在小紅書根本無法生存。
這個行為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用來表達對封禁TikTok的不滿。
不過能想的招兒都想了:
TikTok的結局恐怕不樂觀。
還有不到一周,坐等結果吧。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