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12月9日及10日,於廈門舉辦「2024年兩岸企業家峰會」,試圖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新情勢下,擬從資訊通信、能源及環保節能、金融產業、中小企業合作、青年創業、生技與健康照護、現代服務業暨文創產業、智慧製造及裝備等八大領域,探索兩岸產業合作交往的新模式。
事實上,本月初國台辦攜手發改委和福建省召開「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部際協調機制工作會議」,邀集48個中央部委積極商議如何推動閩台經濟與產業融合,不難想見將有新的對台政策將陸續釋出。只是本文認為,在當前美中產業鏈逐步分流之際,北京想要力保台商不失恐是巨大挑戰。
首先,台商西進的年代恰逢全球化產業轉移之際,因此台商在歐美接單、中國生產,兩岸的經貿體系與產業合作符合優勢互補原則。但隨著中國快速成長並借鑑台灣成功經驗下,兩岸間的產業早已從過去的垂直分工轉變成水平分工;如今更由於中國在許多製造業上的過度投資,促使兩岸產業從分工轉為競爭。這並非兩岸專有特色,即使在粵港澳大灣區亦可發現,在創新科技、高端製造業及高品質服務業領域,粵港澳三地廠商都呈現出產業競爭的樣態。尤其在北京近年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積極培育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等具全球競爭力產業為發展重點,台商更不容易發揮競爭優勢。更因為當前中國營商環境惡化,根據工總的調查,超過六成台商在中國的營利衰退、對前景不樂觀,顯見中國早已不是台商投資的首選之地。
其次,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中國對台經濟思路,多以照顧在中國的台商為主,其動機不外乎是拉攏台商打造「紅色供應鏈」,藉以突破美國制裁的束縛。但兩岸在產業合作的成效上並不如預期,主因是兩岸產業合作的目的不相同,台商想藉此爭取中國內需市場商機,中國則希望取得台灣先進技術;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內需產業不振,也促使台商躊躇不前。更關鍵的是,美國持續擴大制裁範圍和手段,台商擔憂深耕中國會遭受無妄之災,因此大幅降低對中國投資,轉而往東南亞、歐洲及美國佈局。從經濟部的統計數據可以觀察到,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佔總體對外投資金額的比例,已經從2010年的83.8%下降到2023年的11.4%,這趨勢短期內恐難有逆風轉圜的可能。
最後,自民進黨執政以來,中國持續對台展開經濟脅迫、軍事恫嚇、社會分化,反造成台灣多數民眾對於北京的政策主張不表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高度反感。不僅讓台灣民眾對前往中國心生擔憂,也大幅削弱產業合作的基礎。
整體而言,中國因素、國際因素和台灣因素,都在不同層面對台商的赴中投資與兩岸產業互動產生影響。但其中,又以中國因素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經濟發展的衰退、社會高度的內卷,兩岸產業的競合趨勢已昭然若揭。